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8-1 全国农作制分区与主要类型 区号 区名 主要农作制类型 东北平原山区半湿润温凉雨养 平原雨养半机械化粮豆牛猪混合制、低地 1区 熟农林区 集约水稻制、山地林农制、大规模雨养农 场制、渔作制 兴安岭丘陵山地纯林区与山麓 1.1 岗地温凉作物一熟区 山地纯林制、山麓岗地粗放一熟制 .2 三江平原温凉作物一熟区 大规模机械化雨养粮豆制、水田制 1.3 松辽平原喜温作物一熟区 平原雨养半机械化农牧混合制、水田制、 草地放牧与舍饲结合制 1.4 长白山温和作物一熟农林区 山地纯林制、山麓川岗地粗放一熟制 1.5 辽东滨海平原温暖作物一熟农 渔作制、水田制、雨养农牧制、果园制、 渔区 设施蔬菜制
表8-1全国农作制分区与主要类型 续表 区号 区名 主要农作制类型 水浇地两熟集约农牧制、雨养二熟制、水 2区黄淮海平原半湿润暖温灌溉集约二熟农区田制、棉田制、旱地雨养一熟制、设施蔬菜制、 温带果园制、城郊农作制 2.1环渤海山东半岛滨海外向型二熟农渔区 水浇地二熟集约制、渔作制、设施蔬菜制 果园制、城郊农作制 2.2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水浇地二熟区 水浇地二熟集约制 2.3海河低平原缺水水浇地二熟兼早地一熟区 水浇地二熟制、旱地雨养一熟制 2.4鲁西平原鲁中丘陵水浇地二熟兼一熟区 水浇地二熟集约农牧制、旱坡地雨养二熟 熟制、棉田制 2.5黄准平原南阳盆地水浇地旱地二熟区 水浇地二熟与旱地雨养二熟农作制 2.6汾渭谷地水浇地二熟旱地一熟兼二熟区 水浇地二熟农牧制、旱地雨养二熟一熟制 2.7豫西丘陵山地旱坡地一熟水浇地二熟区 旱地雨养一熟租放制、水浇地二熟制
表8-1全国农作制分区与主要类型 续表 区号 区名 主要农作制类型 水田多熟集约农畜禽渔混合制、岗坡地雨养农 3区 长江中下游与沿海平原丘陵湿润 中热水田集约二三熟农区 果制、低山丘陵林农制、渔作制、麦棉二熟制、 城郊农作制、园艺作物制、沿海外向型农作制 3.1 滨南黄海东海平原二三熟外向型 水田多熟集约农畜禽渔混合制、沿海渔作制 农渔☒ 3.2 江淮江汉平原丘陵旱水二熟兼三 水田多熟集约农畜禽渔混合制、低山丘陵林农 熟农区 制、岗坡地雨养农果制 水田多熟粮猪型农作制、岗坡地雨养二 3.3 两湖平原丘陵水田三二熟农区 熟制、低山丘陵林农制 江南丘陵山地湿润中热水田二三 川盆地水田多熟集约农牧渔混合制、丘陵山地 4区 熟农林区 用材林经济林农牧立体制、旱地雨养二熟一熟制 川盆地水田多熟农牧渔混合制、山区丘陵林农 4.1 浙闽丘陵山地二三熟农林区 制、旱地雨养二熟一熟制 川盆地水田多熟农牧渔混合制、山区丘陵林农 .2 南岭丘陵山地二三熟农林☒ 制旱地雨养二熟一熟制
表8-1全国农作制分区与主要类型 续表 区号 区名 主要农作制类型 5☒ 华南沿海平原丘陵山地湿 水田双季稻集约农牧渔棍合制、粗放二熟 热水田多熟与热作农区 熟制、亚热带热带种植园制、山地丘陵林。 果农混合制、蔗田与蔗基鱼塘制、园艺作物 制、渔作制、外向型农作制 5.1 华南沿海平原丘陵山地水 水田双季稻集约农牧渔混合制、亚热带 田多熟兼热作农区 果园制、桑(蔗)基鱼塘制、城郊农作制、 渔作制、外向农作制 5.2 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 水田单双季稻二熟制、旱地粗放雨养二 水田旱地二熟兼热作区 熟制、熟带亚热带作物制 6区 北低中高原半干旱凉温 旱作粗放自给性农牧制、灌溉半集约 旱作一熟农区兼牧区 熟制、草原放牧制、园艺作物制、生态保护 农作制
表8-1全国农作制分区与主要类型 续表 区号 区名 主要农作制类型 内蒙古高原北部半干旱干旱 干草原荒漠草原放牧制、农牧交错带旱作 6.1 草原放牧兼农☒ 粗放自给性农牧混合制 后山坝上晋西北中高原山地 6.2 喜凉作物一熟兼轮歇区 旱地粗放自给性喜凉作物一熟兼轮歇制 黄土高原西部黄土丘陵半干 旱地租放自给喜凉作物一熟制、水浇地 6.3 早喜凉作物一熟农区 熟制 蒙东南辽吉西冀北半干旱喜 旱地粗放自给喜温作物一熟制、水浇地 6.4 温作物一熟农 熟制 晋东土石山地半湿润易旱一 6.5 早地自给一熟制兼二年三熟制 熟填闲农区 黄土高原东部丘陵易早喜温 6.6 作物一熟农区 早地粗放自给一熟制、生态保护型农作制 黄土高原南部塬区半湿润 6.7 旱地雨养一熟兼二年三熟农牧混合制、果 熟填闲农区 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