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学》 一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401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学时:18学时;设计:0;实验:0;课内上机:2;课外上机:4:实 习学时:1周;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前修课程:高等数学 课程负责人:孙体昌编写人:金龙哲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为环境工程专业基础必修课。本课程的任务主要包括:(1)掌握工程 测量的基本概念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了解水准测量原理,掌握水准仪的使用方 法和误差分析方法;(2)掌握角度测量方法及光学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方法,掌 握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3)掌握小地区控制测量方法;掌握测设的基本工作; 4)了解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的一般方法;了解建筑施工测量、管道工程测量 及GPS全球定位系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及其应用方法。 二、课程的内容、要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时分配 本课程采用课堂教学为主、测量实习与自学为辅的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及学 时分配如下: 第一章绪论(1学时) 主要介绍我国工程测量学的发展概况、确定地面点位的方法、用水平面代替 水准面的限度及测量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等。 第二章水准测量(2学时): 介绍水准测量的原理、水准仪的基本构造及其使用方法、水准测量的外业和 内业、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水准测量的误差分析等。 第二章角度测量(2学时): 介绍水平角的测量原理、观测方法及测量误差的计算方法,光学经纬仪的构 造、应用方法及其检验与校正方法,竖直角的观测与计算方法等。 第三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4学时) 介绍测量误差的产生及观测误差的分类、衡量精度的指标、误差传播定律 等精度直接观测值的最可靠值及权的计算 第四章小地区控制测量方法(2学时): 介绍国家控制网概况、导线测量计算方法、小三角测量方法、角度前方交汇 法、三角高程测量方法。 第五章测设的基本工作(4学时) 介绍水平距离、水平角和高程的测设方法,点的平面位置的测设方法,已知 坡度直线的测设方法,圆曲线的测设方法等 第六章测绘基础及工程测量的应用(3学时) 简要介绍建筑施工测量、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及其应用方法、管道工程测量及 GPS全球定位系统等 三、教材和参考书目 教材(暂定):合肥工业大学等四校合编,测量学(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1 《工程测量学》 ――――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401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学时:18 学时; 设计:0; 实验:0; 课内上机:2;课外上机:4;实 习学时:1 周;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前修课程:高等数学 课程负责人:孙体昌 编写人:金龙哲 一、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为环境工程专业基础必修课。本课程的任务主要包括:(1)掌握工程 测量的基本概念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了解水准测量原理,掌握水准仪的使用方 法和误差分析方法;(2)掌握角度测量方法及光学经纬仪的检验与校正方法,掌 握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3)掌握小地区控制测量方法;掌握测设的基本工作; (4)了解距离测量与直线定向的一般方法;了解建筑施工测量、管道工程测量 及 GPS 全球定位系统;了解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及其应用方法。 二、 课程的内容、要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时分配 本课程采用课堂教学为主、测量实习与自学为辅的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及学 时分配如下: 第一章 绪论(1 学时): 主要介绍我国工程测量学的发展概况、确定地面点位的方法、用水平面代替 水准面的限度及测量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等。 第二章 水准测量(2 学时): 介绍水准测量的原理、水准仪的基本构造及其使用方法、水准测量的外业和 内业、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水准测量的误差分析等。 第二章 角度测量(2 学时): 介绍水平角的测量原理、观测方法及测量误差的计算方法,光学经纬仪的构 造、应用方法及其检验与校正方法,竖直角的观测与计算方法等。 第三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4 学时): 介绍测量误差的产生及观测误差的分类、衡量精度的指标、误差传播定律、 等精度直接观测值的最可靠值及权的计算。 第四章 小地区控制测量方法(2 学时): 介绍国家控制网概况、导线测量计算方法、小三角测量方法、角度前方交汇 法、三角高程测量方法。 第五章 测设的基本工作(4 学时): 介绍水平距离、水平角和高程的测设方法,点的平面位置的测设方法,已知 坡度直线的测设方法,圆曲线的测设方法等。 第六章 测绘基础及工程测量的应用(3 学时): 简要介绍建筑施工测量、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及其应用方法、管道工程测量及 GPS 全球定位系统等。 三、 教材和参考书目 教材(暂定):合肥工业大学等四校合编,测量学(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 参考书目:1、陈健,薄志鹏主编,应用大地测量学,测绘出版社 2、孔祥元,梅是义主编,控制测量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四、必要的说明 将通过教学实践,对本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修改与完善
2 社 参考书目: 1、陈健,薄志鹏主编,应用大地测量学,测绘出版社 2、孔祥元,梅是义主编,控制测量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 四、 必要的说明 将通过教学实践,对本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修改与完善
《工程流体力学》 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208: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内总学时:36实验学时:4课内上机学时:2设计学时:0课外上机学时: 8总学分:4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前修课程:高等数学 课程负责人:孙体昌编写人:谢振华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交通与土建及环境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流体力 学的基本知识,具备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一些后续课程的学 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内容、要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流体的基本概念(讲授四学时) 第一节流体的特征连续介质的概念:流体的定义流体力学的硏究内容 方法及发展历史。第二节流体的主要物理性能:惯性粘性牛顿内摩擦定律 压缩性与膨胀性 第二章流体静力学(讲授六学时) 第一节流体静压强及其特性:静压强的定义静压强的特点第二节流体 的平衡微分方程及其积分:平衡微分方程的推导等压面势函数作用在流体 上的力第三节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压强分布规律压强计算压强计算标准 第四节压强单位和测压仪表:压强的几种度量单位常见压强测量仪器 第五节静止流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作用在平板上的力流体对任意空间物体 的作用力第六节流体的相对平衡:相对平衡的概念旋转容器内的平衡流体 实验一:静压强分布规律实验(二学时)。 第三章流体动力学(讲授十学时) 第一节研究流体运动的两种方法:欧拉法拉格朗日法控制体质点系 第二节流体运动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迹线与流线定常与非定常流管流面 流束过流断面第三节连续性方程:质点倒数连续性方程的几种形式第四 节粘性流体运动微分方程:流体运动分解本构方程N-S方程欧拉方 程第五节伯努力方程及其应用:沿流线的伯努力方程总流伯努力方程第六 节动量方程及其应用:动量方程推导流体作用于弯管上的力实验二:动量方 程实验(二学时)。 第四章粘性流体运动及其阻力计算(讲授十学时) 第一节雷诺实验:雷诺数层流与紊流的概念水力半径第二节流体在 圆管中的层流运动:研究方法速度分布流量达西公式第三节流体在圆管 中的紊流运动:紊流的硏究方法普朗特混合长度理论紊流速度分布第四节 沿程阻力系数的确定:尼古拉兹实验莫迪图第五节非圆形截面紊流阻力计
3 《工程流体力学》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208;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内总学时:36 实验学时:4 课内上机学时:2 设计学时:0 课外上机学时: 8 总学分:4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 前修课程:高等数学 课程负责人:孙体昌 编写人:谢振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交通与土建及环境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流体力 学的基本知识,具备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一些后续课程的学 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内容、要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 流 体 的 基 本 概 念 ( 讲 授 四 学 时 ) 第一节 流体的特征 连续介质的概念:流体的定义 流体力学的研究内容、 方法及发展历史。第二节 流体的主要物理性能:惯性 粘性 牛顿内摩擦定律 压缩性与膨胀性。 第二章 流 体 静 力 学 ( 讲 授 六 学 时 ) 第一节 流体静压强及其特性:静压强的定义 静压强的特点 第二节 流体 的平衡微分方程及其积分:平衡微分方程的推导 等压面 势函数 作用在流体 上的力 第三节 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压强分布规律 压强计算 压强计算标准 第四节 压强单位和测压仪表: 压强的几种度量单位 常见压强测量仪器 第五节 静止流体对物体的作用力: 作用在平板上的力 流体对任意空间物体 的作用力 第六节 流体的相对平衡:相对平衡的概念 旋转容器内的平衡流体 实验一:静压强分布规律实验(二学时)。 第三章 流 体 动 力 学 ( 讲 授 十 学 时 ) 第一节 研究流体运动的两种方法:欧拉法 拉格朗日法 控制体 质点系 第二节 流体运动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迹线与流线 定常与非定常 流管 流面 流束 过流断面 第三节 连续性方程:质点倒数 连续性方程的几种形式 第四 节 粘性流体运动微分方程: 流体运动分解 本构方程 N—S 方程 欧拉方 程 第五节 伯努力方程及其应用:沿流线的伯努力方程 总流伯努力方程 第六 节 动量方程及其应用:动量方程推导 流体作用于弯管上的力 实验二:动量方 程实验(二学时)。 第四章 粘 性 流 体 运 动 及 其 阻 力 计 算 ( 讲 授 十 学 时 ) 第一节 雷诺实验:雷诺数 层流与紊流的概念 水力半径 第二节 流体在 圆管中的层流运动:研究方法 速度分布 流量 达西公式 第三节 流体在圆管 中的紊流运动:紊流的研究方法 普朗特混合长度理论 紊流速度分布 第四节 沿程阻力系数的确定:尼古拉兹实验 莫迪图 第五节 非圆形截面紊流阻力计
算:蔡西公式当量直径实验三:沿程阻力实验(二学时) 三.教材和参考书目 使用教材:张也影编“流体力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用书:周亨达等“工程流体力学”冶金工业出版社
4 算:蔡西公式 当量直径 实验三:沿程阻力实验(二学时)。 三.教材和参考书目 使用教材:张也影编“流体力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用书:周亨达等“工程流体力学” 冶金工业出版社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302课程性质:必需 课内总学时:30实验学时:4课内上机学时:0设计学时:0课外上机学时:4 总学分:3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前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孙体昌编写人:林海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任务 本课程为环境工程专业必修课,同时为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专业英语实践教学内容之 主要讲授微生物类群与形态结构、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微生物的生态、环境微生物检 测、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有机污染微生物治理的一般原理和技术、几种重点污染 行业废水的微生物处理工艺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运用微生物工程技术治 理污染、净化环境的基本原理、方法、治理工艺和设备,同时掌握本课程常用术语的英语词 汇和科技英语的表达特点与方法。学生学完该课程后,不仅有较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有 能力从事微生物治理环境污染的工程实践以及有关环境微生物专业英语的阅读和翻译能力。 二、课程内容、要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实验的模式。考虑到学时数的限制,其中专业英语 实践部分以课上渗透词汇和课下阅读、翻译英语资料为主的模式 第一章绪论(2学时) 1.1环境微生物工程的由来1.2环境微生物涉及的技术系统1.3环境微生物工程涉及的学 科1.4环境微生物工程进展1.5怎样学习环境微生物工程课程 第一章微生物类群与形态结构(3学时) 21微生物的分类(1)微生物的分类单位与命名(2)微生物的分类依据(3)微生物的 分类系统22细菌和放线菌(1)细菌细胞的形态和排列(2)细菌的大小(3)细菌细胞的 结构(4)细菌的繁殖(5)细菌的培养特征(6)放线菌的形态和结构(7)放线菌的繁殖(8) 放线菌的培养特征(9)放线菌的代表属2.3酵母菌(1)酵母菌的形态和结构(2)酵母菌 的繁殖方式(3)酵母菌的培养特征(4)酵母菌的代表属24霉菌(1)霉菌的形态和结构 (2)霉菌的繁殖方式(3)霉菌的培养特征(4)霉菌的代表属 第二章微生物的生理生化(2学时 3.1微生物的营养与生长(1)微生物的营养物质、营养类型和培养基(2)微生物的测 定和微生物的生长规律(3)微生物的培养方式和纯培养分离法(4)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 的影响3.2微生物的代谢(1)微生物的主要产能方式(2)营养物质的分解(3)细胞物质 的合成(4)代谢调节3.3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1)基因对遗传性状的控制(2)基因突变 (3)菌种选育和诱变(4)基因重组(5)基因工程(6)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第四章微生物的生态(2学时) 41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1)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的生态学特点(2)土壤中的微
5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302 课程性质: 必需 课内总学时:30 实验学时:4 课内上机学时:0 设计学时:0 课外上机学时:4 总学分: 3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 前修课程: 课程负责人:孙体昌 编写人:林海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任务 本课程为环境工程专业必修课,同时为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专业英语实践教学内容之 一。 主要讲授微生物类群与形态结构、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微生物的生态、环境微生物检 测、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有机污染微生物治理的一般原理和技术、几种重点污染 行业废水的微生物处理工艺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运用微生物工程技术治 理污染、净化环境的基本原理、方法、治理工艺和设备,同时掌握本课程常用术语的英语词 汇和科技英语的表达特点与方法 。学生学完该课程后,不仅有较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有 能力从事微生物治理环境污染的工程实践以及有关环境微生物专业英语的阅读和翻译能力。 二、课程内容、要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实验的模式。考虑到学时数的限制,其中专业英语 实践部分以课上渗透词汇和课下阅读、翻译英语资料为主的模式。 第一章 绪论(2 学时) 1.1环境微生物工程的由来1.2环境微生物涉及的技术系统1.3环境微生物工程涉及的学 科 1.4 环境微生物工程进展 1.5 怎样学习环境微生物工程课程 第一章 微生物类群与形态结构(3 学时) 2.1 微生物的分类(1)微生物的分类单位与命名(2)微生物的分类依据(3)微生物的 分类系统 2.2 细菌和放线菌(1)细菌细胞的形态和排列(2)细菌的大小(3)细菌细胞的 结构(4)细菌的繁殖(5)细菌的培养特征(6)放线菌的形态和结构(7)放线菌的繁殖(8) 放线菌的培养特征(9)放线菌的代表属 2.3 酵母菌(1)酵母菌的形态和结构(2)酵母菌 的繁殖方式(3)酵母菌的培养特征(4)酵母菌的代表属 2.4 霉菌(1)霉菌的形态和结构 (2)霉菌的繁殖方式(3)霉菌的培养特征(4)霉菌的代表属 第二章 微生物的生理生化(2 学时) 3.1 微生物的营养与生长(1)微生物的营养物质、营养类型和培养基(2)微生物的测 定和微生物的生长规律(3)微生物的培养方式和纯培养分离法(4)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 的影响 3.2 微生物的代谢(1)微生物的主要产能方式(2)营养物质的分解(3)细胞物质 的合成(4)代谢调节 3.3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1)基因对遗传性状的控制(2)基因突变 (3)菌种选育和诱变(4)基因重组(5)基因工程(6)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第四章 微生物的生态(2 学时) 4.1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1)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的生态学特点(2)土壤中的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