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而无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如阳光、空气等。有的物品虽然是有使用价值的 劳动产品,但不用于交换,其劳动也就不表现为价值,也不成为商品。 说它是矛盾的,指的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又是相互排斥的。这主要表现在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为了得到商品的价 值,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对于购买者来说,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 须付出价值。那么,这一矛盾又怎么解决呢? 交换是解决这个矛盾的必要条件。交换成功意味着购买者获得了使用价值, 商品生产者实现了价值。这样,该卖的卖掉了,该买的买到了,矛盾解决了。否 则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解决不了,就会造成生产的东西卖不掉和需要的东西 买不到的严重后果。这种现象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常见的,特别是在 周期性经济危机中表现尤为突出。 以上讲了商品的二因素,那么商品为什么会具有这两个因素呢?这是由于生 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两重性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大千世界中,商品是多种多样的,生产商品的劳动也必然是多 种多样的,具体说来,劳动的目的、对象、方法、工具以及结果都不相同。例如 纺织工人纺纱要在工厂用纺纱机加工棉纱;刻字工人要用雕刻刀在石头上刻字; 农民种粮食,要用各种农具在田地耕作等等。正因为有千差万别的劳动,才生产 出千差万别的商品,而这些千差万别的商品也正体现出千差万别的劳动。这种在 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就叫做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人们进行具体劳动的过程,就是使用劳动工具作用 于劳动对象,把原有的物质形态改变成人们需要的有用之物的过程。人类要生存 要发展,就要通过各种具体形式的劳动提供人们需要的使用价值。由此可见,具 体劳动是个永恒的范畴,它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另外,我们还必须看到,任何 具体劳动,只有借助于土地、矿藏和其他的自然物质,才能创造出使用价值。各 种具体劳动的总和形成社会分工。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具体劳动的种 类也越来越多了,并且向专业化、社会化、知识化发展。 抽象劳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工人纺纱、刻字,还是农民种 田,如果将他们的具体形式抛开不谈,各种劳动的共同点则是:它们都是人类劳 动力的支出,都是人的大脑、肌肉、神经、骨骼等脑力和体力的耗费。这种抽掉 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叫做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是可以比较的,它是商品价值的源泉。正 如马克思所说:“商品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57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这里值得注 意的是,抽象劳动虽然是商品价值的源泉,但抽象劳动不等于价值。抽象劳动只 有凝结到商品中才能形成价值 抽象劳动不仅仅是人的脑力、体力在纯粹生理意义上的耗费,它还是和商品 交换相联系的劳动的一种特殊社会形式。这主要是因为,抽象劳动是和商品生产 商品交换相联系的。如果不存在商品生产和交换,就没有必要把劳动分为具体劳 动和抽象劳动。只有当生产产品得到交换时,劳动才还原为同质的抽象劳动,从 而在量上进行互相比较,这就使抽象劳动具有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形式。可见,抽 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个历史范畴,它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
值而无价值的东西也不是商品,如阳光、空气等。有的物品虽然是有使用价值的 劳动产品,但不用于交换,其劳动也就不表现为价值,也不成为商品。 说它是矛盾的,指的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又是相互排斥的。这主要表现在: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为了得到商品的价 值,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对于购买者来说,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必 须付出价值。那么,这一矛盾又怎么解决呢? 交换是解决这个矛盾的必要条件。交换成功意味着购买者获得了使用价值, 商品生产者实现了价值。这样,该卖的卖掉了,该买的买到了,矛盾解决了。否 则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解决不了,就会造成生产的东西卖不掉和需要的东西 买不到的严重后果。这种现象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常见的,特别是在 周期性经济危机中表现尤为突出。 以上讲了商品的二因素,那么商品为什么会具有这两个因素呢?这是由于生 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两重性。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具体劳动 大千世界中,商品是多种多样的,生产商品的劳动也必然是多 种多样的,具体说来,劳动的目的、对象、方法、工具以及结果都不相同。例如, 纺织工人纺纱要在工厂用纺纱机加工棉纱;刻字工人要用雕刻刀在石头上刻字; 农民种粮食,要用各种农具在田地耕作等等。正因为有千差万别的劳动,才生产 出千差万别的商品,而这些千差万别的商品也正体现出千差万别的劳动。这种在 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就叫做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人们进行具体劳动的过程,就是使用劳动工具作用 于劳动对象,把原有的物质形态改变成人们需要的有用之物的过程。人类要生存, 要发展,就要通过各种具体形式的劳动提供人们需要的使用价值。由此可见,具 体劳动是个永恒的范畴,它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另外,我们还必须看到,任何 具体劳动,只有借助于土地、矿藏和其他的自然物质,才能创造出使用价值。各 种具体劳动的总和形成社会分工。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具体劳动的种 类也越来越多了,并且向专业化、社会化、知识化发展。 抽象劳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工人纺纱、刻字,还是农民种 田,如果将他们的具体形式抛开不谈,各种劳动的共同点则是:它们都是人类劳 动力的支出,都是人的大脑、肌肉、神经、骨骼等脑力和体力的耗费。这种抽掉 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叫做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在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是可以比较的,它是商品价值的源泉。正 如马克思所说:“商品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 (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第 57 页,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这里值得注 意的是,抽象劳动虽然是商品价值的源泉,但抽象劳动不等于价值。抽象劳动只 有凝结到商品中才能形成价值。 抽象劳动不仅仅是人的脑力、体力在纯粹生理意义上的耗费,它还是和商品 交换相联系的劳动的一种特殊社会形式。这主要是因为,抽象劳动是和商品生产、 商品交换相联系的。如果不存在商品生产和交换,就没有必要把劳动分为具体劳 动和抽象劳动。只有当生产产品得到交换时,劳动才还原为同质的抽象劳动,从 而在量上进行互相比较,这就使抽象劳动具有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形式。可见,抽 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个历史范畴,它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
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也 不是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二者统一于生产同一商品的劳动过程之中。 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 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说: 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 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 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 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60 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这也就是说,商品二因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对政治经济学的重大贡献,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 枢纽。马克思第一次把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从而才使劳动价值论建 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不掌握劳动二重性学说就不能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 论。以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基础的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前提,而剩余 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不懂得劳动二重性学说便无法理解剩余价值 理论。劳动二重性学说又是以后各章所要阐明的资本、剩余价值等一系列政治经 济学重大问题的理论基石。可以说马克思的科学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就是在劳动 二重性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只有正确理解劳动二重性学说,才能全 面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3.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 各种商品的价值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在质上是相同的,但在量上不同, 因而才有相互比较的必要,那么,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计量的呢?显然,是用它 所包含的劳动量来计量,而劳动量又是由劳动持续的时间计量的,价值量就应当 由劳动时间来衡量,即由小时、天、周、年等来衡量。 生产同样一种商品,各生产者花的时间有多有少,如果商品的价值量由个别 劳动时间决定,势必造成谁越懒惰,技术水平越低,花的时间越多,他生产的商 品的价值就越大,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决定商品价值量 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是指个别商品生产者或个别企业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时间。如 生产1双鞋,甲用了8小时,乙用了10小时,丙用了12小时,这8、10、12 小时,就分别是甲、乙、丙三个商品生产者生产1双鞋的个别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 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所谓“现有的生产条 件”是指当前的生产条件,而不是指过去的生产条件。比如,一种商品不管过去 生产它用了多少时间,如果放到现在才卖,也要按现在生产这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衡量。所谓“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一定时期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产品的 生产条件,主要是劳动工具,比如,是机器生产还是手工业生产?如果大多数是 用机器生产,那么机器生产就是“正常的生产条件”。所谓“平均的劳动熟练程 度”主要是指每个商品生产者技术水平大体相等,或者说大多数商品生产者所能 达到的平均技术熟练操作的程度。所谓“平均的劳动强度”,也就是劳动内含量 大体是一致的。这是由单位时间内的劳动耗费决定的。劳动强度大,意味着操作 紧张,单位时间内体力和脑力消耗多;劳动强度小,意味着操作松弛,单位时间
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也 不是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二者统一于生产同一商品的劳动过程之中。 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 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 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 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 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第 60 页,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这也就是说,商品二因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对政治经济学的重大贡献,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 枢纽。马克思第一次把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从而才使劳动价值论建 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不掌握劳动二重性学说就不能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 论。以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基础的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前提,而剩余 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不懂得劳动二重性学说便无法理解剩余价值 理论。劳动二重性学说又是以后各章所要阐明的资本、剩余价值等一系列政治经 济学重大问题的理论基石。可以说马克思的科学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就是在劳动 二重性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只有正确理解劳动二重性学说,才能全 面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3.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 各种商品的价值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在质上是相同的,但在量上不同, 因而才有相互比较的必要,那么,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计量的呢?显然,是用它 所包含的劳动量来计量,而劳动量又是由劳动持续的时间计量的,价值量就应当 由劳动时间来衡量,即由小时、天、周、年等来衡量。 生产同样一种商品,各生产者花的时间有多有少,如果商品的价值量由个别 劳动时间决定,势必造成谁越懒惰,技术水平越低,花的时间越多,他生产的商 品的价值就越大,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决定商品价值量 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是指个别商品生产者或个别企业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时间。如 生产 1 双鞋,甲用了 8 小时,乙用了 10 小时,丙用了 12 小时,这 8、10、12 小时,就分别是甲、乙、丙三个商品生产者生产 1 双鞋的个别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 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所谓“现有的生产条 件”是指当前的生产条件,而不是指过去的生产条件。比如,一种商品不管过去 生产它用了多少时间,如果放到现在才卖,也要按现在生产这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衡量。所谓“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一定时期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产品的 生产条件,主要是劳动工具,比如,是机器生产还是手工业生产?如果大多数是 用机器生产,那么机器生产就是“正常的生产条件”。所谓“平均的劳动熟练程 度”主要是指每个商品生产者技术水平大体相等,或者说大多数商品生产者所能 达到的平均技术熟练操作的程度。所谓“平均的劳动强度”,也就是劳动内含量 大体是一致的。这是由单位时间内的劳动耗费决定的。劳动强度大,意味着操作 紧张,单位时间内体力和脑力消耗多;劳动强度小,意味着操作松弛,单位时间
内体力和脑力消耗少。在同样的时间内,熟练劳动和强度大的劳动,可以比非熟 练劳动和强度小的劳动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为什么价值量要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呢?因为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所以生产商品时耗费的劳动量必须符合社会标准,相同的商品,应该包含等量的 价值。同时,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价值量,就可以使绝大多数生产者 的劳动耗费得到补偿,社会再生产才能维持下去。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决定商 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生产部门内部的竞争自发地形成的。如前 例,生产1双鞋甲需8小时,乙需10小时,丙需12小时;假若乙生产1双鞋所 需要的劳动时间代表了社会上大多数鞋的生产者生产1双鞋所需要的时间,那么 10小时就是生产1双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要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不变,不管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该商品用了多少时间,1双鞋的价值量只 能是10小时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仍以甲、乙 丙三个企业分别生产1双鞋的劳动时间及其后果为例,由于生产1双鞋的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是10小时,因此,甲商品生产者虽然实际上仅耗费了8小时,但他 生产的每双鞋却能实现10小时的社会价值。丙商品生产者虽然实际耗费12小时, 但他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耗费的2小时的劳动只能算是白费了,社会不予以承 认 可见:如果某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就能 比别人赚到更多的钱,以至挤掉别人,以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生产;如果某个商品 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就可以得到正常的补偿;如果 某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就可能得不到正常的 补偿、甚至亏损破产 所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汰,促使每个商品生产 者非常关心自己的生产,千方百计地降低劳动消耗,提高产品质量。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以上讲的是同种商品价值量的决定问题,但对于不 同种的商品来说,即使耗费了相同的劳动时间,它们的价值量也不一定一样。那 么,如何比较不同种商品的价值量呢?这里还有一个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分 问题。简单劳动,就是不需要经过任何专门训练,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 如扫地。复杂劳动,就是需要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具有一定技术专长才能胜任 的劳动,如教师的劳动。一般说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基础计量 的劳动时间。因此,在比较不同种商品的价值量时,还应将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 劳动 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是不同的。复杂劳动等于倍 加的简单劳动。1小时复杂劳动所形成的价值可以是1小时简单劳动形成价值的 若干倍。这是因为在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中包含着劳动者过去为获得专门知识和 技能所花费的劳动,所以,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在商品中凝结了 更多的价值。商品的价值量以简单劳动为计量单位,复杂劳动要折合成简单劳动, 这种折合或还原是自发地根据历史习惯和实践经验形成的 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换算比例是由社会的条件决定的,在不同的国家和时 代,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分是相对的。比如,汽车驾驶员的劳动,在一些发 展中国家是复杂劳动,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则是简单劳动。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和 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过去的复杂劳动现在就可能成为简单劳动。比如,一个中 学毕业生能胜任的劳动,在我国20世纪50-60年代就是比较复杂的劳动了,而
内体力和脑力消耗少。在同样的时间内,熟练劳动和强度大的劳动,可以比非熟 练劳动和强度小的劳动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为什么价值量要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呢?因为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所以生产商品时耗费的劳动量必须符合社会标准,相同的商品,应该包含等量的 价值。同时,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价值量,就可以使绝大多数生产者 的劳动耗费得到补偿,社会再生产才能维持下去。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决定商 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生产部门内部的竞争自发地形成的。如前 例,生产 1 双鞋甲需 8 小时,乙需 10 小时,丙需 12 小时;假若乙生产 1 双鞋所 需要的劳动时间代表了社会上大多数鞋的生产者生产 1 双鞋所需要的时间,那么 10 小时就是生产 1 双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要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不变,不管个别商品生产者生产该商品用了多少时间,1 双鞋的价值量只 能是 10 小时。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仍以甲、乙、 丙三个企业分别生产 1 双鞋的劳动时间及其后果为例,由于生产 1 双鞋的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是 10 小时,因此,甲商品生产者虽然实际上仅耗费了 8 小时,但他 生产的每双鞋却能实现10小时的社会价值。丙商品生产者虽然实际耗费12小时, 但他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耗费的 2 小时的劳动只能算是白费了,社会不予以承 认。 可见:如果某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就能 比别人赚到更多的钱,以至挤掉别人,以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生产;如果某个商品 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就可以得到正常的补偿;如果 某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他就可能得不到正常的 补偿、甚至亏损破产。 所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汰,促使每个商品生产 者非常关心自己的生产,千方百计地降低劳动消耗,提高产品质量。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以上讲的是同种商品价值量的决定问题,但对于不 同种的商品来说,即使耗费了相同的劳动时间,它们的价值量也不一定一样。那 么,如何比较不同种商品的价值量呢?这里还有一个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分 问题。简单劳动,就是不需要经过任何专门训练,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 如扫地。复杂劳动,就是需要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具有一定技术专长才能胜任 的劳动,如教师的劳动。一般说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基础计量 的劳动时间。因此,在比较不同种商品的价值量时,还应将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 劳动。 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是不同的。复杂劳动等于倍 加的简单劳动。1 小时复杂劳动所形成的价值可以是 1 小时简单劳动形成价值的 若干倍。这是因为在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中包含着劳动者过去为获得专门知识和 技能所花费的劳动,所以,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在商品中凝结了 更多的价值。商品的价值量以简单劳动为计量单位,复杂劳动要折合成简单劳动, 这种折合或还原是自发地根据历史习惯和实践经验形成的。 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换算比例是由社会的条件决定的,在不同的国家和时 代,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分是相对的。比如,汽车驾驶员的劳动,在一些发 展中国家是复杂劳动,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则是简单劳动。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和 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过去的复杂劳动现在就可能成为简单劳动。比如,一个中 学毕业生能胜任的劳动,在我国 20 世纪 50—60 年代就是比较复杂的劳动了,而
现在则成为简单劳动了。但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从全社会看,简单劳动和 复杂劳动的区分是相对固定的。 商品价值量的变动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 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各个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 化,因而商品价值量也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能力或效率。它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以 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即产品数量/单位时间,如个/小时;二 是以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即劳动时间/单位产品,如分钟/个。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诸多因素,如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 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状况、生产资料的数 量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等等。劳动生产率作为具体劳动的生产能力,影响的是 商品的使用价值,但是,不管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时间内提供 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因此,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越多,每 件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越少,它的价值量就越低。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 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简单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分工和私有制为条件的,这两个条件决定了生产商品 的劳动同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两重性质。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商品生 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是由他私人决定的。而 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互相联系的,是为满足社会需要而 进行生产劳动,因而又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这样就产 生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必须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通过交换商品,生 产者的私人劳动才能得到社会承认,转化为社会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因此,作为私有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不仅互换不同的使用价值,而且实现 了相互之间的劳动交换。 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 盾、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都是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的矛盾。私有制条件下的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能否得到社会承认,转化为社会 劳动,关键在于他的商品能否符合市场需要,能否在市场上卖出去。如果卖不出 去,他的私人劳动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商品的 使用价值让渡不出去,价值也就不能实现,个别劳动时间也不能转化为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贯穿于简单商品经济的始终,是简单商品经济 的基本矛盾
现在则成为简单劳动了。但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从全社会看,简单劳动和 复杂劳动的区分是相对固定的。 商品价值量的变动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 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各个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 化,因而商品价值量也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能力或效率。它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以 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即产品数量/单位时间,如个/小时;二 是以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即劳动时间/单位产品,如分钟/个。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诸多因素,如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 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状况、生产资料的数 量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等等。劳动生产率作为具体劳动的生产能力,影响的是 商品的使用价值,但是,不管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时间内提供 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因此,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越多,每 件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越少,它的价值量就越低。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 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 4.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简单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分工和私有制为条件的,这两个条件决定了生产商品 的劳动同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两重性质。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商品生 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是由他私人决定的。而 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互相联系的,是为满足社会需要而 进行生产劳动,因而又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这样就产 生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必须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通过交换商品,生 产者的私人劳动才能得到社会承认,转化为社会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因此,作为私有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不仅互换不同的使用价值,而且实现 了相互之间的劳动交换。 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 盾、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都是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的矛盾。私有制条件下的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能否得到社会承认,转化为社会 劳动,关键在于他的商品能否符合市场需要,能否在市场上卖出去。如果卖不出 去,他的私人劳动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商品的 使用价值让渡不出去,价值也就不能实现,个别劳动时间也不能转化为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贯穿于简单商品经济的始终,是简单商品经济 的基本矛盾
货币 1.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我们知道,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它 是客观存在的,但它不能由商品体自身表现出来。孤立的1只羊,不管你怎样颠 来倒去,也看不到它的价值。它只能在与2把斧子的交换关系中,通过斧子的使 用价值间接地表现出来,即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来。这样,1只羊的价值就表现 为2把斧子,而交换价值就成了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叫 价值形式。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在人类历史上存在了几千年,价值形式也经历了 长久的发展过程,它最后的成熟的形式是货币形式。研究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 也就是揭示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揭开货币的秘密。 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只是偶 然地、简单地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用公式表示 1只绵羊=2把斧子 这个等式表明了1只绵羊的价值通过2把斧子表现出来。在这种价值形式中 一种商品的价值只简单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它反映了古代原始公社之间偶然 的交换关系。那时人们还不是为交换而生产,而只是把偶然多余的羊拿去和斧子 交换。理解这一价值形式要注意三点 等式两极的商品处于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在1只羊和2把斧子的 交换中,羊主动要求通过斧子来相对地表现自己,是主动的,处于相对价值形式 斧子是被用来表现羊价值的材料,是羊价值的等价物,因而是被动的,处于等价 形式。等价形式有三个特点: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具体劳动成为抽象 劳动的表现形式;私人劳动采取直接社会劳动形式 简单价值形式使商品内部的矛盾表现为两个商品之间的外部对立。即W W代表商品)。处在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只表现为使用价值,表现为具体劳 动的产物,它的价值要通过另一种商品来表现;处于等价形式地位的商品只是当
二、货币 1.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我们知道,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它 是客观存在的,但它不能由商品体自身表现出来。孤立的 1 只羊,不管你怎样颠 来倒去,也看不到它的价值。它只能在与 2 把斧子的交换关系中,通过斧子的使 用价值间接地表现出来,即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来。这样,1 只羊的价值就表现 为 2 把斧子,而交换价值就成了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叫 价值形式。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在人类历史上存在了几千年,价值形式也经历了 长久的发展过程,它最后的成熟的形式是货币形式。研究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 也就是揭示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揭开货币的秘密。 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只是偶 然地、简单地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用公式表示: 1 只绵羊=2 把斧子 这个等式表明了1只绵羊的价值通过 2把斧子表现出来。在这种价值形式中, 一种商品的价值只简单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它反映了古代原始公社之间偶然 的交换关系。那时人们还不是为交换而生产,而只是把偶然多余的羊拿去和斧子 交换。理解这一价值形式要注意三点: 等式两极的商品处于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在 1 只羊和 2 把斧子的 交换中,羊主动要求通过斧子来相对地表现自己,是主动的,处于相对价值形式; 斧子是被用来表现羊价值的材料,是羊价值的等价物,因而是被动的,处于等价 形式。等价形式有三个特点: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具体劳动成为抽象 劳动的表现形式;私人劳动采取直接社会劳动形式。 简单价值形式使商品内部的矛盾表现为两个商品之间的外部对立。即 W—W (W 代表商品)。处在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只表现为使用价值,表现为具体劳 动的产物,它的价值要通过另一种商品来表现;处于等价形式地位的商品只是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