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如修筑大型建筑地基、填平去高平整土地)和自然力作用(如长 期风蚀水冲)能大面积破坏地表,甚至毁灭已形成的地层和遗迹堆积,在遗址 形成过程中和形成之后都有这种破坏,所以,现有地层往往比实际形成过的地层 少,现今分辨出的地层交界面也不一定是地层原有表面,坑沟类遗迹的现今开口 层面也不一定是原先的开口层面 4、同一时期的堆积处于不同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的堆积在时代上可以 相差很远。 遗迹堆积具有打破前期堆积或突入后期堆积的特点,地层堆积也不是水平的,因 为天然地表本来就有高低起伏,人类活动形成的地层也不是处处一样厚,地震会 使地层错位,有大的地下空洞也会造成地层的局部塌陷,形成断层。 5、遗迹形成和遗迹内堆积形成可能有很大的时间差距,同一遗迹堆积也有早 晚之分,所以也应当分析“内部的叠压、打破关系”,分析形成过程 墙台之类遗迹的形成也是其堆积的形成,有的则有后来修补增建部分,尤其是城 墙,多次修补而间隔时间又长。坑沟之类遗迹形成时,内部本无堆积,在使用中 或废弃后才形成堆积。有的遗迹从建造到内部充满堆积,相隔时间不长,包含物 没有多大变化,可以根据包含物年代推定遗迹建造和使用年代。有的遗迹建造、 使用、废弃经历了漫长的年代,应特别注意三者的时间差距,不但要区分内部堆 积的层次,而且不能把遗迹和遗迹内堆积混为一谈。 6、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能出晚期遗物 在早期堆积形成时,晚期遗物还没有岀现,因而不存在埋入早期堆积的可能。晩 期堆积在形成时会扰动破坏早期堆积,会把早期遗物翻到晚期堆积中,有些物品 是早期制造的,流传到晚期才埋入晚期堆积,所以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 二、层位与层位关系 层位与层位关系是地层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地层学的根本问题就是划分层位 确定层位关系。因此,现在又称地层学为层位学, 层位是指堆积单位在堆积先后次序中的特定位置。在特定的情况下,层位又被用 作堆积单位的代名词。层位关系是指堆积单位与堆积单位之间的叠压或打破关 田野考古学是凭借带有时空坐标的实物资料构建起“历史的骨架”,供人们去复 原历史,或复原历史的某一部分。地层学确定年代的方法是依靠层位关系卡年代。 而层位是堆积单位在堆积先后次序体系中的位置,因此,堆积单位的划分得粗与 细,直接影响所卡年代的精度。所以堆积单位划分越细越好。 三、地层学的重要作用
人类活动 ( 如修筑大型建筑地基、填平去高平整土地 ) 和自然力作用 ( 如长 期风蚀水冲 ) 能大面积破坏地表,甚至毁灭已形成的地层和遗迹堆积,在遗址 形成过程中和形成之后都有这种破坏,所以,现有地层往往比实际形成过的地层 少,现今分辨出的地层交界面也不一定是地层原有表面,坑沟类遗迹的现今开口 层面也不一定是原先的开口层面。 4 、同一时期的堆积处于不同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的堆积在时代上可以 相差很远。 遗迹堆积具有打破前期堆积或突入后期堆积的特点,地层堆积也不是水平的,因 为天然地表本来就有高低起伏,人类活动形成的地层也不是处处一样厚,地震会 使地层错位,有大的地下空洞也会造成地层的局部塌陷,形成断层。 5 、遗迹形成和遗迹内堆积形成可能有很大的时间差距,同一遗迹堆积也有早 晚之分,所以也应当分析“内部的叠压、打破关系”,分析形成过程。 墙台之类遗迹的形成也是其堆积的形成,有的则有后来修补增建部分,尤其是城 墙,多次修补而间隔时间又长。坑沟之类遗迹形成时,内部本无堆积,在使用中 或废弃后才形成堆积。有的遗迹从建造到内部充满堆积,相隔时间不长,包含物 没有多大变化,可以根据包含物年代推定遗迹建造和使用年代。有的遗迹建造、 使用、废弃经历了漫长的年代,应特别注意三者的时间差距,不但要区分内部堆 积的层次,而且不能把遗迹和遗迹内堆积混为一谈。 6 、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能出晚期遗物。 在早期堆积形成时,晚期遗物还没有出现,因而不存在埋入早期堆积的可能。晚 期堆积在形成时会扰动破坏早期堆积,会把早期遗物翻到晚期堆积中,有些物品 是早期制造的,流传到晚期才埋入晚期堆积,所以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 二、层位与层位关系 层位与层位关系是地层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地层学的根本问题就是划分层位、 确定层位关系。因此,现在又称地层学为层位学。 层位是指堆积单位在堆积先后次序中的特定位置。在特定的情况下,层位又被用 作堆积单位的代名词。层位关系是指堆积单位与堆积单位之间的叠压或打破关 系。 田野考古学是凭借带有时空坐标的实物资料构建起“历史的骨架”,供人们去复 原历史,或复原历史的某一部分。地层学确定年代的方法是依靠层位关系卡年代。 而层位是堆积单位在堆积先后次序体系中的位置,因此,堆积单位的划分得粗与 细,直接影响所卡年代的精度。所以堆积单位划分越细越好。 三、地层学的重要作用
四、地层学局限性 考古地层学存在着局限性,在使用时必须注意。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地层学直接确定的是堆积形成的先后关系,据之确定的遗物早晚只是遗物 被埋藏的先后关系,并不能绝对准确地反映出遗物制造和使用时的先后关系。 第二、层位关系相同的堆积单位,地层学就不能判定它们之间的早晚关系 第三、决定地层厚度的因素是堆聚的时间、堆聚速度和受破坏程度,不能根据地 层厚度推测地层跨越的时间长度。 第四、一个堆积单位内部也有形成过程,但在堆积成分不变的情况下,难以再区 分层次。 第五、地层学不能确定堆积单位之间有多大的时间间隔。认为地层的直接叠压就 反映了时间连续,甚至认为在文化上是相袭的观点是错误的。 第六、地层并不与历史发展的各时代一一对应。划分地层的根据是地层成分的变 更,而一个文化期内,由于生活内容改变导致垃圾成份不同或取土来源发生变化 都可以形成新的地层,而社会政治制度变革却不一定导致地层成份的变化。 第七、由于同期同文化的人们在不同地点形成的地层堆积成份不一致,因而不能 像地质学那样,把地层在较大地区范围内作统一对比,也就不能判定两个以上遗 址之间诸堆积的相对先后关系。 [习题]: 1、解释叠压、打破、生土、熟土、游土、间歇层、倒装层 2、为什么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能出晚期遗物? 3、地层学有何局限性? [思考题]: 、在向下挖掘地层时,发现地层已经没有人工遗物,是不是仅据此判断该遗址 到底了? 2、如何根据叠压打破关系判断堆积的早晚关系 [参考文献]: 张忠培:《地层学与类型学的若干问题》,《文物》1983年第5期
四、地层学局限性 考古地层学存在着局限性,在使用时必须注意。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地层学直接确定的是堆积形成的先后关系,据之确定的遗物早晚只是遗物 被埋藏的先后关系,并不能绝对准确地反映出遗物制造和使用时的先后关系。 第二、层位关系相同的堆积单位,地层学就不能判定它们之间的早晚关系。 第三、决定地层厚度的因素是堆聚的时间、堆聚速度和受破坏程度,不能根据地 层厚度推测地层跨越的时间长度。 第四、一个堆积单位内部也有形成过程,但在堆积成分不变的情况下,难以再区 分层次。 第五、地层学不能确定堆积单位之间有多大的时间间隔。认为地层的直接叠压就 反映了时间连续,甚至认为在文化上是相袭的观点是错误的。 第六、地层并不与历史发展的各时代一一对应。划分地层的根据是地层成分的变 更,而一个文化期内,由于生活内容改变导致垃圾成份不同或取土来源发生变化 都可以形成新的地层,而社会政治制度变革却不一定导致地层成份的变化。 第七、由于同期同文化的人们在不同地点形成的地层堆积成份不一致,因而不能 像地质学那样,把地层在较大地区范围内作统一对比,也就不能判定两个以上遗 址之间诸堆积的相对先后关系。 [ 习题 ] : 1 、解释叠压、打破、生土、熟土、游土、间歇层、倒装层? 2 、为什么 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能出晚期遗物? 3 、地层学有何局限性? [ 思考题 ] : 1 、在向下挖掘地层时,发现地层已经没有人工遗物,是不是仅据此判断该遗址 到底了? 2 、如何根据叠压打破关系判断堆积的早晚关系? [ 参考文献 ] : 1 、张忠培:《地层学与类型学的若干问题》,《文物》 1983 年第 5 期
2、张忠培:《关于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法》,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3、俞伟超:《关于“考古地层学”问题》,《考古学文化论集》,第1集,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第二节类型学 [教学重点]:掌握考古类型学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范围 [教学难点]:如何排序是难点,需要实践才能真正掌握。 [教学内容]: 考古类型学是通过对遗存形态的分类排比,研究遗存演化序列的学说。它认为 部分人类制品的形态是沿着一定轨道渐变的。对形态渐变的物品进行类型学研 究,是研究遗存相对年代和文化传承交流的重要途径。 、物品之渐变 1、某些人工物品是逐渐变化形态的 2、物品渐变的一些特点 二、类型学分析的基本手段—分类排序 我们把渐变器物的演化规律称为演变规则,把类型学分析的对象按照可能的演变 规则进行排队称为排序,排序所得每一列由早向晚变化的结果称为序列。类型学 分析就是通过反复分类排序来达到寻找器物演变规律的目的。 排序时应注意,无论是层位关系,还是组合关系,还是其它的参照依据资料,孤 例是极易出错的,多例重复才较为可靠。 类型学排序的基本方法可以简要概括为:从序列中找环节,从环节上看序列。只 有序列划分对了,才能找准演变环节。而序列是在对环节的深刻认识基础上得出 的,并且序列的正确与否要看按该序列划分的环节是否成功。因此,划分序列和 划分环节是反复交替进行的,只有达到序列清楚、环节清楚、演变规律清楚才算 排序成功 层位关系、组合关系、纪年、测年参数等是类型学排序的外在条件,排序往往从 这些条件入手,能很快找到众多型态近似者的演变脉络。这些条件的多少和好坏 关系到排序的难度和质量,大量的考古材料是无纪年的,测定的年代数据往往是 跨度大,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层位关系和组合关系成为排序的主要条件。 三、类型学的几个分类概念
2 、张忠培:《关于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法》,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9 年。 3 、俞伟超:《关于“考古地层学”问题》,《考古学文化论集》,第 1 集,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7 年。 第二节 类型学 [ 教学重点 ] :掌握考古类型学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范围 [ 教学难点 ] :如何排序是难点,需要实践才能真正掌握。 [ 教学内容 ] : 考古类型学是通过对遗存形态的分类排比,研究遗存演化序列的学说。它认为一 部分人类制品的形态是沿着一定轨道渐变的。对形态渐变的物品进行类型学研 究,是研究遗存相对年代和文化传承交流的重要途径。 一、物品之渐变 1 、某些人工物品是逐渐变化形态的 2 、物品渐变的一些特点 二、类型学分析的基本手段——分类排序 我们把渐变器物的演化规律称为演变规则,把类型学分析的对象按照可能的演变 规则进行排队称为排序,排序所得每一列由早向晚变化的结果称为序列。类型学 分析就是通过反复分类排序来达到寻找器物演变规律的目的。 排序时应注意,无论是层位关系,还是组合关系,还是其它的参照依据资料,孤 例是极易出错的,多例重复才较为可靠。 类型学排序的基本方法可以简要概括为:从序列中找环节,从环节上看序列。只 有序列划分对了,才能找准演变环节。而序列是在对环节的深刻认识基础上得出 的,并且序列的正确与否要看按该序列划分的环节是否成功。因此,划分序列和 划分环节是反复交替进行的,只有达到序列清楚、环节清楚、演变规律清楚才算 排序成功。 层位关系、组合关系、纪年、测年参数等是类型学排序的外在条件,排序往往从 这些条件入手,能很快找到众多型态近似者的演变脉络。这些条件的多少和好坏 关系到排序的难度和质量,大量的考古材料是无纪年的,测定的年代数据往往是 跨度大,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层位关系和组合关系成为排序的主要条件。 三、类型学的几个分类概念
类型学研究首先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在类型学分类的体系中,“类”、 “型”、“式”是近年固定下来的3个基本概念。一般的类型学研究是先把对 象分成“类”,“类”下分“型”,“型”下分“式”。可见类是第一级分类概 念,型是第二级分类概念,式是第三级分类概念 四、类型学的作用 五、类型学的局限性 第一,只能确定出现早晚的逻辑序列,不能判定每式具体存在的年代。器物新旧 形态,总是存在着一定并存时间,甚至有的旧形态比新形态存在的时间还长。发 掘所得的层位关系和共存关系是代表了遗物被埋藏的时间先后,因此,也会出现 新旧形态共存现象,甚至出现前后颠倒的现象,要判定具体存在年代,应采用多 方法、多视角、多参照系的综合研究。 第二,只能确定相对早晚,不能确定每式之间的时间间隔长短。 第三,只能对一部分遗迹、遗物或遗存群进行排序,特异形态、突变器物形态都 不能用类型学方法研究。 第四,类型学分析属于不完全归纳法,排出的序列和总结出的规律都有一定的假 定成份,随着新资料的积累,需要作补充或修改;在资料不足的情况下,甚至会 完全不反映实际情况,需要在资料增加后重新排队。 在实际使用中经常出现把“类型学研究”与“分类研究”、“器物形态研究”混 为一谈的现象。类型学研究只是分类研究中的一种,而分类研究又是形态研究中 的一种 [习题]: 1、解释类型学的型与式? 2、类型学局限性有哪些? [思考题] 1、是不是所有的出土遗物都可以使用类型学进行型式排队? 2、遗迹是否也可以使用类型学研究? 3、在野外发掘阶段是否也需要考虑类型学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忠培:《地层学与类型学的若干问题》,《文物》1983年第5期
类型学研究首先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在类型学分类的体系中,“类”、 “型”、“式”是近年固定下来的 3 个基本概念。一般的类型学研究是先把对 象分成“类”,“类”下分“型”,“型”下分“式”。可见类是第一级分类概 念,型是第二级分类概念,式是第三级分类概念。 四、类型学的作用 五、类型学的局限性 第一,只能确定出现早晚的逻辑序列,不能判定每式具体存在的年代。器物新旧 形态,总是存在着一定并存时间,甚至有的旧形态比新形态存在的时间还长。发 掘所得的层位关系和共存关系是代表了遗物被埋藏的时间先后,因此,也会出现 新旧形态共存现象,甚至出现前后颠倒的现象,要判定具体存在年代,应采用多 方法、多视角、多参照系的综合研究。 第二,只能确定相对早晚,不能确定每式之间的时间间隔长短。 第三,只能对一部分遗迹、遗物或遗存群进行排序,特异形态、突变器物形态都 不能用类型学方法研究。 第四,类型学分析属于不完全归纳法,排出的序列和总结出的规律都有一定的假 定成份,随着新资料的积累,需要作补充或修改;在资料不足的情况下,甚至会 完全不反映实际情况,需要在资料增加后重新排队。 在实际使用中经常出现把“类型学研究”与“分类研究”、“器物形态研究”混 为一谈的现象。类型学研究只是分类研究中的一种,而分类研究又是形态研究中 的一种。 [ 习题 ] : 1 、解释类型学的型与式? 2 、类型学局限性有哪些? [ 思考题 ] : 1 、是不是所有的出土遗物都可以使用类型学进行型式排队? 2 、遗迹是否也可以使用类型学研究? 3 、在野外发掘阶段是否也需要考虑类型学问题? [ 参考文献 ] : 1 、张忠培:《地层学与类型学的若干问题》,《文物》 1983 年第 5 期
2、张忠培:《关于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法》,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3、俞伟超:《关于“考古地层学”问题》,《考古学文化论集》,第1集,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4、俞伟超:《关于“考古类型学”问题》,《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5、林?:《商文化青铜器与北方地区青铜器关系之再研究》,《考古学文化论 集》第1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6、高广仁、邵望平:《史前陶?初论》,《考古学报》,1981年第4期。 第二单元野外调查发掘技术 第三章考古调查 第一节地面踏查 [教学重点]:地面踏查的意义和方式,调查记录 [教学难点]:地面踏査时如何发现遗物遗迹,如何记录。 [教学内容] 、地面踏査 考古调査是田野考古的重要工作,它是在基本不破坏遗址或遗迹的情况下,发现 和获取遗存资料。广义的调査包括地面踏査、钻探、航空勘査和地面物探与化探, 狭义的调查仅指常规的地面踏查 调査虽不能像发掘那样对某一处遗存做深入透彻了解,但是能发现新的遗存地 点,可以了解某一种遗存在广大地域内的分布范围和分布状态。这是发掘难以做 到的。而像要了解长城、金界壕、运河系统等特大型遗存只能依调査为主要手段。 对于某一处遗存来说,调查时通过地面观察、利用钻探、物探进行探查或配以小 型试掘,能够获得对某些遗存的基本了解。所以,调査也是独立获取遗存资料的 手段。调査能确定遗存的性质,了解其内含,从而估价保护和发掘价值,还能掌 握遗存保存现状,因而调查是发掘的必要准备、是制订文物保护规划的基础。 地面踏查是我国现阶段田野调查的主要形式。地面踏查分为全面普查、专题调查、 预备调査、区域系统调査。在某地区内,对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遗存进行普遍调 查是全面普査。普査目的是査清该区域有何类古代遗存,了解它们的分布、性质、 保存情况,根据调査结果,可以确定保护和发掘的轻重缓急。专题调査是集中调
2 、张忠培:《关于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法》,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9 年。 3 、俞伟超:《关于“考古地层学”问题》,《考古学文化论集》,第 1 集,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7 年。 4 、俞伟超:《关于“考古类型学” 问题》,《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9 年。 5 、林?:《商文化青铜器与北方地区青铜器关系之再研究》,《考古学文化论 集》第 1 集,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7 年。 6 、高广仁、邵望平:《史前陶?初论》,《考古学报》, 1981 年第 4 期。 第二单元 野外调查发掘技术 第三章 考古调查 第一节 地面踏查 [ 教学重点 ] :地面踏查的意义和方式,调查记录。 [ 教学难点 ] :地面踏查时如何发现遗物遗迹,如何记录。 [ 教学内容 ] : 一、地面踏查 考古调查是田野考古的重要工作,它是在基本不破坏遗址或遗迹的情况下,发现 和获取遗存资料。广义的调查包括地面踏查、钻探、航空勘查和地面物探与化探。 狭义的调查仅指常规的地面踏查。 调查虽不能像发掘那样对某一处遗存做深入透彻了解,但是能发现新的遗存地 点,可以了解某一种遗存在广大地域内的分布范围和分布状态。这是发掘难以做 到的。而像要了解长城、金界壕、运河系统等特大型遗存只能依调查为主要手段。 对于某一处遗存来说,调查时通过地面观察、利用钻探、物探进行探查或配以小 型试掘,能够获得对某些遗存的基本了解。所以,调查也是独立获取遗存资料的 手段。调查能确定遗存的性质,了解其内含,从而估价保护和发掘价值,还能掌 握遗存保存现状,因而调查是发掘的必要准备、是制订文物保护规划的基础。 地面踏查是我国现阶段田野调查的主要形式。地面踏查分为全面普查、专题调查、 预备调查、区域系统调查。在某地区内,对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遗存进行普遍调 查是全面普查。普查目的是查清该区域有何类古代遗存,了解它们的分布、性质、 保存情况,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确定保护和发掘的轻重缓急。专题调查是集中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