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轨线型为圆曲线,半径与导曲线相同。导曲线为圆曲线半径尽可能加大,以提高列车的安全储备及旅行舒适度,在此情况下将导曲线终点延至辙叉部分,曲线半径取整。例如当导曲线半径为110m,辙叉分左右开,侧线工作边呈部分曲线,导向侧股的尖轨采用半切线型。道岔的基本几何特征为:辙叉角a=arctan(1/6)=-927'44导曲线半径R=110000mm(以轨道中心线计)道岔全长L=19186mm(轨缝中心间)道岔前端a=8952mm道岔后端长b,=10234mm(指道岔直股)bz=10350mm(指道岔侧股)
尖轨长度L=4202mm和4200mm(分别指曲线及直线尖轨)辙叉长度n+m=1126(1140)+1566=2692(2706)mmn和m分别为辙叉趾端和前端长度,括号内数值对应于侧股。导曲线半径为110m,最大欠超高90mm,则道岔侧股允许通过速度为29km/h,若侧股运行速度为25km/h时,外轨欠超高为67nm,比最大欠超高减小26%,有利于提高动车运行平顺和旅行舒适度,减小轮轨相互作用动力效应因此采用普通6号单开道岔,可以满足侧向通过速度要求
(五)轨道结构我国规定的直线地段轨道的标准轨距为1435mm,允许误差轨距变化率不得大于3%。轮对宽度要略小于轨+6~-2mm,距,使轮缘与钢轨内侧保持必要的间隙,以利于在轨道上行驶的车辆轮对能顺利通过。轮对左右两车轮内侧面之间的距离加上两个轮缘厚度即为轮对宽度。直线地段两股钢轨顶面应保持同一高度,使两根钢轨负荷均匀。也允许有一定误差,可根据线路等级不同,分别不大于4~6mm。轨道在一段不太长的距离内不允许左右两轨高差交替变化,形成三角坑,以致引起列车剧烈摇晃,甚至引起脱轨事故
轨道纵向的平顺情况称为高低,若高低不平,将增大列车通过时的冲击力,对轨道的破坏力增大。根据铁路规定,经过维修或大修的正线或到发线轨道,前后高低差用10m弦量不得超过4mm轨道方向应远视顺直,若直线不直,方向不良,会造成列车蛇行运动。在无缝线路地段,还会诱发胀轨跑道。车辆轮箍和钢轨的接触面为1/20斜率的圆锥面。为了使车轮压力的合力线更接近于钢轨中轴线,以减少轮轨的偏磨,钢轨不是竖直铺设,而是略向轨道中心倾斜,这种倾斜度称为轨底坡,我国铁路规定轨底坡为1/40,原因是车轮踏面经过一段时间的磨耗后,斜度已接近于1/40
曲线地段轨道的内、外股钢轨的顶面应保持一定高差,两轨间的距离要比直线路段加宽,同时在曲线两端与直线连接处应设置缓和曲线。车辆进入曲线轨道时,受到外轨引导时,才沿着曲线轨道行驶。这时车辆的转向架与曲线在平面上保持一定的位置和角度,车辆运行在曲线上,可能会出现3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当轨距足够宽时,只有前轴外轮的轮缘受到外轨的挤压力或称导向力,后轴两侧轮缘与钢轨间有一定的间隙,行车阻力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