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痛苦。 师:这样解释大体上也讲得过去。不过,老师还有一种解释:在国势艰难的 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咱们比较 下哪种解释更好? 生:老师的解释更好。因为,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生: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 师: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生:忧愤,心急如焚。 师:对,就是心急如焚,这个词用得好。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从句法角度还能讲出些道理来吗?比方,前后两句是对 偶的,句法的结构应该相同 生:后一句是“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停”与“浊酒杯”之间是动宾结 构,是“刚刚停下浊酒杯”的意思。(师:也就是刚戒了酒)那么上句相应的词 “苦恨”与“繁霜鬓”也应该是动宾结构,是“极度痛恨两鬓染霜”的意思。 师:句法结构对应,相应的词也两两相对。“新”与“苦”都是副词。大家 应该为这位同学的认真思考精神鼓掌。(生鼓掌) 同学再认真想想,“艰难”仅仅指国家艰难吗? 生:我觉得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己经是“百年”,也 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 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 师:有道理,颠沛流离,坎坎坷坷一一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 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我 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 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吗? 生:“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师: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 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 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棗 一生: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 一生:而且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 师:同学们,借酒才能浇愁呀,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 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一一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 人的心头。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 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很”要快、要髙、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 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新停浊酒杯”时, 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师生共读)。 师:(深情地)同学们,这首诗大家已经背下来了。杜甫是我们民族的精神 祖先,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先辈。让我们在乐声中背过这首诗,永远铭记这首诗, 这是杜甫老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课在深情的朗读声中结束)
失:痛苦。 师:这样解释大体上也讲得过去。不过,老师还有一种解释:在国势艰难的 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咱们比较 一下哪种解释更好? 生:老师的解释更好。因为,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 生: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 师: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生:忧愤,心急如焚。 师:对,就是心急如焚,这个词用得好。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 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从句法角度还能讲出些道理来吗?比方,前后两句是对 偶的,句法的结构应该相同—— 一生:后一句是“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停”与“浊酒杯”之间是动宾结 构,是“刚刚停下浊酒杯”的意思。(师:也就是刚戒了酒)那么上句相应的词 “苦恨”与“繁霜鬓”也应该是动宾结构,是“极度痛恨两鬓染霜”的意思。 师:句法结构对应,相应的词也两两相对。“新”与“苦”都是副词。大家 应该为这位同学的认真思考精神鼓掌。(生鼓掌) 同学再认真想想,“艰难”仅仅指国家艰难吗? 一生:我觉得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 “百年”,也 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 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 师:有道理,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 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我 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 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吗? 生:“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师: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 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 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棗 一生: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 一生:而且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 师:同学们,借酒才能浇愁呀,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 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 人的心头。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 “艰难”要读得稍慢、稍低,“苦很”要快、要高、要特别重,从牙缝间吐 出这两个字,“繁霜鬓”又要稍缓,但声音不能低。当读 “新停浊酒杯”时, 要把欲罢不能的情绪表达出来。(师生共读)。 师:(深情地)同学们,这首诗大家已经背下来了。杜甫是我们民族的精神 祖先,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先辈。让我们在乐声中背过这首诗,永远铭记这首诗, 这是杜甫老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课在深情的朗读声中结束)
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韩军老师《登高》课堂实录的思考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宁虹 看到韩军老师的《登高》课堂实录,完全是出于偶然。在我给清华附中的老 师们上《教育研究方法》课,讲到观察一章的时候,我请老师们提供一些自己学 校的教学录像,在课堂上做观察练习。在老师们提供的十几盘录像带中,韩军老 师的《登高》一下就吸引了我。它完全不同于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不时出现一次 次教师设计好的讨论,或者学生用教师设计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主动热情等虽然 表现着教师希望努力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参与″的愿望,却又总是失之穿 凿,带着明显的生硬的、模式化的拼接痕迹的"示范课",它非常鲜明的体现着 我们对教师成为研究者所持的理解。教师成为研究者的使命是实现教育的意义, 这意味着,教师应当对教育的意义、对自己学科的特点和这个学科所特有的教育 意义、对于自己正在教授的内容在这个学科中所处的位置和联系以及由此被赋予 的教育意义都能有清醒的意识,并且在自己的课堂上实现这种有不同的角度、层 次又是整体地存在着的教育意义。韩军老师的《登髙》一课,淋漓尽致地显现着 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语言的描述在诗、诗人、老师与学生之间建构起一种自然 流畅的视域融合,达成一种意义的理解?quot;理解其实总是这样一些被误认为是 独自存在的视域的融合过程”,"在视域融合中,历史和现在、客体和主体、自 我和他者构成了一个无限的统一整体″陈向明老师书中说:意义的解释性理解是 质的研究最突出的特点和最主要的功能,看完韩军老师的教学录像,当屏幕上已 是一片空白,在我的脑子里依然呈现的就是一句话:意义的解释性理解,并且, 这句话似乎仍在诉说着教育、语文教育的意义。我很想和读者一起分享这种感受, 从中理解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实践含义。为此,我需要呈现《登高》课堂实录的 个个片段,并随时说出自己的感受。 、一个故事的描述 韩军老师的《登高》一课,从一个故事的描述开始 师: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 生:愿意! 师: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听着,心情 会很沉重。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 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 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能做到吗? 生:能! 师:我开始讲述。(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 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 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 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 鸣 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 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右臂 偏枯耳半聋
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韩军老师《登高》课堂实录的思考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宁虹 看到韩军老师的《登高》课堂实录,完全是出于偶然。在我给清华附中的老 师们上《教育研究方法》课,讲到观察一章的时候,我请老师们提供一些自己学 校的教学录像,在课堂上做观察练习。在老师们提供的十几盘录像带中,韩军老 师的《登高》一下就吸引了我。它完全不同于我们经常看到的那种不时出现一次 次教师设计好的讨论,或者学生用教师设计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主动热情等虽然 表现着教师希望努力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参与"的愿望,却又总是失之穿 凿,带着明显的生硬的、模式化的拼接痕迹的 "示范课",它非常鲜明的体现着 我们对教师成为研究者所持的理解。教师成为研究者的使命是实现教育的意义, 这意味着,教师应当对教育的意义、对自己学科的特点和这个学科所特有的教育 意义、对于自己正在教授的内容在这个学科中所处的位置和联系以及由此被赋予 的教育意义都能有清醒的意识,并且在自己的课堂上实现这种有不同的角度、层 次又是整体地存在着的教育意义。韩军老师的《登高》一课,淋漓尽致地显现着 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语言的描述在诗、诗人、老师与学生之间建构起一种自然 流畅的视域融合,达成一种意义的理解?quot;理解其实总是这样一些被误认为是 独自存在的视域的融合过程" ,"在视域融合中,历史和现在、客体和主体、自 我和他者构成了一个无限的统一整体" 陈向明老师书中说:意义的解释性理解是 质的研究最突出的特点和最主要的功能,看完韩军老师的教学录像,当屏幕上已 是一片空白,在我的脑子里依然呈现的就是一句话:意义的解释性理解,并且, 这句话似乎仍在诉说着教育、语文教育的意义。我很想和读者一起分享这种感受, 从中理解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实践含义。为此,我需要呈现《登高》课堂实录的一 个个片段,并随时说出自己的感受。 一、一个故事的描述 韩军老师的《登高》一课,从一个故事的描述开始。 师:同学们愿意听电影故事吗? 生:愿意! 师: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听着,心情 会很沉重。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 个故事幻化成电影画面。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 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确实地身临其境。能做到吗? 生:能! 师:我开始讲述。(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 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 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 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 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 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右臂 偏枯耳半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