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教案 【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苏洵、欧阳修、韩语、苏轼等文人的基本情况 2.背诵《六国论》、《伶官传序》、《祭十二郎文》等名篇 3.积累文言字词知识 4.训练文言文部分练习题。 其一:苏洵和《六国论》 相关背景介绍 作者介绍: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 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 有《嘉祐集》传世。 写作背景: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宋太宗以后,国势就渐渐衰弱。宋朝初年,北边已经有 敌国契丹,宋仁宗时,西边又出现了敌国西夏。宋朝受着这两个国家的威胁和侵犯,却不敢对他们进 行坚决的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协的办法,向他们纳银输绢换取和平。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一OO四 年),与契丹(后来称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朝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 二年(公元一○四二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割给他们晋阳(现在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桥(在河北 省雄县易水上)以南十县的土地,结果定盟由宋朝每年给契丹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庆历三年, 西夏向宋朝上书请和,宋朝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宋朝这样一再向敌人 服妥协,结果增加了敌人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带来无穷的后患,而实际上并不能换得和平 苏洵尽管不理解秦国当时已经具备了统一全中国的条件,不过他写这篇文章借古讽今,向北宋统治者 敲起警钟,指出对敌人不用武力抵抗而只是一味屈膝求和,结果必然招致灭亡,这些意见在今天看来 仍然是正确的。我们应该说,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空泛的史论,它是明显地具有现实意义的 、课文解析 字词解析: 第一段:六国破灭,非兵( )不利,战不善( ),弊 )在赂 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 )赂者丧,盖( )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 攻取之外,小( 则 )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 与战胜而( )得者,其实( )百倍( );诸侯之所亡( 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 )秦之( 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 ),固()不在战矣。思厥()
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教案 【单元学习目标】 1. 了解苏洵、欧阳修、韩语、苏轼等文人的基本情况; 2. 背诵《六国论》、《伶官传序》、《祭十二郎文》等名篇; 3. 积累文言字词知识; 4. 训练文言文部分练习题。 其一:苏洵和《六国论》 一、相关背景介绍 1. 作者介绍: 苏洵(1009 年-1066 年),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 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 有《嘉祐集》传世。 2. 写作背景: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宋太宗以后,国势就渐渐衰弱。宋朝初年,北边已经有 敌国契丹,宋仁宗时,西边又出现了敌国西夏。宋朝受着这两个国家的威胁和侵犯,却不敢对他们进 行坚决的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协的办法,向他们纳银输绢换取和平。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一○○四 年),与契丹(后来称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朝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 二年(公元一○四二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割给他们晋阳(现在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桥(在河北 省雄县易水上)以南十县的土地,结果定盟由宋朝每年给契丹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庆历三年, 西夏向宋朝上书请和,宋朝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宋朝这样一再向敌人屈 服妥协,结果增加了敌人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带来无穷的后患,而实际上并不能换得和平。 苏洵尽管不理解秦国当时已经具备了统一全中国的条件,不过他写这篇文章借古讽今,向北宋统治者 敲起警钟,指出对敌人不用武力抵抗而只是一味屈膝求和,结果必然招致灭亡,这些意见在今天看来 仍然是正确的。我们应该说,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空泛的史论,它是明显地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课文解析 1. 字词解析: 第一段: 六国破灭,非兵.( )不利,战不善.( ),弊.( )在赂.( )秦。赂 秦而.( )力亏,破灭之道也。或.( )曰:“六国互.( )丧,率.( )赂秦耶?” 曰:“不赂者以.( )赂者丧,盖.( )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 )攻取之外,小.( )则.( )获邑,大.( )则得城。较秦之所得, 与战胜而.( )得者,其实..( )百倍..( );诸侯之所亡.( ), 与 战 败 而 亡 者 , 其 实 亦 百 倍 。 则.( ) 秦 之.( ) 所 大 欲 . . . ( ),诸侯之 所大患 . .. ( ),固.( )不在战矣。思厥.( )
先 祖父(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 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 )后得一夕安寝,起 视 )四境,而( )秦兵又至矣。然则(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奉 )之弥( 繁 侵( )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 )矣。至于( )颠覆 ),理固( 宜 )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 尽,火不灭。”此言得 )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 )五国迁( )灭,何哉( )?与 )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 有远略( ),能守其土,义( )不赂秦。是故( )燕虽小国而( 后亡,斯( )用兵之效( )也。至( )丹以( )荆卿为( 计,始( 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 败而( )三胜。后秦击赵者( )再( ),李牧连( 却( )之:洎( 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 )也。且 燕、赵处秦革灭殆尽( )之际(),可谓智力( )孤危,战败而( )亡,诚 )不得已( 。向( )使( )三国各爱 )其地,齐人勿附() 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 )与秦相较,或 )未易量 呜呼!以(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并 力( )西向( ),则( )吾恐秦人食之 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 )秦人积威( )之( )所劫( ),日( )削( )月( 割,以( )趋( )于亡。为( )国者无使( 为 )积威之所劫哉! 夫( )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 )以( )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 天下之大,而从( )六国破亡之故事 )又在六 国下矣。 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中心论点: 分论点 第二部分(第2、3段):论证中心论点、分论点。 第一层(2) 第二层(3): 第三部分(第4、5段):作出结论。 第一层(4) 第二层(5) 三、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
2 先.( )祖父..( ),暴.( )霜露,斩荆棘,以.( )有尺寸之地。子孙视.( ) 之不甚惜,举以.( )予.( )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 ( )后得一夕安寝,起.( )视.( )四境,而.( )秦兵又至矣。然则..( ) 诸侯之.( )地有限,暴.( )秦之欲无厌.( ),奉.( )之弥.( )繁.( ), 侵.( )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 )矣。至于..( )颠覆..( ),理固.( ) 宜.( )然.( )。古人云:“以.( )地事.( )秦,犹抱薪.( )救火,薪不 尽,火不灭。”此言得.( )之。 齐人未尝..( )赂秦,终.( )继.( )五国迁.( )灭,何哉..( )?与. ( )赢而.( )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 )矣。燕、赵之君,始.( ) 有远略..( ),能守其土,义.( )不赂秦。是故..( )燕虽小国而.( ) 后亡,斯.( )用兵之效.( )也。至.( )丹以.( )荆卿为.( )计,始.( ) 速.( )祸焉。赵尝五战于秦 ....( ), 二败而.( )三胜。后秦击赵者.( )再.( ),李牧连.( )却.( )之;洎.( ) 牧以.( )谗诛.( ),邯郸为郡,惜.( )其用武而.( )不终.( )也。且.( ) 燕、赵处.秦革灭殆尽 ....( )之际( ),可谓智力..( )孤危,战败而.( )亡,诚. ( )不得已..( )。向.( )使.( )三国各爱.( )其地,齐人勿附.( ) 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 ),当.( )与秦相较,或. ( )未易量.( )。 呜呼!以.( )赂秦之地封.( )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并. 力.( )西向..( ),则.( )吾恐秦人食之.. 不得下咽 ....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 ( )秦人积威..( )之.( )所劫.( ),日.( )削.( )月.( ) 割,以.( )趋.( )于亡。为.( )国者无使..( )为.( )积威之所劫哉! 夫.( )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 )以.( )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 )以.( )天下之大,而从.( )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 )又在六 国下矣。 2. 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第 1 段):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中心论点: 分论点:a ;b. 。 第二部分(第 2、3 段):论证中心论点、分论点。 第一层(2): 。第二层(3): 。 第三部分(第 4、5 段):作出结论。 第一层(4): 第二层(5): 三、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洎(j1)牧以谗诛不得下咽(yan) 奉之弥(m1)繁 B弊在赂(1秦弃之如草芥(jie) 率(10赂秦耶 C.暴(bao)霜露革灭殆(dai)尽之际小则获邑(yi) D胜负之数(sh0)思厥(jue)先祖父 与(y)嬴而不助五国也 2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①暴秦之欲无厌学而不厌②不爱珍器重宝\向使三国各爱其地③始速祸焉\不速之客④革灭殆尽知己 知彼,百战不殆⑤或曰:六国互丧或未易量⑥却匈奴七百余里\李牧连却之 A①②③ B④⑤⑥C.①③⑥ D③④⑤ 3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②思厥先祖父③然后得一夕安寝④可谓智力孤危⑤剌 客不行,良将犹在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⑧胜负之数 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③⑤ C.③⑥⑧ D①⑤⑨ 6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为秦人积威所劫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邯郸为郡④圣人之所以为圣 A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 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 C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D.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不一样。 (二)非选择题 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含义 A、其实百倍 B、思厥先祖父 古古古 今: 今 C、后秦击赵者再 D、始速祸焉 今 、可谓智力 古 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古: 今: 2、指出下列各句通假字并解释 A、暴霜露 解释: B、暴秦之欲无厌 C、当与秦相较 同同同 解释: 解释: 3、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并解释字词含义 A、日割月削 活用为 解释: B、以地事秦 (( 活用为 解释: C、义不赂秦 活用为 解释
3 A.洎(jí)牧以谗诛 不得下咽(yàn) 奉之弥(mí)繁 B.弊在赂(lù)秦 弃之如草芥(jiè) 率(lǜ)赂秦耶 C.暴(bào)霜露 革灭殆(dài)尽之际 小则获邑(yì) D.胜负之数(shǔ) 思厥(jué)先祖父 与(yù)嬴而不助五国也 2.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①暴秦之欲无厌.\学而不厌. ②不爱.珍器重宝\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③始速.祸焉\不速.之客 ④革灭殆.尽\知己 知彼,百战不殆. ⑤或.曰:六国互丧\或.未易量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李牧连却.之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⑥ D.③④⑤ 3.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② 思厥先祖父.. ③ 然后..得一夕安寝 ④ 可谓智力..孤危 ⑤ 剌 客不行..,良将犹在 ⑥ 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⑦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⑧ 胜负..之数 ⑨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③⑤ B.②④⑦ C. ③⑥⑧ D.①⑤⑨ 6.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 ① 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 邯郸为郡 ④ 圣人之所以为圣 A.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 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 C.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 D.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不一样。 (二)非选择题 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含义。 A、其实百倍 古: 今: B、思厥先祖父 古: 今: C、后秦击赵者再 古: 今: D、始速祸焉 古: 今: E、可谓智力 古: 今: 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古: 今: 2、指出下列各句通假字并解释 A、暴霜露 同 解释: B、暴秦之欲无厌 同 解释: C、当与秦相较 同 解释: 3、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并解释字词含义 A、日割月削 ( ) 活用为 解释: B、以地事秦 ( ) 活用为 解释: C、义不赂秦 ( ) 活用为 解释:
D、不能独完 活用为 解释: E、李牧连却之 ) 活用为 解释: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洎牧以谗诛 (5)举以予人 (6)至丹以荆卿为计 (7)赵尝五战于秦 5、解释下列多义词 亡 始速祸焉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终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终继五国迁灭 b.为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以荆卿为计 k故 邯郸为郡 故曰“弊在赂秦也”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强弱胜负已判矣 六国破灭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薪不尽,火不灭 d向 较秦之所得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此言得之 并力西向 诚不得已 h暴 而秦兵又至矣 暴霜露 斯用兵之效也 暴秦之欲无厌 f犹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不赂者以赂者丧 良将犹在 秦以攻取之外 g或 以地事秦 或曰 洎牧以谗诛 或未易量 至丹以荆卿为计 h事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地事秦 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始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4 D、不能独完 ( ) 活用为 解释: E、李牧连却之 ( ) 活用为 解释: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洎牧以谗诛 (5)举以予人 (6)至丹以荆卿为计 (7)赵尝五战于秦 5、解释下列多义词 a.亡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b.为 以荆卿为计 邯郸为郡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灭 六国破灭 薪不尽,火不灭 d.向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并力西向 e.军 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 f.犹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良将犹在 g.或 或曰 或未易量 h.事 以地事秦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i.始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j.终 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k.故 故曰“弊在赂秦也”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l.胜 强弱胜负已判矣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m.得 较秦之所得 此言得之 诚不得已 h.暴 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 i.以 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以地事秦 洎牧以谗诛 至丹以荆卿为计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其二:欧阳修和《伶官传序》 、作者简介、解题及创作背景 欧阳修:字 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 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 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2.伶: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伶官: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伶官传》选自欧阳 修《新五代史》。序: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 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3.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特别的时段:五代。五代【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 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战乱频仍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 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这期间,岀现了一个特别的帝王:后唐-庄宗。庄宗喜欢滑稽戏,又通晓 音乐,能自己谱曲,直到现在汾州、晋州一带,往往能听到人们唱他谱写的歌,所谓“庄宗亲自谱写” 的曲子到处都能见到。他小名叫亚子,当时也有人叫他亚次。他还常常用戏子名字自称,叫自己为李 天下。从他继承父业,到统一天下,常常和戏子在庭院排练演戏,伶人因此掌握朝政大权,最终导致 了国家的灭亡。当年他在胡柳一带作战,他宠爱的伶人周匝被梁人俘获。后来他灭掉梁进入梁的都城 汴京,周匝来到他的马前拜见他,庄宗见到他很是高兴,赐给他金银钱物,慰劳他的艰辛与忍辱负重。 周匝对庄宗说:“我被梁人擒获,能够活到现在,多亏了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帮忙。请陛下 赐给我两个州报答这两人。”庄宗答应封这两个人为刺史。郭崇韬劝他说:“和陛下您一起打天下的,都 是些忠诚勇猛的英雄。现在天下刚刚创立,还没有封赏一个功臣,就先把伶人封为刺史,恐怕失掉天 下人心。不能这么做!”于是没有执行命令。一年后,伶人多次向庄宗进言,庄宗对崇韬说:“我已经答 应周匝,你还不执行的话,会使我见到这三人很惭愧。你的话虽然正确,但是为了我,就委屈执行吧。” 最终,任命陈俊为景州刺史,储德源为宪州刺史。正是因为庄宗的宠幸,这些伶人做了高官,出入宫 廷,作威作福,致使朝政日益败坏。公元926年,李嗣源叛变,自立为帝,皇帝的近卫军指挥使郭从 谦乘机率部士兵作乱,结果庄宗被乱箭射死,后唐灭亡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 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
5 其二:欧阳修和《伶官传序》 一、作者简介、解题及创作背景 1. 欧阳修:字________,号________,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 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2. 伶: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伶官: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 叫做伶官 。《伶官传》选自欧阳 修《新五代史》。序: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 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3.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特别的时段:五代。五代【唐宋之间的五个朝 代,即后梁、后唐、 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战乱频仍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 53 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 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这期间,出现了一个特别的帝王:后唐---庄宗。庄宗喜欢滑稽戏,又通晓 音乐,能自己谱曲,直到现在汾州、晋州一带,往往能听到人们唱他谱写的歌,所谓“庄宗亲自谱写” 的曲子到处都能见到。他小名叫亚子,当时也有人叫他亚次。他还常常用戏子名字自称,叫自己为李 天下。从他继承父业,到统一天下,常常和戏子在庭院排练演戏,伶人因此掌握朝政大权,最终导致 了国家的灭亡。 当年他在胡柳一带作战,他宠爱的伶人周匝被梁人俘获。后来他灭掉梁进入梁的都城 汴京,周匝来到他的马前拜见他,庄宗见到他很是高兴,赐给他金银钱物,慰劳他的艰辛与忍辱负重。 周匝对庄宗说:“我被梁人擒获,能够活到现在,多亏了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帮忙。请陛下 赐给我两个州报答这两人。”庄宗答应封这两个人为刺史。郭崇韬劝他说:“和陛下您一起打天下的,都 是些忠诚勇猛的英雄。现在天下刚刚创立,还没有封赏一个功臣,就先把伶人封为刺史,恐怕失掉天 下人心。不能这么做!”于是没有执行命令。一年后,伶人多次向庄宗进言,庄宗对崇韬说:“我已经答 应周匝,你还不执行的话,会使我见到这三人很惭愧。你的话虽然正确,但是为了我,就委屈执行吧。” 最终,任命陈俊为景州刺史,储德源为宪州刺史。正是因为庄宗的宠幸,这些伶人做了高官,出入宫 廷,作威作福,致使朝政日益败坏。公元 926 年,李嗣源叛变,自立为帝,皇帝的近卫军指挥使郭从 谦乘机率部士兵作乱,结果庄宗被乱箭射死,后唐灭亡。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 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