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重力沉降(3学时) 3.1概述:3.1.1定义:3.1.2沉降在废水处理系统中的应用:3.1.3沉降过程的分类 自由沉降试验及去除率的计算:3.2.1颗粒自由沉降速度的确定:3.2.2自由沉降去除率的 确定。3.3絮凝沉降试验及去除率确定:3.3.1影响絮凝沉降速度的因素:3.3.2絮凝沉降 的试验步骤和数据处理:3.3.3。3.4理想沉淀池工作分析:3.4.1理想沉淀池的概念:3.4.2 理想沉淀池的工作过程分析。3.5成层沉降和压缩沉降面积的确定:3.5.1成层沉降和压缩 沉降过程分析:3.5.2沉淀池面积的确定。3.6沉淀池:3.6.1沉淀池的分类;3.6.2平流式 沉淀池:3.6.3辐流式沉淀池:3.6.4竖流式沉淀池:3.6.5沉淀池的强化与改进。3.7沉砂 池:3.7.1普通沉砂池;3.7.2曝气沉砂池。3.8隔油池:3.8.1含油废水的特征;3.8.2隔 油池。 第四章粒状介质过滤(2学时) 4.1深层过滤的基本过程:4.2过滤机理。4.3过滤的工艺过程。4.4滤池的类型、4.5滤层 的结构。4.6对滤料和垫层的要求:4.6.1第滤料的要求;4.6.2垫料层。4.7配水系统。4.8 快滤池的运行管理:4.8.1滤速的变化及控制:4.8.2滤池的冲洗。4.9滤池的常见故障及 对策:4.9.1气阻;4.9.2结泥球:4.9.3跑砂:4.9.4水生生物繁殖。4.10其它滤池:4.10.1 无阀滤池;4.10.2虹吸滤池:4.10.3移动罩滤池;4.10.4压力滤池 第五章混凝(2学时) 5.1混凝原理:5.1.1废水中胶体颗粒的稳定性;5.1.2胶体的结构:5.1.3胶体的 脱稳与凝聚:5.2混凝剂与助凝剂:5.2.1混凝剂:5.2.1助凝剂:5.3影响混凝的因 素;5.3.1废水木质的影响:5.3.2混凝剂的影响:5.3.3水力条件的影响。5.4混 凝过程及设备:5.4.1混凝工艺;5.4.2投药方法及设备:5.4.3混合:5.4.4反应 5.5沉降与澄清:5.5.1机械加速澄淸池:5.5.2水力循环澄清池:5.5.3脉冲澄清池 第六章膜分离法(3学时) 6.1概述。6.2电渗析:6.2.1原理和工作过程:6.2.2离子交换膜;6.2.3电渗析 器。6.3反渗透:6.3.1反渗透原理;6.3.2反渗透膜及作用机理;6.3.3反渗透装 置;6.3.4反渗透工艺流程;6.3.5反滲透工艺参数及问题。6.4超过滤。6.5膜分离 法在废水处理中应用的实例:6.5.1超过滤和反渗透联合使用处理含油废水;6.5.2用 反渗透处理电镀废水。 第七章气浮(2学时) 7.1气浮的基本原理。7.2气浮法的应用。7.3气浮过程的调节:7.3.1捕收剂:7.3.2 起泡剂:7.3.3调整剂。7.4气浮的分类及流程:7.4.1溶气浮选法。7.4.2加压溶气 浮选法的主要设备;7.4.3进气方式:7.4.4溶气罐:7.4.5减压阀:7.4.6气浮池。 7.6布气气浮法。7.7叶轮浮选。7.8电解气浮法。 第八章附与离子交换(2学时) 8.1吸附的基本理论:8.1.1吸附过程及分类;8.1.2吸附平衡与吸附容量: 吸附法处理废水的特点:8.1.4影响吸附的因素。8.2吸附剂及其再生:8.2.1常用吸 附剂简介:8.2.2吸附剂的解吸再生。8.3吸附的操作及设备:8.3.1吸附操作的分类; 8.3.2吸附操作设备。8.4吸附法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8.5离子交换:8.5.1概述; 8.5.2离子交换剂的分类及组成:8.5.3离干交换树脂的性能指标:8.5.4离子交换 树脂的命名和型号。8.6离子交换基本理论:A.6.1离子交换过程;8.6.2离子交换树 脂的选择性;8.6.3废水水质对离子交换树脂交换能力的影响。8.7离子交换的工艺过程 8.7.1柱式交换法:8.7.2连续式交换法。8.8离子交换树脂的再生:8.8.1再生操作 过程:8.8.2再生剂的选择;8.8.3再生剂用量和再生率的控制;8.8.4顺流再生与 逆流再生。8.9离子交换法的应用 11
11 第三章 重力沉降(3 学时) 3.1 概述:3.1.1 定义;3.1.2 沉降在废水处理系统中的应用;3.1.3 沉降过程的分类;3.2 自由沉降试验及去除率的计算:3.2.1 颗粒自由沉降速度的确定;3.2.2 自由沉降去除率的 确定。3.3 絮凝沉降试验及去除率确定:3.3.1 影响絮凝沉降速度的因素;3.3.2 絮凝沉降 的试验步骤和数据处理;3.3.3。3.4 理想沉淀池工作分析:3.4.1 理想沉淀池的概念;3.4.2 理想沉淀池的工作过程分析。3.5 成层沉降和压缩沉降面积的确定:3.5.1 成层沉降和压缩 沉降过程分析;3.5.2 沉淀池面积的确定。3.6 沉淀池:3.6.1 沉淀池的分类;3.6.2 平流式 沉淀池;3.6.3 辐流式沉淀池;3.6.4 竖流式沉淀池;3.6.5 沉淀池的强化与改进。3.7 沉砂 池:3.7.1 普通沉砂池;3.7.2 曝气沉砂池。3.8 隔油池:3.8.1 含油废水的特征;3.8.2 隔 油池。 第四章 粒状介质过滤(2 学时) 4.1 深层过滤的基本过程:4.2 过滤机理。4.3 过滤的工艺过程。4.4 滤池的类型、4.5 滤层 的结构。4.6 对滤料和垫层的要求:4.6.1 第滤料的要求;4.6.2 垫料层。4.7 配水系统。4.8 快滤池的运行管理:4.8.1 滤速的变化及控制;4.8.2 滤池的冲洗。4.9 滤池的常见故障及 对策:4.9.1 气阻;4.9.2 结泥球;4.9.3 跑砂;4.9.4 水生生物繁殖。4.10 其它滤池:4.10.1 无阀滤池;4.10.2 虹吸滤池;4.10.3 移动罩滤池;4.10.4 压力滤池。 第五章 混凝(2 学时) 5.1 混凝原理:5.1.1 废水中胶体颗粒的稳定性;5.1.2 胶体的结构;5.1.3 胶体的 脱稳与凝聚;5.2 混凝剂与助凝剂:5.2.1 混凝剂;5.2.1 助凝剂;5.3 影响混凝的因 素;5.3.1 废水木质的影响;5.3.2 混凝剂的影响;5.3.3 水力条件的影响。5.4 混 凝过程及设备:5.4.1 混凝工艺;5.4.2 投药方法及设备;5.4.3 混合:5.4.4 反应。 5.5 沉降与澄清:5.5.1 机械加速澄清池;5.5.2 水力循环澄清池;5.5.3 脉冲澄清池。 第六章 膜分离法(3 学时) 6.1 概述。6.2 电渗析:6.2.1 原理和工作过程;6.2.2 离子交换膜;6.2.3 电渗析 器。6.3 反渗透:6.3.1 反渗透原理;6.3.2 反渗透膜及作用机理;6.3.3 反渗透装 置;6.3.4 反渗透工艺流程;6.3.5 反渗透工艺参数及问题。6.4 超过滤。6.5 膜分离 法在废水处理中应用的实例:6.5.1 超过滤和反渗透联合使用处理含油废水;6.5.2 用 反渗透处理电镀废水。 第七章 气浮(2 学时) 7.1 气浮的基本原理。7.2 气浮法的应用。7.3 气浮过程的调节:7.3.1 捕收剂;7.3.2 起泡剂;7.3.3 调整剂。7.4 气浮的分类及流程:7.4.1 溶气浮选法。7.4.2 加压溶气 浮选法的主要设备;7.4.3 进气方式;7.4.4 溶气罐;7.4.5 减压阀;7.4.6 气浮池。 7.6 布气气浮法。7.7 叶轮浮选。7.8 电解气浮法。 第八章 附与离子交换(2 学时) 8.1 吸附的基本理论:8.1.1 吸附过程及分类;8.1.2 吸附平衡与吸附容量;8.1.3 吸附法处理废水的特点;8.1.4 影响吸附的因素。8.2 吸附剂及其再生:8.2.1 常用吸 附剂简介;8.2.2 吸附剂的解吸再生。8.3 吸附的操作及设备:8.3.1 吸附操作的分类; 8.3.2 吸附操作设备。8.4 吸附法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8.5 离子交换:8.5.1 概述; 8.5.2 离子交换剂的分类及组成;8.5.3 离干交换树脂的性能指标;8.5.4 离子交换 树脂的命名和型号。8.6 离子交换基本理论:A.6.1 离子交换过程;8.6.2 离子交换树 脂的选择性;8.6.3 废水水质对离子交换树脂交换能力的影响。8.7 离子交换的工艺过程: 8.7.1 柱式交换法;8.7.2 连续式交换法。8.8 离子交换树脂的再生:8.8.1 再生操作 过程;8.8.2 再生剂的选择;8.8.3 再生剂用量和再生率的控制;8.8.4 顺流再生与 逆流再生。8.9 离子交换法的应用
第九章电解与氧化(2学时) 9.1电解原理。9.2电解过程影晌因素。9.3电解槽。9.4电解法在废水处理中的应。 9.5化学氧化:9.5.1空气氧化:9.5.2臭氧氧化:9.5.3湿式氧化:9.5.4焚 烧;9.5.5氯氧化。9.6其他投药化学法:9.6.1还原法:9.6.2化学沉淀法。 第十章活性污泥法(4学时 10.1废水的生物处理方法简介。10.2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10.2.1基本流程;10.2.2 活性污泥的组成:10.2.3净化过程与机理。10.3活性污泥法的分类。10.4活性污泥的 评价指标。10.5影响活性污泥法处理效果的因素:10.5.1污泥负荷:10.5.2污泥龄 (t,或θ)水力停留时间(θ);10.5.3溶解氧;10.5.4营养物:10.5.5pH值 10.5.6水温:10.5.7有毒物质:10.5.8污泥回流比。10.6活性污泥增长规律。10.7 活性污泥法的数学描述:10.7.1 Monod公式在活性污泥法中的应用:10.7.2活性污泥 增长速度与BOD利于之间的关系;10.7.3细胞平均停留时间与BOD去除率和污泥浓度的 关系:10.7.4污泥负荷对需氧量的影响。10.8曝气的方法与设备。10.8.1曝气原理 10.8.2曝气设备;10.8.3曝气池的类型与构造。10.9活性污泥法的运行管理:10.9.1 活性污泥法系统的投产与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10.9.2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运行效果的 检测:10.9.3活性污泥法运行中的异常情况。10.10活性污泥法的运行方式和发展:10.10.1 活性污泥法的运行方式:;10.10.2活性污泥法的发展。 第十一章生物膜法(3学时) 12.1生物滤池:12.1.1概念与分类:12.1.2生物滤池的构造:12.1.3生物滤池的 净化机理;12.1.4生构滤池的负荷和运行系统:12.1.5塔式生物滤池。11.2生物转 盘:12.2.1生物转盘的构造:12.2.2生物转盘的布置形式;12.2.3生物转盘的工艺 流程:12.2.4生物转盘的生物相特征:12.2.5生物转盘法的运行参数:12.2.5生物 转盘的优缺点及其工程应用。12.3生物膜法的运行管理:12.3.1生物膜的培养与驯化 12.3.2生物膜法的日常管理。11.4生物接触氧化:11.4.1生物接触氧化法的特征 11.4.2接触氧化法处理装置的构造形式;11.4.3接触氧化池中的填料。12.5生物流 化床:12.5.1工艺特点;12.5.2生物流化床的类型和工艺流程。 第十二章废水的厌氧处理(2学时) 12.1概述。12.2厌氧法的基本原理。12.3厌氧法的影响因素:12.3.1温度条件:12.3.2 pH值:12.3.3氧化还原电位;12.3.4有机负荷:12.3.5厌氧活性污泥:12.3.6 搅拌和混合;12.3.7废水的营养比;12.3.8有毒物质。12.4厌氧法的工艺和设备 12.4.1普通厌氧消化池;12.4.2厌氧接触法:12.4.3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12.4.4 厌氧滤池;12.4.5厌氧流化床:12.4.6厌氧转盘和挡板反应器:12.4.7两步厌氧法 和复合厌氧法。12.5厌氧设备的运行管理。12.5.1厌氧设备的启动;12.5.2厌氧反 应器运行中的欠平衡现象及其原因;12.5.3运行管理中的安全要求。12.6厌氧和好氧技 术的联合运用简介。 第十三章稳定塘和污水的土地处理(自学) 3.1稳定塘:13.1.1概述:13.1.2好氧塘:13.1.3兼性塘;13.1.4厌氧塘;13.1.5 曝气塘:13.1.6稳定塘系统的工艺流程:13.1.7稳定塘塘体设计要点。13.2污水土地 处理:13.2.1概述;13 土地处理系统的净化机理;13.2.3土地处理基本工艺 13.2.4土地处理系统的工艺选择和工艺参数。 第十四章污泥处理与处置(自学) 14.1概述。14.2污泥的性质与排除:4.2.1污泥的分类与特性;14.2.2表示污泥性 质的指标;14.1.3污泥量:14.1.4污泥的流动性。14.2污泥的浓缩:14.2.1污泥 中水分的结合状态;14.2.2重力浓缩法;14.2.3浮选浓缩法。14.3污泥的消化。14.4
12 第九章 电解与氧化(2 学时) 9.1 电解原理。9.2 电解过程影晌因素。9.3 电解槽。9.4 电解法在废水处理中的应。 9.5 化学氧化:9.5.1 空气氧化;9.5.2 臭氧氧化;9.5.3 湿式氧化;9.5.4 焚 烧;9.5.5 氯氧化。9.6 其他投药化学法:9.6.1 还原法;9.6.2 化学沉淀法。 第十章 活性污泥法(4 学时) 10.1 废水的生物处理方法简介。10.2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10.2.1 基本流程;10.2.2 活性污泥的组成;10.2.3 净化过程与机理。10.3 活性污泥法的分类。10.4 活性污泥的 评价指标。10.5 影响活性污泥法处理效果的因素:10.5.1 污泥负荷;10.5.2 污泥龄 (ts 或c)水力停留时间();10.5.3 溶解氧;10.5.4 营养物;10.5.5 pH 值 10.5.6 水温;10.5.7 有毒物质;10.5.8 污泥回流比。10.6 活性污泥增长规律。10.7 活性污泥法的数学描述:10.7.1 Monod 公式在活性污泥法中的应用;10.7.2 活性污泥 增长速度与 BOD 利于之间的关系;10.7.3 细胞平均停留时间与 BOD 去除率和污泥浓度的 关系;10.7.4 污泥负荷对需氧量的影响。10.8 曝气的方法与设备。10.8.1 曝气原理; 10.8.2 曝气设备;10.8.3 曝气池的类型与构造。10.9 活性污泥法的运行管理:10.9.1 活性污泥法系统的投产与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10.9.2 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运行效果的 检测;10.9.3 活性污泥法运行中的异常情况。10.10 活性污泥法的运行方式和发展:10.10.1 活性污泥法的运行方式;10.10.2 活性污泥法的发展。 第十一章 生物膜法(3 学时) 12.1 生物滤池:12.1.1 概念与分类;12.1.2 生物滤池的构造;12.1.3 生物滤池的 净化机理;12.1.4 生构滤池的负荷和运行系统;12.1.5 塔式生物滤池。11.2 生物转 盘:12.2.1 生物转盘的构造;12.2.2 生物转盘的布置形式;12.2.3 生物转盘的工艺 流程;12.2.4 生物转盘的生物相特征;12.2.5 生物转盘法的运行参数;12.2.5 生物 转盘的优缺点及其工程应用。12.3 生物膜法的运行管理:12.3.1 生物膜的培养与驯化; 12.3.2 生物膜法的日常管理。11.4 生物接触氧化:11.4.1 生物接触氧化法的特征; 11.4.2 接触氧化法处理装置的构造形式;11.4.3 接触氧化池中的填料。12.5 生物流 化床:12.5.1 工艺特点;12.5.2 生物流化床的类型和工艺流程。 第十二章 废水的厌氧处理(2 学时) 12.1 概述。12.2 厌氧法的基本原理。12.3 厌氧法的影响因素:12.3.1 温度条件;12.3.2 pH 值;12.3.3 氧化还原电位;12.3.4 有机负荷;12.3.5 厌氧活性污泥;12.3.6 搅拌和混合;12.3.7 废水的营养比;12.3.8 有毒物质。12.4 厌氧法的工艺和设备: 12.4.1 普通厌氧消化池;12.4.2 厌氧接触法;12.4.3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12.4.4 厌氧滤池;12.4.5 厌氧流化床;12.4.6 厌氧转盘和挡板反应器;12.4.7 两步厌氧法 和复合厌氧法。12.5 厌氧设备的运行管理。12.5.1 厌氧设备的启动;12.5.2 厌氧反 应器运行中的欠平衡现象及其原因;12.5.3 运行管理中的安全要求。12.6 厌氧和好氧技 术的联合运用简介。 第十三章 稳定塘和污水的土地处理(自学) 13.1 稳定塘:13.1.1 概述;13.1.2 好氧塘;13.1.3 兼性塘;13.1.4 厌氧塘;13.1.5 曝气塘;13.1.6 稳定塘系统的工艺流程;13.1.7 稳定塘塘体设计要点。13.2 污水土地 处理:13.2.1 概述;13.2.2 土地处理系统的净化机理;13.2.3 土地处理基本工艺; 13.2.4 土地处理系统的工艺选择和工艺参数。 第十四章 污泥处理与处置(自学) 14.1 概述。14.2 污泥的性质与排除:4.2.1 污泥的分类与特性;14.2.2 表示污泥性 质的指标;14.1.3 污泥量;14.1.4 污泥的流动性。14.2 污泥的浓缩:14.2.1 污泥 中水分的结合状态;14.2.2 重力浓缩法;14.2.3 浮选浓缩法。14.3 污泥的消化。14.4
污泥脱水与干化:14.4.1污泥的自然干化:14.4.2污泥的机械脱水。14.5污泥的干 燥与焚烧:14.5.Ⅰ污泥干燥和焚烧的过程:14.5.2污泥焚烧设备。14.·6污泥的最终 处置与利用:14.6.1有机污泥用于农业:14.6.2污泥固化;14.6.3污泥中有用物质 的回收;14.6.4其他处置方法。 实验名称及学时:本课程共进行四次实验每次1.5学时。 实验1:自由沉降去除率的确定实验。以实验室配水为试样,确定不同沉降时间的去除率 实验2:混凝实验。以生活污水为试样,加入适当混凝剂,确定最佳混凝条件。 实验3:砂滤实验。以实验室配水为试样,进行实验,测定过滤前后水中的固体含量,确定 去除率。及反冲洗的强度和流量 实验4:气浮法处理含油污水实验。以模拟含油污水为试样,进行气浮实验,了解气浮其对 含油废水的处理效果。 三、使用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2.《实用废水处理技术》佟玉衡编,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 2.《废水治理工程》唐受印等遍,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 3. E. Rolf and T. George, Wastewater Treatment, Treatment, disposal Reuse,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3 污泥脱水与干化:14.4.1 污泥的自然干化;14.4.2 污泥的机械脱水。14.5 污泥的干 燥与焚烧:14.5.1 污泥干燥和焚烧的过程;14.5.2 污泥焚烧设备。14.6 污泥的最终 处置与利用:14.6.1 有机污泥用于农业;14.6.2 污泥固化;14.6.3 污泥中有用物质 的回收;14.6.4 其他处置方法。 实验名称及学时:本课程共进行四次实验每次 1.5 学时。 实验 1:自由沉降去除率的确定实验。以实验室配水为试样,确定不同沉降时间的去除率。 实验 2:混凝实验。以生活污水为试样,加入适当混凝剂,确定最佳混凝条件。 实验 3:砂滤实验。以实验室配水为试样,进行实验,测定过滤前后水中的固体含量,确定 去除率。及反冲洗的强度和流量。 实验 4:气浮法处理含油污水实验。以模拟含油污水为试样,进行气浮实验,了解气浮其对 含油废水的处理效果。 三、使用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2.《实用废水处理技术》佟玉衡编,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 2.《废水治理工程》 唐受印等遍,化学工业出版社,1998。 3. E. Rolf and T. George, Wastewater Treatment, Treatment, disposal, Reuse,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固体废物资源化》 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312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内总学时:36,实验学时:6,课外上机学时:10总学分:4适用专业 环境工程前修课程: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大学物理 课程负责人:孙体昌编写人:扬慧芬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要求学生:①熟练掌握固体废物的预 处理技术和方法;②熟练掌握固体废物的资源化技术和应用;③熟练掌握固体 废物最终处置原则、工艺和技术:④能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和处置各种固体废物。 二、课程的内容、要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生分配 第一章绪论 内容:1绪论1.1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分类1.2固体废物的污染及其控制1.3固体 废物的处理处置方法1.4控制固体废物污染的技术政策1.5固体废物管理 要求:了解固体废物的来源、分类、特点、污染控制途径、处理处置技术及固体废物 全面管理等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作业相结合,投影教学。 学时分配:3学时 第二章固体废物预处理 内容:2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与压实2.1工业固体废物的收集与运输2.2城市 垃圾的收集与运输2.3固体废物的压实3固体废物破碎3.1破碎的基本理论3.2 破碎杋3.3低温破碎与湿式破碎4固体废物分选4.1筛分4.2重力分选4.3磁力 分选4.4电力分选4.5浮选4.6其它分选方法4.7分选回收工艺系统5污泥的浓 缩与脱水5.1概述5.2污泥浓缩5.3污泥调理5.4污泥脱水6固体废物固化6.1 概述6.2水泥固化6.3沥青固化6.4塑料固化6.5玻璃固化6.6其它固化方法 要求:熟练掌握固体废物的收集、压实、破碎、分选、增稠、固化等方法和原理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实验、作业、课外上机相结合,投影教学。 学时分配:课内12学时,实验2学时,课外上机4学时 第三章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 内容:7可燃固体废物的燃烧7.1可燃固体废物的热值7.2固体废物的燃烧7.3 燃烧过程污染物的产生与防治7.4固体废物的燃烧设备8固体废物的热解8.1 概述8.2典型固体废物的热解9可生化降解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利用9.1好氧生物 降解制堆肥9.2厌氧发酵制沼气⑩0煤系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利用10.1粉煤灰10.2 煤矸石11冶金与化工典型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利用11.1高炉渣11.2钢渣11.3 硫铁矿烧渣11.4铬渣11.5赤泥11.6废石膏11.7石油与化工废催化剂11.8其 它有毒废渣 要求:熟练掌握焚烧、热解、髙温堆肥、沼气发酵等处理利用技术及电力、化工、 冶金、煤炭、石油等工业废渣的处理与利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实验、作业、课外上机相结合,投影教学。 学时分配:课内16学时,实验4学时,课外上机4学时
14 《固体废物资源化》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312 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内总学时:36 ,实验学时:6 ,课外上机学时:10 总学分:4 适用专业: 环境工程 前修课程: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大学物理 课程负责人:孙体昌 编写人:扬慧芬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要求学生:①熟练掌握固体废物的预 处理技术和方法; ②熟练掌握固体废物的资源化技术和应用;③熟练掌握固体 废物最终处置原则、工艺和技术;④能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和处置各种固体废物。 二、课程的内容、要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生分配 第一章 绪论 内容:1 绪论 1.1 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分类 1.2 固体废物的污染及其控制 1.3 固体 废物的处理处置方法 1.4 控制固体废物污染的技术政策 1.5 固体废物管理 要求:了解固体废物的来源、分类、特点、污染控制途径、处理处置技术及固体废物 全面管理等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与作业相结合,投影教学。 学时分配:3 学时 第二章 固体废物预处理 内容:2 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与压实 2.1 工业固体废物的收集与运输 2.2 城市 垃圾的收集与运输 2.3 固体废物的压实 3 固体废物破碎 3.1 破碎的基本理论 3.2 破碎机 3.3 低温破碎与湿式破碎 4 固体废物分选 4.1 筛分 4.2 重力分选 4.3 磁力 分选 4.4 电力分选 4.5 浮选 4.6 其它分选方法 4.7 分选回收工艺系统 5 污泥的浓 缩与脱水 5.1 概述 5.2 污泥浓缩 5.3 污泥调理 5.4 污泥脱水 6 固体废物固化 6.1 概述 6.2 水泥固化 6.3 沥青固化 6.4 塑料固化 6.5 玻璃固化 6.6 其它固化方法 要求:熟练掌握固体废物的收集、压实、破碎、分选、增稠、固化等方法和原理。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实验、作业、课外上机相结合,投影教学。 学时分配:课内 12 学时,实验 2 学时,课外上机 4 学时。 第三章 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 内容:7 可燃固体废物的燃烧 7.1 可燃固体废物的热值 7.2 固体废物的燃烧 7.3 燃烧过程污染物的产生与防治 7.4 固体废物的燃烧设备 8 固体废物的热解 8.1 概述 8.2 典型固体废物的热解 9 可生化降解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利用 9.1 好氧生物 降解制堆肥 9.2 厌氧发酵制沼气 10 煤系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利用 10.1 粉煤灰 10.2 煤矸石 11 冶金与化工典型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利用 11.1 高炉渣 11.2 钢渣 11.3 硫铁矿烧渣 11.4 铬渣 11.5 赤泥 11.6 废石膏 11.7 石油与化工废催化剂 11.8 其 它有毒废渣 要求:熟练掌握焚烧、热解、高温堆肥、沼气发酵等处理利用技术及电力、化工、 冶金、煤炭、石油等工业废渣的处理与利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实验、作业、课外上机相结合,投影教学。 学时分配:课内 16 学时,实验 4 学时,课外上机 4 学时
第四章固体废物最终处置 内容:12固体废物的最终处置12.1处置方法概述12.2卫生土地填埋12.3安全 土地填埋12.4浅地层埋藏处置。 要求:熟练掌握海洋处置与陆地处置的原则、工艺与技术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作业、课外上机相结合,投影教学。 学时分配:课内5学时,课外上机2学时。 实验内容:①从炼铜转炉渣中回收铁;②用粉煤灰配制混凝土砌块:;(3)电镀污泥 石灰固化处理;④铬渣的煤粉还原焙烧解毒 三、教材及参考书目 1、芈振明等编,《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 2、李家瑞主编,《工业企业环境保护》,冶金工业出版社,1998年4月 四、本版教学大纲与前版教学大纲的比较 本课程为新开课。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是环境污染治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本课 程的目的就是系统、全面地介绍各种固体废物的治理技术及利用方法
15 第四章 固体废物最终处置 内容:12 固体废物的最终处置 12.1 处置方法概述 12.2 卫生土地填埋 12.3 安全 土地填埋 12.4 浅地层埋藏处置。 要求:熟练掌握海洋处置与陆地处置的原则、工艺与技术。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作业、课外上机相结合,投影教学。 学时分配:课内 5 学时,课外上机 2 学时。 实验内容:①从炼铜转炉渣中回收铁;②用粉煤灰配制混凝土砌块;⑶电镀污泥 石灰固化处理;④铬渣的煤粉还原焙烧解毒。 三、教材及参考书目 1、 芈振明等编,《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年 4 月 2、 李家瑞主编,《工业企业环境保护》,冶金工业出版社,1998 年 4 月 四、本版教学大纲与前版教学大纲的比较 本课程为新开课。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是环境污染治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本课 程的目的就是系统、全面地介绍各种固体废物的治理技术及利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