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小麦害虫 目 标:了解小麦害虫的主要类群、种类和调查方法:掌握小麦害 虫危害的特点、形态鉴定特征和综合防治方法。 重点难点:①重 点:小麦吸浆虫、麦蚜、小麦害螨的分布与危害、 形态鉴定特征、习性、发生危害规律和防治 方法。 ②难 点:小麦吸浆虫的发生危害规律和防治方法。 教学设计:①计划课时:3学时。(授课2学时,实验1学时) ②教具:多媒体教学与实物标本及挂图相结合。 ③过程安排:授课采用讲授式、启发式、自学式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技术,主要详细讲授小麦每类害 虫的一或两个种,每种主要讲其的分布与危 害,形态鉴定特征,生活史与习性,发生规 律,具体的防治措施。其余采用启发式教学, 让学生举一反三,将其他相似种以同样的方 法快速掌握。自学其它常见小麦害虫;小麦 害虫调查预测报。归纳性地讲授小麦害虫的 综合防治的具体措施。 实验采用实物标本与挂图相结合。对危害小麦 的每种害虫的危害特点、形态特征(以成虫、 幼虫为主,卵与蛹简介)进行详细讲解,让 学生观察实物标本或活虫及新鲜的危害症 状,对所讲的理论进行实际的验证。 总结: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了小麦害虫的主要类群,掌握了小麦害 虫危害的特点、形态鉴定特征、主要习性及综合防治方法,为以后的 实践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小麦吸浆虫(掌握) 第二节 小麦蚜虫(掌握) 第三节 小麦害螨(掌握) 第四节 麦叶蜂(选学) 第五节 麦杆蝇(选学) 第六节 麦鞘毛眼水蝇(选学) 第七节 小麦害虫综合防治(自学了解) 第一节 小麦吸浆虫
第八章 小麦害虫 目 标:了解小麦害虫的主要类群、种类和调查方法;掌握小麦害 虫危害的特点、形态鉴定特征和综合防治方法。 重点难点:①重 点:小麦吸浆虫、麦蚜、小麦害螨的分布与危害、 形态鉴定特征、习性、发生危害规律和防治 方法。 ②难 点:小麦吸浆虫的发生危害规律和防治方法。 教学设计:①计划课时:3 学时。(授课 2 学时,实验 1 学时) ②教 具:多媒体教学与实物标本及挂图相结合。 ③过程安排:授课采用讲授式、启发式、自学式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技术,主要详细讲授小麦每类害 虫的一或两个种,每种主要讲其的分布与危 害,形态鉴定特征,生活史与习性,发生规 律,具体的防治措施。其余采用启发式教学, 让学生举一反三,将其他相似种以同样的方 法快速掌握。自学其它常见小麦害虫;小麦 害虫调查预测报。归纳性地讲授小麦害虫的 综合防治的具体措施。 实验采用实物标本与挂图相结合。对危害小麦 的每种害虫的危害特点、形态特征(以成虫、 幼虫为主,卵与蛹简介)进行详细讲解,让 学生观察实物标本或活虫及新鲜的危害症 状,对所讲的理论进行实际的验证。 总 结: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了小麦害虫的主要类群,掌握了小麦害 虫危害的特点、形态鉴定特征、主要习性及综合防治方法,为以后的 实践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小麦吸浆虫(掌握) 第二节 小麦蚜虫(掌握) 第三节 小麦害螨(掌握) 第四节 麦叶蜂 (选学) 第五节 麦杆蝇 (选学) 第六节 麦鞘毛眼水蝇(选学) 第七节 小麦害虫综合防治(自学了解) 第一节 小麦吸浆虫
属双翅目,夔蚊科,有麦红吸浆虫,麦黄吸浆虫,麦红吸浆虫普 遍且为害严重。 一、分布与为害 分布:欧洲,亚洲、北美洲,严重危害的有十多个国家,均有成 灾的记载。 在中国分布在北纬48.3度~27度,东经100131.8度。 ■麦红吸浆虫:沿江,沿河的河流两岸。 ■麦黄吸浆虫:高原,高山地带 ■麦红、黄混发区:高原地区的河谷地带 形恋付! 麦红吸浆虫 成虫:♀2~2.5×5m,体桔红色,密被细毛。触角14节。体较小, 触角26节,每节的膨大部分着生半环状丝一圈。抱握器基部 内缘有齿突。 幼虫:老熟幼虫桔黄色,胸骨片淡褐色,前端“Y”状部色深,呈锐角 深陷。腹末有4突起。 蛹:圆茧、长茧。 心 ■为害:以的 浆的小麦子粒的浆液,造 成瘪粒而? 减产10%一20%,高达 30-500/%e ■历史上磨 ,不抗虫,形成“老虫成 00
属双翅目,瘿蚊科,有麦红吸浆虫,麦黄吸浆虫,麦红吸浆虫普 遍且为害严重。 一、分布与为害: 分布:欧洲,亚洲、北美洲,严重危害的有十多个国家,均有成 灾的记载。 在中国分布在北纬 48.3 度~27 度,东经 100~131.8 度。 ◼麦红吸浆虫:沿江,沿河的河流两岸。 ◼麦黄吸浆虫:高原,高山地带 ◼麦红、黄混发区:高原地区的河谷地带 形态特征 麦红吸浆虫 成虫:♀2~2.5×5 ㎜,体桔红色,密被细毛。触角 14 节。♂体较小, 触角 26 节,每节的膨大部分着生半环状丝一圈。抱握器基部 内缘有齿突。 幼虫:老熟幼虫桔黄色,胸骨片淡褐色,前端“Y”状部色深,呈锐角 深陷。腹末有 4 突起。 蛹:圆茧、长茧。 麦 ◼为害:以幼虫为害小麦花器和吸食正在灌浆的小麦子粒的浆液,造 成瘪粒而减产,受害严重时几乎毁产,一般减产 10%—20%,高达 30—50%。个别地区 80—90%。 ◼历史上曾多次成灾,近年来由于品种繁多,不抗虫,形成“老虫成
新害,小虫成大灾”的偶发趋势。 2004年6月摄于河北徐水 二、生活史及习性: ■以麦红吸浆虫为主,麦黄吸浆虫与其相似。 ■一年发生一代,以3龄老熟幼虫结园茧在土 中越夏越冬。有隔年羽化或多年休眠现象, 多达12年。 陕西关中3月中旬小麦拔节幼虫破茧上 升至离土面3厘米处,4月中旬结长茧化蛹。4 抽穗扬花期吻合. ■生活史:结合小麦生长期 ①幼虫上升破茧活动期:小麦拔节期,3月中、下旬: ②化蛹期:孕穗期,4月中旬,化蛹盛期,在3cm土层,此时撒毒土, 毒砂防治: ③羽化产卵期:小麦抽穗期,4月下旬,成虫盛发,产卵历期35天, 只能在扬花前的麦穗上产卵,扬花后的,虽有成虫,但无效,不需防: ④入侵为害期:小麦扬花灌浆期, 正好与幼虫孵化为害期相吻合 卵37天后孵化为幼虫,入侵为害, 15-20天后老熟,待雨后脱壳入土
新害,小虫成大灾”的偶发趋势。 2004 年 6 月摄于河北徐水 二、生活史及习性: ◼以麦红吸浆虫为主,麦黄吸浆虫与其相似。 ◼一年发生一代,以 3 龄老熟幼虫结园茧在土 中越夏越冬。有隔年羽化或多年休眠现象, 多达 12 年。 陕西关中 3 月中旬小麦拔节幼虫破茧上 升至离土面3厘米处,4 月中旬结长茧化蛹。4 月下旬成虫羽化,与 抽穗扬花期吻合. ◼生活史:结合小麦生长期 ①幼虫上升破茧活动期:小麦拔节期,3 月中、下旬; ②化蛹期:孕穗期,4 月中旬,化蛹盛期,在 3cm 土层,此时撒毒土, 毒砂防治; ③羽化产卵期:小麦抽穗期,4 月下旬,成虫盛发,产卵历期 3-5 天, 只能在扬花前的麦穗上产卵,扬花后的,虽有成虫,但无效,不需防; ④入侵为害期:小麦扬花灌浆期, 正好与幼虫孵化为害期相吻合, 卵 3-7 天后孵化为幼虫,入侵为害, 15-20 天后老熟,待雨后脱壳入土
⑤脱壳入土:小麦成熟,弹落土表的幼虫潜入土中6-10cm,结园茧 越冬越夏,直至2-3或若千年。 习性: 成虫: ①7-10,15-18时两个活动高峰; ②飞行力不强:♂在麦株下部,♀高出穗10cm,只能飞2m: ③卵散产于外颖背上方,13粒饮,单雌一生可产50-90粒,只在末 扬花的麦穗产卵,已扬花的,颗壳结合紧密,不利于产卵。 ④中等穗,穗上中部虫量最多。 ⑤成虫寿命3-6天,因陆续羽化,产卵历期15-20天。 幼虫:脱2次皮,3龄,老熟后无雨则仍留在穗粒内;下雨,则落入 土层,土层15cm处密度最大。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1、土壤含水量22%25%时成虫大量发 生。幼虫老熟时降雨有利于其出壳和入土潜伏 2、芒长多刺、挺直、小穗排列紧密,颖壳扣合紧,扬花期短、子房 皮厚的品种抗虫,如南大)419、 西农6028等 3、壤 生。偏碱性土壤发 生量大 4、 蜘蛛、 四、指标及过期:口指标: 播种前:12万头以上蛹/亩, 抽穗前:①12万头以下蛹,防一次;②12万头以上蛹,防二次
⑤脱壳入土:小麦成熟,弹落土表的幼虫潜入土中 6-10cm,结园茧 越冬越夏,直至 2-3 或若干年。 习性: 成虫: ①7-10,15-18 时两个活动高峰; ②飞行力不强:♂在麦株下部,♀高出穗 10cm,只能飞 2m; ③卵散产于外颖背上方,1-3 粒/次,单雌一生可产 50-90 粒,只在末 扬花的麦穗产卵,已扬花的,颖壳结合紧密,不利于产卵。 ④中等穗,穗上中部虫量最多。 ⑤成虫寿命 3-6 天,因陆续羽化,产卵历期 15-20 天。 幼虫:脱 2 次皮,3 龄,老熟后无雨则仍留在穗粒内;下雨,则落入 土层,土层 15cm 处密度最大。 三、发生与环境的关系 1、土壤含水量 22%~25%时成虫大量发 生。幼虫老熟时降雨有利于其出壳和入土潜伏。 2、芒长多刺、挺直、小穗排列紧密,颖壳扣合紧,扬花期短、子房 皮厚的品种抗虫,如南大 2419、西农 6028 等。 3、壤土有利于吸浆虫生活;低地、阴坡有利于发生。偏碱性土壤发 生量大(而麦黄吸浆虫较喜偏酸土壤)。 4、天敌: 宽腹姬小蜂寄生率可达 75%,捕食性天敌有蚂蚁、蜘蛛、 食虫蓟马、瓢虫等。 四、指标及适期:◼指标: 播种前:12 万头以上蛹/亩, 抽穗前:①12 万头以下蛹,防一次;②12 万头以上蛹,防二次
■防治适期: 化蛹达30%,始见成虫施药最佳 一般蛹盛期和成虫羽化期防治 五、防治: 1、抗虫良种:丛根本上控制吸浆虫为害的最经济最 如:徐州211,马场2号,烟农128等: 2、农防: ①轮作倒茬,避免小麦连作 ②深耕与曝晒 ③灌水施肥,增强抗虫能力 3、药防: ①在蛹盛期,撒施毒土,药剂:甲敌粉,1605 ②成虫期:撒毒土,喷粉,喷雾,熏蒸。熏蒸:用敌敌畏拌麦肤撒 施。 4、生防:保护利用天敌,主要是寄生蜂:瘿蚊长索广腹细蜂,瘿蚊 双索金小蜂。 小麦吸浆虫 成灾规律与控制 食锋主编 七足瓶虫 心口麦类 种,属同翅目,蚜科,主要有: 麦二叉蚜偏北、西北、华北 麦长管蚜南北都有 禾谷缢管蚜南方冬麦区,向北扩展 形本特征 麦二叉蚜:头部灰黑色,腹部中央具 一条深绿色纵线,复眼黑褐色。 麦长管蚜:腹部黄绿至浓绿色,腹 背两侧有褐斑45个,复眼红色亦 有赤色,个体较大。 禾谷缢管蚜:头胸黑色,腹部暗绿 色带紫褐色,腹部后部中央具黑斑 腹管基部周围有铁锈色斑。 一、分布与为害产麦区均有分布,大部分地区多在经济允许水平之 下,其能成灾的地区,可划分为5个类区:
◼防治适期: 化蛹达 30%,始见成虫施药最佳。 一般蛹盛期和成虫羽化期防治 五、防治: 1、抗虫良种:丛根本上控制吸浆虫为害的最经济最有效措施,品种 如:徐州 211,马场 2 号,烟农 128 等; 2、农防: ①轮作倒茬,避免小麦连作 ②深耕与曝晒 ③灌水施肥,增强抗虫能力 3、药防: ①在蛹盛期,撒施毒土,药剂:甲敌粉,1605 ②成虫期:撒毒土,喷粉,喷雾,熏蒸。熏蒸:用敌敌畏拌麦肤撒 施。 4、生防:保护利用天敌,主要是寄生蜂:瘿蚊长索广腹细蜂,瘿蚊 双索金小蜂。 第二节 麦 蚜 俗称腻虫,油汗,蜜虫等,危害麦类的全世界 32 种,我国 12 种,属同翅目,蚜科,主要有: 麦二叉蚜 偏北、西北、华北 麦长管蚜 南北都有 禾谷缢管蚜 南方冬麦区,向北扩展 形态特征 麦二叉蚜:头部灰黑色,腹部中央具 一条深绿色纵线,复眼黑褐色。 麦长管蚜:腹部黄绿至浓绿色,腹 背两侧有褐斑 4-5 个,复眼红色亦 有赤色,个体较大。 禾谷缢管蚜:头胸黑色,腹部暗绿 色带紫褐色,腹部后部中央具黑斑, 腹管基部周围有铁锈色斑。 一、分布与为害产麦区均有分布,大部分地区多在经济允许水平之 下,其能成灾的地区,可划分为 5 个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