8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是“(村人)见渔人, 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的省略。句意:(村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 (村人),于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 省主语: 例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个 小洞口,〈小口里面〉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便舍船,从口入。(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句意:〈渔人〉就丢 下船,从洞口进去。) 本文省略主语有多处,如:“(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 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 (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此人 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翻译时一并补出 省宾语: 例一:问所从来(是“问之所从来”的省略。“之”代“渔人”。句意:问〈渔人〉从哪 里来。) 省介词 例二:林尽水源(是"林尽于水源"的省略)9.四个“然”①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 ②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③怡然自乐(怡然):愉快的样子④欣然向往(欣然):髙 兴的样子 9原文默写 表现桃林美景的句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表现桃花源环境的句子: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 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8.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是“(村人)见渔人, 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的省略。句意:(村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 (村人),于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 省主语: 例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个 小洞口,〈小口里面〉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便舍船,从口入。(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句意:〈渔人〉就丢 下船,从洞口进去。) 本文省略主语有多处,如:“(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 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 (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翻译时一并补出。 省宾语: 例一:问所从来(是“问之所从来”的省略。“之”代“渔人”。句意:问〈渔人〉从哪 里来。) 省介词: 例二:林尽水源(是"林尽于水源"的省略.)9.四个“然”①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 ②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③怡然自乐(怡然):愉快的样子④欣然向往(欣然):高 兴的样子 9.原文默写 表现桃林美景的句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表现桃花源环境的句子: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 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表现桃花源人们生活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 自乐 表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渔人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土地平旷“不足为外人道也” 文体 忽逢桃花林 记:可以是游记和碑记(或铭记)(主要的还是游记)。游记是收在文集中的记叙游览山川名 胜活动、描写景物、用来抒发感情,让思想在风中飘荡的一种文体(散文)。相当于现在的 记叙文,有的夹有一点议论,更像散文。 《桃花源记》的文体就妙在“四像”而又“四不像”一一好像是小说,又好像是散文; 好像是游记,又好像是寓言:实际上却又是序跋类文体中的诗序。这都是根据题目中的“记” 这种古代文体衍生翻新出来的现代意义上的文体解读。所以我们可以说《桃花源记》是一篇 小说,一篇志怪小说。 写作背景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 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 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 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 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 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 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 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 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 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 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
表现桃花源人们生活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 自乐。 表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渔人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土地平旷......“不足为外人道也” 文体 忽逢桃花林 记:可以是游记和碑记(或铭记)(主要的还是游记)。游记是收在文集中的记叙游览山川名 胜活动、描写景物、用来抒发感情,让思想在风中飘荡的一种文体(散文)。相当于现在的 记叙文,有的夹有一点议论,更像散文。 《桃花源记》的文体就妙在“四像”而又“四不像”——好像是小说,又好像是散文; 好像是游记,又好像是寓言;实际上却又是序跋类文体中的诗序。这都是根据题目中的“记” 这种古代文体衍生翻新出来的现代意义上的文体解读。所以我们可以说《桃花源记》是一篇 小说,一篇志怪小说。 写作背景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 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 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 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 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 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 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 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 81 天的彭 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 年)六月, 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 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
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 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 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原诗如下: 桃花源诗 赢(ying)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q1)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yan),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qi) 桑竹垂馀荫,菽稷(j)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m1)王税。 荒路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如)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ru)纵行歌,班白欢游诣(yi)。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狮,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ne)清风,高举寻吾契(qi)。 但现在《桃花源记》出名程度已远远超过《桃花源诗》 桃花园诗译文:
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 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 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原诗如下: 桃花源诗 嬴(yíng)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qǐ)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yān),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qì)。 桑竹垂馀荫,菽稷(jì)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mí)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zǔ)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r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yì)。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狮,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niè)清风,高举寻吾契(qì)。 但现在《桃花源记》出名程度已远远超过《桃花源诗》 桃花园诗译文:
秦始皇暴政,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黄绮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 桃花源里的人也隐居避世。进入桃花源的踪迹逐渐湮没,入桃花源之路于是荒芜废弃了。桃 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 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 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儿童纵情随意地唱着歌,老人欢快地来往游玩。 草木茂盛使人认识到春天来临,天变暖和了;树木凋谢使人知道寒风猛烈,秋冬之季到了 虽然没有记载岁时的历书,但四季自然转换,周而成岁。生活欢乐得很,还有什么用得着操 心?桃花源的奇迹隐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却向世人敞开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 朴风气和人世间的淡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时显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隐臧起来了。试问世俗之 士,又怎么能知道尘世之外的事?我愿驾着清风,高高飞去,寻找与我志趣相投的人。 文章赏析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 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 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 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 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 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 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 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 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 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 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 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 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 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 五柳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字渊明。曾做过几年小官,因看不惯世俗险恶,辞官回家,从 此隐居,是田园诗派的鼻祖,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又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东晋汉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 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 诗》《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本文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五言古诗《桃花源 诗》前的一篇小记。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 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不与 世俗同流合污的感情,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其艺术特色,兼
秦始皇暴政,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黄绮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 桃花源里的人也隐居避世。进入桃花源的踪迹逐渐湮没,入桃花源之路于是荒芜废弃了。桃 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 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 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儿童纵情随意地唱着歌,老人欢快地来往游玩。 草木茂盛使人认识到春天来临,天变暖和了;树木凋谢使人知道寒风猛烈,秋冬之季到了。 虽然没有记载岁时的历书,但四季自然转换,周而成岁。生活欢乐得很,还有什么用得着操 心?桃花源的奇迹隐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却向世人敞开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 朴风气和人世间的淡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时显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隐藏起来了。试问世俗之 士,又怎么能知道尘世之外的事?我愿驾着清风,高高飞去,寻找与我志趣相投的人。 文章赏析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 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 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 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 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 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 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 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 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 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 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 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 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 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 365 年—427 年),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 五柳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字渊明。曾做过几年小官,因看不惯世俗险恶,辞官回家,从 此隐居,是田园诗派的鼻祖,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又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东晋汉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 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 诗》《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本文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五言古诗《桃花源 诗》前的一篇小记。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 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不与 世俗同流合污的感情,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其艺术特色,兼
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 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十三岁母病逝。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 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 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 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 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 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 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 “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 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 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 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 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合污,做这个野心家的心 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 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 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元年 (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 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 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 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 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 (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 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 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 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 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 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 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 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 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 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 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 义煕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 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 向乡里小儿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 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 《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 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十三岁母病逝。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 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 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 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 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 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 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 “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 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 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 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 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合污,做这个野心家的心 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 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 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元年 (402 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 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 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 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 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 (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 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 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 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 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 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 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 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 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 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 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 义熙元年(405 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 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 向乡里小儿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 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 《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