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结构:动+名、动+代。特点:①动宾短语前边的动词直接支配后边的名词、代词,后边的 名词、代词受前边的动词的支配,它们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②动宾短语中受动词支配 的名词、代词,是宾语。③宾语一般在动词后面回答“谁”、“什么”的问题。④使用动词短语 时,要注意动词和宾语意义上的配合,否则造成动宾不搭配 4)补充短语:包括动补短语和形补短语两大类。语法特点:①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起补充 说明作用的成分是补语,用<>表示。②这类短语的中心语在前,前后两部分是被补充和补充 的关系。③补语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补充说明怎么样、多久、多少等问题。④有的补语前头常 用结构助词“得”。 (5)主谓短语:定义详见课本。基本结构:名(代)+动、名(代)+形、名(代)+疑问代词、 特殊的有:名+名,如今天星期一:名+数量,如纸三张。特点:①主谓短语前边的词表示“谁” 或“什么”,后面的词说明前边的词“怎么样”“干什么”或“是什么”。前后两部分是被陈述和 陈述的关系。②使用主谓短语加上语气,书面上加上标点就是一个单句,表达的意思是完整的。 (6)介宾短语:由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介词+名词、介词+代词。语法特 点:①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为一个整体充当句子成分。②介宾短语在为主中心语前做状语,在 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③介宾短语有时也做定语,后头必须带“的”。 (7)“的”字短语:由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加上“的”构成。基本结构:动词+的、形容 词+的、动宾短语+的。特点:①“的”字短语在句中相当于一个名词。②“的”字短语一般常 做主语、宾语。 3、单句 (1)单句分类:按句子结构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按句子的用途或语气分为陈述句、疑问句、 祈使句、感叹句 (2)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3)分析步骤:第一步,理解句意分主谓,先把句子一分为二,分成主语和谓语,一般是主语 在前,谓语在后:第二步,找宾语,有的句子有,有的则没有,动词支配的对象就是宾语:第 三步,压缩句子找中心语,中心语是受修饰、补充或能支配宾语的主干成分;第四步,找定、 状、补语。定语到主语中心语的前边和宾语中心语的前边去找,状语在谓语中心语前面,补语 在谓语中心语后面。常用分析单句成分的符号见课本 (4)句子主干:是指把定语、状语、补语压缩后剩下的部分,即由主语的中心语,谓语的中心 语和宾语的中心语组成。摘取句子主干时,谓语中心词前有否定词语(不、没、没有)的句子, 要把否定词语放在主干中;碰到中心语是并列短语时,要把整个并列结构摘出来。 4、复句:复句是由两个或几个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组成的句子。 (1)如何区分单、复句:①复句的分句间互不为成分,这是区分单、复句最重要的一点。复句 的分句之间结构上互不包含,就是说互相不作句子成分,没有句子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这是 复句的本质特征,也是复句和单句的最根本的区别。②不能看只有一个主语就断定不是复句 ③凡是一个主语管几个动词,只要中间用逗号或分号表示停顿,又互不做成分,就是复句。④ 有些关联词既可以用在复句的不同分句中,也可以用在单句中。如:只有热爱工作的人,才能 热爱生活。(单句) (2)复句的类型:主要有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这几种类型。判断复句 关系,关联词很重要,有一个顺口溜把难记的、易混的整理在一块,请牢记
6 基本结构:动+名、动+代。特点:①动宾短语前边的动词直接支配后边的名词、代词,后边的 名词、代词受前边的动词的支配,它们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②动宾短语中受动词支配 的名词、代词,是宾语。③宾语一般在动词后面回答“谁”、“什么”的问题。④使用动词短语 时,要注意动词和宾语意义上的配合,否则造成动宾不搭配。 (4)补充短语:包括动补短语和形补短语两大类。语法特点:①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起补充、 说明作用的成分是补语,用<>表示。②这类短语的中心语在前,前后两部分是被补充和补充 的关系。③补语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补充说明怎么样、多久、多少等问题。④有的补语前头常 用结构助词“得”。 (5)主谓短语:定义详见课本。基本结构:名(代)+动、名(代)+形、名(代)+疑问代词、 特殊的有:名+名,如今天星期一;名+数量,如纸三张。特点:①主谓短语前边的词表示“谁” 或“什么”,后面的词说明前边的词“怎么样”“干什么”或“是什么”。前后两部分是被陈述和 陈述的关系。②使用主谓短语加上语气,书面上加上标点就是一个单句,表达的意思是完整的。 (6)介宾短语:由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介词+名词、介词+代词。语法特 点:①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为一个整体充当句子成分。②介宾短语在为主中心语前做状语,在 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③介宾短语有时也做定语,后头必须带“的”。 (7)“的”字短语:由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加上“的”构成。基本结构:动词+的、形容 词+的、动宾短语+的。特点:①“的”字短语在句中相当于一个名词。②“的”字短语一般常 做主语、宾语。 3、单句: (1)单句分类:按句子结构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按句子的用途或语气分为陈述句、疑问句、 祈使句、感叹句。 (2)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3)分析步骤:第一步,理解句意分主谓,先把句子一分为二,分成主语和谓语,一般是主语 在前,谓语在后;第二步,找宾语,有的句子有,有的则没有,动词支配的对象就是宾语;第 三步,压缩句子找中心语,中心语是受修饰、补充或能支配宾语的主干成分;第四步,找定、 状、补语。定语到主语中心语的前边和宾语中心语的前边去找,状语在谓语中心语前面,补语 在谓语中心语后面。常用分析单句成分的符号见课本。 (4)句子主干:是指把定语、状语、补语压缩后剩下的部分,即由主语的中心语,谓语的中心 语和宾语的中心语组成。摘取句子主干时,谓语中心词前有否定词语(不、没、没有)的句子, 要把否定词语放在主干中;碰到中心语是并列短语时,要把整个并列结构摘出来。 4、复句:复句是由两个或几个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组成的句子。 (1)如何区分单、复句:①复句的分句间互不为成分,这是区分单、复句最重要的一点。复句 的分句之间结构上互不包含,就是说互相不作句子成分,没有句子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这是 复句的本质特征,也是复句和单句的最根本的区别。②不能看只有一个主语就断定不是复句。 ③凡是一个主语管几个动词,只要中间用逗号或分号表示停顿,又互不做成分,就是复句。④ 有些关联词既可以用在复句的不同分句中,也可以用在单句中。如:只有热爱工作的人,才能 热爱生活。(单句) (2)复句的类型:主要有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这几种类型。判断复句 关系,关联词很重要,有一个顺口溜把难记的、易混的整理在一块,请牢记
“不是”“而是”是并列,“不是”“就是”是选择 尚且”“何况”是递进,“尽管”配“还”是转折 既然”配“就”是因果,“即使”配“也”是假设 “无论”“除非”和“不管”,“只有”“只要”讲条件。 3)二重复句:结构上有两个层次的复句。组成主要有三种情况:单句+复句、复句+单句、 复句+复句。划分步骤:先看有几个分句,着键是看有几个主谓结构:找准句子的第一层(找 的方法:①找统领全句的关联词语。看关联词统领的范围,看关联词覆盖到哪儿。②从分句间 的松紧关系看,松的就是第一层③复句中有分号的地方往往是第一层。)总之,要一直分析到所 有的分句都是单句为止 5、修改病句 (1)句子成分残缺:句子缺少了应该具备的成分,影响了意思的表达,就成了一种结构不完整 的病句。常见的成分残缺通常有主语残缺、定语中心语中心语残缺等。 (2)句子成分搭配不当:主语和谓语的搭配,要注意谓语能不能正确的陈述主语:动词和宾语 的搭配,要注意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能否支配宾语表示的事物;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要注意 对中心语的修饰是否合适。 (3)语序不合理:汉语的各种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是比较固定的,如主语在谓语前头,宾语、 补语在动词、形容词后头,定语、状语在中心语前头,几个递加的定语、状语也有一定的排列 顺序 (4)句式杂糅:不同的句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但每次表达只能使用一种句式。把两种说法, 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往往会造成结构上的混乱。 (5)前后表达不一致:在表达上不合情理,前后矛盾或前后不一致,也容易造成病句,前后矛 盾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用词前后矛盾,同一句内使用了两个含义相反的词语。另一种是前后情 况的表达,互相矛盾 (6)其他情况:指代不明、误用词类、重复罗嗦、滥用否定词、用词不当 6、修辞 (1)常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明喻、暗喻、借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无 疑而问、自问自答)、反问 (2)句式的变换和选择 ①句子按用途,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陈述句是告诉别人一件事;疑问句 是询问别人一件事;祈使句是用来要求别人做或不做什么的句子;感叹句是用来表示某种强烈 的感情的句子 ②句式的转换:主动句和被动句的转换、肯定句和否定句的转换。句式转换应注意的问题:A、 句式变换,只是换一种说法,换一种句式,不改变句子的原意;B、肯定句变否定句,一种方 法是找反义词加“不”,还可以变双重否定句 高中语文古文语法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 “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7 “不是”“而是”是并列,“不是”“就是”是选择, “尚且”“何况”是递进,“尽管”配“还”是转折。 “既然”配“就”是因果,“即使”配“也”是假设, “无论”“除非”和“不管”,“只有”“只要”讲条件。 (3)二重复句:结构上有两个层次的复句。组成主要有三种情况:单句+复句、复句+单句、 复句+复句。划分步骤:先看有几个分句,着键是看有几个主谓结构;找准句子的第一层(找 的方法:①找统领全句的关联词语。看关联词统领的范围,看关联词覆盖到哪儿。②从分句间 的松紧关系看,松的就是第一层③复句中有分号的地方往往是第一层。)总之,要一直分析到所 有的分句都是单句为止。 5、修改病句: (1)句子成分残缺:句子缺少了应该具备的成分,影响了意思的表达,就成了一种结构不完整 的病句。常见的成分残缺通常有主语残缺、定语中心语中心语残缺等。 (2)句子成分搭配不当:主语和谓语的搭配,要注意谓语能不能正确的陈述主语;动词和宾语 的搭配,要注意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能否支配宾语表示的事物;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要注意 对中心语的修饰是否合适。 (3)语序不合理:汉语的各种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是比较固定的,如主语在谓语前头,宾语、 补语在动词、形容词后头,定语、状语在中心语前头,几个递加的定语、状语也有一定的排列 顺序。 (4)句式杂糅:不同的句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但每次表达只能使用一种句式。把两种说法, 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往往会造成结构上的混乱。 (5)前后表达不一致:在表达上不合情理,前后矛盾或前后不一致,也容易造成病句,前后矛 盾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用词前后矛盾,同一句内使用了两个含义相反的词语。另一种是前后情 况的表达,互相矛盾。 (6)其他情况:指代不明、误用词类、重复罗嗦、滥用否定词、用词不当。 6、修辞: (1)常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明喻、暗喻、借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无 疑而问、自问自答)、反问 (2)句式的变换和选择: ①句子按用途,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陈述句是告诉别人一件事;疑问句 是询问别人一件事;祈使句是用来要求别人做或不做什么的句子;感叹句是用来表示某种强烈 的感情的句子。 ②句式的转换:主动句和被动句的转换、肯定句和否定句的转换。句式转换应注意的问题:A、 句式变换,只是换一种说法,换一种句式,不改变句子的原意;B、肯定句变否定句,一种方 法是找反义词加“不”,还可以变双重否定句。 高中语文古文语法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 “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 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 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 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 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 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 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 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 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 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 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 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 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大王来何操?(操何)(司马迁《鸿门宴》) 沛公安在?(在安)(同上) 子何恃而往?(侍何)(彭端淑《为学》) 微斯人,吾谁与归?(与谁)(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以何)(司马迁《鸿门宴》) 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 下几种情况
8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 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 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 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 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 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 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 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 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 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 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 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9) 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大王来何操? (操何) (司马迁《鸿门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为学》)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马迁《鸿门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 下几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 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2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 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24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2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 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主语:一个句子的 发生动作的主体 谓语:一般是动词充当 宾语;表示动作发生的对象 举个例子我吃饭 我是主语吃是谓语饭是宾语 定语:一般是形容词充当修饰主语和宾语 状语:表时间、地点、状态、方位等等的限制补充的成分 补语:补充说明宾语的(好象是吧记不清了) 举个例子:昨天晚上在饭馆里我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昨天晚上在饭馆里是状语,我是主语,吃是谓语,一顿丰盛的是定语,晚餐作宾语。 文言文句式最重要是弄懂句子的意思,再看它和我们现在说的话有什么不同,在判断是定语后 置还是宾语前置或是介词短语后置 举个例子:“忌不自信 按字面意思讲是“邹忌不自己相信”但用现代人的话讲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所以它就是把宾 语提前了,所以叫宾语前置,属于倒装句的一种
9 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 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 23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 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 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 24 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 25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 “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 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 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主语:一个句子的 发生动作的主体 谓语:一般是动词充当 宾语;表示动作发生的对象 举个例子:我吃饭 我是主语 吃是谓语 饭是宾语 定语:一般是形容词充当 修饰主语和宾语 状语:表时间、地点、状态、方位等等的限制补充的成分 补语:补充说明宾语的(好象是吧 记不清了) 举个例子:昨天晚上在饭馆里我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昨天晚上在饭馆里是状语,我是主语,吃是谓语,一顿丰盛的是定语,晚餐作宾语。 文言文句式最重要是弄懂句子的意思,再看它和我们现在说的话有什么不同,在判断是定语后 置还是宾语前置或是介词短语后置. 举个例子:“忌不自信” 按字面意思讲是“邹忌不自己相信”但用现代人的话讲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所以它就是把宾 语提前了,所以叫宾语前置,属于倒装句的一种
“蚓无爪牙之利” 按字面意思讲是“蚯蚓没有爪子牙齿的锋利”但用现代人的话讲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牙齿” 所以是把定语放后面了属于定语后置,也是倒装。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按字面意思讲是“着就是战胜别国在朝廷上”但用现代人的话讲是“这就是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所以古语里是把介词短语也就是状语放在后面了,所以叫介词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也是 倒装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者……也一般都是判断句,表示对某一对象作出性质、身份、状态上的判断。所以上句是 说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的人,表职能,所以是判断句 晋军函陵” 按字面意思讲是“晋国军队驻扎函陵(地名)”实际上应该是“…驻扎(在)函陵”它省略 了介词“在”所以是省略句。 文言文语法简析 ●词类活用 一般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普通名词作状语 特殊活用 使动(名词使动动词使动形容词使动) 意动(名词意动形容词意动) 简析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一般情况下只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不能受副词或能原动词的修饰,更不能带宾语在 古汉语中,名词却常常表示与它相关的行为或动作充当句子的谓语后面可以带宾语\补语,前面 可以用副词或能原动词束修饰限制.这时名词就活用为动语了 例句 ①驴不胜怒蹄之.(用蹄子踢) ②左右欲刃相如(用刀刃杀害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识水性游泳) ④客初至不冠不袜(戴帽子,穿袜子 其中①②句带宾语,③④受能原动词副词修饰限制 (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在句中充当谓语(不带宾语)或定语在古文中形容词往往临时 改变它原有的语法功能转而表示与其相关的行为或发展变化,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和语法功能这
10 “蚓无爪牙之利” 按字面意思讲是“蚯蚓没有爪子牙齿的锋利”但用现代人的话讲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牙齿” 所以是把定语放后面了 属于定语后置,也是倒装。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按字面意思讲是“着就是战胜别国在朝廷上”但用现代人的话讲是“这就是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所以古语里是把介词短语也就是状语放在后面了,所以叫介词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也是 倒装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者……也 一般都是判断句,表示对某一对象作出性质、身份、状态上的判断。所以上句是 说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的人,表职能,所以是判断句。 “晋军函陵” 按字面意思讲是“晋国军队驻扎函陵(地名)” 实际上应该是“……驻扎(在)函陵” 它省略 了介词“在” 所以是省略句。 文言文语法简析 ●词类活用 一般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普通名词作状语 特殊活用: 使动(名词使动 动词使动 形容词使动) 意动(名词意动\形容词意动) 简析: (一)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一般情况下只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不能受副词或能原动词的修饰,更不能带宾语,在 古汉语中,名词却常常表示与它相关的行为或动作,充当句子的谓语,后面可以带宾语\补语,前面 可以用副词或能原动词束修饰限制.这时名词就活用为动语了. 例句: ① 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子踢) ② 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刃杀害) ③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识水性,游泳) ④ 客初至,不冠不袜.(戴帽子,穿袜子) 其中①②句带宾语,③④受能原动词\副词修饰限制. (二)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在句中充当谓语(不带宾语)或定语.在古文中形容词往往临时 改变它原有的语法功能,转而表示与其相关的行为或发展变化,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和语法功能.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