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伴性遗传 重点:性别决定及其类型,果蝇、人、 高等植物和鸡的伴性遗传,遗传学的染 色体学说的直接证明。 难点:遗传学的染色体学说的直接证明
第五章 伴性遗传 重点:性别决定及其类型,果蝇、人、 高等植物和鸡的伴性遗传,遗传学的染 色体学说的直接证明。 难点:遗传学的染色体学说的直接证明
第一节性别决定 性别与性染色体 二`人类的性染色体 、性别决定类型 四、性别决定的机制
第一节 性别决定 一、性别与性染色体 二、人类的性染色体 三、性别决定类型 四、性别决定的机制
性别与性染色体 雌雄性别是生物界最普遍的现象。 性别比理论比率为雌性:雄性=1:1 出生人口性别比例的严重失衡→不可 估量的负面社会影响 “性别”性状按孟德尔方式遗传,而 1:1的性别比意味着某一性别在遗传上是 纯合体,而另一性别则是杂合体
一、性别与性染色体 雌雄性别是生物界最普遍的现象。 性别比理论比率为雌性:雄性=1:1 出生人口性别比例的严重失衡 不可 估量的负面社会影响。 “性别” 性状按孟德尔方式遗传,而 1:1的性别比意味着某一性别在遗传上是 纯合体,而另一性别则是杂合体
1891年,德国细胞学家 Henkin研究 半翅目昆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发现 半的精子中带有一种特殊的(染色质) 染色体,而另一半没有。他称其为“X染 色体”和“Y染色体”,并未将它们和性 别联系起来。 1902年,美国细胞学家 McClung首 次将X染色体和昆虫的性别决定相联系
1891年,德国细胞学家Henking研究 半翅目昆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发现一 半的精子中带有一种特殊的(染色质) 染色体,而另一半没有。他称其为“X染 色体”和“Y染色体”,并未将它们和性 别联系起来。 1902年,美国细胞学家McClung首 次将X染色体和昆虫的性别决定相联系
1905年细胞学家Wion证明在半翅 目和直翅目的多种昆虫中,雌性个体具 有两套普通的染色体(常染色体)和两 条X染色体,而雄性个体也有两套常染色 体,但只有一条X染色体。于是将这种与 性别有关的、一对形态大小不同的同源 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一般以XY或ZW 表示
1905年细胞学家Wilson证明在半翅 目和直翅目的多种昆虫中,雌性个体具 有两套普通的染色体(常染色体)和两 条X染色体,而雄性个体也有两套常染色 体,但只有一条X染色体。于是将这种与 性别有关的、一对形态大小不同的同源 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一般以XY或ZW 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