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某种文化遗存,如长城调査、夏文化调査等。专题调查的目的是为某项学术课 题研究服务的。如发现一种新的文化遗存就要在发现地周围进行专题调查。以确 定新遗存的分布范围。专为发掘做准备的调查是预备调查,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对 发掘地点进行文化性质、保存状况、周围环境、堆积层次特点进行“摸底”。预 备调査的范围小,要求做得细致深入。区域系统调查是以聚落形态研究为目的的 考古调查,是全覆盖式的调查,是专题调查中的一种新类型 [习题]: 地面踏查的意义? 2、地面踏查的方式? 3、如何发现遗迹? 4、踏查记录的内容? [思考题]: 地面踏查方式与踏查的直接目的有何关系? [参考文献]: 1、《考古工作手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 2、方辉:《对区域系统调查法的几点认识与思考》,《考古》2002第5期。 第二节钻探 [教学重点]:钻探方法与记录绘图 [教学难点]:土样识别,需要实际观察土样。 [教学内容]: 、正确使用探铲 钻探是利用探铲取土样观察地下遗存的调查方法。它的优点是能直接深入地下取 样观察,直观准确地取得一定地点的文化堆积资料,它比发掘省工,破坏性小, 能在短时间内了解较大面积的地下情况。适用于具体了解遗址堆积分布范围、厚 度、大型建筑基址、大型墓葬和古城的形状和布局等。 、正确识别土样 观察常见土样
查某种文化遗存,如长城调查、夏文化调查等。专题调查的目的是为某项学术课 题研究服务的。如发现一种新的文化遗存就要在发现地周围进行专题调查。以确 定新遗存的分布范围。专为发掘做准备的调查是预备调查,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对 发掘地点进行文化性质、保存状况、周围环境、堆积层次特点进行“摸底”。预 备调查的范围小,要求做得细致深入。区域系统调查是以聚落形态研究为目的的 考古调查,是全覆盖式的调查,是专题调查中的一种新类型。 [ 习题 ] : 1 、地面踏查的意义? 2 、地面踏查的方式? 3 、如何发现遗迹? 4 、踏查记录的内容? [ 思考题 ] : 地面踏查方式与踏查的直接目的有何关系? [ 参考文献 ] : 1 、《考古工作手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 1982 年。 2 、方辉:《对区域系统调查法的几点认识与思考》,《考古》 2002 第 5 期。 第二节 钻探 [ 教学重点 ] :钻探方法与记录绘图 [ 教学难点 ] :土样识别,需要实际观察土样。 [ 教学内容 ] : 一、正确使用探铲 钻探是利用探铲取土样观察地下遗存的调查方法。它的优点是能直接深入地下取 样观察,直观准确地取得一定地点的文化堆积资料,它比发掘省工,破坏性小, 能在短时间内了解较大面积的地下情况。适用于具体了解遗址堆积分布范围、厚 度、大型建筑基址、大型墓葬和古城的形状和布局等。 二、正确识别土样 观察常见土样
三、合理布孔 梅花点式布孔法,井字式布孔,卡边法等。 四、钻探记录与绘图 每个探孔都要编号,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编号系统。探孔很少,可以按先后顺序依 次编号。一般是先编行号,每行从1开始编号,排列顺序必须一致。用探孔记 录表的形式,记录每个孔可以观察到的地层、遗迹等情况,包括土质、厚度、遗 物等。每天,探工应该写钻探日记,概括记录一天的工作情况,如新打的探孔数 量、编号、布孔方法和位置、堆积情况、遗迹、带出的遗物等。必要时应该绘出 遗迹分布和土层堆积示意图。一排的探孔记录表应该装订在一起。 绘图要求有;1、钻探位置图,绘出钻探区在遗址中的位置,可以利用测绘部 门测绘的行政区划图、或带等高线的地形图,也可以自己测绘遗址。2、钻探 布孔平面图,注意选择适合的坐标点,并在图上标明。坐标点应该选择永久性的 容易测量和观测物体。3、钻探遗迹分布图。4、钻探地层剖面图(选典型的 行或若干行探孔,先逐个绘出探孔线、在探孔线上确定堆积层的分界点,再连 点成层面线)。5、单个遗迹的平面图。每个图都要有比例、图例说明、绘图 人、绘图时间 [习题]: 1、钻探工具有哪些? 2、布孔方法有哪些? 3、常见土样有哪些? 4、钻探探孔如何编号? 5、钻探记录内容是什么? 6、练习制作钻探绘图2张。 [思考题]: 考古队发现一个新的史前遗址,如何钻探? [参考文献]: 1、蔡全法主编:《考古钻探知识与技术》,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2、沈阳市文物考古钻探队:《沈阳市老城区大舞台工地文物勘探报告》,《北 方文物》2001年第2期
三、合理布孔 梅花点式布孔法,井字式布孔,卡边法等。 四、钻探记录与绘图 每个探孔都要编号,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编号系统。探孔很少,可以按先后顺序依 次编号。一般是先编行号,每行从 1 开始编号,排列顺序必须一致。用探孔记 录表的形式,记录每个孔可以观察到的地层、遗迹等情况,包括土质、厚度、遗 物等。每天,探工应该写钻探日记,概括记录一天的工作情况,如新打的探孔数 量、编号、布孔方法和位置、堆积情况、遗迹、带出的遗物等。必要时应该绘出 遗迹分布和土层堆积示意图。一排的探孔记录表应该装订在一起。 绘图要求有; 1 、钻探位置图,绘出钻探区在遗址中的位置,可以利用测绘部 门测绘的行政区划图、或带等高线的地形图,也可以自己测绘遗址。 2 、钻探 布孔平面图,注意选择适合的坐标点,并在图上标明。坐标点应该选择永久性的 容易测量和观测物体。 3 、钻探遗迹分布图。 4 、钻探地层剖面图(选典型的 一行或若干行探孔,先逐个绘出探孔线、在探孔线上确定堆积层的分界点,再连 点成层面线)。 5 、单个遗迹的平面图。每个图都要有比例、图例说明、绘图 人、绘图时间。 [ 习题 ] : 1 、钻探工具有哪些? 2 、布孔方法有哪些? 3 、常见土样有哪些? 4 、钻探探孔如何编号? 5 、钻探记录内容是什么? 6 、练习制作钻探绘图 2 张。 [ 思考题 ] : 考古队发现一个新的史前遗址,如何钻探? [ 参考文献 ] : 1 、蔡全法主编:《考古钻探知识与技术》,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0 年。 2 、沈阳市文物考古钻探队:《沈阳市老城区大舞台工地文物勘探报告》,《北 方文物》 2001 年第 2 期
3、许自然:《新型考古钻探工具一装配式钻探铲》,《考古与文物》,1985年 第3期。 第三节遥感调查 [教学重点]:了解遥感调查的种类、对象。 [教学难点]:遥感需要先进的设备,所以掌握方法需要实际操作。目前应该 根据已经取得成功的个案,做讲解 [教学内容]: 、物探 地下埋藏的遗存与天然土石存在着电阻、磁性、弹性、放射性等差别,因此,用 高灵敏度的物理仪器检测一定地点是否有物理性质的反常现象,就可以判断地下 是否埋有遗存。物探的速度快,劳动强度低,不损伤遗存,在岩层、水中、沙层 冰上均能工作。但是物探属于间接测定遗存的方法,由于自然条件的干扰,有时 会出现偏差。它必须和其它田野考古方法配合使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化学勘探 化学勘探是通过检测土壤中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化学成份含量来勘探地下遗存的。 化学勘探方法没有物探方法应用广。国外使用较多的是磷酸盐分析法。磷酸钙是 骨头的主要成份,人类居住地会遗弃大量动物骨骼,朽烂后土壤中磷酸钙含量增 髙。判断耕地往往是把对土壤中的磷、钾、氮成份含量的化学分析和土壤中人工 栽培作物品种的孢子花粉分析结合进行的。 [习题]: 1、请举例说明物理勘探法在考古中的应用? 2、请举例说明化学勘探法在考古中的应用? [思考题]: 遥感方法在考古应用中前景如何? [参考文献]: 1、张寅生:《电阻法勘探地下文物》,《文物》,1987年第4期。 2、张寅生:《物探在考古勘探中的应用初探》,《物探与化探》,1990年第 期
3 、许自然:《新型考古钻探工具一装配式钻探铲》,《考古与文物》, 1985 年 第 3 期。 第三节 遥感调查 [ 教学重点 ] :了解遥感调查的种类、对象。 [ 教学难点 ] :遥感需要先进的设备,所以掌握方法需要实际操作。目前应该 根据已经取得成功的个案,做讲解。 [ 教学内容 ] : 一、物探 地下埋藏的遗存与天然土石存在着电阻、磁性、弹性、放射性等差别,因此,用 高灵敏度的物理仪器检测一定地点是否有物理性质的反常现象,就可以判断地下 是否埋有遗存。物探的速度快,劳动强度低,不损伤遗存,在岩层、水中、沙层、 冰上均能工作。但是物探属于间接测定遗存的方法,由于自然条件的干扰,有时 会出现偏差。它必须和其它田野考古方法配合使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化学勘探 化学勘探是通过检测土壤中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化学成份含量来勘探地下遗存的。 化学勘探方法没有物探方法应用广。国外使用较多的是磷酸盐分析法。磷酸钙是 骨头的主要成份,人类居住地会遗弃大量动物骨骼,朽烂后土壤中磷酸钙含量增 高。判断耕地往往是把对土壤中的磷、钾、氮成份含量的化学分析和土壤中人工 栽培作物品种的孢子花粉分析结合进行的。 [ 习题 ] : 1 、请举例说明物理勘探法在考古中的应用? 2 、请举例说明化学勘探法在考古中的应用? [ 思考题 ] : 遥感方法在考古应用中前景如何? [ 参考文献 ] : 1 、张寅生:《电阻法勘探地下文物》,《文物》, 1987 年第 4 期。 2 、张寅生:《物探在考古勘探中的应用初探》,《物探与化探》, 1990 年第 4 期
3、吴天成:《地球物理方法勘探古墓实例》,《物探与化探》,1988年第12 期 4、朱来东:《遥感技术与农业考古》,《农业考古》,1986年第2期。 5、申斌等:《应用物化探方法研究殷墟遗址》,《华夏考古》1988年2期。 6、申斌:《宏观物理测量技术在殷商考古工作中的应用初探》,《殷都学刊》, 1985年第2期 7、宋宝泉、邵锡惠编著:《遥感考古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8、张寅生:《磁法在田野考古勘探中的应用研究》,《考古》,2002年7期 第四章探方发掘 第一节探方发掘法概述 [教学重点]:探方的结构、探方发掘的基本原则、横向发掘法与垂直发掘法 探沟发掘法。 [教学难点]:此节学生对探方发掘的基本原则、横向发掘法与垂直发掘法达 到熟记即可。一般需要经过大约1个月以上的挖方实践,才能达到深刻领会, 熟练应用的程度。 [教学内容] 、探方 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依方格为单位,分工发掘,这些正方格叫“探 方”,这种发掘方法就是探方发掘法, 我国目前普遍使用的探方由主体、隔梁、关键柱三部分组成。探方的方向一般为 正方向,即磁针指向。这样既便于测量,也有利于以后的发掘。一般探方的规格 是边长5米,面积为5×5米。其中主体部分面积为4×4米。隔梁面积 为每个4×1米,关键柱的面积1×1米。探方西南角为探方测量的座标基 点。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发掘对象的实际情况,探方亦可适当增大或缩小。 发掘中还时常使用探沟法发掘。探沟的掘坑平面是狭长的矩形,探沟在长宽米数 和方向上比探方灵活。 此外,旧石器时代遗址使用的小探方精细发掘法已经在个别先秦遗址发掘工地使 用。 二、探方发掘的基本原则
3 、吴天成:《地球物理方法勘探古墓实例》,《物探与化探》, 1988 年第 12 期。 4 、朱来东;《遥感技术与农业考古》,《农业考古》, 1986 年第 2 期。 5 、申斌等:《应用物化探方法研究殷墟遗址》,《华夏考古》 1988 年 2 期。 6 、申斌:《宏观物理测量技术在殷商考古工作中的应用初探》,《殷都学刊》, 1985 年第 2 期。 7 、宋宝泉、邵锡惠编著:《遥感考古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0 年。 8 、张寅生:《磁法在田野考古勘探中的应用研究》,《考古》, 2002 年 7 期。 第四章 探方发掘 第一节 探方发掘法概述 [ 教学重点 ] :探方的结构、探方发掘的基本原则、横向发掘法与垂直发掘法、 探沟发掘法。 [ 教学难点 ] :此节学生对探方发掘的基本原则、横向发掘法与垂直发掘法达 到熟记即可。一般需要经过大约 1 个月以上的挖方实践,才能达到深刻领会, 熟练应用的程度。 [ 教学内容 ] : 一、探方 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依方格为单位,分工发掘,这些正方格叫“探 方”,这种发掘方法就是探方发掘法。 我国目前普遍使用的探方由主体、隔梁、关键柱三部分组成。探方的方向一般为 正方向,即磁针指向。这样既便于测量,也有利于以后的发掘。一般探方的规格 是边长 5 米,面积为 5 × 5 米。其中主体部分面积为 4 × 4 米。隔梁面积 为每个 4 × 1 米,关键柱的面积 1 × 1 米。探方西南角为探方测量的座标基 点。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发掘对象的实际情况,探方亦可适当增大或缩小。 发掘中还时常使用探沟法发掘。探沟的掘坑平面是狭长的矩形,探沟在长宽米数 和方向上比探方灵活。 此外,旧石器时代遗址使用的小探方精细发掘法已经在个别先秦遗址发掘工地使 用。 二、探方发掘的基本原则
田野发掘的总要求是能够根据收集到的实物标本和记录资料,恢复发掘对象在发 掘前的原状。探方发掘要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平剖面结合,根据土质土色区分堆积,确定早晚关系。 先挖晚的,后挖早的。 按原貌揭露遗迹 按单位收集全标本 及时、客观、全面做好记录。 野外发掘的过程是由辨识、挖掘、揭露、收集、记录五个基本操作环节往复循环 构成的。只有坚持上述五原则才能做好发掘工作 三、垂直发掘与横向发掘 垂直发掘也叫纵向发掘,它是在地层或遗迹的某一局部范围内,向下发掘,挖掘 的深度透过地层或遗迹。垂直发掘有三种情况,一是对地层的垂直发掘。如各探 方主体同时向下发掘到生土,而隔梁及延伸到发掘区之外的地层仍然保存着 是对单个遗迹的垂直发掘。如跨探方的灰坑或延伸到隔梁内的灰坑,其在探方主 体部分内的部分,在清理完坑内堆积,画完图之后,便挖掉;灰坑的整体形状是 在发掘完隔梁之后,拼图才能得到。若灰坑一部分延伸到发掘区之外,则该部分 不发掘,对遗迹的解剖也是垂直发掘。三是对一组遗迹的垂直发掘。多层遗址的 每一层面上的同时代的遗迹群是一个有机整休,发掘完一批探方,就把其中的 部分挖掘掉了,这也是一种垂直发掘。 横向发掘也叫平面发掘,是把某一地层全部揭掉再挖下一层,或把遗迹的整体面 貌清理出来。也有三种情况,一是对地层的横向发掘。如洞穴遗址内地层分布面 积小,可以采用横向发掘法,分层揭露。二是对单个遗迹的横向发掘。如在探方 发掘中,没有延伸到四壁的灰坑、墓葬都是把其整体面貌揭露岀来,然后才挖掉。 像房子、墓葬、陶窑等重要遗迹都要求用横向发掘法,揭露出整体面貌,若伸入 到隔梁内,就应打掉隔梁,若跨几个探方,则要会同有关探方,共同揭露:若延 伸到发掘区之外,则要扩方发掘。三是对一组遗存群的横向发掘。既把同一层面 的同时代的遗存群全部揭露。如对一个石器制作场、一个聚落址做整体全部揭露 虽然也是各探方分工发掘,但是都停留在一个层面上,最后打掉隔梁,并保留现 场 垂直发掘和横向发掘各有利弊,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垂直发掘有利于纵向观察 遗址堆积的历史,有利于准确区分堆积和确定层位关系。它适合于重点要解决分 期,遗迹地层难以分辨,层位关系复杂的发掘。横向发掘能展现遗迹和遗迹群全 貌,利于大面积整体观察,有利于分析遗存的空间联系。适合于单个遗迹、或小 型遗址、或层位关系简单易定、或同一层面遗迹容易判定的发掘。如果不能有把 握地分清不同层面的遗迹,就不能使用大面积横向揭露方法
田野发掘的总要求是能够根据收集到的实物标本和记录资料,恢复发掘对象在发 掘前的原状。探方发掘要达到这—要求,就必须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 平剖面结合,根据土质土色区分堆积,确定早晚关系。 • 先挖晚的,后挖早的。 • 按原貌揭露遗迹。 • 按单位收集全标本。 • 及时、客观、全面做好记录。 野外发掘的过程是由辨识、挖掘、揭露、收集、记录五个基本操作环节往复循环 构成的。只有坚持上述五原则才能做好发掘工作。 三、垂直发掘与横向发掘 垂直发掘也叫纵向发掘,它是在地层或遗迹的某—局部范围内,向下发掘,挖掘 的深度透过地层或遗迹。垂直发掘有三种情况,—是对地层的垂直发掘。如各探 方主体同时向下发掘到生土,而隔梁及延伸到发掘区之外的地层仍然保存着。二 是对单个遗迹的垂直发掘。如跨探方的灰坑或延伸到隔梁内的灰坑,其在探方主 体部分内的部分,在清理完坑内堆积,画完图之后,便挖掉;灰坑的整体形状是 在发掘完隔梁之后,拼图才能得到。若灰坑一部分延伸到发掘区之外,则该部分 不发掘,对遗迹的解剖也是垂直发掘。三是对一组遗迹的垂直发掘。多层遗址的 每一层面上的同时代的遗迹群是一个有机整休,发掘完一批探方,就把其中的一 部分挖掘掉了,这也是一种垂直发掘。 横向发掘也叫平面发掘,是把某一地层全部揭掉再挖下一层,或把遗迹的整体面 貌清理出来。也有三种情况,—是对地层的横向发掘。如洞穴遗址内地层分布面 积小,可以采用横向发掘法,分层揭露。二是对单个遗迹的横向发掘。如在探方 发掘中,没有延伸到四壁的灰坑、墓葬都是把其整体面貌揭露出来,然后才挖掉。 像房子、墓葬、陶窑等重要遗迹都要求用横向发掘法,揭露出整体面貌,若伸入 到隔梁内,就应打掉隔梁,若跨几个探方,则要会同有关探方,共同揭露;若延 伸到发掘区之外,则要扩方发掘。三是对—组遗存群的横向发掘。既把同一层面 的同时代的遗存群全部揭露。如对一个石器制作场、一个聚落址做整体全部揭露。 虽然也是各探方分工发掘,但是都停留在一个层面上,最后打掉隔梁,并保留现 场。 垂直发掘和横向发掘各有利弊,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垂直发掘有利于纵向观察 遗址堆积的历史,有利于准确区分堆积和确定层位关系。它适合于重点要解决分 期,遗迹地层难以分辨,层位关系复杂的发掘。横向发掘能展现遗迹和遗迹群全 貌,利于大面积整体观察,有利于分析遗存的空间联系。适合于单个遗迹、或小 型遗址、或层位关系简单易定、或同一层面遗迹容易判定的发掘。如果不能有把 握地分清不同层面的遗迹,就不能使用大面积横向揭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