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也强调主体和形式的反作用:对马克思的影响:对“知情意”(主体性) 的研究--人的主观能动性 2.黑格尔: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的集大成者、客观唯心主义者(头 脑倒置的哲学)。主要著作:《精神现象学》、《逻辑学》、《法 哲学原理》、《历史哲学》、《美学》等。 黑格尔美学的核心思想:世界是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辨证运 动过程,它按“肯定一一否定一一否定之否定”的辨证法运动, 从而自然界和人类界都被黑格尔组织到绝对精神辨证发展的过 程之中:“理念”(绝对精神)是黑格尔美学的逻辑起点,美(包括自然美和艺 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感性(形式、形象、情感)与理性(理念)的完美 统一:,主体与客体的完美统一:同时,理念并不直接显现为艺术美,它首先外 化为自然美,然后以自然美为中介产生艺术美:所以艺术家要依赖“生活的富裕”: 由于艺术美是自然酶和作家心灵结合的产物,所以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它有自然 美所不具有的因素。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美学中“合理的内 核”如辩证法和历史感,他们强调艺术与生活的联系、强调文学的发展变化,都 与黑格尔思想有一定联系。 3.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一个伟大代表、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 哈:从人与自然界的联系角度而不是人与神(或某种观念)联系的角度来规定人, 说明人的本质,因而其哲学是自然主义的人本主义;从这一哲学出发,他认为艺 术的东西不是什么绝对的“理念”,而是“感性的直观”,即人的感性世界所把 握的对象,“艺术的对象乃是一一在叙事艺术中间接地是,在造型艺术中直接的 是视觉、听觉、触觉的对象因此不但有限的、现象性的东西是感觉的对象,真实 的、神圣的实体也是感觉的对象。感觉是绝对的官能。”他强调艺术“只是真正 的人的本质的现象或显示”,“产生艺术的,是那种以此岸生活为真实生活,以 有限者为无限者的感情”,因此他特别强调爱的感情对艺术的作用;费尔巴哈的 人本主义对马克思、恩格斯有极大的影响,它使他们离开黑格尔走向费尔巴哈, 又从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走向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强调艺术作为 一种意识形态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这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有直接 关联。 11
二、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五个基本观念 1.文学活动论 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马 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 的本质力量的关系。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 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 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马克思区分了人的生活活动与动物的生命活动, 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 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 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 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动物也生产,它 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 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 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 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 身,而人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 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 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 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一一一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人的活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过程结束时所取得的成果在劳动开始时 就已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了,已经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了。”(马克思:《资 本论》)文学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才展现和外化出来。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活动的论点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启示我们,文学 的出发点、联结点和归宿点是人,文学是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文学是塑 造“丰富的人”、“完整的人”的重要途径,文学的确是一种“人学”。 2.文学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 12
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毛泽东也有类似的论断“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 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 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 这点上说,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 之不竭的惟一源泉。” 这种文艺对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 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 因此就更带普遍性。”一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3.艺术生产论:经济学的观点 这是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后,主要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文学 艺术活动的结果。这种理论强调了文学艺术不是孤立存在,它的发展是与社会的 政治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的,我们必须归根到底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 生产的实践中,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关系中,才可能获得对文学艺术最 终的解释,这样就为我们揭示文学发展变化的奥秘寻找到一个更宽阔的视野。 艺术生产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专指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 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有产品进入资本运作过程中,作 家的劳动才是艺术生产。根据马克思艺术生产的理论,要把握和解释当代的文学 活动,就必须正视当今艺术生产的商品性质,正视艺术生产的商品性带来的各种 问题。马克思认为,商品经济制约和改变了作家艺术家以及所有精神劳动者的劳 动性质,他们的劳动不再只是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将其劳动成果投入社会的经 济运行机制,成为一种“直接同资本交换”的精神性生产劳动。 中国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学的生产方式和运营模式十分接近马克思所 说的那种为资本创造价值的具有商品特性的艺术生产。我们看到,在文化市场的 运作和调节下,艺术生产正与消费社会中其他的商品生产模式一样,关注市场预 测、市场引导的消费需求,力求在市场交换行为中获得对自身商业价值的确认, 赢得更广泛的受众,从而最大程度地转化为利润和稿酬。不仅如此,“商品化的 逻辑已经影响到人们的思维”,一些文学创作步入“策划时代”,创作的目的已 13
从“救赎”转向“娱乐”,“暗含读者”也由过去的“心灵交流”变为消费对象, 如此种种,使一些学人痛心疾首,而这恰恰是中国这一时期艺术生产中不可回避 的现实,是今天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发展的必然结果。无视读者和市场,就不可 能有效地参与当今的文学活动。我们的作家批评家只有从那种远离商业领域和大 众消费的“精英意识”心态中走出来,运用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全面、历史地考 察和分析这一阶段的文学活动,才能恰当地把握当代文学生产范式的变化。当然, 这种转换并不意味着放弃文学的使命和品格,对文学生产商品性的正视和把握正 是拓展文学生存空间的重要策略。 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 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作家 对于生活的掌握是“艺术的掌握”,作家对于生活的评论是“诗意的裁判”,对 作品的批评应掌握“美学的历史的”尺度。 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 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20世纪80年代:反思“文学为政治”、“审美意识形态”或“审美反映”论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正处于转型期。文艺 思想和文学思潮的变化更是巨大,各种新思想、新观念纷至沓来,令不少的人目 不暇接,也手足失措。“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百废待兴,万象更新。 浸染在这样的时代精神中,步入中年的童庆炳意气风发,如饥似渴地接受和探寻 着新的知识。这个时期,童庆炳主要理论关注点是文学的审美属性问题。 出于对“文革”时期极度政治化的文学观念的反思,当时学界掀起了“形象 思维”大讨论,其目的是要摆脱“文艺从属于政治”的命题的思想束缚。童庆 炳指出,文学所反映的生活是整体的、美的、个性化的生活,这就是文学的内容 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文学之为文学当有其独特的对象和内容,文学从内容到形 式乃至其功能,都有着独特的品质和特征;为此,他深入论证了创作客体和创作 主体的审美属性,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包括了巨大的认识因素,但构 成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则不是认识而是审美…文学区别于 非文学的关键,就是它的审美特质” 14
5.艺术交往论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是主体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 域。从人类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活动:从哲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一种反 映活动:从现代的经济学观念看,文学是一种艺术生产活动:从美学的社会学的 观点看,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从媒介和符号的观念看,文学是一种交往对话。 “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可是同时在两者 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运动。生产中介着消费,它创造出消费的材料,没有生产, 消费就没有对象。但是消费也中介着生产,因为正是消费替产品创造了主体,产 品对这个主体才是产品。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一一马克思:《(政 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两个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 (语言)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艺术,更是主体 与主体之间对话与交往的理想之域。这里以作品为中心构成了作家与作家(自我 与自我)、作家与此岸世界(自我与现实他者即自我与自然和社会)、作家与读 者(自我与潜在的他者)、作家与彼岸世界(自我与超验他者)的交往关系。”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1卷。 在传统的文学关系中,文学的生产与消费主要表现为作家与读者之间的关 系,作家居于主导地位,读者往往作为被陶治、影响、教化的对象。而现阶段, 当代消费文化和大众传媒的合力使得文学消费者的地位空前提高,艺术消费被推 置到文学活动的中心,作家的生产性不仅表现为他在创作中付出的时间和心血, 而且消费者方面如读者的接受度、市场的可操作性、媒体参与的可能性等都成为 作家创作中必须考虑的因素,并影响到他在素材搜集、写作策略、文本结构等方 面的选择,其中作家对于市场的观察和对时尚的研究也开始成为其创作的结构性 因素。文学的生产性除了表现为作家的生产外,还表现为读者的生产。“消费就 是生产”,文学消费者的文化趣味和审美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学的生产。 并且文学消费者已不再仅仅满足于阅读和欣赏,还萌发了主动参与文学生产的兴 趣,而新兴的传媒技术又为他们的参与提供了契机,由此文学活动日益成为一种 大众化的生存方式,文学生产者与文学消费者共同完成文学生产过程。从这个意 义上讲,今天的文学活动再次印证了马克思的观点,生产与消费之间具有“直接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