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水量平衡方程;与水循环有关的气象因素:如对流层的主要特征,大气的热 源及主要气象要素等。 第三章大气降水 降水要素和表示方法,大气降水的数量分布特征,影响我国降水时空分布 的气候特征,大气降水的成分组成特征;大气降水的分配,包括降水分配方程 式,蒸发、入渗、径流等过程的作用机理及表示方法;大气降水量的计算方法 降水转化的区域结构规律与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四章地下水 地下水、岩石空隙类型、水的存在形式、岩石储容、运移水的性质,包气 带、饱水带、含水层、隔水层等概念;地下水的分类,潜水、承压水和上层滞 水的特征;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地下水 化学成分的基本成因类型及分析内容和表示方法;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的特征及实例分析;地下水资 源特征和合理开采利用 第五章河流、湖泊 河流的水情要素与水量补给;水文统计的基本知识及方法;河流泥沙含量 与河水化学成分特征;河流年正常径流量的计算,河流径流量的年内分配和多 年变化;河流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湖泊(水库)的特点与类型;湖泊(水 库)的水量平衡与调节作用;湖水(库水)的光学及热学现象:湖水(库水) 的化学成分特征与富营养化;湖泊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六章海洋 海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生物性质简述;海流、海浪、潮汐、赤潮 等概述。 第七章与水资源有关的若干问题 水资源概念及属性,水资源的基本特征与合理利用;水资源计算与评价: 水资源危机与水资源价值论
6 球水量平衡方程;与水循环有关的气象因素:如对流层的主要特征,大气的热 源及主要气象要素等。 第三章 大气降水 降水要素和表示方法,大气降水的数量分布特征,影响我国降水时空分布 的气候特征,大气降水的成分组成特征;大气降水的分配,包括降水分配方程 式,蒸发、入渗、径流等过程的作用机理及表示方法;大气降水量的计算方法; 降水转化的区域结构规律与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四章 地下水 地下水、岩石空隙类型、水的存在形式、岩石储容、运移水的性质,包气 带、饱水带、含水层、隔水层等概念;地下水的分类,潜水、承压水和上层滞 水的特征;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地下水 化学成分的基本成因类型及分析内容和表示方法;地下水的补给、排泄与径流; 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的特征及实例分析;地下水资 源特征和合理开采利用。 第五章 河流、湖泊 河流的水情要素与水量补给;水文统计的基本知识及方法;河流泥沙含量 与河水化学成分特征;河流年正常径流量的计算,河流径流量的年内分配和多 年变化;河流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湖泊(水库)的特点与类型;湖泊(水 库)的水量平衡与调节作用;湖水(库水)的光学及热学现象;湖水(库水) 的化学成分特征与富营养化;湖泊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六章 海洋 海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生物性质简述;海流、海浪、潮汐、赤潮 等概述。 第七章 与水资源有关的若干问题 水资源概念及属性,水资源的基本特征与合理利用;水资源计算与评价; 水资源危机与水资源价值论
三、教学安排 课时计划:总学时54。每周4课时,共14周。其中,课堂教学46学 时,课间实习8学时。校园气象实习一次2学时,课程即将结束时榆中盆地野 外实习一天4学时(需用大轿车一辆) 2.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四、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为主,辅以堂内讨论、作业数次; 2.校园实习和野外实习各一次; 3.结合幻灯教学形式2~3次。 五、实践性教学内容及安排 l、实践性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降水、蒸发、气温、气压、湿度、日照 风等气象要素观测实习;(2)河流水位、流速、流量、泥沙等水文测验实习;(3) 流域水文与水环境特征及水环境问题综合实习。 2、具体安排:(1)气象要素观测实习在校内大气科学系气象观测园进行,2学 时;(2)河流水文测验实习在兰州黄河水文测站进行,2学时;(3)流域综合实习 安排在课程即将结束时赴榆中盆地野外实习一天,4学时。需用大轿车一辆。 六、教材及参考书 1刘俊民、余新晓主编,水文与水资源学,中国林业出版社(面向21世 纪教材),2001 2张明泉、曾正中编著,水资源评价,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 2.王大纯、张人权等编著,水文地质学基础,地质出版社,196 3.天津师大、华中师大、北师大等合编,水文学与水资源概论,华中师大 出版社,1986 2002年11月21日
7 三、教学安排 1. 课时计划 :总学时 54。每周 4 课时,共 14 周。其中,课堂教学 46 学 时,课间实习 8 学时。校园气象实习一次 2 学时,课程即将结束时榆中盆地野 外实习一天 4 学时(需用大轿车一辆), 2. 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四、教学方法 1. 课堂讲解为主,辅以堂内讨论、作业数次; 2. 校园实习和野外实习各一次; 3. 结合幻灯教学形式 2~3 次。 五、实践性教学内容及安排 1、实践性教学内容主要包括:⑴降水、蒸发、气温、气压、湿度、日照、 风等气象要素观测实习;⑵河流水位、流速、流量、泥沙等水文测验实习;⑶ 流域水文与水环境特征及水环境问题综合实习。 2、具体安排:⑴气象要素观测实习在校内大气科学系气象观测园进行,2 学 时;⑵河流水文测验实习在兰州黄河水文测站进行,2 学时;⑶流域综合实习 安排在课程即将结束时赴榆中盆地野外实习一天,4 学时。需用大轿车一辆。 六、教材及参考书 1 刘俊民、余新晓主编,水文与水资源学,中国林业出版社(面向 21 世 纪教材),2001 2 张明泉、曾正中编著,水资源评价,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 2. 王大纯、张人权等编著,水文地质学基础,地质出版社,1996 3. 天津师大、华中师大、北师大等合编,水文学与水资源概论,华中师大 出版社,1986 2002 年 11 月 21 日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环境化学 总学时数:72 学分 开课学期:第二学年第一学期 任课教师:陈强 目的要求: 通过《环境化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特点和发展 动向,主要掌握有机、无机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迁移转化的规律及其效 明确环境化学在环境科学中和解决环境问题上的地位和作用:明确环境化 学的任务和目的 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环境化学任务(课题)的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方法。 环境化学是运用传统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结合生物学,生物化学,毒理学, 气象学,土壤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的交叉来解释环境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有意 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内容概要 (1)了解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在大气中迁移转化的基本规律。 (2)掌握光化学反应基础,重要的大气污染化学问题及其形成机制 (3)掌握重要污染物参与光化学烟雾和硫酸型烟雾的形成过程和机理。 (4)了解描述大气污染数学模式和酸雨、温室效应以及臭氧层破坏等全球 性环境问题 (5)掌握无机污染物在水体中进行沉淀一溶解、氧化一还原、配位作用 吸附—解吸、絮凝一沉降等迁移转化过程的基本原理。并熟练应用这
8 《环境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环境化学 总学时数:72 学 分:4 开课学期:第二学年第一学期 任课教师:陈强 目的要求: 通过《环境化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特点和发展 动向,主要掌握有机、无机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迁移转化的规律及其效 应。 明确环境化学在环境科学中和解决环境问题上的地位和作用;明确环境化 学的任务和目的。 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环境化学任务(课题)的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方法。 环境化学是运用传统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结合生物学,生物化学,毒理学, 气象学,土壤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的交叉来解释环境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有意 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内容概要 (1) 了解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在大气中迁移转化的基本规律。 (2) 掌握光化学反应基础,重要的大气污染化学问题及其形成机制。 (3) 掌握重要污染物参与光化学烟雾和硫酸型烟雾的形成过程和机理。 (4) 了解描述大气污染数学模式和酸雨、温室效应以及臭氧层破坏等全球 性环境问题。 (5) 掌握无机污染物在水体中进行沉淀─溶解、氧化─还原、配位作用、 吸附─解吸、絮凝─沉降等迁移转化过程的基本原理。并熟练应用这
些原理计算水体中金属存在形态,确定各类化合物溶解度,以及天然 水中典型污染物的pE计算及pE-pH图的制作及应用。 (6)掌握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和分配系数、挥发速率,水 解速率、光解速率和生物降解速率的计算方法。 (⑦)了解颗粒物在水环境中聚集吸附一解吸的基本原理。 8)了解各类水质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范围。 (9)了解污染物在土壤一植物体系中迁移的特点,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10)掌握土壤的吸附,酸碱和氧化还原特性。 (11)掌握农药在土壤中和的迁移原理与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农药在土壤中 的转化规律与效应 (12)掌握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耗氧和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的 微生物降解若干元素的微生物转化;微生物对污染物质的转化速率; 毒物的毒性、联合作用和致突变、致癌及抑制酶活性等作用。 (13)了解有关重要辅酶的功能;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生物转化的类型 (14)了解金属汞、准金属砷和有机卤代物、多环芳烃、表面活性剂等有机 污染物的来源、用途和基本性质,掌握它们在环境中的基本转化、归 趋规律与效应。 (15)掌握有害废物的判定原则和进入环境的途径;了解重要的有害化学成 分 (16)掌握核工业中放射性固体废物的主要类型与其所含的主要放射性核 素:放射性核素的地下迁移及放射对人体损害的类型和生化机制;了 解放射性衰变速率、放射性活度和辐射量 重点 (1)光化学反应基础(如重要光化学反应等)。重要的大气污染化学问题及 其形成机制(如光化学烟雾等)。 (2)大气中主要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 (3)重要无机污染物在水中的存在形态及分布;它们在水环境中迁移转化
9 些原理计算水体中金属存在形态,确定各类化合物溶解度,以及天然 水中典型污染物的 pE 计算及 pE-pH 图的制作及应用。 (6) 掌握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和分配系数、挥发速率,水 解速率、光解速率和生物降解速率的计算方法。 (7) 了解颗粒物在水环境中聚集吸附─解吸的基本原理。 (8) 了解各类水质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范围。 (9) 了解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的特点,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 (10)掌握土壤的吸附,酸碱和氧化还原特性。 (11)掌握农药在土壤中和的迁移原理与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农药在土壤中 的转化规律与效应。 (12)掌握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耗氧和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的 微生物降解若干元素的微生物转化;微生物对污染物质的转化速率; 毒物的毒性、联合作用和致突变、致癌及抑制酶活性等作用。 (13)了解有关重要辅酶的功能;有毒有机污染物质生物转化的类型。 (14)了解金属汞、准金属砷和有机卤代物、多环芳烃、表面活性剂等有机 污染物的来源、用途和基本性质,掌握它们在环境中的基本转化、归 趋规律与效应。 (15)掌握有害废物的判定原则和进入环境的途径;了解重要的有害化学成 分。 (16)掌握核工业中放射性固体废物的主要类型与其所含的主要放射性核 素;放射性核素的地下迁移及放射对人体损害的类型和生化机制;了 解放射性衰变速率、放射性活度和辐射量。 重点 (1) 光化学反应基础(如重要光化学反应等)。重要的大气污染化学问题及 其形成机制(如光化学烟雾等)。 (2) 大气中主要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 (3) 重要无机污染物在水中的存在形态及分布;它们在水环境中迁移转化
的基本原理,(如沉淀一溶解、氧化一还原、配位作用、吸附一解吸等) 掌握利用这些基本原理进行相关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 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4)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和分配系数、挥发、水解、光解 和生物降解的计算方法。 (5)典型污染物在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和它的作用机制,以及主要农药在土 壤中的迁移、转化和归趋。 (6)污染物质与生物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机体对污染物质的吸收、分 布、转化、排泄等过程和污染物质对机体毒性 (7)汞、砷和卤代物、多环芳烃、表面活性剂等污染物质在各圈层中转化 迁移、归趋及效应。 (8)有毒害废物及放射性固体废物的污染化学。 教学方式: 讲授法(讲述、讲解、谈话) 综合性启发式教学 指导自学法 练习法 实践性教学内容及安排 实践性教学内容: a.大气污染物分布规律研究 b.黄河水中污染物分布规律研究。 C.土壤中污染物分布规律研究。 2.具体安排: 汽车尾气中N02和CO对兰州市大气污染的贡献 b.黄河水中金属污染物分布调查。 土壤中农药污染调查
10 的基本原理,(如沉淀-溶解、氧化-还原、配位作用、吸附-解吸等)。 掌握利用这些基本原理进行相关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 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4) 有机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和分配系数、挥发、水解、光解 和生物降解的计算方法。 (5) 典型污染物在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和它的作用机制,以及主要农药在土 壤中的迁移、转化和归趋。 (6) 污染物质与生物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机体对污染物质的吸收、分 布、转化、排泄等过程和污染物质对机体毒性。 (7) 汞、砷和卤代物、多环芳烃、表面活性剂等污染物质在各圈层中转化 迁移、归趋及效应。 (8) 有毒害废物及放射性固体废物的污染化学。 教学方式: 讲授法(讲述、讲解、谈话) 综合性启发式教学 指导自学法 练习法 实践性教学内容及安排 1. 实践性教学内容: a. 大气污染物分布规律研究。 b. 黄河水中污染物分布规律研究。 c. 土壤中污染物分布规律研究。 2. 具体安排: a. 汽车尾气中 NO2 和 CO 对兰州市大气污染的贡献。 b. 黄河水中金属污染物分布调查。 c. 土壤中农药污染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