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从主客体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揭示了人的生活活动的社会 性和实践性 二、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起源于社会生活,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 的产物。所以说生活活动(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理解)具体而言,生活 活动对于文学的美学意义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探讨: (一)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的诗意情感关系。 动物也有生存欲望,生存需要,并为满足此而进行活动,在活动中与世界发 生联系,但其欲望和需要是本能的、非理性的,其活动是被动的、无意识的,其 关系是刺激一反应式的单向的、单一的。孔雀开屏并不是对美的创造,对于雌堆孔 雀来说也不会有美感产生,动物不可能有审美活动。 人的活动因此既是自然的又是超自然的:人对自然对象的关系因此既有本能 需求的一面,又有超本能需求的一面,即自由主动的一面:人对自然及其它事物 的感觉既可以是功利的,又可以是超功利的诗意情感的,人不仅可以用利害的眼 光打量对象,还可以用诗意的眼光欣赏对象,而后一种情感关系是人类特有的, 任何动物都不可能有。如同样是对待老鼠,有的人讨厌它,有的人喜欢它: 如曹邺的《官仓鼠》曰:“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 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这首诗写的是官仓里的老鼠,形象地勾画出官仓鼠 一样吮吸人民血汗的贪官污吏的有恃无恐,深刻地揭露了这个是非颠倒的黑暗社 会。但有人却喜欢它,而《致老鼠》中的老鼠却十分可爱,“我喜欢你们一一 一双机灵的眼晴,粉红的耳朵。虽然爱做坏事可我还是喜欢你们。如果我到 了你们的王国,一定要你们,洗脸、洗手、洗澡、刷牙。还要教会你们,自 己劳动,做事不要偷偷摸摸。我还要给你们,介绍个朋友一一猫”老鼠尖嘴 细腿,其貌不扬,而且性喜偷食,损人衣物,令人生厌,但在作者的笔下却成为 爱做坏事的的可爱的小生灵。对猫而言,它仅仅是可供解决饥饿的食物。可见人 在生活活动中获得的情感是多方面的。 人类通过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生活活动,对自然加以改造,使其成为人化的 自然;同时,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自身,使自身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这 样,与动物的生命活动完全从属于自然、束缚在本能感觉范围内不同,人类同对 21
象不仅可以发生功利或道德关系,而且可以建立和保持一种自由的诗意情感关 系。也就是说人在生活活动中皆可以获得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也可以获得超越日 常生活的情感之上的诗意情感。文学艺术正是人的感觉中这种自由的诗意情感的 高度发展的产物。日常生活中的情感表现往往是直露的,并且同现实的功利关系 直接地纠缠在一起,而文学中的情感表现则来自对日常生活情感的沉思与加工, 来自对日常生活情感作形式化处理,因而就与日常生活情感有了种种不同。如同 样是对待食物,动物只要吃饱就可以,普通人吃饭,也仅仅要求好吃就可以了, 但美食艺术则要考虑色、香、味、形、器俱全,带给我们超出日常生活体验之上 的诗意情感体验,但这一切的基础都是生活活动。 再如陶渊明笔下的劳作,将生活活动本身所包含的诗意情感表现得淋漓尽 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 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只“带月荷锄归”一句,便将劳动的辛苦、 忙碌扫得一干二净,带给人一种新鲜的感觉。在自然中,生活化为诗意的美,从 生活出发,将生活中的感受升华为哲理思索,又将这哲理连同生活的露水和芬芳 一起诉诸诗的形象和语言。劳作带有了诗意的情趣,生活中处处可见自然万物的 诗意情感。生活是诗的素材,诗是生活的升华, (二)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类自觉能动的文学艺术创造。 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活动,所谓合目的性是指合乎人类的 主体设计与要求,也就是人类进行活动前希望达到的目标:所谓合规律性是指合 乎事物本身固有的特性与规则。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他 能既按“物种的尺度”又按人“内在的尺度”来进行创造活动。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 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 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一一马克思《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 实践活动使人走出了自然的限定,也走出人自身的混沌状态,这是一种“有 意识的生命活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 人具有实现自身目的的意志自由,不断扩大和加深对世界认识的认识自由,改造 和征服世界的行动自由。如仿生学上的众多成果,即是人类借鉴了动物的种的尺 度,同时依照自己对客体的规律的认识即“内在尺度”来进行创造的。根据萤火 22
虫的发光原理。发明人工冷光,研制出电灯:根据蛙眼的视觉原理,研制成电子 蛙眼:根据蝙蝠超声定位器的原理,仿制了盲人用的探路仪等等。因此,人的 活动是自由的活动,是自由自觉的创造。人能随时随地地将自己的内在尺度运用 于对象,说明生活活动是一种自觉的、合目的的活动,具有主体性、精神性和求 善性:而且人能够运用任何物种的尺度进行生产,说明生活活动是自由的、合规 律性的活动。具有对象性、物质性、求真性。也就是说,而人类的文学艺术活动 是最能体现这种自由自觉的创造活动的特征的。 文学作品作为意识形态之一必然受到客观实际的制约,同时又是一种能动的 反映客观实际,即文学作品的受动性与能动性。一般而言创作主体有相应的规定 性,这种规定性体现为受动性和能动性。受动性就是作家在文学创作活动中要受 到其所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他的创作不能超过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 关系。但是在创作过程中,作家同样具有能动性,即创作主体既要受到时代、社 会的限制,又有其个人的主动性,体现了创作主体能动性的一面。这种能动性表 现在,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作家还是可以根据其个人的思想认识、艺术趣味、 生活经验,来选择他所要表现和能够表现的生活、主题、题材和体裁,如李白对 酒的偏爱,传世的有990余首,其中240首的饮酒诗:作家还可以选择他所熟悉 的艺术技巧和方法进行文学创作,如杜甫对律诗的情有独钟:还可以决定自己的 感觉和情感色彩,如同样是写马,陆游豪放“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马致远悲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李白清丽“郎骑 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辛弃疾雍容“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 鱼龙舞。”.孟郊欢快“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可见文学活动作为 人的活动同样是是以人为目的的活动,是内在尺度和物种尺度的统一,主体和对 象的统一,合目的和合规律的统一,精神和物质的统一。 (三)人的生活活动特性使文学成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形式。 人的本质力量,指人所具有的属于人的全部显在与潜在体能、技能、智能之 总和:以劳动为主体的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的全部本质力量之显现,是属人的冲动、 生命力、感觉、知觉、激情、想象力、意志力、创造力、认知能力等全部能力的 确证。审美活动即创造和欣赏美的事物的活动,便是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形式之 一。人类审美活动是在感性直观的形式中观照把握世界、并通过它来观照把握自 23
己的活动。审美活动所依赖的人的审美感官不是纯自然的感官,而是在自然感官 基础上人化了的感官,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丰富的感官。人 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就拿日出、日落现象来说。 原本,太阳是一种纯粹自然的存在,在人类产生之前,太阳无所谓美丑一甚至, 在人类诞生之初,太阳还曾以对人类有害的形象出现在人类面前,所以远古神话 中有所谓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随着人类物质生产劳动和精 神力量的不断发展,人类所获得的自由越来越多,人的自觉程度也越来越高,人 的感受能力越来越发达。这时,太阳对于人类的价值一光和热的源泉、生命的 基本条件一才逐渐显露在人类面前并被人类所把握、所意识:原先作为人类生 存威胁的太阳,不仅不再是一种对人类有害的存在,而且成了人类生命力的象征 物,成了人所观赏的对象,具有了积极的审美意义。我们登泰山观日出、临海滨 看夕阳,感受和体验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实质上就是对人自身受到激发的生 命力的肯定和赞赏。 人的感性世界是由人的历史化和文化化的感官的活动构成的世界,因此,扎 根于人的感性世界的审美活动必定积淀着理性的内涵,“感性”一词是“指属于感 觉、知觉等心理活动的认识”康德解释为是一种感觉能力,是人感受事物的能力, 即基于人类身体的感觉而产生的情感冲动和欲求。理性意思和感性相对,一般指 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或发展活动。因此,审美活动也不可能是一种纯自 然的活动,它在多方面看都是一种超自然的确证人的本质力量的活动。文学艺术 活动作为人的审美活动之一,自然也是既有感性体验,又有理性思考的活动。如 恩格斯:“你再望一望远方的碧绿的海面,波涛汹涌翻腾,永不停息。阳光从无 数闪烁的镜子中反射到你的眼里,碧绿的海水同蔚蓝的镜子般的天空和金色的太 阳熔化成美妙的色彩...于是你的忧思、一切关于人世间的敌人乃至其阴谋狡黠 的回忆,就会烟消云散,你就会溶化在自由的无限的精神的骄傲意识中。” 在这样的创作中,人的冲动、生命力、感觉、知觉、激情、想象力、意志力、 创造力、认知能力等全部能力得以确证,用陆机的话说就是,“观古今于须臾, 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人在审美王国和诗意世界中 可以自由翱翔,从而体悟自身的价值,展现人都本质力量。 三、文学活动的地位 24
人类活动系统可以概括为物质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两大基本层次。物质实践 活动是一切其他活动的基础,精神活动是指人的意识领域的活动。文学活动属于 精神活动。 从“社会结构”看,文学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一审美意识形态。 思想的上层: 审美意识形态:文学及其他艺术 一般意识形态:哲学、宗教、道德 ↑↓ 上层建筑 政治的上层: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社会结构” ↑↓ 经济关系 ↑↓ 经济基础 生产力状况 ↑↓ 地理环境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 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在上层建筑中,政治处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上 层建筑的核心。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 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美学、宗教等等。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文学的社 会地位和社会性质的宏观规定。这一规定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文学创作和文学史 研究,应当置于宏观的社会结构之中,才能对文学活动作出科学的解释。 第二节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当我们说“文学”一词的时候,这个词究竟指什么?换句话说,什么是“文 学”? 首先,你可能会说:文学就是指诗歌、小说、散文等语言艺术作品,例如《女 神》、《红楼梦》、《野草》。你说得当然有道理,但有人可能会争辩说:文学 难道就只是由这些语言作品组成?这些语言作品难道就不反映活生生的生活世 界?可见语言作品所反映的生活世界也是文学的组成部分。这就对了,但还不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