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突出地形的影响 高突地形距离基准面的高度愈大,高处的反应愈大 2.离陡坎和边坡顶部边缘的距离大,反应相对减小 3在同样地形条件下,土质结构的反应比岩质结构大; 4.高突地形顶面愈开阔,远离边缘的中心部位的反应明 显减小 5.边坡愈陡,其顶部的放大效应相应加大
局部突出地形的影响 1.高突地形距离基准面的高度愈大,高处的反应愈大; 2.离陡坎和边坡顶部边缘的距离大,反应相对减小; 3.在同样地形条件下,土质结构的反应比岩质结构大; 4.高突地形顶面愈开阔,远离边缘的中心部位的反应明 显减小; 5.边坡愈陡,其顶部的放大效应相应加大
局部突出地形顶部的地震影响系数的放大系数 A=1+a λ-局部突出地形顶部的地震影响系数的放大系数 局部突出地形地震动参数的增大幅度 5-附加调整系数 L1/H<2.525≤L1/H<51/H≥5 1.0 0.6 0.3 H 局部突出地形地震影响系数的增大幅度 突出地形|非岩质地层 H<55≤H<1515≤H<25H≥25 的高度(m)岩质地层 H<2020≤H<4040≤H<60H≥60 局部突出 H/L<0.3 0.1 0.2 0.3 台地边缘 0.3≤H/L<06 0.1 0.2 0.3 0.4 的侧向平 均坡降|06≤H/L<10 0.2 0.3 0.4 0.5 (H/L) H/L>1.0 0.3 0.4 0.5 0.6
=1+ 局部突出地形顶部的地震影响系数的放大系数 ---局部突出地形顶部的地震影响系数的放大系数 ---局部突出地形地震动参数的增大幅度 ---附加调整系数 H L L1 0.3 0.4 0.5 0.6 0.2 0.3 0.4 0.5 0.1 0.2 0.3 0.4 0 0.1 0.2 0.3 岩质地层 非岩质地层 H / L 0.3 0.3 H / L 0.6 0.6 H / L 1.0 H 5 H 20 5 H 15 15 H 25 H 25 20 H 40 40 H 60 H 60 H / L 1.0 突出地形 的高度(m) 局部突出 台地边缘 的侧向平 均坡降 (H/L) 局部突出地形地震影响系数的增大幅度 1.0 0.6 0.3 L1 / H 2.5 2.5 L1 / H 5 L1 / H 5
发震断裂的影响 与地下断裂构造直接相关的地裂 与发震断裂间接相关的受应力场控制所产生的地裂
发震断裂的影响 与地下断裂构造直接相关的地裂 与发震断裂间接相关的受应力场控制所产生的地裂
断裂带是地质上的薄弱环节,浅源地震多与断裂活 动有关。 发震断裂带附近地表,在地震时可能产生新的错动, 使建筑物遭受较大的破坏,属于地震危险地段。 建设时应避开。 发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的地段主要在高烈度 区,全新世以来经常活动的断裂上面
断裂带是地质上的薄弱环节,浅源地震多与断裂活 动有关。 发震断裂带附近地表,在地震时可能产生新的错动, 使建筑物遭受较大的破坏,属于地震危险地段。 建设时应避开。 发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的地段主要在高烈度 区,全新世以来经常活动的断裂上面
场地内存在发震断裂时,应对断裂的工程影响进行评 价,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对符合下列规定之一的情况,可忽略发震断裂错动对地 面建筑的影响: 1)抗震设防烈度小于8度; 2)非全新世活动断裂; 3)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和9度时,前第四纪基岩隐伏断 裂的土层覆盖厚度分别大于60m和90m。 2.对不符合本条1款规定的情况,应避开主断裂带。其避让 距离不宜小于下表对发震断裂最小避让距离的规定。 发震断裂的最小避让距离(m)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 烈度 甲 丙 专门研究 300m 200m 专门研究 suum 300m
场地内存在发震断裂时,应对断裂的工程影响进行评 价,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对符合下列规定之一的情况,可忽略发震断裂错动对地 面建筑的影响: 1)抗震设防烈度小于8度; 2)非全新世活动断裂; 3)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和9度时,前第四纪基岩隐伏断 裂的土层覆盖厚度分别大于60m和90m。 2. 对不符合本条1款规定的情况,应避开主断裂带。其避让 距离不宜小于下表对发震断裂最小避让距离的规定。 9 专门研究 500m 300m __ 8 专门研究 300m 200m __ 甲 乙 丙 丁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 烈度 发震断裂的最小避让距离(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