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51/BE.340 药物传输控制释放(续) 传输方法 透皮 药物通过皮肤进入系统循环 传统制剂:油膏 新型:控释放贴片 透皮优势 有效的系统传输(相对于GI) 病人接受率高 稳定速率释放(基于膜形式) 方便终止(取掉贴片) 装置设计 a)膜基型 敷金属的聚合物背衬 多层 (PET, PE, PP) 药物贮库 (矿物油或 聚异丁烯) 聚合物膜(PP, PVC, PAN, EVA, 压敏型粘合剂 硅树脂) (PIB) 剥离带
1 3.051/BE.340 药物传输 控制释放(续) 传输方法 1. 透皮 药物通过皮肤进入系统循环 传统制剂:油膏 新型:控制释放贴片 透皮优势: ¾ 有效的系统传输(相对于 GI) ¾ 病人接受率高 ¾ 稳定速率释放(基于膜形式) ¾ 方便终止(取掉贴片) 装置设计 a) 膜基型 多层 敷金属的聚合物背衬 (PET,PE,PP) 药物贮库 (矿物油或 聚异丁烯) 聚合物膜(PP, PVC,PAN,EVA, 硅树脂) 压敏型粘合剂 (PIB) 剥离带
3.051/BE.340 →释放速率稳定(速率由通过膜的扩散速率决定)敷金属的聚合物背 衬(PET,PE,PP) b)单层贴片 药物贮库 (聚合物) 药物晶体 压敏型粘合剂(PB) →C>>C、药物的释放速率由药物在聚合物基材中的溶解速度所控制 透皮传输的不足: a)药物对皮肤的低渗透能力 角质层~10-15微 孔/(毛囊) 米(死组织,双层 脂类) 表皮层~50-100微 米(活细胞,神经) 真皮层(细胞,神经,血管)
2 3.051/BE.340 ⇒ 释放速率稳定(速率由通过膜的扩散速率决定) b) 单层贴片 压敏型粘合剂(PIB) ⇒Co>>Cs 药物的释放速率由药物在聚合物基材中的溶解速度所控制 透皮传输的不足: a) 药物对皮肤的低渗透能力 真皮层(细胞,神经,血管) 敷金属的聚合物背 衬(PET,PE,PP) 药物晶体 药物贮库 (聚合物) 角质层~10-15 微 米(死组织,双层 脂类) 孔/(毛囊) 表皮层~50-100 微 米(活细胞,神经)
3.051/BE.340 ■角质层疏水一限制药物的渗透 ■表皮层亲水 进入脉管系统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毛囊(占表皮的很小一部分) 加强渗透性的方式 ⅰ)渗透促进剂“屏蔽掉”角质层的疏水作用例如,双亲分子(传统的:水/油+脂) ⅱ)离子电渗疗法一较温和的电流(0.5mAcm2)作用于皮肤的药物释放处以增加带电治疗 介质的渗透速率 ⅲ)微管一渗透过角质层 由印刷术制成 iv)超声波法 b)药物与皮肤健合一解吸附过程成为速率控制环节 c)过敏性反应一由粘合剂触发
3 3.051/BE.340 角质层疏水—限制药物的渗透 表皮层亲水 进入脉管系统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毛囊(占表皮的很小一部分) 加强渗透性的方式: ⅰ)渗透促进剂“屏蔽掉”角质层的疏水作用 例如,双亲分子(传统的:水/油+脂) ⅱ)离子电渗疗法—较温和的电流(0.5mA/cm2 )作用于皮肤的药物释放处以增加带电治疗 介质的渗透速率 ⅲ)微管—渗透过角质层 ⅳ)超声波法 b) 药物与皮肤键合—解吸附过程成为速率控制环节 c)过敏性反应—由粘合剂触发 由印刷术制成
3.051/BE.340 2.胶状药物传输方式 脂类或聚合物以分散、吸附形式与治疗药物共价键合或微囊化形成微球 纳米球(微球 纳米囊微囊 脂质体 给药途径 a)口服 ■释放药物在小肠中被吸收 通过 Pever贴片的M细胞(淋巴组织)在小肠传输装置(直径小于10微米)中的噬 菌作用 优点 病人易接受 方便 存在问题:一吸收效果差一很快被代谢掉 一化学不稳定
4 3.051/BE.340 2.胶状药物传输方式 脂类或聚合物以分散、吸附形式与治疗药物共价键合或微囊化形成微球 纳米球/微球 纳米囊/微囊 脂质体 给药途径 a) 口服 释放药物在小肠中被吸收 通过 Peyer 贴片的 M-细胞(淋巴组织)在小肠传输装置(直径小于 10 微米)中的噬 菌作用 优点: —病人易接受 —方便 存在问题: —吸收效果差—很快被代谢掉 —化学不稳定
3.051/BE.340 b)皮下注射 噬菌作用,在淋巴结的沉积(直径小于10微米) 在注射处的颗粒集中(直径>30微米) 优点:一病人能给药 一无需经过口服消化(对于易呕吐的病人) 存在问题:一对目标而言,药物浓度分布低 体内组织造成负效应/毒性 c)静脉给药 直径小于4微米的体循环(最小的毛细血管) 与网状内皮系统的相互作用 肝脏、脾脏、肺和淋巴结的噬菌作用 优点 高效的系统性治疗 无需经过消化 存在的问题 循环时间短 内皮组织的渗透性低(需要直径低于5纳米)
5 3.051/BE.340 b) 皮下注射 噬菌作用,在淋巴结的沉积(直径小于 10 微米) 在注射处的颗粒集中(直径>30 微米) 优点: —病人能给药 —无需经过口服消化(对于易呕吐的病人) 存在问题:—对目标而言,药物浓度分布低 —体内组织造成负效应/毒性 c) 静脉给药 直径小于 4 微米的体循环(最小的毛细血管) 与网状内皮系统的相互作用 肝脏、脾脏、肺和淋巴结的噬菌作用 优点: —高效的系统性治疗 —无需经过消化 存在的问题: —循环时间短 —内皮组织的渗透性低(需要直径低于 5 纳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