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田野考古学》课程 授课教案
吉林大学《田野考古学》课程 授课教案
第一单元田野考古的基础理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田野考古学概说 教学重点]:田野考古学的界说、基本概念、工作的方式、基本程序 [教学难点]:遗存、遗物、遗迹的概念区别和正确使用。田野考古工作的四 个阶段。 [教学内容]: 、什么是田野考古学 田野考古学是为了研究人类历史而进行实地考察、获取实物资料的学科。古代的 实物遗存遍布各地,有的暴露于地面,有的深理于地下,有的则被水浸盖淹没。 要使它们为人所知,为研究人类历史服务,就必须利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观察、 揭露、记录和搜集它们,还必须对得到的实物资料进行科学整理,并把它们发表 公布,供科研人员和公众利用。 在考古学上对可移动的古代遗留物称遗物,对不可或不能移动的古代遗留物称遗 迹,把遗物和遗迹总称为遗存。 田野考古的首要任务是搜集资料,搜寻对象是有助于研究人类历史的一切遗存, 既有人类遗留下来的人工遗迹和人工物,也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自然遗存 和自然地理资料,例如土样、贝壳、花粉、动物骨骼等等。搜寻对象种类繁多 包罗万象,从居住址、制作场,到墓葬;从日用器、兵器,到礼器、乐器、艺术 品;从材料、半成品、成品,到废品、生活垃圾:从巨大的城址、长城运河,到 微小的珠饰、籽种、昆虫遗体,以及直径在10~100微米的孢粉,都在搜寻 之列。评价田野考古工作成绩大小,主要看通过野外和整理工作,对实际遗存抽 取的可靠信息资料有多少。随着考古研究的日益深入,随着新的科技手段的运用, 考古收集的对象也在日益扩大。 对遗存调査发掘、收集和整理方法直接影响抽取遗存资料信息的多少和资料科硏 价值的大小。在田野考古全部过程中都贯穿着研究工作。首先是实地考察研究 分析遗存与周围环境、遗存与遗存之间的各种关系,做出判断,然后才能决定怎 样揭露、记录什么、收集什么,而揭露、记录、搜集、整理、编写报告等工作本 身都是对遗存反复研究的过程。所以,田野考古既是科学获取实物资料的基本手 段,又是对古代遗存进行直接科学研究的第一过程 、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
第一单元 田野考古的基础理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田野考古学概说 [ 教学重点 ] :田野考古学的界说、基本概念、工作的方式、基本程序。 [ 教学难点 ] :遗存、遗物、遗迹的概念区别和正确使用。 田野考古工作的四 个阶段。 [ 教学内容 ] : —、什么是田野考古学 田野考古学是为了研究人类历史而进行实地考察、获取实物资料的学科。古代的 实物遗存遍布各地,有的暴露于地面,有的深理于地下,有的则被水浸盖淹没。 要使它们为人所知,为研究人类历史服务,就必须利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观察、 揭露、记录和搜集它们,还必须对得到的实物资料进行科学整理,并把它们发表 公布,供科研人员和公众利用。 在考古学上对可移动的古代遗留物称遗物,对不可或不能移动的古代遗留物称遗 迹,把遗物和遗迹总称为遗存。 田野考古的首要任务是搜集资料,搜寻对象是有助于研究人类历史的一切遗存, 既有人类遗留下来的人工遗迹和人工物,也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自然遗存 和自然地理资料,例如土样、贝壳、花粉、动物骨骼等等。搜寻对象种类繁多, 包罗万象,从居住址、制作场,到墓葬;从日用器、兵器,到礼器、乐器、艺术 品;从材料、半成品、成品,到废品、生活垃圾;从巨大的城址、长城运河,到 微小的珠饰、籽种、昆虫遗体,以及直径在 10 ~ 100 微米的孢粉,都在搜寻 之列。评价田野考古工作成绩大小,主要看通过野外和整理工作,对实际遗存抽 取的可靠信息资料有多少。随着考古研究的日益深入,随着新的科技手段的运用, 考古收集的对象也在日益扩大。 对遗存调查发掘、收集和整理方法直接影响抽取遗存资料信息的多少和资料科研 价值的大小。在田野考古全部过程中都贯穿着研究工作。首先是实地考察研究, 分析遗存与周围环境、遗存与遗存之间的各种关系,做出判断,然后才能决定怎 样揭露、记录什么、收集什么,而揭露、记录、搜集、整理、编写报告等工作本 身都是对遗存反复研究的过程。所以,田野考古既是科学获取实物资料的基本手 段,又是对古代遗存进行直接科学研究的第一过程。 二、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
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有调查、发掘和清理。这是田野考古最主要的工作。其 中考古调査是在基本不破坏原有遗存的情况下,对遗存进行考察、记录,有选择 地收集暴露出来的遗物,并确定需要保护的遗存。发掘是通过挖掘来揭露遗迹, 收集遗物,记录各种现象。清理是在遗存已被破坏的情况下,对其残留部分进行 抢救性的发掘,也可以把清理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发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一次 工作兼有几种工作方式,如调査中常配以试掘,正式发掘也要边发掘边调查。 三、田野考古工作的四个阶段 田野考古工作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野外工作、室内整理、编写发表报 告 四、田野考古人员的素质 [习题]: 1、解释遗迹、遗物、遗存有何不同? 2、判断下列各项那些是遗迹,那些是遗物? 柱洞、灰坑、房址、带铭文的铜鼎、石碑、地画、动物骨骼、人骨, 3、田野考古工作分几个阶段? 4、田野考古人员应该具备那些素质? [思考题] 1、为什么说田野考古既是科学获取实物资料的基本手段,又是对古代遗存进行 直接科学研究的第一过程? 2、为什么编写发掘报告也是田野考古工作? [参考文献] 《考古工作手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 第二节田野考古简史 [教学重点]:20世纪田野考古方法和技术的演变 [教学难点]:田野考古方法变革与考古研究成果的互动关系,使学生认识到 探索方法变革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一、外国田野考古简史 1、萌芽期(15世纪末~18世纪末)
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有调查、发掘和清理。这是田野考古最主要的工作。其 中考古调查是在基本不破坏原有遗存的情况下,对遗存进行考察、记录,有选择 地收集暴露出来的遗物,并确定需要保护的遗存。发掘是通过挖掘来揭露遗迹, 收集遗物,记录各种现象。清理是在遗存已被破坏的情况下,对其残留部分进行 抢救性的发掘,也可以把清理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发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一次 工作兼有几种工作方式,如调查中常配以试掘,正式发掘也要边发掘边调查。 三、田野考古工作的四个阶段 田野考古工作过程—般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野外工作、室内整理、编写发表报 告。 四、田野考古人员的素质 [ 习题 ] : 1 、解释遗迹、遗物、遗存有何不同? 2 、判断下列各项那些是遗迹,那些是遗物? 柱洞、灰坑、房址、带铭文的铜鼎、石碑、地画、动物骨骼、人骨。 3 、田野考古工作分几个阶段? 4 、田野考古人员应该具备那些素质? [ 思考题 ] : 1 、为什么说田野考古既是科学获取实物资料的基本手段,又是对古代遗存进行 直接科学研究的第一过程? 2 、为什么编写发掘报告也是田野考古工作? [ 参考文献 ] : 《考古工作手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 1982 年。 第二节 田野考古简史 [ 教学重点 ] : 20 世纪田野考古方法和技术的演变 [ 教学难点 ] :田野考古方法变革与考古研究成果的互动关系,使学生认识到 探索方法变革的重要性。 [ 教学内容 ] : 一、外国田野考古简史 1 、萌芽期 (15 世纪末~ 18 世纪末 )
2、形成期(19世纪) 3、发展期(20世纪) 我国的田野考古简史 古代对古迹的野外调查 2、近代田野考古的产生 3、田野考古的科学化 4、田野考古的发展 [习题]: 1、为什么早年殷墟的发掘成为中国田野考古的摇篮? 2、推进中国田野考古发掘技术变革的重要人物有那些? [思考题]: 1、21世纪田野考古的技术和管理应该怎样发展? [参考文献]: 1、格林·丹尼尔著,黄其煦译:《考古学一百五十年》,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7年。 2、《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3、安志敏:《梁思永先生和中国近代考古学》,《文物天地》,1990年第1 期。 4、张光直、李光谟:《李济考古论文集·殷墟发掘》,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年 5、苏秉琦等:《山西附近古文化遗存的类型和公布》,《考古通讯》,1956年 第2期。 6、安志敏:《辉县发掘记一一新中国考古的新起点》,《文物天地》1990年 第5期 7、张森水:《中国旧石器时期考古的新转折》,《北方文物》,1991年第2
2 、形成期 (19 世纪 ) 3 、发展期 (20 世纪 ) 二、我国的田野考古简史 • 古代对古迹的野外调查 2 、近代田野考古的产生 3 、田野考古的科学化 4 、田野考古的发展 [ 习题 ] : 1 、为什么早年殷墟的发掘成为中国田野考古的摇篮? 2 、推进中国田野考古发掘技术变革的重要人物有那些? [ 思考题 ] : 1 、 21 世纪田野考古的技术和管理应该怎样发展? [ 参考文献 ] : 1 、格林·丹尼尔著,黄其煦译:《考古学一百五十年》,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7 年。 2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 年。 3 、安志敏:《梁思永先生和中国近代考古学》,《文物天地》, 1990 年第 1 期。 4 、张光直、李光谟:《李济考古论文集·殷墟发掘》,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0 年。 5 、苏秉琦等:《山西附近古文化遗存的类型和公布》,《考古通讯》, 1956 年 第 2 期。 6 、安志敏:《辉县发掘记——新中国考古的新起点》,《文物天地》 1990 年 第 5 期。 7 、张森水:《中国旧石器时期考古的新转折》,《北方文物》, 1991 年第 2 期
8、张忠培:《走近历史真实之道:中国考古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 第二章地层学与类型学 第一节地层学 [教学重点]:掌握考古地层学的原理,适用范围。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层位关系与早晚关系; [教学内容] 地层学的基本内容 1、遗址的地层堆积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积形成的。 遗址中未有人类活动前天然堆积的土层叫“生土”。当人类居住或进行其它长期 活动时,会在地表大面积形成新的土层,其中夹杂人们有意抛弃的垃圾和无意失 落的物品,叫“熟土”。熟土层的形成是不断进行的过程,在堆积成分大体不变 的情况下,呈现基本一致的色和质。但当遗址中人的活动或自然环境有所变化而 使堆积成分也有显著改变时,新形成的熟土层和旧的熟土层在色、质等方面会产 生差别,这样就出现了考古工作中可以辨别的不同熟土层。有时,由于当地人类 活动有较长时间中断,或因自然灾变(如洪水、火山爆发)在熟土层之间会出 现不含有任何人工遗物的自然堆积层,叫“间歇层”。考古上把生土层、各熟土 层和间歇层统称为“地层” 一个堆积积压于另一个堆积的现象叫“叠压”。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可以肯定下 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一定早于上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应当注意,有时在破 坏原生地层堆积过程中会形成再生的“倒装地层”。如在坡度较大或断崖陡壁地 带,高处原有的多层地层堆积,因雨水冲刷或人工大面积堆土而逐次破坏移向低 处。原在上面的堆积物首先到达低处,而原在底部的堆积物最后到达低处,这样 在低处形成一种倒置的分层堆积。它从形成先后关系看,仍是下层早,上层晚, 但包含物的实际年代却是下层晚上层早。 2、遗迹和遗迹堆积的形成是和一定的地层堆积层面相联系的。 沟穴类遗迹在形成时破坏原先的堆积,这种现象叫“打破”。显然被打破者形成 年代早于打破者的形成年代 每个遗迹都是在当时地表面上形成的,因此,弄清墙台之类遗迹的基底在哪一个 层面,坑沟之类遗迹开口于哪一个层面是关键问题。不论坑沟之类遗迹有多深, 打破多少地层和遗迹堆积;也不论墙台之类遗迹有多高,甚至上升到现代地表之 上:它们的开口和基底所处的层面才是它们形成年代的标尺。 3、后期破坏能毁掉地层和遗迹,现在的地层交界面往往不是下层堆积的原有 表面
8 、张忠培:《走近历史真实之道:中国考古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年。 第二章 地层学与类型学 第一节 地层学 [ 教学重点 ] :掌握考古地层学的原理,适用范围。 [ 教学难点 ] :深刻理解层位关系与早晚关系; [ 教学内容 ] : 一、地层学的基本内容 1 、遗址的地层堆积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积形成的。 遗址中未有人类活动前天然堆积的土层叫“生土”。当人类居住或进行其它长期 活动时,会在地表大面积形成新的土层,其中夹杂人们有意抛弃的垃圾和无意失 落的物品,叫“熟土”。熟土层的形成是不断进行的过程,在堆积成分大体不变 的情况下,呈现基本一致的色和质。但当遗址中人的活动或自然环境有所变化而 使堆积成分也有显著改变时,新形成的熟土层和旧的熟土层在色、质等方面会产 生差别,这样就出现了考古工作中可以辨别的不同熟土层。有时,由于当地人类 活动有较长时间中断,或因自然灾变 ( 如洪水、火山爆发 ) 在熟土层之间会出 现不含有任何人工遗物的自然堆积层,叫“间歇层”。考古上把生土层、各熟土 层和间歇层统称为“地层”。 —个堆积积压于另一个堆积的现象叫“叠压”。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可以肯定下 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一定早于上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应当注意,有时在破 坏原生地层堆积过程中会形成再生的“倒装地层”。如在坡度较大或断崖陡壁地 带,高处原有的多层地层堆积,因雨水冲刷或人工大面积堆土而逐次破坏移向低 处。原在上面的堆积物首先到达低处,而原在底部的堆积物最后到达低处,这样 在低处形成一种倒置的分层堆积。它从形成先后关系看,仍是下层早,上层晚, 但包含物的实际年代却是下层晚上层早。 2 、遗迹和遗迹堆积的形成是和一定的地层堆积层面相联系的。 沟穴类遗迹在形成时破坏原先的堆积,这种现象叫“打破”。显然被打破者形成 年代早于打破者的形成年代。 每个遗迹都是在当时地表面上形成的,因此,弄清墙台之类遗迹的基底在哪—个 层面,坑沟之类遗迹开口于哪一个层面是关键问题。不论坑沟之类遗迹有多深, 打破多少地层和遗迹堆积;也不论墙台之类遗迹有多高,甚至上升到现代地表之 上;它们的开口和基底所处的层面才是它们形成年代的标尺。 3 、后期破坏能毁掉地层和遗迹,现在的地层交界面往往不是下层堆积的原有 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