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三课白发的期盼 ●教学目标 1.我国己经进入老龄社会,老年问题突出,应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关注老人,感 悟亲情,特别是能站在父母的角度来相互理解 2.学生善于倾听,关键词记录,准确把握口语交流传递的信息 3.学习采访和记录制作采访录音稿 4.采访艺术:选择好社会热点问题,围绕采访中心精心选择采访对象(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吸引力),设计提问:记者解说串联语言,围绕采访对象和采访中心,精练扼要的点睛之笔 针对采访中的意外机智处理(预设和生成)等。 ●重点、难点 1.学生能够在倾听活动中掌握倾听技巧,准确把握信息并予以表达。 2.对于广播作品的赏析能够有自己的独特思考 ●设计思想 先让学生倾听《白发的期盼》录音带,要求边听边摘录重要信息,并思考录音中涉及哪 些人,以及作者编制“白发的期盼”的目的,然后引导学生探讨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 并联想到自己家中的老年人的生活情况。接着让学生用看的方式阅读《白发的期盼》,比较 听与看这篇采访有何异同,思考本文的采访与《作为偶像》的采访有何异同,以便强化倾听 的特殊魅力。最后通过讲述《邓小平赡养继母》《讲个故事说“孝顺”》的故事,启发学生推 崇孝敬道德,提倡孝敬教育,目的就是要把孝敬道德和爱人之心进一步提升,落实到每个人 的心田,形成互尊互爱、相互敬重的新风尚。课后的以“高中生与父母的关系”为主题作一 个采访调查的作业,使学生敬老、爱老的人文情感与多样的采访形式共同得到提升 课前准备: 2.通过査阅资料及上网搜索等方式准备好《白发的期盼》录音带 3.淮备好陈红《常回家看看》的歌曲及歌词 4.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的文字障碍。 ●教学资源 【背景知识】 《白发的期盼》主创人员简介 温秋阳,1967年生,哈尔滨人。1989年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编辑系毕业,被保送攻读本 校硕士研究生。1989年至1991年在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工作。1991年到北京广播学 院新闻系攻读硕士研究生。1994年获新闻系硕士学位,同年分配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社教 中心。现任《都市森林》节目制作人。由她参与创作的系列节目《生命之光》获中国残疾人 事业好新闻奖特别奖,主创的《在爱的怀抱中》、《让欢笑代替哀愁》获中国残疾人事业好新 闻奖一等奖,《无臂蛙王》获2000年中国广播社教节目奖一等奖,《故事人生》获2000年广
课题 第三课 白发的期盼 ● 教学目标 1.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老年问题突出,应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关注老人,感 悟亲情,特别是能站在父母的角度来相互理解。 2.学生善于倾听,关键词记录,准确把握口语交流传递的信息。 3.学习采访和记录制作采访录音稿。 4.采访艺术:选择好社会热点问题,围绕采访中心精心选择采访对象(有代表性和说服力、 吸引力),设计提问;记者解说串联语言,围绕采访对象和采访中心,精练扼要的点睛之笔, 针对采访中的意外机智处理(预设和生成)等。 ● 重点、难点 1.学生能够在倾听活动中掌握倾听技巧,准确把握信息并予以表达。 2.对于广播作品的赏析能够有自己的独特思考。 ● 设计思想 先让学生倾听《白发的期盼》录音带,要求边听边摘录重要信息,并思考录音中涉及哪 些人,以及作者编制“白发的期盼”的目的,然后引导学生探讨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 并联想到自己家中的老年人的生活情况。接着让学生用看的方式阅读《白发的期盼》,比较 听与看这篇采访有何异同,思考本文的采访与《作为偶像》的采访有何异同,以便强化倾听 的特殊魅力。最后通过讲述《邓小平赡养继母》《讲个故事说“孝顺”》的故事,启发学生推 崇孝敬道德,提倡孝敬教育,目的就是要把孝敬道德和爱人之心进一步提升,落实到每个人 的心田,形成互尊互爱、相互敬重的新风尚。课后的以“高中生与父母的关系”为主题作一 个采访调查的作业,使学生敬老、爱老的人文情感与多样的采访形式共同得到提升。 课前准备: 2.通过查阅资料及上网搜索等方式准备好《白发的期盼》录音带。 3.准备好陈红《常回家看看》的歌曲及歌词。 4.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的文字障碍。 ● 教学资源 【背景知识】 《白发的期盼》主创人员简介 温秋阳,1967 年生,哈尔滨人。1989 年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编辑系毕业,被保送攻读本 校硕士研究生。1989 年至 1991 年在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工作。1991 年到北京广播学 院新闻系攻读硕士研究生。1994 年获新闻系硕士学位,同年分配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社教 中心。现任《都市森林》节目制作人。由她参与创作的系列节目《生命之光》获中国残疾人 事业好新闻奖特别奖,主创的《在爱的怀抱中》、《让欢笑代替哀愁》获中国残疾人事业好新 闻奖一等奖,《无臂蛙王》获 2000 年中国广播社教节目奖一等奖,《故事人生》获 2000 年广
播电视老年节目评选广播节目奖一等奖,《盲童篇》获1997年“红棉杯”中国广播大奖最佳 公益广告奖。 王惠敏,1954年生。河北石家庄人。高级录音师。1982年调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 任技术中心语言录制部副主任。由她录制的广播特写《可爱的大熊猫》获亚广联信息节目奖、 广播剧《古墓遇险》获亚广联儿童节目奖;《评剧皇后传奇》、《浮躁》获全国广播连续剧 等奖:歌曲《渔村夜》、《赶麦场》分获全国广播新歌“联环杯”录制奖、金奖 (两文选自《倾听中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阅读指导】 《白发的期盼》是一则新闻分析,曾获2000年亚广联信息节目奖。亚广联的评语说, 这个节目“主题好,内容丰富,体现了很高的制作水平”。 随着时代的变革,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已无法束缚年轻一代奔走四方的脚步,几世同堂 固守家园的家庭模式也难以继续维持:同时,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空巢”家庭也越来 越多,现代社会的养老模式成为人们必须高度关注的社会现象。那么,如何解决继承传统与 变革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年轻人走天下成事业与老年人需求照顾关怀之间的矛 盾?白发老人对忙碌的儿女们又有什么期盼呢?作者以特有的新闻敏感与理性视角,超越物 质赡养的层面,提出了“精神赡养”这一现代理念,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新闻分析由一则令人伤感的故事引人,用老人“一周说了两句话”的悲剧展现了老年人 生活的孤独与寂寞,接下来几位老人又诉说着共同的感受:孤单,寂寞,无聊,苦闷,且并 不急需物质方面的资助。“那么,老年人想要什么呢?"借人口专家的分析,提出了“精神 赡养”的概念。“精神赡养”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说,承担赡养责任的下一代应该充分关注 并用很好的方式去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另一层是说,是否尽到“精神赡养”的责任关键要 看老人是否具有完好的精神状态 接下来,作者围绕“精神赡养”这一主题,选择了老、中、青各种不同的对象,用人物 谈话的声音来完成对事实的分析。养鸟以排解对孙子思念的老爷爷、苦苦等待越洋电话的“空 巢”母亲,是缺失了“精神赡养”的老年人的典型代表,记者与他们的对话,进一步展现了 老年人对“精神赡养”急切的期盼和低到可怜的一点要求。 与老年人的对话中,人们已经可以明显感到下一代对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漠视。那么,又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状况?当记者的话筒递向那些直接承担“精神赡养”责任的中年人时 我们听到的是“忙”,是无奈,是认为“无所谓”而忽视。真正的原因,是并没有充分认识 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精神赡养”的价值。 通过向青年人提问,记者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另一种对象,未来的“精神赡养”责任 承担者。这些“独立生活已经非常习惯了”的大学生,亲情的观念已经十分淡漠,这令记者 十分“惶恐”,也从反面说明了向社会呼吁重视“精神赡养”问题的重要性 精神赡养”不是留待来日可以弥补的情感。节目最后魏先生悔之晚矣的叹息,让人们 强烈地意识到:选择现在,尽快承担起“精神赡养”的责任
播电视老年节目评选广播节目奖一等奖,《盲童篇》获 1997 年“红棉杯”中国广播大奖最佳 公益广告奖。 王惠敏,1954 年生。河北石家庄人。高级录音师。1982 年调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 任技术中心语言录制部副主任。由她录制的广播特写《可爱的大熊猫》获亚广联信息节目奖、 广播剧《古墓遇险》获亚广联儿童节目奖;《评剧皇后传奇》、《浮躁》获全国广播连续剧一 等奖;歌曲《渔村夜》、《赶麦场》分获全国广播新歌“联环杯”录制奖、金奖。 (两文选自《倾听中国》,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 年版) 【阅读指导】 《白发的期盼》是一则新闻分析,曾获 2000 年亚广联信息节目奖。亚广联的评语说, 这个节目“主题好,内容丰富,体现了很高的制作水平”。 随着时代的变革,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已无法束缚年轻一代奔走四方的脚步,几世同堂 固守家园的家庭模式也难以继续维持;同时,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空巢”家庭也越来 越多,现代社会的养老模式成为人们必须高度关注的社会现象。那么,如何解决继承传统与 变革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年轻人走天下成事业与老年人需求照顾关怀之间的矛 盾?白发老人对忙碌的儿女们又有什么期盼呢?作者以特有的新闻敏感与理性视角,超越物 质赡养的层面,提出了“精神赡养”这一现代理念,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新闻分析由一则令人伤感的故事引人,用老人“一周说了两句话”的悲剧展现了老年人 生活的孤独与寂寞,接下来几位老人又诉说着共同的感受:孤单,寂寞,无聊,苦闷,且并 不急需物质方面的资助。“那么,老年人想要什么呢?"借人口专家的分析,提出了“精神 赡养”的概念。“精神赡养”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说,承担赡养责任的下一代应该充分关注 并用很好的方式去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另一层是说,是否尽到“精神赡养”的责任关键要 看老人是否具有完好的精神状态。 接下来,作者围绕“精神赡养”这一主题,选择了老、中、青各种不同的对象,用人物 谈话的声音来完成对事实的分析。养鸟以排解对孙子思念的老爷爷、苦苦等待越洋电话的“空 巢”母亲,是缺失了“精神赡养”的老年人的典型代表,记者与他们的对话,进一步展现了 老年人对“精神赡养”急切的期盼和低到可怜的一点要求。 与老年人的对话中,人们已经可以明显感到下一代对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漠视。那么,又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状况?当记者的话筒递向那些直接承担“精神赡养”责任的中年人时, 我们听到的是“忙”,是无奈,是认为“无所谓”而忽视。真正的原因,是并没有充分认识 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精神赡养”的价值。 通过向青年人提问,记者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另一种对象,未来的“精神赡养”责任 承担者。这些“独立生活已经非常习惯了”的大学生,亲情的观念已经十分淡漠,这令记者 十分“惶恐”,也从反面说明了向社会呼吁重视“精神赡养”问题的重要性。 “精神赡养”不是留待来日可以弥补的情感。节目最后魏先生悔之晚矣的叹息,让人们 强烈地意识到:选择现在,尽快承担起“精神赡养”的责任
《白发的期盼》是用对话串起的新闻分析。作者非常善于营造良好的谈话氛围,引导采 访对象敞开心扉,坦诚交流。对话自然,贴合主题,没有念稿子、演戏的痕迹,产生了极强 的听觉感染力。记者的提问也在拉家常式的对话中展开,看似随意却精于设计,在采访“大 学生”一节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3.教学PPT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导入。借助ppt,教师|观看ppt|ppt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有人说:“父母对儿女的恩情,是天下最深厚 最久远、最牢固、最无私的。”这话一点不错,做子 女的从生命的孕育到长大成人,不知要倾注父母多少 心血! “孝亲敬长”指的是孝敬亲人和长辈,是子女感 激父母生育、养育、教育之恩的最好的行为。孝敬父 母,尊重长辈,知恩图报,这是每个做子女的最起码、 最基本的要求和道德规范。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 先”。一个人如果能够很好地孝敬长辈,那么他肯定 是一个优秀的人。 同学们觉得在现代社会,我们的老年人过得幸福 吗?(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回答,即使有学生回答老人 生活是快乐的,也不应予以否定。) 下面我们一起来倾听一段广播录音《白发的期 盼》,听听老年人的心声 ●|主导学生活动:倾听,思考提示1:“一周说了两句话”的老人 研习播放《白发的录音中涉养鸟以排解对孙子思念的老爷爷 课文期盼》录音带,要及哪些人,苦苦等待越洋电话的“空巢”母亲 求边听边摘录重这个“白发(缺失了“精神赡养”的老年人的典型代表) 要信息。 的期盼”究东直门卖货的毛女士 竞要告诉与父母同住一个院的陈先生 我们什么。和爸爸同住一屋的魏先生 (直接承担“精神赡养”责任的中年人) 独立生活已经非常习惯了”的大学生 (未来的“精神赡养”责任承担者) 提示2:随着时代的变革,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已无 法束缚年轻一代奔走四方的脚步,几世同堂固守家园 的家庭模式也难以继续维持:同时,中国已经步入老
《白发的期盼》是用对话串起的新闻分析。作者非常善于营造良好的谈话氛围,引导采 访对象敞开心扉,坦诚交流。对话自然,贴合主题,没有念稿子、演戏的痕迹,产生了极强 的听觉感染力。记者的提问也在拉家常式的对话中展开,看似随意却精于设计,在采访“大 学生”一节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3.教学 PPT ●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导入。借助 ppt,教师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观看 ppt ppt 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有人说:“父母对儿女的恩情,是天下最深厚、 最久远、最牢固、最无私的。”这话一点不错,做子 女的从生命的孕育到长大成人,不知要倾注父母多少 心血! “孝亲敬长”指的是孝敬亲人和长辈,是子女感 激父母生育、养育、教育之恩的最好的行为。孝敬父 母,尊重长辈,知恩图报,这是每个做子女的最起码、 最基本的要求和道德规范。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 先”。一个人如果能够很好地孝敬长辈,那么他肯定 是一个优秀的人。 同学们觉得在现代社会,我们的老年人过得幸福 吗?(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回答,即使有学生回答老人 生活是快乐的,也不应予以否定。) 下面我们一起来倾听一段广播录音《白发的期 盼》,听听老年人的心声。 ● 研习 课文 主导学生活动: 播放《白发的 期盼》录音带,要 求边听边摘录重 要信息。 倾听,思考 录音中涉 及哪些人, 这个“白发 的期盼”究 竟要告诉 我们什么。 提示 1:“一周说了两句话”的老人 养鸟以排解对孙子思念的老爷爷 苦苦等待越洋电话的“空巢”母亲 (缺失了“精神赡养”的老年人的典型代表) 东直门卖货的毛女士 与父母同住一个院的陈先生 和爸爸同住一屋的魏先生 (直接承担“精神赡养”责任的中年人) “独立生活已经非常习惯了”的大学生 (未来的“精神赡养”责任承担者) 提示 2:随着时代的变革,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已无 法束缚年轻一代奔走四方的脚步,几世同堂固守家园 的家庭模式也难以继续维持;同时,中国已经步入老
龄社会,“空巢”家庭也越来越多,现代社会的养老 模式成为人们必须高度关注的社会现象。 老人们孤单,寂寞,无聊,苦闷且并不急需物质方面 的资助。“那么,老年人想要什么呢?”借人口专家 的分析,提出了“精神赡养”的概念。 主导学生活动:概括、发人口学博士陈先生: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就是指外界用 提问 很好的表达方式去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从而保持 1.什么叫精 老年人持续的完好的一种精神状态。 神赡养?你听到 精神赡养”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说,承担赡养责任 的专家的解释是 的下一代应该充分关注并用很好的方式去满足老人 什么?能说多少 的精神需求:另一层是说,是否尽到“精神赡养”的 说多少 责任关键要看老人是否具有完好的精神状态 2.实施对老 古人说“父母在,不远游”,在农业社会人们守土为 人的这种“精神赡 重,形成大家族,以不流动为前提。但现代的生产模 养”的最大困难是 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已经必然威胁到传统伦理道 什么? 德价值了。 3.同学们能 如今,这一条古训已被年轻人的前程和年轻人身在其 说说家中的老年 中的激烈竞争冲得无影无踪。也许嘴里还哼唱着“常 人的生活情况 回家看看”的歌曲,而双脚走在了离家千万里的路上。 吗?你觉得他们 老年人的子女、当今的中青年人是“忙”,是无奈, 获得“精神赡养 是认为“无所谓”而忽视。真正的原因,其实是并没 了吗?对老年人 有充分认识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重要性,没有意识 我们到底该做些 到“精神赡养”的价值 什么呢?(学生回 答是个性化的,教 师注意引导) 主导学生活动:听讲、思考 “倾听”注意 事项 1.倾听时应 心无旁骛,专心致 2.有目的地 听,明确要求,有
龄社会,“空巢”家庭也越来越多,现代社会的养老 模式成为人们必须高度关注的社会现象。 老人们孤单,寂寞,无聊,苦闷且并不急需物质方面 的资助。“那么,老年人想要什么呢?”借人口专家 的分析,提出了“精神赡养”的概念。 主导学生活动: 提问: 1.什么叫精 神赡养?你听到 的专家的解释是 什么?能说多少 说多少。 2.实施对老 人的这种“精神赡 养”的最大困难是 什么? 3.同学们能 说说家中的老年 人的生活情况 吗?你觉得他们 获得“精神赡养” 了吗?对老年人 我们到底该做些 什么呢?(学生回 答是个性化的,教 师注意引导) 概括、发 言。 人口学博士陈先生: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就是指外界用 很好的表达方式去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从而保持 老年人持续的完好的一种精神状态。 “精神赡养”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说,承担赡养责任 的下一代应该充分关注并用很好的方式去满足老人 的精神需求;另一层是说,是否尽到“精神赡养”的 责任关键要看老人是否具有完好的精神状态。 古人说“父母在,不远游”,在农业社会人们守土为 重,形成大家族,以不流动为前提。但现代的生产模 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已经必然威胁到传统伦理道 德价值了。 如今,这一条古训已被年轻人的前程和年轻人身在其 中的激烈竞争冲得无影无踪。也许嘴里还哼唱着“常 回家看看”的歌曲,而双脚走在了离家千万里的路上。 老年人的子女、当今的中青年人是“忙”,是无奈, 是认为“无所谓”而忽视。真正的原因,其实是并没 有充分认识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的重要性,没有意识 到“精神赡养”的价值。 主导学生活动: “倾听”注意 事项: 1.倾听时应 心无旁骛,专心致 志。 2.有目的地 听,明确要求,有 听讲、思考
的放矢,提高效 3.“好记忆不 及烂笔头”,养成 边听边记的好习 惯(使用关键词记 录法) 课堂反馈 练习、交流内容附后,要求当堂完成后,生生、师生之间交流答 主导学生活动:当堂练习答案 ●课后测评 外练习内容附后。 布置作业 作业设计 1.上网搜索故事《陶知县智判不孝案》,结合本文内 容,谈谈你对“百善孝为先”的理解,写一篇500 字左右的议论文。 2.请以“高中生与父母的关系”为主题作一个采访 调查。以小组为单位,先设计访谈提纲(包括访谈目 的、访问对象、访问问题等),详细记录采访问题及 受访者的应答,最后对现在“高中生与父母的关系 作出分析和建议。(提示:访问对象要有男女、家庭 经济状况好中差的区别。访问过程可以是一对一,也 可以找多个同学集体访谈。作业上交形式可以是书面 形式,也可以是录音整理带,最后对“高中生与父母 的关系”作出分析和建议就可以通过录音来实现,有 条件的还可配上背景音乐。) ●板书 白发的期盼 关注问题“精神赡养” 缺失了“精神赡养”的老年人的典型代表 周说了两句话”的老人 养鸟以排解对孙子思念的老爷爷 苦苦等待越洋电话的“空巢”母亲
的放矢,提高效 率。 3.“好记忆不 及烂笔头”,养成 边听边记的好习 惯(使用关键词记 录法)。 ● 课堂反馈 主导学生活动:当堂练习 练习、交流 答案 内容附后,要求当堂完成后,生生、师生之间交流答 案。 ● 课后测评 布置作业 课外练习 内容附后。 作业设计 1.上网搜索故事《陶知县智判不孝案》,结合本文内 容,谈谈你对“百善孝为先”的理解,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议论文。 2.请以“高中生与父母的关系”为主题作一个采访 调查。以小组为单位,先设计访谈提纲(包括访谈目 的、访问对象、访问问题等),详细记录采访问题及 受访者的应答,最后对现在“高中生与父母的关系” 作出分析和建议。(提示:访问对象要有男女、家庭 经济状况好中差的区别。访问过程可以是一对一,也 可以找多个同学集体访谈。作业上交形式可以是书面 形式,也可以是录音整理带,最后对“高中生与父母 的关系”作出分析和建议就可以通过录音来实现,有 条件的还可配上背景音乐。) ●板书 白发的期盼 一、关注问题“精神赡养” 缺失了“精神赡养”的老年人的典型代表: “一周说了两句话”的老人 养鸟以排解对孙子思念的老爷爷 苦苦等待越洋电话的“空巢”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