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黔之驴》柳宗元 教学目标 1、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深刻 道理。 2、翻译文言文;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理解本文内容和寓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教学重难点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2、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时安排:1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大家一定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成语来源有很多, 有源于口语的历史故事的,古书中名言警句的摘录或节缩的外来语等等其中有 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 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 须先来一起接触这篇寓言。 作者简介 作者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 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 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 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 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 中的一则。《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和 《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首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 三、正音、读文 、学生自读课文,幻灯片显示易读错字,由学生读出,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黔qian窥ku骇hai遁dun 噬shi狎xa踉 liang鬆yin 、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3、学生举手朗读。 4、集体朗读。 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 字词释意 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船载以人:连词,相当于“而”。 至则无可用:到了却 以为神:把(它)作为 蔽林间窥之:躲避偷看 稍出近之:靠近 莫相知:一方对另一方 虎大骇:害怕 远遁:逃跑 以为且噬己也:将咬 然往来视之:但是 益习其声:渐渐 终不敢搏:始终 益狎:更 驴不胜怒:能承受 蹄之:用蹄子踢 虎因喜:因此 计之曰:盘算
1 第六单元 《黔之驴》 柳宗元 教学目标: 1、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深刻 道理。 2、翻译文言文;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理解本文内容和寓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教学重难点: 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2、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课时安排:1 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大家一定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成语来源有很多, 有源于口语的,历史故事的, 古书中名言警句的摘录或节缩的,外来语等等,其中有 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 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 须先来一起接触这篇寓言。 二、作者简介 作者柳宗元(773 一 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 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 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逐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 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 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 中的一则。《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和 《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首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 三、正音、读文 1、学生自读课文,幻灯片显示易读错字,由学生读出,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黔 qián 窥 kuī 骇 hài 遁 dùn 噬 shì 狎 xiá 踉 liáng 憖 yìn 2、听课文朗读录音后正音。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3、学生举手朗读。 4、集体朗读。 三、串译全文 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 1.字词释意 好事者 ...:喜欢多事的人 船载以.人:连词,相当于“而”。 至则..无可用:到了 却 以为..神: 把(它)作为 蔽.林间窥.之:躲避 偷看 稍出近.之:靠近 莫相.知:一方对另一方 虎大骇.:害怕 远遁.:逃跑 以为且噬..己也:将 咬 然.往来视之:但是 益.习其声:渐渐 终.不敢搏:始终 益.狎: 更 驴不胜.怒:能承受 蹄.之:用蹄子踢 虎因.喜:因此 计.之曰::盘算
技止此耳:只 断其喉:咬断 尽其肉:吃尽 乃去:才离开 2.请学生结合已知字词意思翻译全文 3.幻灯片显示参考译文 4.补充强调 船:用船(名作状) 至:到了 稍:渐渐 且:将要 蹄:用蹄子踢(名作动) 止:只仅 尽:吃光(用做动词) 断:咬断 四、问题研讨 观看视频动画,对比思考以下问题。 1、动画相对于文字要形象,但是无法体现作者的写作技巧,经不起推敲。现 在我们来研究课文,请同学们找出描写老虎动作和心理的词语 动作的有:蔽、窥、遁、近、视(之)、荡倚冲冒、跳踉. 心理的有: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 技止此耳 2、谁来分析这些词语的妙处? 初见驴时,虎“蔽窥ˆ,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 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 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三试探, 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的“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 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心理词语与动作相映衬,最初,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 它当作神奇的东西,所以非常害怕驴;又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 领只不过“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 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3、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这则寓言叙写了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故事,表现了老虎的机智勇敢 和驴子的外强中干。告诉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 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 4从这则寓言中你知道哪些成语,说说它们的意思? 黔驴之技: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点伎俩也用完了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这三个成语多用于贬义,讽刺人的技能低劣,遭遇无法解决的窘境等等。 五、小结 通过学习《黔之驴》我们又掌握了几个文言文词汇,深刻理解了故事的寓 意,一次性学习了三个成语,更感受了中华语言文字的博大精神,受益匪浅。 六、课外延伸 为本次课所学的三个成语造句 2.搜集两个有成语出处的语言故事
2 技止.此耳:只 断.其喉:咬断 尽.其肉:吃尽 乃.去:才离开 2.请学生结合已知字词意思翻译全文 3.幻灯片显示参考译文. 4.补充强调 船:用船(名作状) 至:到了 稍:渐渐 且:将要 蹄:用蹄子踢 (名作动) 止:只仅 尽: 吃光 (用做动词) 断:咬断 四、问题研讨 观看视频动画,对比思考以下问题。 1、动画相对于文字要形象,但是无法体现作者的写作技巧,经不起推敲。现 在我们来研究课文,请同学们找出描写老虎动作和心理的词语。 动作的有: 蔽、窥、遁、近、视(之)、荡倚冲冒、 跳踉…… 心理的有: 以为神、觉无异能者、 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 技止此耳…… 2、谁来分析这些词语的妙处? 初见驴时,虎“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 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 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三试探, 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的“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 “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心理词语与动作相映衬,最初,虎见到驴形体大,是个“庞然大物”,把 它当作神奇的东西,所以非常害怕驴;又因为虎通过多次观察,知道驴的本 领只不过“鸣”和“蹄”,“技止此耳!”没有什么别的能耐,才吃掉它。 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 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3、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这则寓言叙写了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故事,表现了老虎的机智勇敢 和驴子的外强中干。告诉人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 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 4.从这则寓言中你知道哪些成语,说说它们的意思? 黔驴之技: 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黔驴技穷: 比喻仅有的一点点伎俩也用完了 庞然大物: 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这三个成语多用于贬义,讽刺人的技能低劣,遭遇无法解决的窘境等等。 五、小结 通过学习《黔之驴》我们又掌握了几个文言文词汇,深刻理解了故事的寓 意,一次性学习了三个成语,更感受了中华语言文字的博大精神,受益匪浅。 六、课外延伸 1.为本次课所学的三个成语造句。 2.搜集两个有成语出处的语言故事
陋室铭 教学目标 能准确识记重点文言实词,翻译课文: 2、把握文章结构,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3、能明确理解作者那种髙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发表自己的感悟,确立自己的人生志趣追求 教学重难点:1、能准确识记重点文言实词,翻译课文 2、把握文章结构,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设计理念 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位、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打造美读、美教的课堂模式 故事导入营造美 1、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判官,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 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 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 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 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 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 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愤然提 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 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 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初读课文感知美 读韵文最好从朗读入手。视频范读全文。请大家在难读难写的字标注一下,注意听准字音, 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1、明确朗读的要求技巧。2、初步掌握词句的意思。 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通内容 学生合作翻译全文,提示:(1)借助注释,读出疑点(2)注意字句,翻译课文 四、细读句子鉴赏美 我们再来细细分析下课文,我问大家一些问题。(也可由学生提问,老师补充问题,引导大 家挖掘课文内涵。) 1、大家说说,这篇铭文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那大家可以 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表达作者写作目的的语言么?是怎么样引出德馨的呢?前两句是用了 么样的修辞手法? 2、韵文从哪些方面体现作者的德馨呢? 3、作者已经从那三方面说明了陋室不陋,又为什么写“南阳……,西蜀……”?有什么作 用?(用类比的方法从而突出陋室不陋) 4、最后一句孔子的话是什么意思? (用“何陋之有?”反问,言外之意是“不陋”与文章开头相呼应,更好表达了作者不慕荣 安贫乐道的精神,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据大家问题及答案整理成板书
3 陋 室 铭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识记重点文言实词,翻译课文; 2、把握文章结构,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3、能明确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发表自己的感悟,确立自己的人生志趣追求。 教学重难点:1、能准确识记重点文言实词,翻译课文; 2、把握文章结构,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设计理念 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位、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打造美读、美教的课堂模式。 一、故事导入营造美 1、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判官,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 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 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 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 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 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 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愤然提 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 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 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初读课文感知美 读韵文最好从朗读入手。 视频范读全文。请大家在难读难写的字标注一下,注意听准字音, 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1、明确朗读的要求技巧。2、初步掌握词句的意思。 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通内容 学生合作翻译全文,提示:(1)借助注释,读出疑点(2)注意字句,翻译课文 四、细读句子鉴赏美 我们再来细细分析下课文,我问大家一些问题。(也可由学生提问,老师补充问题,引导大 家挖掘课文内涵。) 1、大家说说,这篇铭文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那大家可以 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表达作者写作目的的语言么?是怎么样引出德馨的呢?前两句是用了什 么样的修辞手法? 2、韵文从哪些方面体现作者的德馨呢? 3、作者已经从那三方面说明了陋室不陋,又为什么写“南阳……,西蜀……”?有什么作 用?(用类比的方法从而突出陋室不陋) 4、最后一句孔子的话是什么意思? (用“何陋之有?”反问,言外之意是“不陋”与文章开头相呼应,更好表达了作者不慕荣 利、安贫乐道的精神,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根据大家问题及答案整理成板书
设喻引题山水喻陋室 仙龙喻德馨 陋室铭 环境清幽(景) 安贫乐道 陋室不陋 交往高雅(友) 高洁傲岸 生活恬适(趣) 古贤自喻反问点题 五、巧取雅称理解美 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转眼间就要和刘禹锡说再见了,离别在即,你不想留下点什 么纪念吗?老师有个建议,你可以给刘禹锡的陋室起一个雅称,比如——清心斋:也可以给 刘禹锡送一块匾额,比如——一室陋德馨。起名时要说说根据 六、对话作者感悟美 不想说再见,也得再见了。老师建议你这样和刘禹锡话别,以“刘公,我想对你说……”为 开头说一段心里话 七、课后连习 1、将“刘公,我想对你说..”整理成 一篇随笔 2、背诵全文给你的父母听 《爱莲说》 教学设想 《爱莲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我在教案的设计上,力求体现语文“工 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在学 习方式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从教法上看,力求将传 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说”的特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朗读并背诵课文。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 的写法。 2教学难点: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爱花吗? 生:(略) 师:既然爱花,那么请你说出一种你喜爱的花,并说出喜爱的原因, 生答:(略) 师:看来,同学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 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咱们先一起欣赏一幅画〔打开多媒体课件-国画ˆ莲花”)。多美的莲花啊!清纯,脱俗
4 设喻引题 山 水 喻 陋室 仙 龙 喻 德馨 环境清幽(景) 交往高雅(友) 生活恬适(趣) 古贤自喻 反问点题 五、巧取雅称理解美 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转眼间就要和刘禹锡说再见了,离别在即,你不想留下点什 么纪念吗?老师有个建议,你可以给刘禹锡的陋室起一个雅称,比如──清心斋;也可以给 刘禹锡送一块匾额,比如──室陋德馨。起名时要说说根据。 六、对话作者感悟美 不想说再见,也得再见了。老师建议你这样和刘禹锡话别,以“刘公,我想对你说……”为 开头说一段心里话。 七、课后连习 1、将“刘公,我想对你说……”整理成 一篇随笔。 2、背诵全文给你的父母听。 《爱莲说》 一、教学设想: 《爱莲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我在教案的设计上,力求体现语文“工 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在学 习方式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从教法上看,力求将传 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说”的 特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课文。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 的写法。 2.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爱花吗? 生:(略) 师:既然爱花,那么请你说出一种你喜爱的花,并说出喜爱的原因。 生答:(略) 师:看来,同学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 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师:咱们先一起欣赏一幅画(打开多媒体课件----国画“莲花”)。多美的莲花啊!清纯,脱俗, 安贫乐道 高 洁 傲岸 陋室铭 陋室不陋
它从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请同学们搜索一下记忆中有关描写莲花的古诗文句,并朗 读给全班同学听 示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了解体裁,简介作者 ①了解体裁 点拨:“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 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②②作者简介 明确: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 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学生自由的读课文。 2、听录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3、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分组自学,疏通文意 1、分组自学,要求:①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 ②不懂之处,互相讨论。 2、汇报自学情况,不懂之处,举手提出,可指名回答 五、合作探究,品味赏析。 1、探究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合作学 习相结合) (多媒体展示问题 ①.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 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②.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讨论并归纳: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 明的生活态度 ③.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 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④.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讨论并归纳: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2)从体态 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3)从风度方面: 写她“亨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 高贵品质的象征。 ⑤.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讨论并归纳: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 君子。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点拨: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 莲花一样的高尚品格的人,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这种写法叫“托物 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5 它从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请同学们搜索一下记忆中有关描写莲花的古诗文句,并朗 读给全班同学听。 示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二、了解体裁,简介作者。 ①了解体裁 点拨:“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 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②②作者简介 明确: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 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学生自由的读课文。 2、听录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3、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分组自学,疏通文意。 1、分组自学,要求:①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 ②不懂之处,互相讨论。 2、汇报自学情况,不懂之处,举手提出,可指名回答。 五、合作探究,品味赏析。 1、探究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合作学 习相结合) (多媒体展示问题) ①.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 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②.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讨论并归纳: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 明的生活态度。 ③.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 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④.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讨论并归纳: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2)从体态 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3)从风度方面: 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 高贵品质的象征。 ⑤.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讨论并归纳: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 君子。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点拨: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 莲花一样的高尚品格的人,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这种写法叫“托物 言志”。 六、背诵积累,积淀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