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的 统一体。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是社会经济制度。社会经济制度是指社会 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社会经济制度不同,社会形态就不同。社会经 济制度的变革表现为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 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第 个社会形态,其特征是: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与自然的矛盾一直是原始社会的主 要矛盾。与此相适应,人们结成了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劳动 产品并实行平均分配的关系,建立起原始社会的经济制度。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奴隶占有制生产关系代替了阻碍 生产力发展的过时的原始社会生产关系。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特征是:奴隶主在 占有生产资料的同时,还直接占有生产者一一奴隶。奴隶在奴隶主或监工的强制 下被迫从事劳动,全部劳动产品均为奴隶主占有。奴隶社会出现了奴隶主阶级与 奴隶阶级之间的阶级对立,改变了原始社会存在的原始的平等和纯朴的人际关 系。社会经济制度实现了变革,建立了奴隶社会经济制度,人类社会进入了奴隶 社会 在奴隶社会经济制度下,奴隶主占有大量奴隶,可实行较大规模的生产协作, 提高了生产效率。金属工具,特别是青铜的使用,使农业、手工业得到发展,进 而推动了城市和贸易的发展。总之,青铜的广泛使用,促进了整个社会生产和生 活的进步,它是奴隶社会生产关系赖以形成的物质基础,也是奴隶制时代生产力 发展的表现。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奴隶社会末期出现了新的金属工具一一铁器。铁器的 使用,使人类社会发展到新的技术和文化发展时期一一铁器时代。与生产力状况 相适应的封建生产关系代替了奴隶社会生产关系。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征是: 封建主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劳动者(农奴或农民)。由于封建地主 占有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农民为了取得必要的生活资料,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 地,忍受地主的剥削和奴役。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封建社会。 相对于奴隶制生产关系,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农民对地 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文化也取得了重大成就。随着科 学技术的进步及交流,封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 发展迅速,封建生产关系无法适应发展了的商品交换的需要。在生产力和商品经 济的强力推动下,经过资本原始积累和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代了 封建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资本主义工场手 工业迅速发展。但是,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量不断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不能 满足需要了。 1784年,瓦特改良后的蒸汽机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工具,由此产生 了以机器生产为主要特征的产业革命,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新技术革命。产业 革命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终确立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经过世界范围内的第 次和第三次新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和生 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这就导致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占有形 式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 由于资本主义所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将为发展了的新 生产力所突破,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建立起与新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生 产关系。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公有
人类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的 统一体。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是社会经济制度。社会经济制度是指社会 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社会经济制度不同,社会形态就不同。社会经 济制度的变革表现为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 身的性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第一 个社会形态,其特征是: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与自然的矛盾一直是原始社会的主 要矛盾。与此相适应,人们结成了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劳动 产品并实行平均分配的关系,建立起原始社会的经济制度。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奴隶占有制生产关系代替了阻碍 生产力发展的过时的原始社会生产关系。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特征是:奴隶主在 占有生产资料的同时,还直接占有生产者——奴隶。奴隶在奴隶主或监工的强制 下被迫从事劳动,全部劳动产品均为奴隶主占有。奴隶社会出现了奴隶主阶级与 奴隶阶级之间的阶级对立,改变了原始社会存在的原始的平等和纯朴的人际关 系。社会经济制度实现了变革,建立了奴隶社会经济制度,人类社会进入了奴隶 社会。 在奴隶社会经济制度下,奴隶主占有大量奴隶,可实行较大规模的生产协作, 提高了生产效率。金属工具,特别是青铜的使用,使农业、手工业得到发展,进 而推动了城市和贸易的发展。总之,青铜的广泛使用,促进了整个社会生产和生 活的进步,它是奴隶社会生产关系赖以形成的物质基础,也是奴隶制时代生产力 发展的表现。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奴隶社会末期出现了新的金属工具——铁器。铁器的 使用,使人类社会发展到新的技术和文化发展时期——铁器时代。与生产力状况 相适应的封建生产关系代替了奴隶社会生产关系。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征是: 封建主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劳动者(农奴或农民)。由于封建地主 占有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农民为了取得必要的生活资料,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 地,忍受地主的剥削和奴役。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封建社会。 相对于奴隶制生产关系,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农民对地 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文化也取得了重大成就。随着科 学技术的进步及交流,封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 发展迅速,封建生产关系无法适应发展了的商品交换的需要。在生产力和商品经 济的强力推动下,经过资本原始积累和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代了 封建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资本主义工场手 工业迅速发展。但是,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量不断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不能 满足需要了。 1784 年,瓦特改良后的蒸汽机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工具,由此产生 了以机器生产为主要特征的产业革命,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新技术革命。产业 革命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终确立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经过世界范围内的第 二次和第三次新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和生产 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这就导致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占有形 式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 由于资本主义所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将为发展了的新 生产力所突破,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建立起与新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生 产关系。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公有
制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阶级,把人和人的关系建立在平等互助的基 础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一经建立,社会经济制度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从不同层面反 映了该社会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和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及具体形态 1.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定社会的性质取决于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在生产关系 中,最重要的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即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 的社会方式。这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就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它构成 了该社会的经济基础。所以,经济制度反映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属于生产关系 的具体实现形式,反映着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不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制 度性质的规定。正因为如此,相同的经济体制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经济制度中,相 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也可以通过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来实现 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经济体制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既然存在于 定的经济制度中,就必然以该社会的经济制度为基础,并受其制约和影响。 定社会的经济制度决定着与此相联系的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其 发展方向。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的性质、特征,要通过与其相适应的资源配置方 式反映出来,并贯穿于整个经济运行过程,通过经济运行过程的不断往复,使该 社会的经济制度得以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无论选择何 种资源配置方式,都不能背离它的制度规定的要求。 定的经济制度可以采取的经济体制是多样的,这是因为经济体制的选择既 受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诸如生产力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和国情等其他 因素的影响。 定的经济制度建立以后,选择不同的经济体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 大意义。世界各国的历史沿革和现实的生产力状况不同,所选择的具体经济体制 也会不同。经济制度相同的各国,可以有不同的经济体制;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 不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可以有不同的经济体制;同时,经济体制不同的国家, 在体制上也可以相互取长补短 社会生产过程需要劳动力、包括土地在内的各种自然因素和各种经过人类加 工的生产资料,所有这些被统称为生产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时期,生产 资源都是有限的。在社会经济过程中,有限的生产资源需要按一定比例和规则分 配在社会生产的各个部门和各个方面,这就是资源配置。社会经济是一个多方面 多阶段的过程,其各个方面、各个阶段之间需要相互协调,这一过程才能正常进 行。实质上,资源配置过程就是这种相互协调的过程。社会经济过程各个方面、 各个阶段之间相互协调的过程和方式,就是经济调节机制,简称经济机制。 2.两种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经济体制的两种不同类型,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 式和经济调节手段,反映着经济活动的组织与运行的不同特点
制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阶级,把人和人的关系建立在平等互助的基 础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一经建立,社会经济制度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二、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从不同层面反 映了该社会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和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及具体形态。 1.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一定社会的性质取决于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在生产关系 中,最重要的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即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 的社会方式。这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就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它构成 了该社会的经济基础。所以,经济制度反映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属于生产关系 的具体实现形式,反映着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不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制 度性质的规定。正因为如此,相同的经济体制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经济制度中,相 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也可以通过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来实现。 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经济体制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既然存在于 一定的经济制度中,就必然以该社会的经济制度为基础,并受其制约和影响。一 定社会的经济制度决定着与此相联系的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其 发展方向。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的性质、特征,要通过与其相适应的资源配置方 式反映出来,并贯穿于整个经济运行过程,通过经济运行过程的不断往复,使该 社会的经济制度得以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无论选择何 种资源配置方式,都不能背离它的制度规定的要求。 一定的经济制度可以采取的经济体制是多样的,这是因为经济体制的选择既 受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时也受诸如生产力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和国情等其他 因素的影响。 一定的经济制度建立以后,选择不同的经济体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 大意义。世界各国的历史沿革和现实的生产力状况不同,所选择的具体经济体制 也会不同。经济制度相同的各国,可以有不同的经济体制;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 不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可以有不同的经济体制;同时,经济体制不同的国家, 在体制上也可以相互取长补短。 社会生产过程需要劳动力、包括土地在内的各种自然因素和各种经过人类加 工的生产资料,所有这些被统称为生产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时期,生产 资源都是有限的。在社会经济过程中,有限的生产资源需要按一定比例和规则分 配在社会生产的各个部门和各个方面,这就是资源配置。社会经济是一个多方面、 多阶段的过程,其各个方面、各个阶段之间需要相互协调,这一过程才能正常进 行。实质上,资源配置过程就是这种相互协调的过程。社会经济过程各个方面、 各个阶段之间相互协调的过程和方式,就是经济调节机制,简称经济机制。 2.两种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经济体制的两种不同类型,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 式和经济调节手段,反映着经济活动的组织与运行的不同特点
无论市场经济体制还是计划经济体制,它们作为经济体制范畴,反映的是社 会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进行配置的方式,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法和调节经济的手 段,但对它们的认识、考察和选择,都需要与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相联系 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都存在。市场经济是人 类通过自发的社会活动来调节经济过程、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市场对经济 的调节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市场机制是市场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而形成的自行协调经济运行的机制,具体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 市场这三大机制相互牵动,对社会经济发挥调节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方式具有共同性。这种 共同性就是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即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对资源配置起着 基础性作用。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资源进入市场,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以供求关 系的变化为依据,以价格作为反映市场状况的经济信号,以竞争作为优胜劣汰的 有效方式,价值规律、市场机制发挥着主导作用。 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经济体制在资源配置方式上既有其一般性,也有其特 殊性。这是因为,一定的经济体制首先受制于经济制度,存在于不同社会经济制 度中的同一经济体制,必然有其特殊的规定性,这种特殊性就体现了一定社会经 济制度下的经济体制的不同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 的,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是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相联系。它们对资源 的配置及经济的调节必然受到与各自相联系的经济制度根本性质的制约。 计划经济是人类通过自觉的社会活动来调节经济过程、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 体制。在这一体制中,计划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资源基本上不进入市场,企业也不是作为一个真正的市场主 体从市场上直接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资源。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竞争对 整个经济活动发挥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整个资源配置纳入到国家的计划系统, 由国家通过指令性计划这一主要方式来实现 通过计划经济这一方式来进行资源配置,也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 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条件之一是计划制定者必须具有充分的信息,即对社会经 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信息要能够充分地把握。如果不能掌握完全的信息,制 定的计划就有可能不符合客观实际,从而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条件之二是要 能够充分地协调好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即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 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要能够完全加以解决。如果不能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 矛盾,制定的计划就有可能在执行中难以得到贯彻,从而导致计划运行和资源配 置的低效率。 第二节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形态。自然经济是与较 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态。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 础、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商品经济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 个发展阶段,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相当长的 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表明,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可以采取不同的 经济活动方式和经济联系形式,从而形成不同的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 、自然经济
无论市场经济体制还是计划经济体制,它们作为经济体制范畴,反映的是社 会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进行配置的方式,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法和调节经济的手 段,但对它们的认识、考察和选择,都需要与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相联系。 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都存在。市场经济是人 类通过自发的社会活动来调节经济过程、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市场对经济 的调节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市场机制是市场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而形成的自行协调经济运行的机制,具体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 市场这三大机制相互牵动,对社会经济发挥调节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方式具有共同性。这种 共同性就是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即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对资源配置起着 基础性作用。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资源进入市场,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以供求关 系的变化为依据,以价格作为反映市场状况的经济信号,以竞争作为优胜劣汰的 有效方式,价值规律、市场机制发挥着主导作用。 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经济体制在资源配置方式上既有其一般性,也有其特 殊性。这是因为,一定的经济体制首先受制于经济制度,存在于不同社会经济制 度中的同一经济体制,必然有其特殊的规定性,这种特殊性就体现了一定社会经 济制度下的经济体制的不同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联系 的,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是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相联系。它们对资源 的配置及经济的调节必然受到与各自相联系的经济制度根本性质的制约。 计划经济是人类通过自觉的社会活动来调节经济过程、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 体制。在这一体制中,计划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资源基本上不进入市场,企业也不是作为一个真正的市场主 体从市场上直接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资源。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竞争对 整个经济活动发挥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整个资源配置纳入到国家的计划系统, 由国家通过指令性计划这一主要方式来实现。 通过计划经济这一方式来进行资源配置,也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 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条件之一是计划制定者必须具有充分的信息,即对社会经 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信息要能够充分地把握。如果不能掌握完全的信息,制 定的计划就有可能不符合客观实际,从而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条件之二是要 能够充分地协调好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即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 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要能够完全加以解决。如果不能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 矛盾,制定的计划就有可能在执行中难以得到贯彻,从而导致计划运行和资源配 置的低效率。 第二节 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形态。自然经济是与较 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态。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 础、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商品经济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 个发展阶段,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相当长的 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表明,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可以采取不同的 经济活动方式和经济联系形式,从而形成不同的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 一、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指的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不是为了交 换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态,即自给自足的经济。自然经济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全部或 大部分是在本经济单位内生产的,并直接从本经济单位的总产品中得到补偿或再 生产,生产的目的是满足本经济单位或生产者个人的需要,不是为了交换 第二,自然经济与分工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封建社会以前,由于分 工和协作还不发达,小而全的生产方式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经济联系异常薄弱,生 产被封闭在一个个分散的家庭或经济单位内,劳动生产率低下。 第三,自然经济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生产者为获得供自己消费的使用价值 而生产,奴隶主、封建主对剩余劳动的榨取也受到所能提供的剩余劳动的实物形 式限制,整个社会生产基本上停留在简单再生产水平上 二、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经济形态。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都是历史范畴,并 不是从来就有的,其产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一是生产资料私有 制。社会生产分为不同的部门,生产不同的产品,决定了相互交换的必要性;生 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私有,决定了这种交换必须遵循对等补偿的原 则,或采取商品交换的形式。这两个条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形成的 社会化生产是商品经济的物质基础。 商品经济经历了从简单商品经济到发达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在奴隶社 会和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处于简单商品经济发展阶段。到了资本 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发展到其发达阶 段,即市场经济阶段。 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不论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商 品、货币关系和商品经济,都存在价值规律。而商品、货币、市场是商品经济的 基本范畴,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研 究,首先要从分析商品开始 第三节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商品与价值 商品的二因素 当你走进任何一个商场,都会看到琳琅满目的物品,这些供销费者购买的千 差万别的物品,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商品。那么,什么是商品?商品是用来交 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定义包含两层意思:第一,作为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 自然界中的空气、阳光等没有耗费人类劳动,不是劳动产品,所以不能叫商品。 第二,作为商品还必须要用于交换。商品总是和交换分不开的。如果不是用来交 换,即使是劳动产品,也不能叫商品。例如,在古代,传统的男耕女织家庭生产, 种出来的粮食和织出来的布,尽管都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家庭成员自己使用 并不是用来出售,因而也不是商品。可见,商品既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有用物,也 不完全等同于任何劳动产品 商品有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商品首先必须是一个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之物。如水
自然经济指的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不是为了交 换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态,即自给自足的经济。自然经济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全部或 大部分是在本经济单位内生产的,并直接从本经济单位的总产品中得到补偿或再 生产,生产的目的是满足本经济单位或生产者个人的需要,不是为了交换。 第二,自然经济与分工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封建社会以前,由于分 工和协作还不发达,小而全的生产方式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经济联系异常薄弱,生 产被封闭在一个个分散的家庭或经济单位内,劳动生产率低下。 第三,自然经济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生产者为获得供自己消费的使用价值 而生产,奴隶主、封建主对剩余劳动的榨取也受到所能提供的剩余劳动的实物形 式限制,整个社会生产基本上停留在简单再生产水平上。 二、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经济形态。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都是历史范畴,并 不是从来就有的,其产生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一是生产资料私有 制。社会生产分为不同的部门,生产不同的产品,决定了相互交换的必要性;生 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私有,决定了这种交换必须遵循对等补偿的原 则,或采取商品交换的形式。这两个条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形成的。 社会化生产是商品经济的物质基础。 商品经济经历了从简单商品经济到发达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在奴隶社 会和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处于简单商品经济发展阶段。到了资本 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发展到其发达阶 段,即市场经济阶段。 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不论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商 品、货币关系和商品经济,都存在价值规律。而商品、货币、市场是商品经济的 基本范畴,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研 究,首先要从分析商品开始。 第三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 一、商品与价值 1.商品的二因素 当你走进任何一个商场,都会看到琳琅满目的物品,这些供销费者购买的千 差万别的物品,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商品。那么,什么是商品?商品是用来交 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定义包含两层意思:第一,作为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 自然界中的空气、阳光等没有耗费人类劳动,不是劳动产品,所以不能叫商品。 第二,作为商品还必须要用于交换。商品总是和交换分不开的。如果不是用来交 换,即使是劳动产品,也不能叫商品。例如,在古代,传统的男耕女织家庭生产, 种出来的粮食和织出来的布,尽管都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家庭成员自己使用, 并不是用来出售,因而也不是商品。可见,商品既不完全等同于一般有用物,也 不完全等同于任何劳动产品。 商品有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 商品首先必须是一个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之物。如水
可以用来解渴,灯泡可以用来照明,电话可以用来传递信息等等。商品这种能够 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同一种物品,由于其自然属性是 多方面的,因而它的使用价值也是多方面的。如木材有五千多种用途,石油的用 途更多。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原来只有一种用途的 东西会开发出多种用途。同时还应该看到,既然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那 么,它就不是商品所特有的,而是商品和一般劳动产品所共有的;不论在什么社 会条件下,不论由什么人和采取什么形式生产出来的,使用价值总是构成社会财 富的物质内容。因而使用价值本身只是反映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并不反映社会 生产关系。 但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 担者。这就是说,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两层意义,它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而且还成为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商品的物质基础。因为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才能 同其他产品相交换,才具有交换价值。那么,什么是交换价值呢? 交换价值交换价值就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 系或比例。比如,1只羊换2把斧子,2把斧子就是一只羊的交换价值,1:2就 是它们之间的交换比例关系。一只羊还可以与其他物品相交换,如3公斤茶叶、 20公斤小麦等。可见,在市场上,一种商品可以有多种与其他商品相交换的比 例,因而能有多种交换价值,而且各种商品的交换比例还会因时因地不同而不断 变化。那么,为什么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能够互相比较,并且按一定的比例彼此 交换呢?这说明在它们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共同的、在量上可以作比较的东西 这种共同的东西就是它们都是劳动产品,都凝结着人类劳动,比如都付出了 20小时的人类劳动。这都含有的20小时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上述分析 告诉我们,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而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在基础”。使 用价值和价值共同构成了商品二因素。那么,应当怎样理解商品的价值呢? 价值价值是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谓“一般人类 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大家知道,人们著书、拉琴,是两种不同形式的 劳动,劳动产品也各不相同,但这两种劳动有没有共同点呢?有。这个共同点就 是都要耗费脑力和体力。如果撇开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具体 形式也就消失了,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部化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脑力和 体力的耗费,即一般人类劳动。因此,商品是价值的载体,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因 素 既然价值是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因此,价值在质上是 样的,不同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区别,并无质的不同,因而它们之间就可以相 互比较。 不同商品生产者通过比较各自商品的价值来进行商品交换,实现的则是他们 之间互通有无的经济联系。牧民用1只羊和手工业者换2把斧子,从表面看,是 物物交换,实际上是牧民和手工业者相互交换其劳动产品,彼此为对方提供劳动 所以,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的本质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 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没有人们相互交换商品的社会行为,便不会有商品的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商品二因素是既矛盾又统一的关 系,说它是统一的,指的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共处于商品这个统一体之中,两者之 间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缺一不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如生产出的废品,虽 然花了劳动,但形不成价值,其产品也不能成为商品。反过来说,仅仅有使用价
可以用来解渴,灯泡可以用来照明,电话可以用来传递信息等等。商品这种能够 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同一种物品,由于其自然属性是 多方面的,因而它的使用价值也是多方面的。如木材有五千多种用途,石油的用 途更多。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原来只有一种用途的 东西会开发出多种用途。同时还应该看到,既然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那 么,它就不是商品所特有的,而是商品和一般劳动产品所共有的;不论在什么社 会条件下,不论由什么人和采取什么形式生产出来的,使用价值总是构成社会财 富的物质内容。因而使用价值本身只是反映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并不反映社会 生产关系。 但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 担者。这就是说,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两层意义,它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而且还成为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商品的物质基础。因为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才能 同其他产品相交换,才具有交换价值。那么,什么是交换价值呢? 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就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 系或比例。比如,1 只羊换 2 把斧子,2 把斧子就是一只羊的交换价值,1∶2 就 是它们之间的交换比例关系。一只羊还可以与其他物品相交换,如 3 公斤茶叶、 20 公斤小麦等。可见,在市场上,一种商品可以有多种与其他商品相交换的比 例,因而能有多种交换价值,而且各种商品的交换比例还会因时因地不同而不断 变化。那么,为什么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能够互相比较,并且按一定的比例彼此 交换呢?这说明在它们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共同的、在量上可以作比较的东西。 这种共同的东西就是它们都是劳动产品,都凝结着人类劳动,比如都付出了 20 小时的人类劳动。这都含有的 20 小时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上述分析 告诉我们,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而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在基础”。使 用价值和价值共同构成了商品二因素。那么,应当怎样理解商品的价值呢? 价值 价值是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谓“一般人类 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大家知道,人们著书、拉琴,是两种不同形式的 劳动,劳动产品也各不相同,但这两种劳动有没有共同点呢?有。这个共同点就 是都要耗费脑力和体力。如果撇开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具体 形式也就消失了,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部化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脑力和 体力的耗费,即一般人类劳动。因此,商品是价值的载体,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因 素。 既然价值是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因此,价值在质上是 一样的,不同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区别,并无质的不同,因而它们之间就可以相 互比较。 不同商品生产者通过比较各自商品的价值来进行商品交换,实现的则是他们 之间互通有无的经济联系。牧民用 1 只羊和手工业者换 2 把斧子,从表面看,是 物物交换,实际上是牧民和手工业者相互交换其劳动产品,彼此为对方提供劳动。 所以,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的本质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 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没有人们相互交换商品的社会行为,便不会有商品的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二因素是既矛盾又统一的关 系,说它是统一的,指的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共处于商品这个统一体之中,两者之 间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缺一不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如生产出的废品,虽 然花了劳动,但形不成价值,其产品也不能成为商品。反过来说,仅仅有使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