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圆 文言文文体知识 7.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4书①字条,文字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陈涉世家》 1说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从内容上看文体可以叙述事情,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尺陵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②书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作|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文书,公文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者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这种“说”,它的叙事及议论,都是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④著作,书籍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为了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从本《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形成别具特⑤书写乃丹书帛日“陈胜王”(《陈涉世家》) 质上说它是属于议论性的文体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小品相似,色的书棱文传统尺棱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亡①灭亡,亡国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优患, 初中阶段所学的有《马说》《爱莲说》等 死于安乐》) 2.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 一词多义 ②逃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知识盘点: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③同“无”,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6许①答应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表、议刘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②赞同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③名词,处所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词的本义有④代词,此,这样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 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两种理解:A.就词的来源说,即该词的最初意义如“去的|⑤数词,表示对数量的估计,左右,上下潭中鱼可百许头(《小 尾常有“臣某诚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我们最初意义是“离开”,“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B.就词的石潭记》 初中课本所选诸葛亮的《出师表》即“表“中范例。 应用来说把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⑥拟声词,h曳屋许许声(《口技》) 3序又名“序言“前言“引官,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卡兵”的常用意义是“士兵”等 已①停止是亦不可以已乎(《鱼我所欲也》) 文章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做“序,内客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完结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多是对斯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末潇的《送东阳马关联的意义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罢了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上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皆刑其长吏《陈涉④同"以”自重卓已来,豪杰并起(《隆中对》) 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请的缘起,世家》 已经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隆中对》)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前面有一段序:丙辰中秋,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8作振作一鼓作气(《曹刿论战》 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段小序即交代了作词义基本义产生的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②奋起有所作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假《生于优患死于安乐》 的缘起与过程。 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③写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4.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积累卡片:常见多义词例释 ④兴建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种文体一殷都用韵,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按照多义词、义项、例句及篇目顾序整理 ⑤劳作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之意。我们学过的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1从①跟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 ⑥起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满井游记》) 5.记是古代的种散文体裁文言文标题中的“…记,相②顺从,听从小惠未偏,民弗从也(《曹刿战》 ⑦像……那样马作的卢飞快(《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当于现代文“记……的形式如“小石潭记",就是“记小石⑥顺着,随着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 9使①使者,使节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春秋》)(第 潭,即记述游小石潭的行踪以及小石潭的景物这类文章当中,④依从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个“使”是动词,派) 大多数是游记,一种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个词,由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②派造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的散文体裁。其次是些普⑥介词,向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③出使晏子使楚(《晏子春秋》) 通的叙事性散文或者“杂记"(包括如《桃花源记》这样的诗前2策①名词,泛指马鞭子执策而临之(《马说》) ④让,令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序文1除以上两篇,我们学到的还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②动词,用鞭子打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⑤假使,假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满井游记》《核舟记》等。 ③记载(名词用作动词)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干强(《木兰诗》)10比@靠近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6传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殷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3具④详细,详尽此人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②较较量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刻《捕蛇者说》 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迹。多采用叙述、描写等②具有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③及,等到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 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这种文体,惯用于史书一般为他自工具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伤仲永》 知识)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 人所写,如《张衡传》等,也有写自己的传记,如陶渊明的G五④备,置办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 ,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两小儿辩日》) 柳先生传》 ⑤同“俱“,全,都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吏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第 1 页 文言文文体知识 1.说 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从内容上看,文体可以叙述事情, 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作 者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这种“说”,它的叙事及议论,都是 为了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从本 质上说,它是属于议论性的文体,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小品相似。 初中阶段所学的有《马说》《爱莲说》等。 2.表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 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 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 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 表以陈情,议以执异。”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 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 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 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我们 初中课本所选诸葛亮的《出师表》即“表”中范例。 3.序 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 文章。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做“赠序”,内容 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 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 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前面有一段序:“丙辰中秋, 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段小序即交代了作词 的缘起与过程。 4.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 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用韵,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 扬、鉴戒之意。我们学过的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5.记 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文言文标题中的“……记”,相 当于现代文“记……”的形式。如“小石潭记”,就是“记小石 潭”,即记述游小石潭的行踪以及小石潭的景物。这类文章当中, 大多数是游记,一种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 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的散文体裁。其次是些普 通的叙事性散文或者“杂记”(包括如《桃花源记》这样的诗前 序文)。除以上两篇,我们学到的还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满井游记》《核舟记》等。 6.传 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 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迹。多采用叙述、描写等 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这种文体,惯用于史书。一般为他 人所写,如《张衡传》等,也有写自己的传记,如陶渊明的《五 柳先生传》。 7.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 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 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 《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形成别具特 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一、一词多义 知识盘点: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 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 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 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词的本义有 两种理解:A.就词的来源说,即该词的最初意义。如“去”的 最初意义是“离开”,“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B.就词的 应用来说,把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 “兵”的常用意义是“士兵”等。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 关联的意义。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 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皆刑其长吏《陈涉 世家》)。 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 义、基本义产生的。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 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 积累卡片:常见多义词例释 按照多义词、义项、例句及篇目顺序整理: 1.从 ①跟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 ②顺从,听从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③顺着,随着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 ④依从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⑤介词,由 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⑥介词,向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2.策 ①名词,泛指马鞭子 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动词,用鞭子打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记载(名词用作动词)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3.具 ①详细,详尽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②具有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③工具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伤仲永》) ④备,置办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 ⑤同“俱”,全,都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4.书 ①字条,文字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陈涉世家》) ②书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③文书,公文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④著作,书籍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⑤书写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 5.亡 ①灭亡,亡国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②逃跑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涉世家》) ③同“无”,没有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6.许 ①答应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②赞同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③名词,处所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④代词,此,这样 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 ⑤数词,表示对数量的估计,左右,上下潭中鱼可百许头(《小 石潭记》) ⑥拟声词,hǔ 曳屋许许声(《口技》) 7.已 ①停止 是亦不可以已乎(《鱼我所欲也》) ②完结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③罢了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④同“以”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隆中对》) ⑤已经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隆中对》) 8.作 ①振作 一鼓作气(《曹刿论战》) ②奋起,有所作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写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④兴建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⑤劳作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⑥起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满井游记》) ⑦像……那样 马作的卢飞快(《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9.使 ①使者,使节 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春秋》)(第一 个“使”是动词,派) ②派遣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③出使 晏子使楚(《晏子春秋》) ④让,令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⑤假使,假如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10.比 ①靠近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②比较,较量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③及,等到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 11.故 ①旧的,原来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 ②原因,缘故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两小儿辩日》) 第 2 页③特意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④所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优患,死于安乐))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如“天下苦秦久矣“|1.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鼓”转化为动词“击鼓 (《陈涉世家》中的“苦,因带宾语“秦”,意为T对秦王朝1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也(《公输》)“寇转化为动词“入侵 词类活用 的残暴统治)感到苦恼 16.黄梅时节家家雨(《约客》)“雨”转化为动词“下雨"。 知识盘点: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8)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调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17.余则细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细袍敝衣是“穿 要有以下几类 么样“的意思。 组袍敝衣“的意思。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 两个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18.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腰转化为动词“凄佩 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 词就活|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稍稍宾客其父“(二)名词作状语 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 只是动(《伤仲永》)中的宾客”,本为名词,“宾客其父为动宾结构,1.日扳仲永环调于邑人(《伤仲水》)“日是“天天 作化而已。如“一狼洞其中”(《振 名词,洞“宾客“就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其父为宾客 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西”是“向西的意思 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4.下见小溪(《小石潭记》)“下是“向下“的意思 2)一般名词作状语 的人或事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渔人甚异之“|5.斗折蛇行(《小石潭记》)“斗“蛇是“像北斗星”“像蛇 中 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途中两狼,级行甚远(《狼》)(《桃花源记》中的“异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异之”就的意思 金”,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以之为异”,“认为这事奇怪 6.大牙差互(《小石潭记》)大牙“是“像狗的牙 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斩(《陈(9)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7山行六t里(《醉翁亭记》)“山是“沿着山路的意思 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8.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翼“是“像鸟的翅膀一 “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活用来的,活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 0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①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在一起,使宾语所代表的人|9.筑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是"用筑省”的意 (《项羽本纪》)中的“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或事产生这个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思 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生于优患死于安乐》)中的“饿是动词因后面带宾语“其10.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南”“北是“向南”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体肤”,就活用为使动,“使体肤经受饥饿 “向北”的意思 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假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互用 (3)方位名词作状语 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如“凄神寒骨1,除好凶(《出师表》)“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好凶之人 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 = (《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亲”“远”,形容词作动词,“亲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 “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 近““疏远 (《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 自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带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3.此皆良实(《出师表》)“良实”,形容词作名词,“贤良诚实的 “望“,限制其方向。 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汗牛充栋“(《黄生借书说》)|人 (4)时间名词作状语 中的“汗”本是名词“汗水“,因其后带宾语“牛”,意为“使牛4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奔”,动词转化为名词,“飞奔的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出汗”,成为使动 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积累卡片:(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6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故““新",形容词转化为名词 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 2.每至晴初霜旦(《三峡》)“霜"转化为动词“下霜" 旧知识”“新收获", (5)动词活用为名词 4.妇抚儿乳(《口技》)“乳“转化为动词“喂乳 (四)意动用法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5.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名"“转化为动词说出 《伤仲永》) 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6.其夫呓语(《口技》)"呓语”转化为动词“说梦话 (《伤仲永》 是之奇 中的射,本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7会宾客大整(口技》)“宴“由名词“宴席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8泉而若者,疊而歌者,红装而者(《满井游 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如“无鮮肥滋味|“疊”“歌”“红装”“蹇”等分别转化为动词“汲 记》)“泉"器 地也(《伤仲永》)利是“以其利”,译为“认为那 样有利可图 “苕4.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美是“以我美 端|5.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异”是“以之为异 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酒杯”“唱歌穿着艳装”骑驴 6.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耻”是“以.为耻辱 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 9人恒过(《生于优患,死于安乐》)过转化为动词犯过失“.(五)使动用法 (7)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0.神弗福也(《曹刿论战》)“福”转化为动词“保佑 3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陵之劳形(《陋室铭》)“乱”“劳
④所以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词类活用 知识盘点: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 要有以下几类: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 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 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 作化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 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 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 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斩”(《陈 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 “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项羽本纪》)中的“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 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 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南而望” (《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 “望”,限制其方向。 (4)时间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 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 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 (5)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 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 中的“射”,本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 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 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 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 (7)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如“天下苦秦久矣” (《陈涉世家》)中的“苦”,因带宾语“秦”,意为“(对秦王朝 的残暴统治)感到苦恼”。 (8)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 怎么样”的意思。 ①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 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中的“宾客”,本为名词,“宾客其父”为动宾结构, “宾客”就活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其父为宾客”。 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 的人或事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中的“异”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异之”就 是“以之为异”,“认为这事奇怪”。 (9)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 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 活用来的,活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在一起,使宾语所代表的人 或事产生这个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饿”是动词,因后面带宾语“其 体肤”,就活用为使动,“使体肤经受饥饿”。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假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 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如“凄神寒骨” (《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 “骨”,意为“使骨寒”,成为使动。 ③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带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 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汗牛充栋”(《黄生借书说》) 中的“汗”本是名词“汗水”,因其后带宾语“牛”,意为“使牛 出汗”,成为使动。 积累卡片:(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2.每至晴初霜旦(《三峡》)“霜”转化为动词“下霜”。 4.妇抚儿乳(《口技》)“乳”转化为动词“喂乳”。 5.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名”转化为动词“说出”。 6.其夫呓语(《口技》)“呓语”转化为动词“说梦话”。 7.会宾客大宴(《口技》)“宴”由名词“宴席”转化为动词“宴 请”。 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满井游记》)“泉”“茗” “罍”“歌”“红装”“蹇”等分别转化为动词“汲泉”“喝茶”“端 酒杯”“唱歌”“穿着艳装”“骑驴”。 9.人恒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转化为动词“犯过失”。 10.神弗福也(《曹刿论战》)“福”转化为动词“保佑”。 11.公将鼓之(《曹刿论战》)“鼓”转化为动词“击鼓”。 1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也(《公输》)“寇”转化为动词“入侵”。 16.黄梅时节家家雨(《约客》)“雨”转化为动词“下雨”。 17.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缊袍敝衣”是“穿 缊袍敝衣”的意思。 18.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腰”转化为动词“腰佩”。 (二)名词作状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是“天天”。 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西”是“向西”的意思。 4.下见小溪(《小石潭记》) “下”是“向下”的意思。 5.斗折蛇行(《小石潭记》)“斗”“蛇”是“像北斗星”“像蛇” 的意思。 6.犬牙差互(《小石潭记》)“犬牙”是“像狗的牙齿一样”。 7.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山”是“沿着山路”的意思。 8.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翼”是“像鸟的翅膀一 样张开”。 9.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是“用箕畚”的意 思。 10.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南”“北”是“向南” “向北”的意思。 (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互用 1.攘除奸凶(《出师表》)“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凶之人”。 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亲”“远”,形容词作动词,“亲 近”“疏远”。 3.此皆良实(《出师表》)“良实”,形容词作名词,“贤良诚实的 人”。 4.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奔”,动词转化为名词,“飞奔的 马”。 6.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故”“新”,形容词转化为名词, “旧知识”“新收获”。 (四)意动用法 1.父异之(《伤仲永》)“异”是“以之为异”。 2.邑人奇之(《伤仲永》)“奇”是“以之为奇”。 3.父利其然也(《伤仲永》)“利”是“以其利”,译为“认为那 样有利可图”。 4.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美”是“以我美”。 5.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是“以之为异”。 6.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耻”是“以……为耻辱”。 (五)使动用法 第 3 页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乱”“劳
是“使耳乱”“使形劳 20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湖心亭看雪》)(名词用作动4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同上)(名词用作状语)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词):客居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所为,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苦”“劳“饿21与余舟芥.(同上)(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亲的微小.|4泉而茗者.(《满井游记》)(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 空乏”等都是使动用法 八年级(下 45泉而茗者。(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煮茶。 3.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生”,“使之生" 2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名词作状语)向东而歌者(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端着酒杯 4.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息”,“使心息 A46红装而者.(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穿着艳装 5.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谜“,“使人眼迷” 23急湍甚至箭,猛浪若奔(同上)(动词用作名词):指奔的47作则飞砂走砾(同上)(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 补:人教版七——九年级词类活用一 48作则飞砂走砾.(同上)(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七年级(上) 24负势竞上,互相轩盖(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A指(争九年级(上)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X时间名词用作状语)着往)高外;B指(争着往)远处 49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A(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25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50故五月渡卢,深入不毛(同上X名词用作动词):长庄稼(长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A指26-食或尽粟一石(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完 草木) 7策之不以其道。(同上)(名词用作动词):鞭策(用鞭子打),51恢弘志士之气,不直妄自菲薄。(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伤仲永》)(形容词作意动词):感到2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上)(数词用作动词)行千|5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同上)(形容词用作 动词):和亲近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同上X形容词作意动词)认为29食之不能尽其材.(同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53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 奇特、非凡。 动词):和…远。 5父利其然也(同上)(名词作意动词)把看作有利.30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名词用54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良诚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同上)(动词用作名词):名声.作动词):挂在腰间(腰间挂着 7策勋十二转,赏百干强.(《木兰诗》)(名词活用为动词):|31余则泡敝衣处其间(同上)(名词用动词):穿着棉袄,5除奸凶,兴复汉室,(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 登记。 破衣服 恶的敌人。 8会宾客大宴。(《口技》)(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32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同上)(名词用作动词):动九年级(下) 9不能名其一处也。(同上)(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56肉食者鄙,又何间焉(名词活用作动词,参与) 33手笔录,计日以还(同上)(名词用作状语):用笔.57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10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桃花源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34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X名词用作状语):向西。58公将鼓之(鼓,名词做动词,击鼓) 以….为异或认为奇怪。 35如鸣环,心乐之。(同上)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59朝服衣冠(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1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X名词活用为动词):间名,36日光下流澈,影布石上。(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向下.|60能面刺凛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著名 37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61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1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同上)(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显出灵样 62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 异 38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美 13斯是魉室,惟吾德馨.(同上)(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此处指狗的牙齿一样 6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 用作动词,偏爱) 居室的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译为有了芳馨 39凌神寒骨,悄怆幽邃(同上X形容词的使动用法):A使64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的 使痛苦) 14无丝竹之乱耳。(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凄凉;B使寒泠 65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的使 ,使……困、痛苦) 15无案陵之劳形(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4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形容词|6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16虽乘奔吁御风不以疾也(《三峡》动词用作名词):善跑的用作状语):A在…之前;B在…之后 67劳其筋骨(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4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同上)(名词用作动词):|68饿其体肤(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饥饿) 17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守,名词,太守,官名。这里是动词,即“做太守.69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动词用作名词,国内) 18则素满绿罩,回清倒影.(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42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名词用作动词):命0簧善运于渤海之尾(筑鑫:名词用作状语,用筑鑫) 19每至睛初霜旦。(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结霜 4页1吾与汝毕力平睑(毕:形容词)
是“使耳乱”“使形劳”。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 所为,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苦”“劳”“饿” “空乏”等都是使动用法。 3.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生”,“使之生”。 4.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息”,“使心息”。 5.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迷”,“使人眼迷”。 补:人教版七——九年级词类活用一览 七年级(上)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按时。 2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A 指 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 B 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七年级(下) 3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伤仲永》)(形容词作意动词):感到 惊异。 4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同上)(形容词作意动词):认为…… 奇特、非凡。 5 父利其然也。(同上)(名词作意动词)把……看作有利。 6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同上)(动词用作名词):名声。 7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名词活用为动词): 登记。 8 会宾客大宴。(《口技》)(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9 不能名其一处也。(同上)(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八年级(上) 10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桃花源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以……为异或认为……奇怪。 1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 著名。 12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同上)(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显出灵 异。 13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同上)(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此处指 居室的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译为有了芳馨。 14 无丝竹之乱耳。(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 15 无案牍之劳形。(同上)(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16 虽乘奔吁御风不以疾也。(《三峡》)(动词用作名词):善跑的 马。 17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 18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19 每至晴初霜旦。(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结霜。 20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湖心亭看雪》)(名词用作动 词):客居。 21 与余舟一芥。(同上)(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亲的微小。 八年级(下) 22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名词作状语);向东 或向西。 23 急湍甚至箭,猛浪若奔。(同上)(动词用作名词):指飞奔的 马。 24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A 指(争 着往)高外;B 指(争着往)远处。 25 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 26 一食或尽粟一石。(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完。 27 策之不以其道。(同上)(名词用作动词):鞭策(用鞭子打), 驱使。 28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上)(数词用作动词):行千 里。 29 食之不能尽其材。(同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 竭尽。 30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名词用 作动词):挂在腰间(腰间挂着) 31 余则 袍敝衣处其间。(同上)(名词用动词):穿着旧棉袄, 破衣服。 32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同上)(名词用作动词):动 手。 33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同上)(名词用作状语):用笔。 34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35 如鸣 环,心乐之。(同上)(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36 日光下流澈,影布石上。(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向下。 37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一 样。 38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同上)(名词用作状语):像 狗的牙齿一样。 39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同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A 使…… 凄凉;B 使……寒泠。 40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形容词 用作状语):A 在……之前;B 在……之后。 41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同上)(名词用作动词): “守”,名词,太守,官名。这里是动词,即“做……太守”。 42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名词用作动词):命 名。 43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同上)(名词用作状语):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44 泉而茗者。(《满井游记》)(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 45 泉而茗者。(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煮茶。 而歌者。(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端着酒杯。 46 红装而蹇者。(同上)(名词用作动词):穿着艳装。 47 作则飞砂走砾。(同上)(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 48 作则飞砂走砾。(同上)(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走。 九年级(上) 49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A(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50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同上)(名词用作动词):长庄稼(长 草木) 51 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同上)(形容词用作动词); 发扬。 52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同上)(形容词用作 动词):和……亲近。 53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同上)(形容词用作 动词):和……疏远。 54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良、诚 实的人。 55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同上)(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 恶的敌人。 九年级(下) 56 肉食者鄙,又何间焉(名词活用作动词,参与) 57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58 公将鼓之(鼓,名词做动词,击鼓) 59 朝服衣冠(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60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61 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62 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 美) 63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64 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65 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痛苦) 66 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67 劳其筋骨(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68 饿其体肤(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饥饿) 69 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动词用作名词,国内) 70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 第 4 页 71 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
72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苦于)29子墨子九距之“距”(j通“拒”抵御 当其用作动词,表示“成就王业”等意时,读wang。例:大楚 73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30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图0u)通“御”抵挡 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31公输盘诎 诎“(qu)通“屈 3度作名词,表示“计量长短的标准”“限度”“法制“气度 74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向着,对着) 32曾益其所不能 度过”等意时,读du 33困于心,衡于虑 通“横”梗塞,不顾在作动词,并表示“计量““揣测考虑等意思时,读du.例 三、通假字 34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强”辅佐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七年级(上册) 5故患有所不辟也“辟"(b)通“避”躲避 4臭作形容词,表示与“香”相对的意思时,读chou 1不亦说乎“说(yue)通“悦”高兴 3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bian)通辨”辨别|作名词,表示“气味”时,读x.例:左佩刀,右备容臭,烨 2诲女知之乎“女”(m)同“汝你 37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de)通“德”感激 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 3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i)通“智”明 8乡为身死而不受“乡“( xiang)通“向”以前 5乘作动词,在表示“驾““坐”“趁”等意时,读 cheng。例 遍,遍及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赠汪伦》 5尊君在不“不"(fou) 40始一反焉“反(fan)通“返”返回 王表示“车辆”或作“四”的代称时,读 sheng。例:道 41汝之不惠“惠"(hui)通“慧职明 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an)通 牵,引42河曲智叟亡以应“亡“(wu)通“无”没有 女表示“女性”“女儿“的意思时,读na 7贤于材人远矣“材”(ca)通“才"才能 43一厝朔东“厝(cuo)通“措”放置 女声,但闻燕山骑鸣啾啾。(《木兰涛》) 8对镜帖花环“帖"(tie)通“贴” 作人称代词时,则同“汝”,读作r。例:由,诲女知之乎?知 9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土邪“邪"e)通“耶”呢 四、异读字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10满坐寂然“坐”(zuo)通“座 知识盘点:异读字是一种特有的读音现象,它是指一个字有两个7降动词,在表示“降落”“降临”“降给““下达”等意时,读 八年级(上册) 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而表示的意义相同的字。文言文异读字有三|jang.例 11便要还家“要“(yao)通“邀”邀请 种情况: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和古音异读。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2荡胸生曾云“曾"(ceng)通“层 破音异读,又叫“读破"。它是采用改变汉字通常读音的方法来 在表示“欢悅”“平和”的意思时,读 xIang。例:未尝稍 13略无阙处“阙"(que)通“缺“中断 表示该字词性和意义的改变。如:天雨墙坏(《智子疑邻》)句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 八年级(下册) 中没有谓语动词,因此“雨“转化为动词。所以,在习惯上把它 14蝉则干转不穷*转"( zhuan)通“啭鸟叫声 读作yu,以表示和作名词的“雨“(yu)的区别 五、常用实词 15窥谷忘反“反“(fan)通“返“”返回 所谓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知识盘点: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 16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食()通喂养|如: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里的说|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17才美不外见“见"(xian)通“现“显现 是“优的通假字,因此,就应该读成它的本字世”(ye),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18食之不能尽其材 i)通“才”才能 而不能再读shu音了。 的关键 19其真无马邪“邪” 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 官名、积累卡片:常见文言实词 20四支僵劲不能动“支 民族称呼、器物名、姓氏等 而保1.安 留发古音。如:可汗问所欲 22百废具兴“具“(ju)通“俱”都 句中“可汗”是对我国古代北方部族首领的称 《兰 )此(1)安逸.例:死于安乐(《生于优患,死于安乐》 k曲(2)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23属予作文以记之“属”"(zhu通“嘱”嘱咐 n”,而不能读为“ kehan (3)怎么。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24玉盘珍羞直万钱“羞”(x)同“馐”佳肴 积累卡片 (4)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5玉盘珍羞直万钱“直"(zh)同 1信本义是表示 信任”“的确”“任意”“使者”等意,2.曾 九年级(上册 读xn.例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优患,死于安 26是以先帝简拔以“简"(jian)通“拣”挑选 有时假借为“伸展 之意,即与“伸”同义,读为she乐》) 27必能褘补阙漏“阙"(que)通“缺”缺点 n。例:孤不度德量力,欲信 (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例:曾 九年级(下册 2王作名词,表示“帝王“诸候王”等意时,读wang,例:不若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 28公输盘不说“说”yue)通“悅”高兴 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5(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72 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苦于) 73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 语气,连) 74 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向着,对着) 三、通假字 七年级(上册) 1 不亦说乎 “说”(yuè) 通“悦” 高兴 2 诲女知之乎 “女”(rǔ) 同“汝” 你 3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zhì) 通“智” 聪明 4 路转溪头忽见 “见”(xiàn) 通“现” 显现 5 尊君在不 “不”(fǒu) 通“否” 七年级(下册) 6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bān) 通“攀” 牵,引 7 贤于材人远矣 “材”(cái) 通“才” 才能 8 对镜帖花环 “帖”(tiē) 通“贴” 粘贴 9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yé) 通“耶” 呢 10 满坐寂然 “坐”(zuò) 通“座” 座位 八年级(上册) 11 便要还家 “要”(yāo) 通“邀” 邀请 12 荡胸生曾云 “曾”(céng) 通“层” 13 略无阙处 “阙”(quē) 通“缺” 中断 八年级(下册) 14 蝉则千转不穷 “转”(zhuǎn) 通“啭” 鸟叫声 15 窥谷忘反 “反”(fǎn) 通“返” 返回 16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sì) 通“饲” 喂养 17 才美不外见 “见”(xiàn) 通“现” 显现 18 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cái) 通“才” 才能 19 其真无马邪 “邪”(yé) 通“耶” 吗 20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zhī) 通“肢” 21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pī) 通“披” 穿 22 百废具兴 “具”( jù) 通“俱” 都 23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zhǔ) 通“嘱” 嘱咐 24 玉盘珍羞直万钱 “羞”(xiū) 同“馐” 佳肴 25 玉盘珍羞直万钱 “直”(zhí) 同“值” 九年级(上册) 26 是以先帝简拔以 “简”( jiǎn) 通“拣” 挑选 27 必能裨补阙漏 “阙”(qūe) 通“缺” 缺点 九年级(下册) 28 公输盘不说 “说”(yuè) 通“悦” 高兴 29 子墨子九距之 “距”( jù) 通“拒” 抵御 30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圉”(yù) 通“御” 抵挡 31 公输盘诎 “诎”(qū) 通“屈” 理屈 32 曾益其所不能 “曾”(cēng) 通“增” 增加 33 困于心,衡于虑 “衡”(héng) 通“横” 梗塞,不顺 34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bì) 通“弼” 辅佐 35 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bì) 通“避” 躲避 36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biàn) 通“辨” 辨别 37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dé) 通“德” 感激 38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xiāng) 通“向” 以前 39 小惠未徧 “徧”(biàn) 通“遍” 普遍,遍及 40 始一反焉 “反”(fǎn) 通“返” 返回 41 汝之不惠 “惠”(huì) 通“慧” 聪明 42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wǘ) 通“无” 没有 43 一厝朔东 “厝”(cuò) 通“措” 放置 四、异读字 知识盘点:异读字是一种特有的读音现象,它是指一个字有两个 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而表示的意义相同的字。文言文异读字有三 种情况: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和古音异读。 破音异读,又叫“读破”。它是采用改变汉字通常读音的方法来 表示该字词性和意义的改变。如:天雨墙坏。(《智子疑邻》)句 中没有谓语动词,因此“雨”转化为动词。所以,在习惯上把它 读作 yù,以表示和作名词的“雨”(yǔ)的区别。 所谓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 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里的“说” 是“悦”的通假字,因此,就应该读成它的本字“悦”(yuè), 而不能再读 shuō音了。 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 民族称呼、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 留发古音。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木兰诗》)此 句中“可汗”是对我国古代北方部族首领的称呼,应读为“kèh án”,而不能读为“kěhàn”。 积累卡片: 1 信 本义是表示“诚实”“信任”“的确”“任意”“使者”等意, 读 xìn。例: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有时假借为“伸展”“伸张”之意,即与“伸”同义,读为 shē n。例:孤不度德量力,欲信 2 王 作名词,表示“帝王”“诸侯王”等意时,读 wáng。例: 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当其用作动词,表示“成就王业”等意时,读 wàng。例:大楚 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3 度 作名词,表示“计量长短的标准”“限度”“法制”“气度” “度过”等意时,读 dù。 在作动词,并表示“计量”“揣测考虑”等意思时,读 duó。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4 臭 作形容词,表示与“香”相对的意思时,读 chòu。 作名词,表示“气味”时,读 xiù。例:左佩刀,右备容臭,烨 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 5 乘 作动词,在表示“驾”“坐”“趁”等意时,读 chéng。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赠汪伦》) 在表示“车辆”或作“四”的代称时,读 shèng。例:道千乘 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6 女 表示“女性”“女儿”的意思时,读 nǚ。例:不闻爷娘唤 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作人称代词时,则同“汝”,读作 rǔ。例:由,诲女知之乎?知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7 降 动词,在表示“降落”“降临”“降给”“下达”等意时,读 jiàng。例: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在表示“欢悦”“平和”的意思时,读 xiáng。例:未尝稍 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 五、常用实词 知识盘点: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 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的关键。 积累卡片:常见文言实词 1.安 (1)安逸。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3)怎么。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 (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例:曾 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 第 5 页(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3)汇集。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 5.酆 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 3.从(1)跟,随。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康而从者(4)定将.例:会挽雕弓如满月(《江城子》)会当凌绝顶(《望野( 臣卑酃《出师表》) (《小石潭记》) 6.毕 毕力平睑《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 (2)学习。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0.见(1)看见例:清见底(《满井游记》/渔人(《桃|技》 (3)追寻。例:溯洄从之(《蒹葭》) 花源记》) 7.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不 (4)依从。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2)拜见例:徐庶见先主(《隆中对》)/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宣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5)自,由。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 忌讽齐王纳谏》)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策之 (6)在。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3)接见。例: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 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7)堂房亲属。例:赠从弟(《赠从弟》) (4)了解。例: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10称:1、相当、配合(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 (8)向.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叫问(《送东阳马生序》)(5)认识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4.得(1)能够。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6)xian,引。例: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1.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 (2)领会。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1.将(1)将要.例:将以攻宋(《公输》/公将鼓之(《曹秋也)3、果真(今诚以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碱减如是,则霸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刿论战》) 业可成,汉室可兴) 2)带兵。例: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12.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 (4)实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带兵的人,将领例: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驰:1、骑(愿驰干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 (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 (4)带领。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 15.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6)得到,获得。例:优劣得所(《出师表》) (5)扶持。例: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16.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 5.道(1)(正确的)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6)拿。例: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 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主张,思想,学说。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7)和,与,同.例:暂伴月将影(《月下独酌》) 17.箪:1、用年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 (3)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13.尽(1)全部取得。例:利尽南海(《隆中对》) 形竹筐(一箪食,一豆) (4)政治的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2)尽兴。例:造饮辄尽(《五柳先生传》) 18.当: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3、将要。(今当远离) (5)仁政。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尽头,到头。例:林尽水源(《桃花源记》) 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6)说。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4)穷尽。例: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 19.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3、方法 6.当(1)面对,对着。例: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完,没有了,例: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 (2)在某个时候或某个地方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6)全,这里作动词,吃尽”。例:一食或尽粟石(《马说》)源记》 序》) 14.文(1)文章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20.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 (3)应当。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文字。例:文日“初平山人“(《核舟记》 得)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7.方(1)指面积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3)文采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21.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 (2)方位、方向、处所例: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学而》)(4)剩花纹,画着文采例:普技发文身(《观》 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3)当.时,例:方其远出海门(《观潮》) 16.知(1)知道。例: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24.度:1、du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2、渡过越过 (4)将要。例:方欲行(《狼》) (2)同智”,聪明,智慧例: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关山度若飞) (5)正在,例:方出神(《童超》) (3)了解。例: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学而》) 26.恶:1、怎么(恶能无纪)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8国(1)国防。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4)明白,懂得,例:不可谓知类(《公输》) 发: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5、开放(野芳发 寡助》) (5)识别,认识。例: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而幽香)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7、a,头发(黄 2)国家。例 难测也(《曹刿论战》) (6觉得感觉。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发垂并怡然自乐 (3)国都,京城 国还乡(《岳阳楼记》) 补:1.安:1.怎么(安求其能干里也)2.养(衣食所安)30.分:1n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2.分 (4)国事。例: (《陈涉世家》) 2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 (5)地势。例:国险而民附(《隆中对》) 3备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有奇《核舟记》)4.他e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 9会(1)适逢。例: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师表》) (2)体会,领会。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吏》) 6页1.拳: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2、接受、奉
(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3.从 (1)跟,随。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 (《小石潭记》) (2)学习。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3)追寻。例:溯洄从之(《蒹葭》) (4)依从。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5)自,由。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 (6)在。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7)堂房亲属。例:赠从弟(《赠从弟》) (8)向。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4.得 (1)能够。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2)领会。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 欲也》) (4)实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 (6)得到,获得。例:优劣得所(《出师表》) 5.道 (1)(正确的)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主张,思想,学说。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3)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 (5)仁政。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说。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6.当 (1)面对,对着。例: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2)在某个时候或某个地方。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 序》) (3)应当。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7.方 (1)指面积。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2)方位、方向、处所。例: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学而》) (3)当……时。例:方其远出海门(《观潮》) (4)将要。例:方欲行(《狼》) (5)正在。例:方出神(《童趣》) 8.国 (1)国防。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 寡助》) (2)国家。例: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3)国都,京城。例:去国还乡(《岳阳楼记》) (4)国事。例: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5)地势。例:国险而民附(《隆中对》) 9.会 (1)适逢。例: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体会,领会。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3)汇集。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4)定将。例:会挽雕弓如满月(《江城子》)/会当凌绝顶(《望 岳》) 10.见 (1)看见。例:清澈见底(《满井游记》)/见渔人(《桃 花源记》) (2)拜见。例:徐庶见先主(《隆中对》)/于是入朝见威王(《邹 忌讽齐王纳谏》) (3)接见。例:将军岂愿见之乎(《隆中对》) (4)了解。例: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5)认识。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6)xiàn,引见。例: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11.将 (1)将要。例:将以攻宋(《公输》)/公将鼓之(《曹 刿论战》) (2)带兵。例: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3)带兵的人,将领。例: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带领。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 (5)扶持。例: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6)拿。例: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 (7)和,与,同。例:暂伴月将影(《月下独酌》) 13.尽 (1)全部取得。例:利尽南海(《隆中对》) (2)尽兴。例:造饮辄尽(《五柳先生传》) (3)尽头,到头。例:林尽水源(《桃花源记》) (4)穷尽。例: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观潮》) (5)完,没有了。例: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6)全,这里作动词,“吃尽”。例: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14.文 (1)文章。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文字。例:文曰“初平山人”(《核舟记》) (3)文采。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4)刺花纹,画着文采。例:皆披发文身(《观潮》) 16.知 (1)知道。例: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2)同“智”,聪明,智慧。例: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了解。例: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学而》) (4)明白,懂得。例:不可谓知类(《公输》) (5)识别,认识。例: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6)觉得,感觉。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补:1.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 吏》) 5. 鄙: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 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 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 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 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10.称:1、相当、配合(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 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 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 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 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 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3、方法。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 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 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 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4. 度:1、dúo 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 (关山度若飞) 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 发: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5、开放(野芳发 而幽香 )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 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0. 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 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 有奇《核舟记》) 4、fè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 师表》) 第 6 页 31. 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