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同一性”,“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 我们还看到,在中国当代艺术生产过程中,消费过程越来越发挥出其潜在的 支配和操纵力量,艺术消费不仅直接进入到艺术文本的生产过程,而且成为艺术 市场存在的前提和推动艺术发展的动力,只有通过艺术消费,艺术生产的目的才 能实现。文化市场的勃兴对于今天的作家和批评家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 们的作家批评家须把握这一机遇,重视艺术消费的功用,以主动的姿态和新的理 念参与文化市场的运作和文学产品的策划过程中去,通过书籍出版、报刊、电视、 信息网络等现代传媒机制,推动文学活动的健康发展。事实上,文学策划的盛行 和文学畅销书机制的产生已构成当代文学生产活动的独特景观,这既表现为策划 内容和手法的不断翻新,又表现为策划本身的日渐理论化、产业化。与之相随的 是,新的文学生产范式需要相应的理论话语。过去那种追求自足性的理论模式已 很难适应和解释当前的文学活动。更新知识结构,尝试理论创新,探索和构建符 合当今消费文化和大众传媒时代的理论话语,已成为从事文学批评和文化建设的 学者的当务之急。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一一“西马” 1.卢卡契:西方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现实主义理论是卢卡契美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现 实主义美学理论为依据,继承俄国民主主义美学和普列汉诺夫的现实主义美学理 论。卢卡契认为“典型性”是现实主义的一个最重要的美学标准。典型是本质和 现象这种辩证关系在艺术上的解决,又是对社会历史过程的忠实反映。他强调艺 术作品必须具有典型性,表现时代和社会的本质;同时又指出,艺术作品不能抽 象地描写被作家掌握的本质,只能作为赋有艺术生动性的生活现象来描写。卢卡 契的现实主义文论:审美反映论;艺术发生于劳动与巫术统一论:情感与认识世 界统一论、艺术本质一一审美反映论。他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认为任何反映都 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结合,不可能是镜子式的反映,他还特别强调社会、人类和 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原则。 2.葛兰西:意大利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文艺理论家。提出了“文化霸 权”理论:文化霸权是支配者与反支配者之间文化能力的较量。无产阶级通过取 得文化的领导权而取得统治权。葛兰西认为,在西方社会,资产阶级的统治并非 16
主要依赖政治社会及其代理机构进行维持,而主要依赖于其对意识形态领导权的 占有,通过对市民社会的控制从而使大众接受着一定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和价 值体系。他把政治社会比作外围的堑壕,而市民社会就如同其背后牢固的防御工 事,国家机器容易被摧毁,稳固、复杂的市民社会则难以突破。而一旦统治阶 级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受到削弱,国家也就进入了危机状态。从中我们 不难看出葛兰西与马克思在社会结构的分析中所存在的巨大分歧 3.本雅明:法兰克福学派著名理论家。本雅明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 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论述,建构了自己的艺术 生产理论,其艺术生产理论的重点是研究艺术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本雅明艺术 生产理论中最有创新性的地方是充分肯定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生产的重要作用, 把科学技术看成是艺术发展与艺术普及的新的生产力,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艺术生产者与艺术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看成是新的生产关系。 4.阿多诺:法兰克福学派著名理论家。阿多诺否定性文论,通过文艺来彻 底否定和抗议资本主义的异化现实,即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受其支配的大众 文化采取不妥协的批判态度。 第二节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建设具有时代精神和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重要性:建设这 种理论需要解决的几个基本问题:指导思想、中国特色、当代性: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两层含义:首先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原则,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 本观念和方法研究当代文学的各种问题,给以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的解释,而不 是死抱某些经典作家的具体结论不放;其次,对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列宁、毛 泽东等人的具体论述中那些经受了文艺实践反复检验而被证明是正确的观点,要 确认和坚持; (二)中国特色 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同中国传统的文 化和文学理论结合起来,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首先,必须 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土壤为基础来培育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 论;其次,必须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中的精华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 17
理论与中国传统文论的创造性结合 (三)当代性 首先,要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总结当代文学的新经验, 回答当代文学的新问题;其次,必须面对20世纪文论的新挑战,吸取其有益和有 启发性的成分,否定和批判其错误的成分,使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具有开阔的当 代视野和前沿性:最后,要从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种新学科的新观念和新 方法中获得启示,寻求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的新学科的创造或新观念和方 法的获得。 作业: 1.作为马克思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试作简要的说明。 2.试概括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的特点。 3.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4.德国古典哲学与美学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主要影响。 参考文献: (德)康德《对美感和崇高感的观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4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商务印书馆1985 (德)康德《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78 (德)黑格尔著(三卷)《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 (德)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 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商务印书馆1980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 朱志荣:《商代审美意识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课后记: 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卷,中华书局1997N杝定蠊* 李则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课后记: 出
第二编 文学活动 教学目的: 1.理解文学的性质和特点 2.掌握文学活动的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5学时) 教学目的: 1.理解文学是一种活动 2.掌握文学模仿说 教学难点: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自然的人化,人化的自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幻灯片辅助,学生讨论 教学过程: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 的总称。它本身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的整个社会活 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考察文学活动,首先就要将它放到作为它的基础和 前提的人的生活活动整体中去认识,然后再对文学活动自身的性质和构成惊醒考 察,最后再回过头来清理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问题。 第一节活动与文学活动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活动的总称。人的生 活活动不仅具有动物性,而且它也是一种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 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的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人的生活活动具有美学意义,而 在这种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则往往激发人们创造的动机。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 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一人类生活活动的性质 “人类生活活动”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全部活 动的总和。人的存在既具有动物性的一面,同时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生 活活动。它是在事先就确定了一定目的,在进行中有着自觉意识的活动。 人的生命活动体现了动物性的一面: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 提出的进化学说,他在《人类的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列举许多证据说明人类
是由已经灭绝的古猿演化而来的。 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也认为人具有动物的属 性。弗洛依德把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 是遗传下来的动物性本能,是一种原始动力机制,其目标是毫不掩饰地满足生物 欲望,内部充满了非理性、反社会和破坏性的冲动,是潜意识的结构部分,是所 有本能的载体,它与生俱来,是最原始的部分,遵循着快乐原则,同时,“本我” 也可以看作是一个个体本能的无意识的源泉。它形成里比多(1bdo),即人的性 欲和“生活力量”的最大积蓄库。按照“快乐原则”,它总是不顾代价的寻找瞬间满 足。“自我”是每个人都包含的心理内涵,是理性的,是意识的主体结构部分,它 控制着能动性的入口,即将兴奋释放到外部世界中去,处于本我与外界之间,根 据外部世界的需要来活动超我是人格中的道德分支,是本我的对立面,是为了 约束本我而存在,它是指人后天习得的社会规范,风俗习惯,道德法律:比如说 人的道德感、自豪感、罪恶感、羞愧感,这都是属于超我:自我则介于本我和超 我之间,它的功能就是依据现实来表达和满足本我的愿望与超我的要求。本我遵 守快乐原则,它像是一个被惯坏了的孩子,不断地在寻求快乐、回避痛苦,因此 它是过分的,冲动的,盲目的,非理性的,非社会化的,自私的,并且是纵情享 乐的。超我遵守的是理性原则,它约束我们去做一个完美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人, 对好的行为做出奖赏,对坏的行为做出惩罚。 人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其物质生活活动交织在一起的, 意识任何时候都只是意识到的存在,而人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的生活过程和生 活方式。 “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的区别:“自然的人化”具体体现在对自 然界的物质改造(有形)和对自然界的认识(无形)两个方面。而“自然的人化” 的结果则是导致“人化的自然”的产生。对于“人化的自然”我国当代美学家李泽 厚认为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经过人的现实改造的外在自然(即以物质形态存在的 外在自然):另一种是在现实的改造外在自然的过程中所逐渐认识了外在自然规 律的内在自然(即以精神形态存在的内在自然)。 从认识论层面看生活活动:唯物主义: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塑造和影响:唯 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的、活动的方面,不能说明现实的、感性的活动: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