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3.1生物群落监测方法 (一)生物指数监测法(贝克生物指数、贝克 津田生物指数、生物种类多样性指数 硅藻生物指数) 二)污水生物系统法 (三)PFU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法(简称PU法)
(一)生物指数监测法(贝克生物指数 、贝克- 津田生物指数 、生物种类多样性指数 、 硅藻生物指数 ) (二)污水生物系统法 (三) PFU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法(简称PFU法) 6.1.3.1生物群落监测方法
(一)生物指数监测法 1.贝克生物指数和贝克一津田生物指数 生物指数(BI)=2A+B 式中:A、B分别为敏感底栖动物种类数和耐污底栖动物 种类数。 贝克生物指数: 从采样点采到的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 当BI>10时,为清洁水域;BI为1^6时, 为中等污染水域;BI=0时,为严重污染水域 贝克一津田生物指数 所有拟评价或监测的河段各种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 当BI≥20,为清洁水区;10<BI<20,为 轻度污染水区;6<BI≤10,为中等污染水区;0< BI≤6,为严重污染水区
(一)生物指数监测法 生物指数(BI)=2A+B 式中:A、B——分别为敏感底栖动物种类数和耐污底栖动物 种类数。 贝克生物指数: 从采样点采到的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 当BI>10时,为清洁水域;BI为1~6时, 为中等污染水域;BI=0时,为严重污染水域。 贝克-津田生物指数: 所有拟评价或监测的河段各种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 当BI≥20,为清洁水区;10<BI<20,为 轻度污染水区;6<BI≤10,为中等污染水区;0< BI≤6,为严重污染水区 。 1.贝克生物指数和贝克-津田生物指数
2生物种类多样性指数 sni1og2N ∑ i=1 N 式中:d—一种类多样性指数; N一—单位面积样品中收集到的各类动物的总个数; 单位面积样品中第种动物的个数; 收集到的动物种类数 动物种类越多,指数越大,水质越好;反之,种类越 少,指数越小,水体污染越严重。威尔姆对美国十几条河 流进行了调查,总结出指数与水样污染程度的关系如下: d值<1.0:严重污染;d值1.0~3.0:中等污染; d值>3.0:清洁
2.生物种类多样性指数 式中: ——种类多样性指数; N——单位面积样品中收集到的各类动物的总个数; ni——单位面积样品中第i种动物的个数; S——收集到的动物种类数。 动物种类越多,指数越大,水质越好;反之,种类越 少,指数越小,水体污染越严重。威尔姆对美国十几条河 流进行了调查,总结出指数与水样污染程度的关系如下: 值<1.0:严重污染; 值1.0~3.0:中等污染; 值>3.0:清洁 N n N n d i s i i = = − 1 2 log d d d d
3硅藻生物指数 硅藻指数 2A+B-2C ×100 A+b-c 式中:A一不耐污染藻类的种类数; B一广谱性藻类的种类数; C——仅在污染水域才出现的藻类种类数。 硅藻指数0~50为多污带;硅藻指数50~100为 α-中污带;硅藻指数100~150为β-中污带;硅藻 指数150~200为轻污带
3.硅藻生物指数 硅藻指数= 式中:A——不耐污染藻类的种类数; B——广谱性藻类的种类数; C——仅在污染水域才出现的藻类种类数。 硅藻指数0~50为多污带;硅藻指数50~100为 α-中污带;硅藻指数100~150为β-中污带;硅藻 指数150~200为轻污带。 100 2 2 + − + − A B C A B C
(二)污水生物系统法 将受有机物污染的河流按照污染程度和自净过 程,自上游向下游划分为四个相互连续的河段,即 多污带段、α-中污带段、β-中污带段和寡污带段, 每个带都有自己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根据 这些特征进行判断。 表6.1为污水系统的部分生物学、化学特征
(二)污水生物系统法 将受有机物污染的河流按照污染程度和自净过 程,自上游向下游划分为四个相互连续的河段,即 多污带段、α-中污带段、β-中污带段和寡污带段, 每个带都有自己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根据 这些特征进行判断。 表6.1为污水系统的部分生物学、化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