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介了二四个国家的九十多住作家的二百多种作品,印成单行本三十三个。一一总字数超过二百五十万字 3、留下将近二十五年的日记,约六十多万字。留下书信一千四百多封(己发现者)。 4、整理了多种中国古代典籍 ①《古小说钩沉》②《唐宋传奇集》③《小说旧闻钞》④《稽康集》⑤《谢承后汉书辑本》⑥《会稽郡故 书杂集》⑦《六朝墓志目录》 第二节《呐喊》、《彷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1923、8由新潮社出版,为“新潮社文艺丛书”之一,收作者1918——-1 922年间的小说十五篇。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1926、8由北新书局出版。收作者1924——1925年间的小说十一篇,为 乌合丛书”之 创作动机与作品集命名 《呐喊》、《彷徨》的思想价值及人物形象 l、揭示传统封建思想的吃人本质是《呐喊》、《彷徨》的主要思想价值 2、人物形象 《呐喊》、《彷徨》中的人物形象可以分为几大类:权势者、卫道者、被侮辱被损害者、觉醒者。《呐喊》 《彷徨》中的这些人物形象还可以概括为三组相互关联的最基本的艺术形象:即“奴隶”形象、“看客” 形象和“孤独者”形象 《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 作为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鲁迅这两部小说集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下面论述只是其中一部分 1.题材的变革 2.故事情节的弱化与灵魂揭示的强化 3.结构的两种基本模式与总体的封闭性 4、开创了新的现代文学语言 第三节《狂人日记》、《阿Q正传 现代知识分子觉醒期的呐喊:《狂人日记》
2、翻译 译介了二四个国家的九十多住作家的二百多种作品,印成单行本三十三个。——总字数超过二百五十万字。 3、留下将近二十五年的日记,约六十多万字。留下书信一千四百多封(已发现者)。 4、整理了多种中国古代典籍: ①《古小说钩沉》②《唐宋传奇集》③《小说旧闻钞》④《稽康集》⑤《谢承后汉书辑本》⑥《会稽郡故 书杂集》⑦《六朝墓志目录》 第二节 《呐喊》、《彷徨》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1923、8 由新潮社出版,为“新潮社文艺丛书”之一,收作者 1918——1 922 年间的小说十五篇。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1926、8 由北新书局出版。收作者 1924——1925 年间的小说十一篇,为 “乌合丛书”之一。 一、创作动机与作品集命名 二、《呐喊》、《彷徨》的思想价值及人物形象 1、揭示传统封建思想的吃人本质是《呐喊》、《彷徨》的主要思想价值。 2、人物形象 《呐喊》、《彷徨》中的人物形象可以分为几大类:权势者、卫道者、被侮辱被损害者、觉醒者。《呐喊》 《彷徨》中的这些人物形象还可以概括为三组相互关联的最基本的艺术形象:即“奴隶”形象、“看客” 形象和“孤独者”形象。 三、《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 作为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鲁迅这两部小说集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下面论述只是其中一部分: 1.题材的变革 2.故事情节的弱化与灵魂揭示的强化 3.结构的两种基本模式与总体的封闭性 4、开创了新的现代文学语言 第三节 《狂人日记》、《阿 Q 正传》 一、现代知识分子觉醒期的呐喊:《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充满了尖锐而深刻的理性批判精神。它揭露了封建宗 法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也表现了鲁迅“忧愤深广”、志在改造社会和人生的革命人道主义情怀。 狂人的形象。《狂》实现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创新,扩大了小说的审美张力。由于这种原 因,从不同的角度解读狂人形象,可以得出不同的认识 《狂》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 改造民族灵魂的经典之作:《阿Q正传》 1、“阿Q”的命名问题 2、《阿Q正传》的情节结构 3、阿Q的形象分析 4、《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 《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 第四节《野草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量尝试散文诗创作的第一人 1、《野》的创作背景。 2、《野》的思想倾向 《野》最充分地体现了“人的发现”与“文学的发现”的伟大意义和“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刻性:尖锐地 抨击了世俗社会及黑暗政治的丑恶与荒谬:解剖了自己的思想,展示其苦闷与彷徨、“黑暗与虚无”:表 达了对“青年”和光明的期望与向往。 3、《野》的艺术特色。 广泛借鍳西方现代文学观念和表现技术,大胆采撷异域花果,创造中国式的现代性文本 思想内容的深刻性、复杂性、超前性,寓于构思奇巧、想象奇崛、景观奇异的具体物象中 鲁迅把从屠格涅夫、波特莱尔到李贺等中外文学家的创造,从尼采、基尔凯郭尔到传统佛教哲人等中外哲 学家的创造,都充分吸收、融注到《野草》中:同时,他把自己个人的天资、才情一一思想家的穿透力、 概括力,诗人的激情与想象力,小说家的人生阅历和心理敏感,美术鉴赏家的色彩一一形式感,学者的历 史眼光,文体家的语言驾驭力和创造力,也都发挥到了极致,以空前的独特笔触,捕捉那些意味丰厚而又 微妙难言的感觉、直觉、情绪、心理、意识或潜意识,进行高深超拔的“心的探险”与晢理思辩,并寓之 于形式感人、生动新奇的具象描绘中,终使《野草》成了空前且迄今依然绝后的上上文苑佳构 第五节杂文
《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充满了尖锐而深刻的理性批判精神。它揭露了封建宗 法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也表现了鲁迅“忧愤深广”、志在改造社会和人生的革命人道主义情怀。 狂人的形象。《狂》实现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创新,扩大了小说的审美张力。由于这种原 因,从不同的角度解读狂人形象,可以得出不同的认识。 《狂》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 二、改造民族灵魂的经典之作:《阿 Q 正传》 1、“阿 Q”的命名问题 2、《阿 Q 正传》的情节结构 3、阿 Q 的形象分析 4、《阿 Q 正传》的思想意义 5、《阿 Q 正传》的艺术特色 第四节 《野草》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大量尝试散文诗创作的第一人。 1、《野》的创作背景。 2、《野》的思想倾向。 《野》最充分地体现了“人的发现”与“文学的发现”的伟大意义和“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刻性;尖锐地 抨击了世俗社会及黑暗政治的丑恶与荒谬;解剖了自己的思想,展示其苦闷与彷徨、“黑暗与虚无”;表 达了对“青年”和光明的期望与向往。 3、《野》的艺术特色。 广泛借鉴西方现代文学观念和表现技术,大胆采撷异域花果,创造中国式的现代性文本。 思想内容的深刻性、复杂性、超前性,寓于构思奇巧、想象奇崛、景观奇异的具体物象中。 鲁迅把从屠格涅夫、波特莱尔到李贺等中外文学家的创造,从尼采、基尔凯郭尔到传统佛教哲人等中外哲 学家的创造,都充分吸收、融注到《野草》中;同时,他把自己个人的天资、才情——思想家的穿透力、 概括力,诗人的激情与想象力,小说家的人生阅历和心理敏感,美术鉴赏家的色彩——形式感,学者的历 史眼光,文体家的语言驾驭力和创造力,也都发挥到了极致,以空前的独特笔触,捕捉那些意味丰厚而又 微妙难言的感觉、直觉、情绪、心理、意识或潜意识,进行高深超拔的“心的探险”与哲理思辩,并寓之 于形式感人、生动新奇的具象描绘中,终使《野草》成了空前且迄今依然绝后的上上文苑佳构。 第五节 杂文
杂文在鲁迅的全部创作中占有最大的比重,是鲁迅一生的主要文化和文学业绩。他自编和他人为之编订的 杂文集共16部,如果加上后来发现的鲁迅佚文编成的《集外集拾遗补编》共17部。鲁迅是对现代杂文 发生和发展具有最敏锐的感受和最清醒认识的确良位现代作家。他自觉以“杂文家”身份积极从事杂文创 作,并在理论上加以说明,在实践上予以护卫、扶持,为中国现代杂文文体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 献。可以说,现代杂文这种文体形式是鲁迅创造的,是他对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一个重大贡献 鲁迅杂文创作以27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从1918年至1926年,著有《坟》、《热风》、《毕盖集》、 《毕盖集续编》。主要内容是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 后期从1927年到1936年,杂文集有《而己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 书》等,后期杂文思想锐利,内容丰富 鲁迅杂文的突出成就 1、富于现实战斗精神和现代反抗意识的杂文观。 2、倡导、实践、创造了迄今为止最为光辉的典范的一种文体一一“杂感“ 3、涉及问题极其宽广,涵盖了现代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核心是,揭露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奴役关系, 大声疾呼人的自由与解放 4、炉火纯青、精辟凝炼的艺术语言 第三章20年代小说(二) [教学目的、重难点] 介绍新文学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小说创作的情况,除了掌握有关知识,要注意结合具体的作品 分析,考察带时代特征的审美倾向与创作潮流。理解“问题小说”、为人生的小说、乡土小说、浪漫抒情 小说的基本艺术特征,考察本时期小说发展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2、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3、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版。 [剧考练习] 1、以冰心的《超人》为例,分析“五四”时期问题小说兴起的原因、特点和缺失 2、试述二十年代乡土小说的作家构成及其创作特征 3、从《沉沦》看郁达夫小说的时代心理内涵与艺术个性
杂文在鲁迅的全部创作中占有最大的比重,是鲁迅一生的主要文化和文学业绩。他自编和他人为之编订的 杂文集共 16 部,如果加上后来发现的鲁迅佚文编成的《集外集拾遗补编》共 17 部。鲁迅是对现代杂文的 发生和发展具有最敏锐的感受和最清醒认识的确良位现代作家。他自觉以“杂文家”身份积极从事杂文创 作,并在理论上加以说明,在实践上予以护卫、扶持,为中国现代杂文文体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 献。可以说,现代杂文这种文体形式是鲁迅创造的,是他对中国现代散文文体的一个重大贡献。 鲁迅杂文创作以 27 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从 1918 年至 1926 年,著有《坟》、《热风》、《毕盖集》、 《毕盖集续编》。主要内容是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 后期从 1927 年到 1936 年,杂文集有《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 书》等,后期杂文思想锐利,内容丰富。 鲁迅杂文的突出成就: 1、富于现实战斗精神和现代反抗意识的杂文观。 2、倡导、实践、创造了迄今为止最为光辉的典范的一种文体——“杂感“。 3、涉及问题极其宽广,涵盖了现代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核心是,揭露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奴役关系, 大声疾呼人的自由与解放。 4、炉火纯青、精辟凝炼的艺术语言。 第三章 20 年代小说(二) [教学目的、重难点] 介绍新文学第一个十年(1917—1927 年)小说创作的情况,除了掌握有关知识,要注意结合具体的作品 分析,考察带时代特征的审美倾向与创作潮流。理解“问题小说”、为人生的小说、乡土小说、浪漫抒情 小说的基本艺术特征,考察本时期小说发展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年版。 2、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年版。 3、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版。 [思考练习] 1、以冰心的《超人》为例,分析“五四”时期问题小说兴起的原因、特点和缺失。 2、试述二十年代乡土小说的作家构成及其创作特征。 3、从《沉沦》看郁达夫小说的时代心理内涵与艺术个性
4、二十年代的浪漫抒情小说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点? [教学时数] 6课时 [教学内容] 一节20年代小说概述 问题小说1、问题小说的出现在现代小说刚刚起步时期,发表现代小说的杂志主要是《新潮》和《新 青年》。前者是北大学生团体于1919年1月创办的。文学研究会成立之前,在这两种刊物上发表小说的作 家除鲁迅外,还有陈衡晢、胡适、汪敬煕、罗家伦、杨振声、俞平伯、叶绍钧等(汪敬煕、罗家伦、杨振 声、俞平伯、叶绍钧也被称作新潮作家群)。他们的作品或展示贫苦家庭的困顿,或揭示好学生的真相, 或表达婚姻不自由带来的精神苦痛,或揭示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戕害,从不同角度触及当时社会人生问题, 具有较突出的关注现实社会问题的倾向,故而现代文学史上称初期现代小说为“问题小说”。 2、问题小说的成因 ①理论倡导:②创作主体的响应:③文学借鉴的结果 3、问题小说的特征与缺失 ①关注社会人生问题的现实精神:②题材广泛,涉及面广;③缺失:社会功利性与概念化 二、乡土小说 l、对乡土小说的认识 乡土小说”被认为是五四文学革命以后兴起的一个最早的现实主义小说流派。它大约形成于二十年代中 期,成员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主,也包括语丝社、未名社的一部分青年作家,主要代表有潘训、许杰、许 钦文、鲁彦、彭家煌、台静农、塞先艾、王任叔、黎锦明等 对这一流派的认识和评析是从鲁迅开始的,鲁迅在1935年《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分析塞 先艾、许钦文、鲁彦、台静农等作家的作品时,用了“乡土文学”一词,以后这一术语就被用来概括乡土 小说流派的创作特色。 2、乡土小说兴起的原因: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尝试,文学现实主义已经不能再满足于主观性很高的“问题小说”,它必须在作家们所 熟悉的生活题材上扎根,而当时青年作家比较熟悉又比较扎实的生活题材,是乡土题材。这种现实主义文 学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决定了乡土写实小说必然会趁时运而崛起 鲁迅小说的示范与影响。许多理论家的倡导
4、二十年代的浪漫抒情小说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点? [教学时数] 6 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20 年代小说概述 一、问题小说 1、问题小说的出现 在现代小说刚刚起步时期,发表现代小说的杂志主要是《新潮》和《新 青年》。前者是北大学生团体于 1919 年 1 月创办的。文学研究会成立之前,在这两种刊物上发表小说的作 家除鲁迅外,还有陈衡哲、胡适、汪敬熙、罗家伦、杨振声、俞平伯、叶绍钧等(汪敬熙、罗家伦、杨振 声、俞平伯、叶绍钧也被称作新潮作家群)。他们的作品或展示贫苦家庭的困顿,或揭示好学生的真相, 或表达婚姻不自由带来的精神苦痛,或揭示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戕害,从不同角度触及当时社会人生问题, 具有较突出的关注现实社会问题的倾向,故而现代文学史上称初期现代小说为“问题小说”。 2、问题小说的成因 ①理论倡导;②创作主体的响应;③文学借鉴的结果 3、问题小说的特征与缺失 ①关注社会人生问题的现实精神;②题材广泛,涉及面广;③缺失:社会功利性与概念化。 二、乡土小说 1、对乡土小说的认识 “乡土小说”被认为是五四文学革命以后兴起的一个最早的现实主义小说流派。它大约形成于二十年代中 期,成员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主,也包括语丝社、未名社的一部分青年作家,主要代表有潘训、许杰、许 钦文、鲁彦、彭家煌、台静农、蹇先艾、王任叔、黎锦明等。 对这一流派的认识和评析是从鲁迅开始的,鲁迅在 1935 年《中国新文学大系ž小说二集ž导言》中,分析蹇 先艾、许钦文、鲁彦、台静农等作家的作品时,用了“乡土文学”一词,以后这一术语就被用来概括乡土 小说流派的创作特色。 2、乡土小说兴起的原因: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尝试,文学现实主义已经不能再满足于主观性很高的“问题小说”,它必须在作家们所 熟悉的生活题材上扎根,而当时青年作家比较熟悉又比较扎实的生活题材,是乡土题材。这种现实主义文 学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决定了乡土写实小说必然会趁时运而崛起。 鲁迅小说的示范与影响。许多理论家的倡导
3、乡土小说的主要特征 作家们都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的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和批判 作家们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 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了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 在批判的描绘故乡的愚昧习俗、麻木的人性和凄凉人生时,作家们仍抑制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 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使小说大都具有忧郁的抒情调子。 4、乡土小说的贡献 突破了“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狭小范围,第一次提供了中国农村宗法形态和半殖民 形态的题材宽广、真实而多彩的生活画面,成为了解当时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状况的 最宝贵的形象史料,具有不可替代的认识价值 影响和吸引了一大批新作家将关注的目光转向农村和农民,从而使新文学和社会生活联系得更为密切, 更贴近现实土壤 自觉地开拓了风俗民情这个前所未有的小说审美领域,促进了新文学民族风格的形成,其中的圆熟之作具 有意境美 最大限度地打破了全知叙述角度,作家隐退,让画面和细节直接在读者面前显现,语言的个性化程度和地 方色彩也都大大增强 三、浪漫抒情小说 1、创造社的成立及其文学主张 2、浪漫抒情小说的兴起及其特征 “自叙传”抒情小说又叫“自我小说”。作品中大都有一个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但作者并不着意于人 物性格的刻画,和以深刻的思想教育读者,而是直接抒发主人公的强烈感情去打动读者 在中国现代小说领域中,将“表现自我”的主观抒情倾向推至极端的,是创造社的作家郁达夫。 浪漫抒情小说兴起的原因 ①要求个性解放而又遭到社会压抑的年轻人,不能自禁地交要通过文学来表达其内心的激情 ②浪漫主义等西方文学思潮和日本“私小说”的影响 浪漫抒情小说的特点 ①以自我作为艺术构思的中心。 ②侧重表现情绪、感受、心境。 ③抒情性和散文化倾向
3、乡土小说的主要特征: 作家们都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的风习,对愚昧、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和批判。 作家们往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于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 批判、讽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了喜剧与悲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 在批判的描绘故乡的愚昧习俗、麻木的人性和凄凉人生时,作家们仍抑制不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 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交织,因而使小说大都具有忧郁的抒情调子。 4、乡土小说的贡献: 突破了“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狭小范围,第一次提供了中国农村宗法形态和半殖民地 形态的题材宽广、真实而多彩的生活画面,成为了解当时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状况的 最宝贵的形象史料,具有不可替代的认识价值。 影响和吸引了一大批新作家将关注的目光转向农村和农民,从而使新文学和社会生活联系得更为密切,也 更贴近现实土壤。 自觉地开拓了风俗民情这个前所未有的小说审美领域,促进了新文学民族风格的形成,其中的圆熟之作具 有意境美。 最大限度地打破了全知叙述角度,作家隐退,让画面和细节直接在读者面前显现,语言的个性化程度和地 方色彩也都大大增强。 三、浪漫抒情小说 1、创造社的成立及其文学主张 2、浪漫抒情小说的兴起及其特征 “自叙传”抒情小说又叫“自我小说”。作品中大都有一个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但作者并不着意于人 物性格的刻画,和以深刻的思想教育读者,而是直接抒发主人公的强烈感情去打动读者。 在中国现代小说领域中,将“表现自我”的主观抒情倾向推至极端的,是创造社的作家郁达夫。 浪漫抒情小说兴起的原因: ①要求个性解放而又遭到社会压抑的年轻人,不能自禁地交要通过文学来表达其内心的激情。 ②浪漫主义等西方文学思潮和日本“私小说”的影响。 浪漫抒情小说的特点: ①以自我作为艺术构思的中心。 ②侧重表现情绪、感受、心境。 ③抒情性和散文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