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三月桃花水 课题 三月桃花水 课型略读课文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能够正确认读“绮、和、谈”3个生字,理解“绮丽回旋应和纤细沉醉 目标|等词语 2.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三月桃花水的爱恋与赞美。 重点 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 难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课件 准备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师生谈话,导入课题。【出示课件2】 春水,滋润了大地,催生了万物。春天,是一个美丽 谈话环节可以创 的季节,到处都充满了生机,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设一个氛围,使学生判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描写这美妙春景的,趣被激发,能够集中精 导入下面让我们一起感受这美丽的《三月桃花水》吧!(齐力到新的学习任务中 课题。) 分钟 (板书课题:三月桃花水) 刘湛秋简介,学生初步了解。【出示课件3】 刘湛秋,1935年出生,安徽芜湖人。1957年开始发 表作品。著有诗集《生命的欢乐》《无题抒情诗》《人 情·风景》,散文诗集《遥远的吉他》,论文集《抒情 的旋律》等共22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新课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 教学障碍 2.出示词语。【出示课件4】 出示本课的难理解 )分钟 铃铛绮丽回旋应和纤细沉醉草如茵柳如眉的词语,便于学生用较 a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出示课件51|短的时间掌握这些词 绮丽:鲜艳美丽。 语,为理解课文打基
4 三月桃花水 课题 三月桃花水 课型 略读课文 授课 时间 1 课时 教学 目标 1. 能够正确认读“绮、和、谈”3 个生字,理解“绮丽 回旋 应和 纤细 沉醉” 等词语。 2.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 重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三月桃花水的爱恋与赞美。 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 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 分钟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出示课件 2】 春水,滋润了大地,催生了万物。春天,是一个美丽 的季节,到处都充满了生机,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描写这美妙春景的, 下面让我们一起感受这美丽的《三月桃花水》吧!(齐读 课题。) (板书课题:三月桃花水) 2. 刘湛秋简介,学生初步了解。【出示课件 3】 刘湛秋,1935 年出生,安徽芜湖人。1957 年开始发 表作品。著有诗集《生命的欢乐》《无题抒情诗》《人·爱 情·风景》,散文诗集《遥远的吉他》,论文集《抒情诗 的旋律》等共 22 种。 谈话环节可以创 设一个氛围,使学生兴 趣被激发,能够集中精 力到新的学习任务中 来。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 障碍。 2.出示词语。【出示课件 4】 铃铛 绮丽 回旋 应和 纤细 沉醉 草如茵 柳如眉 3. 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出示课件 5】 绮丽:鲜艳美丽。 出示本课的难理解 的词语,便于学生用较 短的时间掌握这些词 语,为理解课文打基
回旋:盘旋,转动。 础。同时,还可以学到 应和:呼应,附和。 些理解词语的方法。 纤细:细微,细小。 (二)读懂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读不准的字词 2.指名分节朗读,教师相机订正错误的读音。 3学生两人一组,齐读课文,互相检查是否读准字音」以问题方式来引 4.【出示课件6】教师提问:这篇课文描写的三月树导学生读懂文意,使引 花水,给你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生的问题意识明确,注 (三月桃花水是美丽、迷人、令人陶醉的) 意力集中。随着问题的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和情感来读课文?(用欢逐步解决,课文的大意 的心情、轻快的朗读方式) 也就明确了。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画出课文中自己不理解的 5.学生质疑。 (对于学生提出的、较容易的字词问题,如果有其亻 学生能够解决的,就应该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表达方式 解方式解决,因为这是学生的初步自学过程,不要要求 善尽美。对于比较难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 习。)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比一比谁读得流畅而有感情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课件出示7】 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是什 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 思考:这一段文字里有几句话?是什么句式?运用 什么修辞手法?在课文中找出和这两句话对应的段落。 此环节的设计是 (两句话,是疑问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对应3让学生感知一些优美 4自然段和5、6自然段) 句子的特点,了解修辞 3教师引导:“是什么声音”一-三月桃花水的水手法的作用。 声(把“流水声”比喻成“小铃铛”的声音,清脆悦耳
回旋:盘旋,转动。 应和:呼应,附和。 纤细:细微,细小。 (二)读懂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读不准的字词。 2.指名分节朗读,教师相机订正错误的读音。 3.学生两人一组,齐读课文,互相检查是否读准字音。 4.【出示课件 6】教师提问:这篇课文描写的三月桃 花水,给你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三月桃花水是美丽、迷人、令人陶醉的)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和情感来读课文?(用欢喜 的心情、轻快的朗读方式)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画出课文中自己不理解的词 句。 5.学生质疑。 (对于学生提出的、较容易的字词问题,如果有其他 学生能够解决的,就应该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表达方式、理 解方式解决,因为这是学生的初步自学过程,不要要求尽 善尽美。对于比较难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 习。)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一) 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比一比谁读得流畅而有感情。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课件出示 7】 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是什 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 思考:这一段文字里有几句话?是什么句式?运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在课文中找出和这两句话对应的段落。 (两句话,是疑问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对应 3、 4 自然段和 5、6 自然段) 3.教师引导: “是什么声音”――三月桃花水的水 声(把“流水声”比喻成“小铃铛”的声音,清脆悦耳。) 础。同时,还可以学到 一些理解词语的方法。 以问题方式来引 导学生读懂文意,使学 生的问题意识明确,注 意力集中。随着问题的 逐步解决,课文的大意 也就明确了。 此环节的设计是 让学生感知一些优美 句子的特点,了解修辞 手法的作用
是什么光芒”一一三月桃花水的水面(把“明镜”般的 水面比喻成“丝绸”,明亮耀眼。) (二)学习第2-6自然段 1.齐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当你读这一段时,你眼 会出现怎样的景象?【课件出示8】 啊!河流醒来了!三月的桃花水,舞动着绮丽的朝霞 向前流啊。有一千朵桃花,点点洒在河面,有一万个小 小组讨论,教师指 窝,在水中回旋。 导,使学生能够从更深 2.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层次来理解课文,了解 “呵,河流醒来了!” 个语气词“呵”,表现作者的内心情感。 了作者乍见春水的兴奋之情;一个“醒”把被束缚一个 天的河水重获新生的喜悦写活了。(拟人方法) 流动的水在舞动朝霞,水中的浪花、旋涡,在作者 下成了“朝霞”“酒窝”(比喻)。 3.分男、女生读描写“水声”“水面”的段落。 4.小组自学:【课件出示9】 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它弹奏出哪些不同的音 乐?这些不同的音乐与乡村生活有什么关系?三月桃花 水是春天的明镜。为什么是明镜?它照出了什么美景? (板书:什么声音竖琴什么光芒明镜) 5.教师提问:课文的第3-6自然段,运用了哪些修 辞手法?找出来,读一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示课件10 预设:把“桃花水”比喻成“竖琴”“明镜” 预设:第4自然段运用了排比、拟人修辞手法,把“柳 枝”比喻成“长发”,把衣着艳丽的“姑娘”比喻成“ 瓣 6.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分组探讨,体悟感情 1.小组讨论: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教师巡视)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文第7自然段:【出示课件11
“是什么光芒”――三月桃花水的水面(把“明镜”般的 水面比喻成“丝绸”,明亮耀眼。) (二)学习第 2-6 自然段。 1.齐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当你读这一段时,你眼前 会出现怎样的景象?【课件出示 8】 啊!河流醒来了!三月的桃花水,舞动着绮丽的朝霞, 向前流啊。有一千朵桃花,点点洒在河面,有一万个小酒 窝,在水中回旋。 2.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呵,河流醒来了!”――一个语气词“呵”,表现 了作者乍见春水的兴奋之情;一个“醒”把被束缚一个冬 天的河水重获新生的喜悦写活了。(拟人方法) 流动的水在舞动朝霞,水中的浪花、旋涡,在作者笔 下成了“朝霞”“酒窝”(比喻)。 3.分男、女生读描写“水声” “水面”的段落。 4.小组自学:【课件出示 9】 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它弹奏出哪些不同的音 乐?这些不同的音乐与乡村生活有什么关系?三月桃花 水是春天的明镜。为什么是明镜?它照出了什么美景? (板书:什么声音 竖琴 什么光芒 明镜) 5.教师提问:课文的第 3―6 自然段,运用了哪些修 辞手法?找出来,读一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出 示课件 10】 预设:把“桃花水”比喻成“竖琴”“明镜”。 预设:第 4 自然段运用了排比、拟人修辞手法,把“柳 枝”比喻成“长发”,把衣着艳丽的“姑娘”比喻成“花 瓣”。 6.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分组探讨,体悟感情。 1.小组讨论: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教师巡视)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文第 7 自然段:【出示课件 11】 小组讨论,教师指 导,使学生能够从更深 层次来理解课文,了解 作者的内心情感
啊,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三月桃花水,叫人 沉醉。 预设:课文最后一段直接抒情,“啊,沉醉”表达 了对三月桃花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预设:“草如茵”“柳如眉”,两个比喻句,表现 三月桃花水的美好,令人心醉 2.学生反馈汇报,教师指导 这首散文诗写的是春水,作者表达了对三月桃花水 喜爱和赞美之情。(板书:喜爱和赞美) 五、拓展。【课件出示12】 课堂小1.反复朗读课文中优美句段,模仿句段,写一写某 结及拓 展延伸个季节的自然景观,或写一写春天游园的见闻 通过仿写训练学生 2.有感情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发挥想象:如果你是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分钟三月桃花水,你会对燕子、垂柳、姑娘等照在水面的朋友 说什么? 三月桃花水【课件出示13】 板书 什么声音? 竖琴 内容 沉醉喜爱和赞美 什么光芒? 明镜 课堂作业新设计【课件出示14、15】 1.从文中找出下列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1)三月的桃花水,舞动着绮丽的朝霞,向前流啊。() (2)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 2.仿写词语。 草如茵柳如眉 3.文章第四自然段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4作者把三月桃花水想象成(),(),还可以想象成()和( 5.短文表达了作者对三月桃花水的喜爱之情,请找出句子并抄下来
啊,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三月桃花水,叫人多 沉醉。 预设:课文最后一段直接抒情, “啊,沉醉”表达 了对三月桃花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预设:“草如茵”“柳如眉”,两个比喻句,表现了 三月桃花水的美好,令人心醉。 2.学生反馈汇报,教师指导: 这首散文诗写的是春水,作者表达了对三月桃花水的 喜爱和赞美之情。(板书:喜爱和赞美) 课堂小 结及拓 展延伸 ( ) 分钟 五、拓展。【课件出示 12】 1.反复朗读课文中优美句段,模仿句段,写一写某一 个季节的自然景观,或写一写春天游园的见闻。 2.有感情朗读课文第 6 自然段,发挥想象:如果你是 三月桃花水,你会对燕子、垂柳、姑娘等照在水面的朋友 说什么? 通过仿写训练学生 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板书 内容 三月桃花水【课件出示 13】 什么声音? 竖琴 沉醉 喜爱和赞美 什么光芒? 明镜 课堂作业新设计【课件出示 14、15】 1.从文中找出下列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1)三月的桃花水,舞动着绮丽..的朝霞,向前流啊。( ) (2)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 ) 2.仿写词语。 草如茵 柳如眉 ( ) ( ) 3.文章第四自然段运用了( ),( ),( )的修辞手法。 4.作者把三月桃花水想象成( ),( ),还可以想象成( )和( )。 5.短文表达了作者对三月桃花水的喜爱之情,请找出句子并抄下来
【答案】 1.绮丽(美丽)纤细(细小) 2.草如茵柳如眉(夜如水)(月如盘 3.(比喻),(排比),(拟人) 4(小铃铛),(丝绸),(竖琴)和(明镜) 5.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中,首先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包括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性的自学朗读和课后 固性的朗读;课堂采取各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熟悉生字词的字音,初步了解课文意思 课文结构,以及初步感知课文的意境;边读边想象,在朗读中创设情境,理解课文的意境: 把对春天、春水的喜爱、欣赏之情带到朗读中,让学生有感情、有意境地朗读 不足之处: 教师讲解引导太多,使学生自主学习机会变少,本文是略读课文。后期教学时,针对 略读课文,教师只要针对课文中疑难之处进行适当引导、点拨即可。学生在自我领悟的基 础上,逐步深入课文的精妙之处,更能真切地与作者在情感上自然而然地产生共鸣。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课文是一篇描写江南春水的优美散文。课文通过诗化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赞美了三月 桃花水美得让人沉醉。这篇散文由7个或长或短的段落错落成章,却又“形散而神不散”。 开篇由两个比喻精巧的疑问句引领全文,接下来,用“是春天的竖琴”“是春天的明镜”充 分展现三月桃花水的美丽,它的美,美在“有声”又“有色”,也就不露痕迹地回应了开篇 的问题。结尾是作者由衷的赞美,直抒胸臆,这三月桃花水,已经流进了爱它的人们的心中 已经为它深深着迷、沉醉。课文结构清晰,线索明朗,文字优美,韵味无穷。三月桃花水的 美是与淳朴、恬静的乡村生活紧紧相连的。全篇皆是清新淡雅的词句,并巧妙运用了比喻 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再糅合了作者浓郁的喜悦、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 真挚情怀。 【作者介绍】 刘湛秋,男,1935年出生,安徽芜湖人,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诗刊》前 副主编,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其作品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手法新颖洒脱,立足表
【答案】 1.绮丽( 美丽 ) 纤细( 细小 ) 2.草如茵 柳如眉 ( 夜如水 ) ( 月如盘 ) 3.( 比喻 ),( 排比 ),( 拟人 ) 4.( 小铃铛 ),( 丝绸 ),( 竖琴 )和( 明镜 )。 5.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在教学中,首先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包括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性的自学朗读和课后巩 固性的朗读;课堂采取各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熟悉生字词的字音,初步了解课文意思、 课文结构,以及初步感知课文的意境;边读边想象,在朗读中创设情境,理解课文的意境; 把对春天、春水的喜爱、欣赏之情带到朗读中,让学生有感情、有意境地朗读。 不足之处: 教师讲解引导太多,使学生自主学习机会变少,本文是略读课文。后期教学时,针对 略读课文,教师只要针对课文中疑难之处进行适当引导、点拨即可。学生在自我领悟的基 础上,逐步深入课文的精妙之处,更能真切地与作者在情感上自然而然地产生共鸣。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课文是一篇描写江南春水的优美散文。课文通过诗化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赞美了三月 桃花水美得让人沉醉。这篇散文由 7 个或长或短的段落错落成章,却又“形散而神不散”。 开篇由两个比喻精巧的疑问句引领全文,接下来,用“是春天的竖琴”“是春天的明镜”充 分展现三月桃花水的美丽,它的美,美在“有声”又“有色”,也就不露痕迹地回应了开篇 的问题。结尾是作者由衷的赞美,直抒胸臆,这三月桃花水,已经流进了爱它的人们的心中, 已经为它深深着迷、沉醉。课文结构清晰,线索明朗,文字优美,韵味无穷。三月桃花水的 美是与淳朴、恬静的乡村生活紧紧相连的。全篇皆是清新淡雅的词句,并巧妙运用了比喻、 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再糅合了作者浓郁的喜悦、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 真挚情怀。 【作者介绍】 刘湛秋,男,1935 年出生,安徽芜湖人,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诗刊》前 副主编,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其作品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手法新颖洒脱,立足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