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新闻类阅读专项训练 考纲题例: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4)题。(25分) 材料 【本报讯(记者韩晓东)】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 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 57.8%,较2012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 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6.7%,较2012年上升了0.4个百分点。其中,报纸和期刊 的阅读率分别较2012年下降超过5个百分点,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则上 升了近10个百分点。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介绍,我国国民的图书阅 读率从2007年至今已经连续七年稳步回升 从国民对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 读量为4.77本,比2012年增加了0.38本。人均阅读报纸和期刊分别为70.85 期(份)和5.51期(份),与2012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13年我国成年 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了0.13本。与2012年相比,传统 纸质媒介中,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 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増长趋势,其中,通 过手机上网的比例增幅明显,与2012年的29.2%相比,增长了13.5个百分点 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66.0%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 质图书阅读”,有15.6%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超过更倾向于“网络在线 阅读”的国民比例(15.0%) 从阅读者的年龄分布看,0-17周岁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这 群体的图书阅读率为76.1%,人均图书阅读量为6.97本,较2012年提高了1.48 本,其中,14-17周岁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8.97本。另外,通 过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发现,2013年我国0-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 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到86.5%,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 花费23.87分钟陪孩子读书。 另据悉,为了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满足国民多元化阅读需求,由中 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发起的第二届“文明中国”全民阅读活动将于近 期全面启动,届时将开展包括全民阅读送纸书、送数字阅读客户端、开展阅读创 作征文活动在内的多种全民阅读活动。 (《中华读书报》 2014年4月23日01版) 附图 材料二: 今天是第19个“世界读书日”,也是伟大文豪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每逢 这个日子,有识之士便是一次集体焦虑,然后便痛心疾首,感叹中国人读书太少, 并不乏数据证明,比如人均读书才四五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8.4 本,日本的8.5本,美国的7本……更有论者对国人“恨铁不成钢”,呼吁国 人千万别成为“屏奴”,要多读纸质图书。(摘自2014年4月23日《北京青年 报》) 材料三:
2017 新闻类阅读专项训练 考纲题例: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4)题。(25 分) 材料一: 【本报讯(记者韩晓东)】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 阅读调查日前在京发布结果。调查显示,2013 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 57.8%,较 2012 年上升了 2.9 个百分点;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 介的综合阅读率为 76.7%,较 2012 年上升了 0.4 个百分点。其中,报纸和期刊 的阅读率分别较 2012 年下降超过 5 个百分点,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则上 升了近 10 个百分点。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介绍,我国国民的图书阅 读率从 2007 年至今已经连续七年稳步回升。 从国民对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13 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 读量为 4.77 本,比 2012 年增加了 0.38 本。人均阅读报纸和期刊分别为 70.85 期(份)和 5.51 期(份),与 2012 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13 年我国成年 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 2.48 本,比 2012 年增加了 0.13 本。与 2012 年相比,传统 纸质媒介中,2013 年我国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 度的减少;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其中,通 过手机上网的比例增幅明显,与 2012 年的 29.2%相比,增长了 13.5 个百分点。 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66.0%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 质图书阅读”,有 15.6%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超过更倾向于“网络在线 阅读”的国民比例(15.0%)。 从阅读者的年龄分布看,0—17 周岁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这一 群体的图书阅读率为 76.1%,人均图书阅读量为 6.97 本,较 2012 年提高了 1.48 本,其中,14—17 周岁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 8.97 本。另外,通 过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发现,2013 年我国 0—8 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 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到 86.5%,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 花费 23.87 分钟陪孩子读书。 另据悉,为了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满足国民多元化阅读需求,由中 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发起的第二届“文明中国”全民阅读活动将于近 期全面启动,届时将开展包括全民阅读送纸书、送数字阅读客户端、开展阅读创 作征文活动在内的多种全民阅读活动。 (《中华读书报》 2014 年 4 月 23 日 01 版) 附图: 材料二: 今天是第 19 个“世界读书日”,也是伟大文豪莎士比亚诞辰 450 周年。每逢 这个日子,有识之士便是一次集体焦虑,然后便痛心疾首,感叹中国人读书太少, 并不乏数据证明,比如 人均读书才四五本,远低于韩国的 11 本,法国的 8.4 本,日本的 8.5 本,美国的 7 本……更有论者对国人“恨铁不成钢”,呼吁国 人千万别成为“屏奴”,要多读纸质图书。(摘自 2014 年 4 月 23 日《北京青年 报》) 材料三: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人们不是不阅读,而是阅读的方式 在变。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巨大冲击,习惯了 网络浅阅读的民众,难有耐心阅读“大部头”,从阅读纸质书变成阅读电子书、 微博、微信。但带来的问题是,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要领略经典著作深 刻的美,需要时间和耐心。 摘自央视网《中国人正面临“阅读危机”?》,2014 年4月25日)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的“阅读危机”问题,而且都认为是新媒体的兴起带来 了阅读形式的改变,造成了危机 材料一表明中国人主要倾向于阅读纸质书,因此材料二和材料三涉及的“屏奴” 和网络浅阅读的现象,并不是很严重 材料一对阅读现象的考察较为详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而材料二和材料三更 像是新闻评论,其新闻价值有限。 三者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中国面临的阅读问题,并且暗示读者,中国人 的阅读情况有可能变得越来越好 参考答案: C。A并非都认为“造成了危机”B。不构成因果关系D材料二没有暗示情况可能 越来越好。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2项是(5分) A.三段材料来源不一,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选择在“世界图书日 发布相关新闻,说明三者都有应景的嫌疑。 B.相对而言,《中华读书报》的专业性最强,《北京青年报》和央视网虽然有 宏观视野和专家言论,还是显得不够专业 C.对于同一阅读现象,“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屏奴”“网络阅读” 等用词的区别,表征了媒体的利益倾向。 D.三家媒体发布关于阅读现状的新闻的背后,是国家对于“文明中国”的诉求。 这说明三者都是国家的喉舌,服务全民。 E.三家媒体的读者群体不一样,为了适应读者,在用词和修饰风格上有各自的 考虑,因而文字上的阅读感觉大不相同 参考答案: A2分D3分。A材料三不是在“世界读书日”发布新闻的B“显得不够专业”太 武断C应该是“立场倾向”而非利益倾向,材料一就很客观E为了适应读者,在 用词和修饰风格上有各自的考虑一一不全面,材料二与三就很相似 3、有媒体对“指责浅阅读”一事提出异议,认为电子工具阅读也是一种阅读方 式,不必纠结于阅读的载体,读书才是最重要的。它与材料三在观点上的根本分 歧是什么?你又是怎样看待浅阅读?4分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 人们不是不阅读, 而是阅读的方式 在变。 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巨大冲击,习惯了 网络浅阅读的民众,难有耐心阅读“大部头” ,从阅读纸质书变成阅读电子书、 微博、微信。但带来的问题是,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要领略经典著作深 刻的美,需要时间和耐心。 (摘自央视网《中国人正面临“阅读危机”?》,2014 年 4 月 25 日)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 分) 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的“阅读危机”问题,而且都认为是新媒体的兴起带来 了阅读形式的改变,造成了危机。 材料一表明中国人主要倾向于阅读纸质书,因此材料二和材料三涉及的“屏奴” 和网络浅阅读的现象,并不是很严重。 材料一对阅读现象的考察较为详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而材料二和材料三更 像是新闻评论,其新闻价值有限。 三者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中国面临的阅读问题,并且暗示读者,中国人 的阅读情况有可能变得越来越好。 参考答案: C。A 并非都认为“造成了危机”B。不构成因果关系 D 材料二没有暗示情况可能 越来越好。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 2 项是(5 分) A.三段材料来源不一,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选择在“世界图书日” 发布相关新闻,说明三者都有应景的嫌疑。 B.相对而言,《中华读书报》的专业性最强,《北京青年报》和央视网虽然有 宏观视野和专家言论,还是显得不够专业。 C.对于同一阅读现象,“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屏奴”“网络阅读” 等用词的区别,表征了媒体的利益倾向。 D.三家媒体发布关于阅读现状的新闻的背后,是国家对于“文明中国”的诉求。 这说明三者都是国家的喉舌,服务全民。 E.三家媒体的读者群体不一样,为了适应读者,在用词和修饰风格上有各自的 考虑,因而文字上的阅读感觉大不相同。 参考答案: A2 分 D3 分。A 材料三不是在“世界读书日”发布新闻的 B“显得不够专业”太 武断 C 应该是“立场倾向”而非利益倾向,材料一就很客观 E 为了适应读者,在 用词和修饰风格上有各自的考虑——不全面,材料二与三就很相似。 3、有媒体对“指责浅阅读”一事提出异议,认为电子工具阅读也是一种阅读方 式,不必纠结于阅读的载体,读书才是最重要的。它与材料三在观点上的根本分 歧是什么?你又是怎样看待浅阅读?4 分
答:根本分歧是网络阅读是否仅仅是浅阅读,而习惯了浅阅读的人们能不能领略 经典著作的深刻之美。(1分)看法(观点):既要有浅阅读,也要重视对纸质 图书的深阅读。(1分)①浅阅读是在新媒体快速发展和信息大爆炸的社会背景 下产生的,是目前十分普遍的一种阅读方式,可以快速获得信息,扩大知识面。 ②浅阅读也有弊端,它容易使人们把读书当紫一种休闲方式或者获取某种利益的 途径。③对于青少年来说,阅读是提高个人素养、完善知识结构以及塑造健康的 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所以,两种读书方式兼用。(2分)(单纯赞成浅 阅读或纸质图书阅读,并能具体分析,言之有理,也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大学应以培养人才为荣而非高考掐尖 王聪聪曹原 中国青年报:据悉,许多名校以轮番游说、提供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协议等 方式进行“掐尖大战”。您在招生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李越:对高分考生的争夺确实存在,一些家长甚至与高校“讨价还价”。一些高 分考生的家长会直接说:“考了多少分、想上什么专业,你给不给?不给就报其 他大学。”还有一些家长,在多所高校之间“钓鱼”,期望获得奖学金、专业保 证等优惠条件。对优秀生源竞争过激,会导致高校对考生“有求必应”,甚至不 惜砸巨额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协议。这对考生其实并不好,对社会诚信体系 也会产生负面冲击。比如签订预录取协议会对其他考生造成潜在伤害。 中国青年报:伤害在哪儿? 李越:比如考生A考了615分,B考了614分,按照正常的录取程序,A应该在 B之前投档录取。但如果在招生咨询过程中,B先与某高校签订了某专业的预录 取协议,当A也向该高校咨询时,招生者为了确保与B的预录取协议,很可能以 “分数不够”等理由劝退。因为信息不对称,A就受到不公正待遇 中国青年报:为什么名校热衷“掐尖”? 李越:“掐尖”也叫“选优”,任何成功的教育,优秀的学生和老师都必不可少。 最好的学校肯定有最好的学生 在当前社会诚信体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高考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 方法。在高考体制下,分数就是规则。高校在秉持按分数排序的原则时,也就是 在维持社会公平 现在大学和中学的信息沟通不充分,中学生对大学各方面的了解很少。这种情况 下,考生和家长更多地依据录取分数线高低来判断一所大学的优劣。而尖子生就 是一个标志,在各自学校和地区都有着示范作用。高分学生报考哪个学校和专业 会为下一年的优秀学生提供参考。 中国青年报:考分排名真能显示学生的素质高低吗? 李越:两者并不直接挂钩。我们之前在安徽录取的一个学生去年获得了清华大学 特等奖学金。这是清华学生的最高荣誉,每年一万三千多本科生中只有5名能获 此殊荣。这位同学不仅成绩非常好,也非常聪明,素质全面。但这位同学却是当 年清华大学在安徽所招学生中分数最低者之一。可见,高考成绩相差三五分,并 不能说明学生优秀与否
答:根本分歧是网络阅读是否仅仅是浅阅读,而习惯了浅阅读的人们能不能领略 经典著作的深刻之美。(1 分)看法(观点):既要有浅阅读,也要重视对纸质 图书的深阅读。(1 分)①浅阅读是在新媒体快速发展和信息大爆炸的社会背景 下产生的,是目前十分普遍的一种阅读方式,可以快速获得信息,扩大知识面。 ②浅阅读也有弊端,它容易使人们把读书当紫一种休闲方式或者获取某种利益的 途径。③对于青少年来说,阅读是提高个人素养、完善知识结构以及塑造健康的 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所以,两种读书方式兼用。(2 分)(单纯赞成浅 阅读或纸质图书阅读,并能具体分析,言之有理,也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大学应以培养人才为荣而非高考掐尖 王聪聪 曹原 中国青年报:据悉,许多名校以轮番游说、提供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协议等 方式进行“掐尖大战”。您在招生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李越:对高分考生的争夺确实存在,一些家长甚至与高校“讨价还价”。一些高 分考生的家长会直接说:“考了多少分、想上什么专业,你给不给?不给就报其 他大学。”还有一些家长,在多所高校之间“钓鱼”,期望获得奖学金、专业保 证等优惠条件。对优秀生源竞争过激,会导致高校对考生“有求必应”,甚至不 惜砸巨额奖学金、提前签订预录取协议。这对考生其实并不好,对社会诚信体系 也会产生负面冲击。比如签订预录取协议会对其他考生造成潜在伤害。 中国青年报:伤害在哪儿? 李越:比如考生 A 考了 615 分,B 考了 614 分,按照正常的录取程序,A 应该在 B 之前投档录取。但如果在招生咨询过程中,B 先与某高校签订了某专业的预录 取协议,当 A 也向该高校咨询时,招生者为了确保与 B 的预录取协议,很可能以 “分数不够”等理由劝退。因为信息不对称,A 就受到不公正待遇。 中国青年报:为什么名校热衷“掐尖”? 李越:“掐尖”也叫“选优”,任何成功的教育,优秀的学生和老师都必不可少。 最好的学校肯定有最好的学生。 在当前社会诚信体制不够完善的情况下,高考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 方法。在高考体制下,分数就是规则。高校在秉持按分数排序的原则时,也就是 在维持社会公平。 现在大学和中学的信息沟通不充分,中学生对大学各方面的了解很少。这种情况 下,考生和家长更多地依据录取分数线高低来判断一所大学的优劣。而尖子生就 是一个标志,在各自学校和地区都有着示范作用。高分学生报考哪个学校和专业, 会为下一年的优秀学生提供参考。 中国青年报:考分排名真能显示学生的素质高低吗? 李越:两者并不直接挂钩。我们之前在安徽录取的一个学生去年获得了清华大学 特等奖学金。这是清华学生的最高荣誉,每年一万三千多本科生中只有 5 名能获 此殊荣。这位同学不仅成绩非常好,也非常聪明,素质全面。但这位同学却是当 年清华大学在安徽所招学生中分数最低者之一。可见,高考成绩相差三五分,并 不能说明学生优秀与否
虽然证明高一分的学生一定比低一分的学生强不容易,但是要证明低一分的学生 比高一分的学生强肯定更困难。所以说,除非有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方式,分 数这个规则在当前社会不能破,否则一放就乱 中国青年报:有人说,“掐尖”无异于鼓励应试教育。您怎么看? 李越:加重应试教育的不是“掐尖”,而是高考制度本身。由于公平的压力,分 数成了唯一的评判标准,这才是症结所在。高校当然欢迎素质教育,但关键是素 质如何评判。 中国青年报:您从事招生工作20多年,名校“掐尖”一直就有吗? 李越:真正的“掐尖”,是在志愿填报方式从估分填报改为出分填报之后。现在, 全国绝大部分省市都采取“出分报、大平行”的填报方式,出分以后高分考生很 容易找到,所以争抢高分学生的程度也就更激烈。 中国青年报:报考方式是不是应该作出调整? 李越:从为国家选拔和培养人才的角度讲,相对合理的填报方式是“考前报、大 平行”。不过,实行考前报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信息充分畅通。学生考前报志愿, 不仅要对自身实力有较为明确的判断,还要对自己在本省、市的相对位置有合理 把握,而后者需要本省、市各中学能够充分沟通,比如进行联合模拟考试等。目 前全国实行考前报志愿的只有北京和上海,多数省、市由于城乡差异比较大,信 息较闭塞地区的中学生无法了解自己的相对位置,考前报的风险就非常大 中国青年报:不“掐尖”的话,高校之间应该比什么? 李越:高校应该引以为荣的是培养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上世纪30年代的 清华常常被人提起,堪称一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当时培养出了一批杰出人才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3年7月11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李越回答记者第一个问题时有些顾左右而言他,是通过学生家长的某些表现 来证明名校间存在“掐尖大战”,方法很好,但没有准确回答记者的提问 B.李越用“高考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法”来评定目前的高考, 说明高考尽管存在弊端,但依然是目前为止最为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法。 C.李越列举之前清华大学在安徽录取的分数比较低的学生获得清华大学特等奖 学金的事情主要是为了说明高考分数的高低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素质高低。 D.北京、上海使用的“考前报,大平行”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目前相对合理 的,可以有效避免“掐尖大战”,李越认为应该尽快推行这种志愿填报方式。 E.李越对大学录取中名校的“掐尖大战”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高校应该比 的是为国家培养了多少人才,而不是录取了多少高分的学生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李越用“对高分考生的争夺确实存 在”明确回答了大学名校之间存在“掐尖大战”,没有回避问题,列举家长的表 现是为了说明“掐尖大战”有愈演愈烈的可能。C项,“高考分数的高低并不能 代表学生的素质高低”与文意不符,原文为“高考成绩相差三五分,并不能说明 学生优秀与否”。D项,“认为应该尽快推行这种志愿填报方式”错,李越解释 了这种方式还不能全面展开的具体困难,并没有认为要尽快推行这种方法。 答案: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 2.高校的“掐尖大战”有哪些危害?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虽然证明高一分的学生一定比低一分的学生强不容易,但是要证明低一分的学生 比高一分的学生强肯定更困难。所以说,除非有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方式,分 数这个规则在当前社会不能破,否则一放就乱。 中国青年报:有人说,“掐尖”无异于鼓励应试教育。您怎么看? 李越:加重应试教育的不是“掐尖”,而是高考制度本身。由于公平的压力,分 数成了唯一的评判标准,这才是症结所在。高校当然欢迎素质教育,但关键是素 质如何评判。 中国青年报:您从事招生工作 20 多年,名校“掐尖”一直就有吗? 李越:真正的“掐尖”,是在志愿填报方式从估分填报改为出分填报之后。现在, 全国绝大部分省市都采取“出分报、大平行”的填报方式,出分以后高分考生很 容易找到,所以争抢高分学生的程度也就更激烈。 中国青年报:报考方式是不是应该作出调整? 李越:从为国家选拔和培养人才的角度讲,相对合理的填报方式是“考前报、大 平行”。不过,实行考前报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信息充分畅通。学生考前报志愿, 不仅要对自身实力有较为明确的判断,还要对自己在本省、市的相对位置有合理 把握,而后者需要本省、市各中学能够充分沟通,比如进行联合模拟考试等。目 前全国实行考前报志愿的只有北京和上海,多数省、市由于城乡差异比较大,信 息较闭塞地区的中学生无法了解自己的相对位置,考前报的风险就非常大。 中国青年报:不“掐尖”的话,高校之间应该比什么? 李越:高校应该引以为荣的是培养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上世纪 30 年代的 清华常常被人提起,堪称一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当时培养出了一批杰出人才。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3 年 7 月 11 日,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李越回答记者第一个问题时有些顾左右而言他,是通过学生家长的某些表现 来证明名校间存在“掐尖大战”,方法很好,但没有准确回答记者的提问。 B.李越用“高考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法”来评定目前的高考, 说明高考尽管存在弊端,但依然是目前为止最为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法。 C.李越列举之前清华大学在安徽录取的分数比较低的学生获得清华大学特等奖 学金的事情主要是为了说明高考分数的高低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素质高低。 D.北京、上海使用的“考前报,大平行”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目前相对合理 的,可以有效避免“掐尖大战”,李越认为应该尽快推行这种志愿填报方式。 E.李越对大学录取中名校的“掐尖大战”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高校应该比 的是为国家培养了多少人才,而不是录取了多少高分的学生。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 项,李越用“对高分考生的争夺确实存 在”明确回答了大学名校之间存在“掐尖大战”,没有回避问题,列举家长的表 现是为了说明“掐尖大战”有愈演愈烈的可能。C 项,“高考分数的高低并不能 代表学生的素质高低”与文意不符,原文为“高考成绩相差三五分,并不能说明 学生优秀与否”。D 项,“认为应该尽快推行这种志愿填报方式”错,李越解释 了这种方式还不能全面展开的具体困难,并没有认为要尽快推行这种方法。 答案:答 E 给 3 分,答 B 给 2 分,答 A 给 1 分;答 C、D 不给分。 2. 高校的“掐尖大战”有哪些危害?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査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回答此题要注意分析第二、四段的 内容,第二段话是记者问高校是否存在“掐尖大战”时李教授的回答。这段话包 含两层意思,一是“掐尖大战”确实存在,二是“掐尖大战”的表现和危害。第 四段,是具体谈对其他考生的伤害。分析危害时,注意从考生、家长、高校等方 面思考,比如家长会投机取巧,学校会增加办学成本等 答案:①助长了考生家长的投机心理。高分考生的家长会跟高校讨价还价,要求 奖学金、专业保证等优惠条件。②加大了高校办学成本。高校可能不惜砸巨额奖 学金与考生签订预录取协议。③对其他考生造成潜在伤害。因为已经与某些考生 签订预录取协议,而录取名额是一定的,会造成其他高分学生不能被录取 3.在目前的社会状况下,高考分数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简要 概括。 答 解析:本题考査理解文章内容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分析髙考分数的重 要性可以从社会、学校、考生三个角度思考:从社会的角度看,目前我国还没有 更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方式录取大学生,所以高考是相对公平、合理的;从学 校的角度看,高校按分数排序录取学生,维持了社会公平;从考生的角度看,高 考分数体现了学生的某些能力。 答案:①高考在当前社会中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法,高考分数体 现了学生的某些能力。②高校秉持按分数排序的原则,维持了社会公平。 4.高校之间的“掐尖大战”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高校为何还要进行 “掐尖大战”呢?请结合文章简要探究。 答 解析:本题考査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回答问题时注 意分析高校进行“掐尖大战”的具体原因,可以从高校人才的培养、高校的持续 发展即来年的招生、社会对尖子生的看法等方面分析。比如很多人认为名校就要 录取尖子生,高分代表高素质等。 答案:①绝大多数人认为,最好的学校肯定有最好的学生。事实上,任何成功的 教育,优秀的学生和老师都是不可或缺的。②目前中学生对大学了解较少,考生 和考生家长会依据学校录取分数线的高低判断一所学校的优劣。③尖子生是一个 标志,在其所在地有示范作用,会为下一年的考生报考提供参考,会有更多的高 考高分学生报考这所学校。④学校乐意录取高分学生。一般情况下,大部分人会 认为高分代表高素质。[来源:学科网ZXK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4)题。(25分) 材料一【中国新闻网(记者彭大伟)】中新社记者13日从多位接近四川 成都交通运输部门和出租车行业的人士处获悉,12日和13日两天,成都市内均 出现了出租车集体罢运的事件 元旦以来,已有沈阳、南京等多个省会城市出现相似的场景。出租司机为何走上 街头,罢运当中表达了怎样的诉求?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回答此题要注意分析第二、四段的 内容,第二段话是记者问高校是否存在“掐尖大战”时李教授的回答。这段话包 含两层意思,一是“掐尖大战”确实存在,二是“掐尖大战”的表现和危害。第 四段,是具体谈对其他考生的伤害。分析危害时,注意从考生、家长、高校等方 面思考,比如家长会投机取巧,学校会增加办学成本等。 答案:①助长了考生家长的投机心理。高分考生的家长会跟高校讨价还价,要求 奖学金、专业保证等优惠条件。②加大了高校办学成本。高校可能不惜砸巨额奖 学金与考生签订预录取协议。③对其他考生造成潜在伤害。因为已经与某些考生 签订预录取协议,而录取名额是一定的,会造成其他高分学生不能被录取。 3. 在目前的社会状况下,高考分数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章简要 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分析高考分数的重 要性可以从社会、学校、考生三个角度思考:从社会的角度看,目前我国还没有 更科学、有效、可操作的方式录取大学生,所以高考是相对公平、合理的;从学 校的角度看,高校按分数排序录取学生,维持了社会公平;从考生的角度看,高 考分数体现了学生的某些能力。 答案:①高考在当前社会中是相对来说最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法,高考分数体 现了学生的某些能力。②高校秉持按分数排序的原则,维持了社会公平。 4. 高校之间的“掐尖大战”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高校为何还要进行 “掐尖大战”呢?请结合文章简要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回答问题时注 意分析高校进行“掐尖大战”的具体原因,可以从高校人才的培养、高校的持续 发展即来年的招生、社会对尖子生的看法等方面分析。比如很多人认为名校就要 录取尖子生,高分代表高素质等。 答案:①绝大多数人认为,最好的学校肯定有最好的学生。事实上,任何成功的 教育,优秀的学生和老师都是不可或缺的。②目前中学生对大学了解较少,考生 和考生家长会依据学校录取分数线的高低判断一所学校的优劣。③尖子生是一个 标志,在其所在地有示范作用,会为下一年的考生报考提供参考,会有更多的高 考高分学生报考这所学校。④学校乐意录取高分学生。一般情况下,大部分人会 认为高分代表高素质。[来源:学科网 ZXXK]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4)题。(25 分) 材料一 【中国新闻网(记者 彭大伟)】中新社记者 13 日从多位接近四川 成都交通运输部门和出租车行业的人士处获悉,12 日和 13 日两天,成都市内均 出现了出租车集体罢运的事件。 元旦以来,已有沈阳、南京等多个省会城市出现相似的场景。出租司机为何走上 街头,罢运当中表达了怎样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