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众者名实相符,萃于一者有名无实。”一针见血地揭露了意 世凯复辟帝制的反动实质,并号召民众起来为反对专制、争取 民主而斗争。赵世炎进一步认为,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进 行社会改革,才能使国家日益富强。在《说图书馆友人问何① 一文中,他指出:“倡之教育,以进其智,兴之法变,以进 其德”,此乃兴国之途。为此,他主张把遗散在民间的图书收 集起来,并希望藏有图书的私家把书捐献出来,兴办图书馆, 为民众获取知识提供条件。在《论青苗法之利病》②一文中, 他还积极主张进行有利于民众的社会改革。他说:“夫治国之 道,操之有术,行之有方”,“未有不注意于民生之利病者 也”。虽然,他从王安石的变革中看到了社会改革之艰难,但 他坚持认为,“苟利于民,则虽障得坎坷,事多挚肘,人言喷 喷,几无以立足。而行之既久,及其成也,必可收效于异 日。” 一九一七年,赵世炎结识了伟大的革命先驱李大钊。从此, 在李大钊的影响下,赵世炎原有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萌 芽有了新的发展。当时,李大钊同王光祈、周太玄等人正在酝酿 创办一个传播新思想的学会。他们一致认为赵世炎是一把好手, 值得特别注意。在少年中国学会筹备期间,许多活动都邀请赵 世炎参加。这样,赵世炎不仅在高师附中,就是在北京大学以及 其他一些中学,都进行了积极的活动。 一九一九年,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了。赵世炎积极投入了这场运动。他大声疾呼:“日本人强占 我们的青岛,欧美人同意他占据青岛,段琪瑞不敢力争,我们 ①②$赵世炎文集第494、496页。 4
为了救国,必须起来反对,不能再埋头读书了。”①五月七 日,附中学生会成立,赵世炎当选为干事长。在“五四”运动 中,赵世炎十分活跃。他遇事冷静沉着,每当意见发生分歧 时,总是耐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把情况弄清楚,经过分析判 断后才发表自已的看法。因此,他的见解总是能得到多数人的 赞同。 七月,赵世炎中学毕业。不久,经李大钊、王光祈等人介 绍,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随后,赵世炎仿照这个组织,在附 中以留校校友的身份组办了少年学会,并发展了二十多个会员。 少年学会与河南开封第二中学进步学生组织青年会建立了联 系,彼此经常交换刊物,讨论同题。赵世炎和青年会的负责人 曹靖华保持了密切的书信往来,互相学习和勉励。一九一九 年,少年学会出版了《少年》半月刊,以研究中国社会问题和 民族文学为主。赵世炎认为,要解决中国问题就必须首先了解 中国,要了解中国就必须首先明瞭中国历史和社会状况。《少 年》半月刊在第二十五期上还刊登了十四首中国现代民谣,有 的反映了劳动人民深受压迫和剥削的惨状,有的则控诉了封建 包办婚姻的罪恶。此外,赵世炎还在附中办起了校役补习班, 帮助工人学习文化。 “五四”运动之后,解放的呼声和芳工神圣的呼声激荡全 国。赵世炎认为,青年积极上进,最少保守思想,应该为青年 的解放而呐喊、呼吁。他在《诸君的自身问题》一文中明确指 出:“我以为现在一般青年最要紧的事,就是要求解放一一对 ①甘明志:《烈士世炎童年回忆录,《赵世炎烈士资料汇编第 19页
旧社会的解放,脱离种种恶习。”在《说少年》一文中,他深 刻地批判了那些要求子弟“兴家立业,步步高升,光宗耀祖, 抱子添孙”的封建伦理思想,对那种“四班八房、典史差役无 所不备;造册子、出训令,一层一级,森威谨严”的“衙门” 式的封建教育制度,也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认为,象这样的 家庭和学校,只能培养出迷惑的青年,贵族式的学生,而这样 的青年又怎能成为国家的依靠、社会的栋梁呢?因此,他大声 疾呼,必须改革不合理的学校教育制度。赵世炎还积极提倡 半工半读,他说:“吾辈能入学读书,便是幸福。”①然而 “人生不能仅知读书,读书以外,应当工作。”②他认为“读 书是劳心、工作是劳力”,“劳心劳力应相间而行”®,只有 通过劳动才能消除“好逸之思想”,才能把青年培养成有用之 材。他感慨地说:“欲改革吾国家庭制度,欲奋斗于此二十世 纪之竞争世界,均不可不注意于此也。”④ 十月间,北京大学发生了杨德君自杀事件,社会上一时众 说纷纭。对此,赵世炎著文指出:社会不杀青年,背年决不会 自杀,只有疯子才会自杀,杨德君之死“实系被杀”,黑暗的 社会制度就是杀害青年的罪魁祸首。同时,赵世炎告诫青年: 自杀不是出路,“奋斗二字,愚常奉以为人生第一要义”, “生今之世,处此万恶社会,不奋斗,何以为人也。”®他号召 青年决不能听任旧社会的摆布,要敢于奋起斗争,彻底推翻旧 的社会制度。 ①③④⑤赵世炎:《工读主义与今日之中学毕业生>,《赵世炎文 集》第2一3页。 ②赵世炎:《学校不及私垫好>,《赵世炎文集第30页,原栽 《工读》第5期。 6
一九一九年秋,赵世炎进入吴玉章在北京主办的法文专修 馆。这时,他除了学习和劳动之外,还主办了《工读》半月刊 和《平民》周刊。他在《工读》半月刊的创刊词中,公开主张 在中国应该实行社会主义。他认为,中国社会坏透了,不图解 救不可能长久,而解救之道只能是社会主义。因为社会主义最 公道,最平等,它无军阀、无财阀、无种界国界,经济上固然 好,道德上尤其好。经过实践的探素,赵世炎的思想发生了极 大的飞跃,初步找到了改造中国的唯一道路。 在法文专修馆学习期间,赵世炎的学习和工作十分繁忙, 常常在法文专修馆学生会的办公桌上蜷伏过夜。他风趣地说: “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一九一九年冬,赵世炎全家从酉阳迁来北京。赵世炎回家 时,常常带些进步书箱给三姐赵世兰和九妹赵君陶看,向她们 灌输革命思想,鼓励她们独立思考,不要迷信书本,要积极参 加社会活动。他认为:女子只有参加社会活动,求得自主,才 能争取平等地位。他坚决反对家庭包办三姐的婚姻,支持她自 己去选择。在生活上,世炎主张自己动手,不依靠别人,洗衣 煮饭不一定是妇女的事,男人也应该做。赵世炎的这些激进的 言论和行动,受到了曾经给予他影响的二哥赵世珏的反对。但 赵世炎从不和他争吵,总是平心静气地解释说:我们的行动是 时代的潮流,青年人多年受压迫,不能不动,一动起来就难免 激烈。 一九二○年;反动政府以“诸多谬妄,深虑影响时局,妨 害治安”为由,封闭了《工读》半月刊。赵世炎对反动政府不 给人民言论出版自由的行径甚为愤概。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 道:他们这般野蛮东西,已开始下毒手了。反动派的暴行阻挡
不了赵世炎对真理的追求。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十月革命 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已坚定了他追求社会主 义的信心和决心。 翱翔四海求真理 一九二○年四月,赵世炎结束了在北京法文专修馆的学 习。五月九日,他从上海搭乘法国的“阿芒贝利”号船启程去 法国,六月底到达巴黎,开始了勤工俭学的生活。八月,赵世 炎进入巴黎西郊工业区弗克鲁的一家铁工厂作工,十月,又转 入三德建的一家铁工厂。因为不懂技术,因而只能在工厂里干 杂活。他每天除了八小时工作之外,始终坚持三个小时的学 习,主要读法文版《资本论》和法共中央出版的《人道报》。 他还利用星期天和工余时间,找附近的朋友讨论问题,.并积极 为国内的《少年》半月刊组织稿件。 一九二○年冬,战后的法国工厂受经济萧条的影响纷纷倒 闭,工人大批失业,赵世炎也很快被迫离开了工厂。经过短短 几个月的工人生活,他对资本主义的本质有了进一步认识。他 认为,资本主义发达的法国和封建落后的中国相比,表面上虽然 千差万别,但在本质上都是黑暗腐败的,完全不象他在出国前 所想象的那样,以为一到欧洲就处处可以得到安慰。同时,实 际生活的磨炼使赵世炎感到,自己以前对社会改造问题的看法 空想太多。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说:“盼望我们朋友务要从 冷静处窥探人生,于千辛万苦中杀出一条血路。”①基于这样 ①世炎:《给“少年学会”朋友们的来信>,《少年,第15期。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