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阅读训练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25分) 裴侠字嵩和,河东解人也。年七岁,犹不能言,后于洛城见群乌蔽天从 西来,举手指之而言,遂志识聪慧,有异常童。年十三,遭父忧,哀毁有若 成人。魏正光中,稍迁义阳郡守。武卫将军进侠于帝,授左中郎将。及帝西 迁,侠将行而妻子犹在东郡。荥阳郑伟谓侠曰:"天下方乱,未知乌之所集, 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侠曰:"既食人禄,宁以妻子易图也?"遂从入关 除河北郡守,侠躬履俭素,爱人如子,所食唯菽盐菜而已。吏人莫不怀之。 此郡旧制,有渔猎夫三十人以供郡守。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 乃悉罢之。又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侠亦不以入私,并收庸为市官马。岁 月既积,马遂成群。去职之日,一无所取。人歌曰:"肥鲜不食,丁庸不取。 裴公贞惠,为世规矩。"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迁户部中大夫。时有奸 吏主守仓储,积年隐没至千万者。及侠在官,励精发擿①,数旬之内,奸盗 略尽。转工部中大夫。有大司空掌钱物典李贵乃于府中悲泣,或问其故,对 曰:"所掌官物,多有费用,裴公清严有名,惧遭罪责,所以泣耳。"侠闻之, 许其自首。贵自言隐费钱五百万。侠尝遇疾沉顿,士友忧之,忽闻五鼓,便 即惊起,顾左右曰:"可向府耶。"所苦因此而瘳②。晋公护闻之曰:"裴侠危 笃若此而不废忧公,因闻鼓声,疾病遂愈,此岂非天佑其勤恪也?"又司空 许国公宇文贵、小司空北海公申征并来候侠疾,所居第屋,不免霜露。贵等 还,言之于帝。帝矜其贫苦,乃为起宅,并赐良田十顷,奴隶耕耒粮粟莫不 备足。缙绅咸以为荣。卒于位,谥曰贞。 (节选自《北史 裴侠传》) [注⑩①擿(t):揭发。②瘳(chou):病愈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举手指之而言 吏人莫不怀之 B.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 C.所食唯菽盐菜而已 所居第屋,不免霜露 D.并收庸为市官马 乃为起宅,并赐良田十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侠"不以私废公”和"对奸吏起镇慑作用"的一组 是() A.侠将行而妻子犹在东郡。侠闻之,许其自首 B.宁以妻子易图也?李贵乃于府中悲泣。 C.忽闻五鼓,便即惊起。积年隐没至千万者。 D.所苦因此而瘳。 惧遭罪责,所以泣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侠七岁后即很聪明,有异于一般孩童。为官后忠于皇上,荥阳郑伟认 为天下动乱,劝他另谋前程,裴侠拒绝了这一忠告,毅然跟随皇上西迁入关 B.裴侠生活俭朴,为官清廉。他每日只是粗茶淡饭,而不食肥鲜美味;从 不私用郡中仆役,又不私取任何公物。因此受到人们尊重,称赞他为人间楷模。 C.裴侠在户部任职时严格约束官吏,揭发不法行为,并在短期之内取得成 效:在工部任职时,又敦促奸吏坦白交代,仅李贵一人即招供贪污公款五百万
古文阅读训练题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25 分) 裴侠字嵩和,河东解人也。年七岁,犹不能言,后于洛城见群乌蔽天从 西来,举手指之而言,遂志识聪慧,有异常童。年十三,遭父忧,哀毁有若 成人。魏正光中,稍迁义阳郡守。武卫将军进侠于帝,授左中郎将。及帝西 迁,侠将行而妻子犹在东郡。荥阳郑伟谓侠曰:"天下方乱,未知乌之所集, 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侠曰:"既食人禄,宁以妻子易图也?"遂从入关。 除河北郡守,侠躬履俭素,爱人如子,所食唯菽盐菜而已。吏人莫不怀之。 此郡旧制,有渔猎夫三十人以供郡守。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 乃悉罢之。又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侠亦不以入私,并收庸为市官马。岁 月既积,马遂成群。去职之日,一无所取。人歌曰:"肥鲜不食,丁庸不取。 裴公贞惠,为世规矩。"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迁户部中大夫。时有奸 吏主守仓储,积年隐没至千万者。及侠在官,励精发擿①,数旬之内,奸盗 略尽。转工部中大夫。有大司空掌钱物典李贵乃于府中悲泣,或问其故,对 曰:"所掌官物,多有费用,裴公清严有名,惧遭罪责,所以泣耳。"侠闻之, 许其自首。贵自言隐费钱五百万。侠尝遇疾沉顿,士友忧之,忽闻五鼓,便 即惊起,顾左右曰:"可向府耶。"所苦因此而瘳②。晋公护闻之曰:"裴侠危 笃若此而不废忧公,因闻鼓声,疾病遂愈,此岂非天佑其勤恪也?"又司空 许国公宇文贵、小司空北海公申征并来候侠疾,所居第屋,不免霜露。贵等 还,言之于帝。帝矜其贫苦,乃为起宅,并赐良田十顷,奴隶耕耒粮粟莫不 备足。缙绅咸以为荣。卒于位,谥曰贞。 (节选自《北史• 裴侠传》) [注]①擿(tī):揭发。②瘳(chōu):病愈。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举手指之而言 吏人莫不怀之 B.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 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 C.所食唯菽盐菜而已 所居第屋,不免霜露 D.并收庸为市官马 乃为起宅,并赐良田十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侠"不以私废公"和"对奸吏起镇慑作用"的一组 是( ) A.侠将行而妻子犹在东郡。 侠闻之,许其自首。 B.宁以妻子易图也? 李贵乃于府中悲泣。 C.忽闻五鼓,便即惊起。 积年隐没至千万者。 D.所苦因此而瘳。 惧遭罪责,所以泣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侠七岁后即很聪明,有异于一般孩童。为官后忠于皇上,荥阳郑伟认 为天下动乱,劝他另谋前程,裴侠拒绝了这一忠告,毅然跟随皇上西迁入关。 B.裴侠生活俭朴,为官清廉。他每日只是粗茶淡饭,而不食肥鲜美味;从 不私用郡中仆役,又不私取任何公物。因此受到人们尊重,称赞他为人间楷模。 C.裴侠在户部任职时严格约束官吏,揭发不法行为,并在短期之内取得成 效;在工部任职时,又敦促奸吏坦白交代,仅李贵一人即招供贪污公款五百万
D.裴侠时时以公事为重,深受晋公护的赞誉。皇上了解到他生活清贫,改 善了他的居住条件,赏赐他良田、奴隶及各种物品,士大夫都为此感到荣耀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 (2)裴侠危笃若此而不废忧公,因闻鼓声,疾病遂愈,此岂非天佑其勤恪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一9题。(30分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 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 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 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 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 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 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 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 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 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 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 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 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 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 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 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 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 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 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 “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 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 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 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 (《庄子·说剑》,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谋:为……谋划 B.请治剑服治:备办。 C.庄子入殿门不趋趋:小步快走 D.王乃校剑士七日使……较量
D.裴侠时时以公事为重,深受晋公护的赞誉。皇上了解到他生活清贫,改 善了他的居住条件,赏赐他良田、奴隶及各种物品,士大夫都为此感到荣耀。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⑴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 ⑵裴侠危笃若此而不废忧公,因闻鼓声,疾病遂愈,此岂非天佑其勤恪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 一 9 题。(30 分)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 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 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 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 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 吾王所见, 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 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 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 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 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 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 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 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 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 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 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 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 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 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 “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 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 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 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 (《庄子•说剑》,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谋:为……谋划。 B.请治剑服 治:备办。 C.庄子入殿门不趋 趋:小步快走 D.王乃校剑士七日 使……较量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日夜相击于前 B.甚矣,汝之不慧\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C.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 D.与赢而不助五国也\太子乃与见王 7.下列句子中直接记述庄子言行机智的一组是 ①“庄子当能。” ②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 ③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 ④“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 ⑤“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⑥“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A.①②③B.①⑤⑥ C.②④⑥D.③⑤④ 8.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 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 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 的思想。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3)夫子休,就舍待命。 10.名句填空(5分) 1. 不悱不发 重而道远 寒 4,学而不思则罔, 则远怨矣。 11,请简要概述儒、道、法、墨家的主要思想。(40分)(每家不超过20字)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日夜相击于前 B.甚矣,汝之不慧\ 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C.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 D.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太子乃与见王 7.下列句子中直接记述庄子言行机智的一组是 ①“庄子当能。” ②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 ③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 ④“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 ⑤“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⑥“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⑤④ 8.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 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 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 的思想。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3)夫子休,就舍待命。 10.名句填空(5 分) 1.___________ , 不悱不发 2 , 任重而道远 3,岁寒, 4,学而不思则罔, 5 ,则远怨矣。 11,请简要概述儒、道、法、墨家的主要思想。(40 分)(每家不超过 20 字)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严祺先文集序归庄 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其诗亦怪怪奇奇,独辟门户,而考亭先生尝病其 俗,日《上宰相书》、《读书城南诗》是也。岂非以其汲汲于求知干进,志在利禄 乎?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今天下多文人矣,身在 草莽,而通姓名于大人先生,且朝作一文,暮镌于梓,往往成巨帙,干谒贵人及 结纳知名之士,则挟以为贽,如此,文虽佳,俗矣。吾读严子祺先之文,深叹其 能矫然拔俗也。无锡自顾端文、髙忠宪两先生讲道东林,远绍绝学,流风未远 严子生于其乡,诵遗书,沐馀教,被服儒者,邃于经学。平日重名节,慎行藏, 视世之名位利禄,若将浼焉。感愤郁寨触事而发故其文文意之冒多令人之笑为 迂者。韩子尝言:“人笑之,则心以为喜。”夫人之笑韩子者,特以其文辞为流俗 所笑,犹杰然为一代儒宗;若立言之旨为流俗所笑,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虽然 使韩子而居今之世,其立言之旨,当亦如严子之迂,必不至有上宰相之书、城南 之诗,取讥于大儒矣。严子之文,余所见止数十篇,论理论事,明快严峭,恂恂 儒者而笔能杀人,文辞之工如此!然吾以为文辞之工,今世文人之不免于俗者, 亦或能之;其所以矫然拔俗,乃在立言之旨,世所共笑为迂者也。夫世共笑为迂 余独不以为迂,而欣赏叹诧,则余亦迂甚矣哉 (选自《陶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新1版) 注]①浼(mei):玷污。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 病:批评B.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拔:拔除 C.远绍绝学,流风未远 绍:继承D.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加:超过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与“其诗亦怪怪奇奇”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或咎其欲出者 B.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C.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B.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C.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D.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8结合文意,请你谈谈作者对严祺先的文章“欣赏叹诧”的原因。(4分) 答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3分) 译文 (2)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5分) 译文: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 严祺先文集序 归庄 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其.诗亦怪怪奇奇,独辟门户,而考亭先生尝病.其 俗,曰《上宰相书》、《读书城南诗》是也。岂非以其汲汲于求知干进,志在利禄 乎?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今天下多文人矣,身在 草莽,而通姓名于大人先生,且朝作一文,暮镌于梓,往往成巨帙,干谒贵人及 结纳知名之士,则挟以为贽,如此,文虽佳,俗矣。吾读严子祺先之文,深叹其 能矫然拔.俗也。无锡自顾端文、高忠宪两先生讲道东林,远绍.绝学,流风未远。 严子生于其乡,诵遗书,沐馀教,被服儒者,邃于经学。平日重名节,慎行藏, 视世之名位利禄,若将浼①焉。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 迂者。韩子尝言:“人笑之,则心以为喜。”夫人之笑韩子者,特以其文辞为流俗 所笑,犹杰然为一代儒宗;若立言之旨为流俗所笑,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虽然, 使韩子而居今之世,其立言之旨,当亦如严子之迂,必不至有上宰相之书、城南 之诗,取讥于大儒矣。严子之文,余所见止数十篇,论理论事,明快严峭,恂恂 儒者而笔能杀人,文辞之工如此!然吾以为文辞之工,今世文人之不免于俗者, 亦或能之;其所以矫然拔俗,乃在立言之旨,世所共笑为迂者也。夫世共笑为迂, 余独不以为迂,而欣赏叹诧,则余亦迂甚矣哉! (选自《陶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年新 1 版) [注]①浼(měi):玷污。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而考亭先生尝病.其俗 病:批评 B.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 拔:拔除 C.远绍.绝学,流风未远 绍:继承 D.不又加.于古人一等乎 加:超过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与“其诗亦怪怪奇奇”的“其”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或咎其.欲出者 B.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C.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A.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B.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C.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D.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者为迂者。 8.结合文意,请你谈谈作者对严祺先的文章“欣赏叹诧”的原因。(4 分) 答: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3 分) 译文: (2)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5 分) 译文:
(3)则余亦迂甚矣哉!(2分) 译文: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原弊 [宋]欧阳修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 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 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 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 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 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 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 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 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 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 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 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 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 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 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
(3)则余亦迂甚矣哉!(2 分) 译文: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原 弊 [宋] 欧阳修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 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 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 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 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 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 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 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 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国家罢兵, 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 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 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 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 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 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 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