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叶绍钧许地山冰心 1、叶圣陶 叶绍钧是五四时期享有较高声誉作家之一,他的早期短篇小说创作总体上坚持“为人生”的主张,多属于 “问题小说”,大体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1)描写下层劳动者的困苦和不幸,揭示封建宗法制度下人与人的“隔膜”,以“爱”和“美”作为把“灰 色”人生转化为“光明”人生的必要条件。 (2)描绘城镇小市民的灰色生活,暴露市民精神的空虚、无聊,批判没有“爱”与“美”理想的灰色人生观。 (3)揭露和讽刺教育界各种黑暗腐败的现象,展示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 叶氏小说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比较单纯,对人和物的描绘“并不常带感情”,客观、冷静、平实是他的 最大特点,但也并非完全没有感情,作家的感情常寄托在“不著文字的地方”。作为文学研究会中较严格 地遵守现实主义创作规范的作家,叶氏的小说尤其是1923年以后的作品主要是描绘人物行动、语言和心理 把自己的人生见解减少到最少成份,或寄托在不著文字的处所,由读者自己思索体会。体现了鲜明的冷静、 客观、平实的写作个性 2、许地山 许地山早期小说最引人注日的特色是其传奇性。早期小说的创作方法具有二重性:以浪漫主义为基调,又 竭力推动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靠扰 此外,许地山的传奇小说还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其对人生的理解既有虚玄和悲观的一面,也有坚韧和达 观的一面。小说中的正面人物,多都能坚韧地承受面临的厄运,达观地消释世间的种种烦恼 早期小说的特色 ①多数都以东南亚风物为背景,荡漾着异域之情趣。②取材奇特,情节曲折,富于想象 ③注重以情感人,但又追求含蓄隽永,常以新颍的象征或隐喻来表达某种晢理 从1919年9月——1925年,在整整六年里,冰心共写了“问题小说”22篇,因此,在此一领域,冰心可 谓是首席作家 家庭问题一直是冰心关注的主要问题 冰心“问题小说”的特点
第二节 叶绍钧 许地山 冰心 1、叶圣陶 叶绍钧是五四时期享有较高声誉作家之一,他的早期短篇小说创作总体上坚持“为人生”的主张,多属于 “问题小说”,大体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⑴描写下层劳动者的困苦和不幸,揭示封建宗法制度下人与人的“隔膜”,以“爱”和“美”作为把“灰 色”人生转化为“光明”人生的必要条件。 ⑵描绘城镇小市民的灰色生活,暴露市民精神的空虚、无聊,批判没有“爱”与“美”理想的灰色人生观。 ⑶揭露和讽刺教育界各种黑暗腐败的现象,展示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 叶氏小说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比较单纯,对人和物的描绘“并不常带感情”,客观、冷静、平实是他的 最大特点,但也并非完全没有感情,作家的感情常寄托在“不著文字的地方”。作为文学研究会中较严格 地遵守现实主义创作规范的作家,叶氏的小说尤其是 1923 年以后的作品主要是描绘人物行动、语言和心理, 把自己的人生见解减少到最少成份,或寄托在不著文字的处所,由读者自己思索体会。体现了鲜明的冷静、 客观、平实的写作个性。 2、许地山 许地山早期小说最引人注日的特色是其传奇性。早期小说的创作方法具有二重性:以浪漫主义为基调,又 竭力推动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靠扰。 此外,许地山的传奇小说还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其对人生的理解既有虚玄和悲观的一面,也有坚韧和达 观的一面。小说中的正面人物,多都能坚韧地承受面临的厄运,达观地消释世间的种种烦恼。 早期小说的特色 ①多数都以东南亚风物为背景,荡漾着异域之情趣。②取材奇特,情节曲折,富于想象。 ③注重以情感人,但又追求含蓄隽永,常以新颍的象征或隐喻来表达某种哲理。 3、冰心 从 1919 年 9 月——1925 年,在整整六年里,冰心共写了 “问题小说”22 篇,因此,在此一领域,冰心可 谓是首席作家。 家庭问题一直是冰心关注的主要问题。 冰心“问题小说”的特点
(1)“小说里有哲学”,“借小说发表自己的思想”,是冰心“问题小说”的重要追求。(2)冰心重视 妇女题材,但其“问题小说”相比于后来兴起的浪漫抒情小说,则显现出一个明显的差异。(3)“满蕴 温柔,微带着忧愁,欲语又停留”的风致。 第三节郁达夫 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概况 郁30年代以前小说的基本特征: 1、强烈的主观抒情 郁达夫的小说,基本上是由一种独白式的抒情话语构成 2、大胆的自我暴露 郁达夫在小说中大坦地袒露内心,自我反省,根本改变了中国传统小说专注于故事而忽视心灵,作家只充 当虚伪的道德教训者的状况 3、“零余者”的形象系列。 郁达夫小说的主人公,都是有着严重忧郁症的“零余者”,“零余者”的特点 A、“心头多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怨恨 B、“袋里无钱”。时常失业,贫困的阴影一直伴着他们。 C、“于世无补”。有正义感,愤世嫉俗,然软弱无力。 D、自卑颓唐。感伤忧郁,内向而多敏感,孤傲复又自卑,纵情酒色以致心理变态。 (有着感伤放荡的愤世嫉俗的心理二重性 4、郁30年代以后小说的变化 是情绪上由原来的愤世嫉俗、困顿焦虑向隐逸通脱转化,直接宣泄情感的情形有所减少,意境的表现增 二是有些小说比较有意识地注重小说故事的传奇性和小说情节的完整性。 第四章20年代新诗 [教学目的、重难点 依照新诗诞生和发展的时序,了解白话新诗初创之后的变迁和新诗的多样形态及代表诗人。了解新月诗 派和象征诗派出现的内在动因,把握它们的艺术原则和审美追求,并能评述代表诗人闻一多、徐志摩和李 金发的诗歌创作,认识郭沫若诗歌的文学史价值
(1)“小说里有哲学”,“借小说发表自己的思想”,是冰心“问题小说”的重要追求。(2)冰心重视 妇女题材,但其“问题小说”相比于后来兴起的浪漫抒情小说,则显现出一个明显的差异。(3)“满蕴着 温柔,微带着忧愁,欲语又停留”的风致。 第三节 郁达夫 一、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概况 二、郁 30 年代以前小说的基本特征: 1、强烈的主观抒情。 郁达夫的小说,基本上是由一种独白式的抒情话语构成, 2、大胆的自我暴露 郁达夫在小说中大坦地袒露内心,自我反省,根本改变了中国传统小说专注于故事而忽视心灵,作家只充 当虚伪的道德教训者的状况。 3、“零余者”的形象系列。 郁达夫小说的主人公,都是有着严重忧郁症的“零余者”,“零余者”的特点: A、“心头多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怨恨。 B、“袋里无钱”。时常失业,贫困的阴影一直伴着他们。 C、“于世无补”。有正义感,愤世嫉俗,然软弱无力。 D、自卑颓唐。感伤忧郁,内向而多敏感,孤傲复又自卑,纵情酒色以致心理变态。 (有着感伤放荡的愤世嫉俗的心理二重性)。 4、郁 30 年代以后小说的变化: 一是情绪上由原来的愤世嫉俗、困顿焦虑向隐逸通脱转化,直接宣泄情感的情形有所减少,意境的表现增 多。 二是有些小说比较有意识地注重小说故事的传奇性和小说情节的完整性。 第四章 20 年代新诗 [教学目的、重难点] 依照新诗诞生和发展的时序,了解白话新诗初创之后的变迁和新诗的多样形态及代表诗人。了解新月诗 派和象征诗派出现的内在动因,把握它们的艺术原则和审美追求,并能评述代表诗人闻一多、徐志摩和李 金发的诗歌创作,认识郭沫若诗歌的文学史价值
[参考文献 1.陆耀东,《二十年代中国各流派诗人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2.谢冕,《新世纪的太阳—20世纪中国诗潮》,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 [思考练习] 1.以胡适的诗歌为例,简述初期白话新诗的特点。 2.简述徐志摩诗歌的理想内涵和艺术特征 3.结合作品,谈谈闻一多诗歌理论中“三美”的基本构成。 4.简述《女神》的基本内容。 5.为什么说郭沫若的《女神》开了一代诗风? 6.试论郭沫若《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7.解释湖畔诗派、新格律派和象征诗派 [教学时数] 6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20年代新诗概述 初期白话新诗 1.初期白话新诗的倡导与确立 2.简评初期白话新诗 ①重实感,少想象,偏于整理 ②大多不用韵,表现出明显的散文化倾向。 ③大多未脱尽旧诗词的痕迹,是“女人放大的小脚” 二、其后的新诗创作(浪漫新诗、小诗、情诗) 五四后,郭沫若以他的《女神》在给新诗带来浪漫主义雄风的同时,奠定了新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的 新诗感情浓烈,想象丰富,具有飞动之致,克服了初期白话诗歌泥实、琐屑、忽视诗歌内在特征的缺点。 与此同时或稍后,其他新诗作者也不断出现在文坛上,形成了浪漫新诗、小诗、情诗等风格多样的新诗创 作热潮,一时为青年热衷模仿 小诗创作兴盛于1922至1923年。当时较有名气的是小诗集是宗白华的《流云》,梁宗岱的《晚祷》。冰 心的《繁星》和《春水》
[参考文献] 1.陆耀东,《二十年代中国各流派诗人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年。 2.谢冕,《新世纪的太阳—20 世纪中国诗潮》,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 年。 [思考练习] 1.以胡适的诗歌为例,简述初期白话新诗的特点。 2.简述徐志摩诗歌的理想内涵和艺术特征。 3.结合作品,谈谈闻一多诗歌理论中“三美”的基本构成。 4.简述《女神》的基本内容。 5.为什么说郭沫若的《女神》开了一代诗风? 6.试论郭沫若《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7.解释湖畔诗派、新格律派和象征诗派。 [教学时数] 6 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20 年代新诗概述 一、初期白话新诗 1.初期白话新诗的倡导与确立 2.简评初期白话新诗 ①重实感,少想象,偏于整理。 ②大多不用韵,表现出明显的散文化倾向。 ③大多未脱尽旧诗词的痕迹,是“女人放大的小脚”。 二、其后的新诗创作(浪漫新诗、小诗、情诗) 五四后,郭沫若以他的《女神》在给新诗带来浪漫主义雄风的同时,奠定了新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的 新诗感情浓烈,想象丰富,具有飞动之致,克服了初期白话诗歌泥实、琐屑、忽视诗歌内在特征的缺点。 与此同时或稍后,其他新诗作者也不断出现在文坛上,形成了浪漫新诗、小诗、情诗等风格多样的新诗创 作热潮,一时为青年热衷模仿。 小诗创作兴盛于 1922 至 1923 年。当时较有名气的是小诗集是宗白华的《流云》,梁宗岱的《晚祷》。冰 心的《繁星》和《春水》
情诗:与小诗的兴盛差不多同时,因为歌咏爱情而引起较大反响的是“湖畔诗社”和“浅草一一沉钟社” 的诗作 湖畔诗社”的成员仅四人:冯雪峰、潘谟华、应修人、汪静之。他们曾被朱自清赞誉为是在“缺少情诗 “的中国,能够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人 三、格律诗派 1.格律诗派的崛起 2.艺术主张 美学原则:“理性节制感情”。形式原则!:与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主张相对应,新月诗人明提出了诗的 最重要的审美特征是“和谐”和“均齐”。闻一多明确提出诗应有“三美” 四、早期象征诗派 20年代中期以李金发和创造社后期三诗人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为代表的象征诗派崛起于中国诗坛。f 们都倾向于法国象征派,都受着法国现代派诗人波特莱尔、马拉美等的影响。 中国象征诗派的诗歌主张: 提倡诗要用暗示,反对直接说明,认为诗越不明白越好。主张“用诗的思考法去想,用诗的文章构成法去 表现”。(针对胡适“作诗须得如作文”的主张及其所导致的流弊)。 李金发的第一部诗集《微雨》于1925年11月由北新书局出版。后又出版了《为幸福而歌》(1926年11 月,商务)和《食客与凶年》(1927年5月,北新)两部诗集 李金发的诗歌特点 内容上——多是伤春悲秋,哀风叹雨,充满消极厌世,抑郁凄凉的愁苦情绪和颓废色彩 表现手法上——大量运用象征、暗示、通感、隐喻、联想、寄托等手法,打破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学 准则,营造出具有朦胧和神秘色彩的氛围和情境。 “远取譬”与“省略法”的思维、构思和表现手法。 第二节徐志摩、闻一多 闻一多的诗歌创作 闻一多诗歌创作分为三个时期,1920-1922年秋为清华时期,1923-1925年为留学时期,1926-1928为 成熟时期,前二个时期的新诗创作大多收在23年出版的《红烛》集中,第三时期创作多收在28年《死水》 集中
情诗:与小诗的兴盛差不多同时,因为歌咏爱情而引起较大反响的是“湖畔诗社”和“浅草——沉钟社” 的诗作。 “湖畔诗社”的成员仅四人:冯雪峰、潘谟华、应修人、汪静之。他们曾被朱自清赞誉为是在“缺少情诗 “的中国,能够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人。 三、格律诗派 1.格律诗派的崛起 2.艺术主张 美学原则:“理性节制感情”。形式原则:与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主张相对应,新月诗人明确提出了诗的 最重要的审美特征是“和谐”和“均齐”。闻一多明确提出诗应有“三美”。 四、早期象征诗派 20 年代中期以李金发和创造社后期三诗人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为代表的象征诗派崛起于中国诗坛。他 们都倾向于法国象征派,都受着法国现代派诗人波特莱尔、马拉美等的影响。 中国象征诗派的诗歌主张: 提倡诗要用暗示,反对直接说明,认为诗越不明白越好。主张“用诗的思考法去想,用诗的文章构成法去 表现”。(针对胡适“作诗须得如作文”的主张及其所导致的流弊)。 李金发的第一部诗集《微雨》于 1925 年 11 月由北新书局出版。后又出版了《为幸福而歌》(1926 年 11 月,商务)和《食客与凶年》(1927 年 5 月,北新)两部诗集。 李金发的诗歌特点: 内容上——多是伤春悲秋,哀风叹雨,充满消极厌世,抑郁凄凉的愁苦情绪和颓废色彩。 表现手法上——大量运用象征、暗示、通感、隐喻、联想、寄托等手法,打破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学 准则,营造出具有朦胧和神秘色彩的氛围和情境。 “远取譬”与“省略法”的思维、构思和表现手法。 第二节 徐志摩、闻一多 一、闻一多的诗歌创作 闻一多诗歌创作分为三个时期,1920-1922 年秋为清华时期,1923-1925 年为留学时期,1926-1928 为 成熟时期,前二个时期的新诗创作大多收在 23 年出版的《红烛》集中,第三时期创作多收在 28 年《死水》 集中
闻一多的诗歌内容有的歌颂自然美景,有的赞美爱情,有的表达思乡念国之情,在社会学的批评体系中, 后者被认为是最有影响和最具特色的作品,以爱国主义是贯串于他诗作中的一条红线来描述,并把描写自 然和爱情之作,也归结为体现了作家的理想和爱国情绪。 总体看,闻一多的诗作不多,在强调其作品抒发的爱国主义感情具有积极向上力量的同时,人们更看重诗 人在艺术形式上创造、实践和探索,从诗歌史的角度评价他对新诗发展所做的贡献。 在艺术上,繁丽的比喻、奇特的想象、唯美的倾向、刀斧之痕迹是其诗歌特点。 徐志摩的诗歌创作 1、徐志摩诗作的特点: (1)在诗的内容上:《志》——《翡》——《猛》——《云》,题材范围日趋狭窄,(“往瘦小里耗”) 感情基调日趋低沉 2)在诗的艺术上:《志》一—《翡》一—《猛》—《云》,日趋圆熟,达到了当时中国新诗的最高境 界 2、徐志摩的艺术成就 (1)轻盈飘逸、潇洒灵动的诗歌风格 (2)意象新奇、美妙。 用奇特的想象、比喻,造成新奇、美妙的意象。用暗示,委婉含蓄地造成新颍,美妙的意象。 (3)音韵和谐,旋律优美、飘逸 第三节郭沫若《女神》 郭沫若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现代诗歌的奠基之作——《女神》 1.《女神》的写作与出版 2.《女神》的主题内涵。 (1)反抗、破坏、创造的主题 (2)“泛神论”的主题。(判逆精神,自我力量。) (3)爱国主义的主题。 《女神》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①《女神》的抒情主人公是“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凤凰涅》、《女神之再生》 《炉中煤》等)
闻一多的诗歌内容有的歌颂自然美景,有的赞美爱情,有的表达思乡念国之情,在社会学的批评体系中, 后者被认为是最有影响和最具特色的作品,以爱国主义是贯串于他诗作中的一条红线来描述,并把描写自 然和爱情之作,也归结为体现了作家的理想和爱国情绪。 总体看,闻一多的诗作不多,在强调其作品抒发的爱国主义感情具有积极向上力量的同时,人们更看重诗 人在艺术形式上创造、实践和探索,从诗歌史的角度评价他对新诗发展所做的贡献。 在艺术上,繁丽的比喻、奇特的想象、唯美的倾向、刀斧之痕迹是其诗歌特点。 二、徐志摩的诗歌创作 1、徐志摩诗作的特点: (1)在诗的内容上:《志》——《翡》——《猛》——《云》,题材范围日趋狭窄,(“往瘦小里耗”) 感情基调日趋低沉。 (2)在诗的艺术上:《志》——《翡》——《猛》——《云》,日趋圆熟,达到了当时中国新诗的最高境 界。 2、徐志摩的艺术成就 (1)轻盈飘逸、潇洒灵动的诗歌风格。 (2)意象新奇、美妙。 用奇特的想象、比喻,造成新奇、美妙的意象。用暗示,委婉含蓄地造成新颍,美妙的意象。 (3)音韵和谐,旋律优美、飘逸。 第三节 郭沫若《女神》 一、郭沫若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二、现代诗歌的奠基之作——《女神》。 1.《女神》的写作与出版。 2.《女神》的主题内涵。 (1)反抗、破坏、创造的主题。 (2)“泛神论”的主题。(判逆精神,自我力量。) (3)爱国主义的主题。 3.《女神》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①《女神》的抒情主人公是“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凤凰涅》、《女神之再生》、 《炉中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