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污染与控制》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306课程性质:必修课课内总学时:27实验学时:4课 内上机学时:设计学时:课外上机学时:10总学分:3适用专业:环境 工程前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 课程负责人:孙体昌编写人:杜翠凤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为必修课。 本课程共分九章。通过讲授声音的基本性质、声的量度与听觉特性、噪声测 量、噪声评价方法和标准、环境噪声控制、吸声和室内声场、隔声、消声器、隔 振与阻尼等内容,使学生掌握噪声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噪声的评 价方法。 二、课程的内容、要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声音的基本性质(4学时) 1.1声波的产生1.2描述声波的基本物理量:声压、频率、波长、相位1.3平面 声波1.4声能量、声功率和声强1.5声波的反射、折射和透射1.6球面声波1.7 声波的叠加和驻波1.8声线和声象1.9声源的辐射本章采用讲授的形式,要求 学生掌握声压、频率、波长、相位、声能量、声功率和声强、声波的反射、折射 和透射等基本概念及声波在产生和传播中的性质。 第二章声的量度与听觉特性(2学时) 2.1声压级、声强级和声功率级2.2分贝的相加与“相减”2.3声音的频谱2.4 响度级与等响曲线2.5计权声级本章采取讲授的形式,要求学生掌握声压级、 声强级和声功率级的基本定义及叠加时的计算方法。 第三章噪声测量(4学时) 3.1测量仪器3.2测量方法3.3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本章安排2学时实验,测 量风机噪声。 本章采取实验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声压计等测量仪器,掌握风机噪声测量方法及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方法。 第四章噪声评价方法和标准(1学时) 4.Ⅰ噪声评价方法4.2噪声标准本章通过讲授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响度级、A 计权声级、等效连续声级等公认的评价量,及《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等噪声 标准。 第五章环境噪声控制(4学时) 5.1环境噪声控制概述5.2噪声的危害和影响5.3声在大气中的传播5.4交通噪 声预测5.5城市环境噪声控制本章通过讲授方法,要求学生了解环境声学硏究 的内容、环境噪声污染现状和发展趋势、噪声控制原则和措施等内容。 第六章吸声和室内声场(3学时) 6.1材料的声学分类和吸声特性6.2多孔材料的吸声机理和影响吸声性能的因素 6.3共振吸声结构的分类和吸声机理6.4几种新型吸声结构及材料6.5室内声场 本章通过讲授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多孔材料和共振吸声结构的吸声机理等内容
16 《噪声污染与控制》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306 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内总学时:27 实验学时:4 课 内上机学时: 设计学时: 课外上机学时:10 总学分:3 适用专业:环境 工程 前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 课程负责人:孙体昌 编写人:杜翠凤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为必修课。 本课程共分九章。通过讲授声音的基本性质、声的量度与听觉特性、噪声测 量、噪声评价方法和标准、环境噪声控制、吸声和室内声场、隔声、消声器、隔 振与阻尼等内容,使学生掌握噪声控制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噪声的评 价方法。 二、课程的内容、要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 声音的基本性质(4 学时) 1.1 声波的产生 1.2 描述声波的基本物理量:声压、频率、波长、相位 1.3 平面 声波 1.4 声能量、声功率和声强 1.5 声波的反射、折射和透射 1.6 球面声波 1.7 声波的叠加和驻波 1.8 声线和声象 1.9 声源的辐射 本章采用讲授的形式,要求 学生掌握声压、频率、波长、相位、声能量、声功率和声强、声波的反射、折射 和透射等基本概念及声波在产生和传播中的性质。 第二章 声的量度与听觉特性(2 学时) 2.1 声压级、声强级和声功率级 2.2 分贝的相加与“相减”2.3 声音的频谱 2.4 响度级与等响曲线 2.5 计权声级 本章采取讲授的形式,要求学生掌握声压级、 声强级和声功率级的基本定义及叠加时的计算方法。 第三章 噪声测量(4 学时) 3.1 测量仪器 3.2 测量方法 3.3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本章安排 2 学时实验,测 量风机噪声。 本章采取实验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声压计等测量仪器,掌握风机噪声测量方法及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方法。 第四章 噪声评价方法和标准(1 学时) 4.1 噪声评价方法 4.2 噪声标准 本章通过讲授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响度级、A 计权声级、等效连续声级等公认的评价量,及《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等噪声 标准。 第五章 环境噪声控制(4 学时) 5.1 环境噪声控制概述 5.2 噪声的危害和影响 5.3 声在大气中的传播 5.4 交通噪 声预测 5.5 城市环境噪声控制 本章通过讲授方法,要求学生了解环境声学研究 的内容、环境噪声污染现状和发展趋势、噪声控制原则和措施等内容。 第六章 吸声和室内声场(3 学时) 6.1 材料的声学分类和吸声特性 6.2 多孔材料的吸声机理和影响吸声性能的因素 6.3 共振吸声结构的分类和吸声机理 6.4 几种新型吸声结构及材料 6.5 室内声场 本章通过讲授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多孔材料和共振吸声结构的吸声机理等内容
第七章隔声(3学时) 7.1声波透过单层匀质构件的传播7.2双层隔墙7.3轻质复合结构7.4门窗和孔 隙对墙体隔声的影响ˆ.5分隔墙的噪声降低量η.6声屏障η.7隔声罩7.8楼板撞 击声的隔离本章通过讲授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单层匀质构件、双层隔墙、轻质 复合结构等构件对空气传声的隔声的一般原理 第八章消声器(3学时 8.1消声器的评价与设计程序8.2阻性消声器8.3抗性消声器8.4共振消声器8.5 阻抗复合式消声器8.6微孔板消声器8.7放空排气消声器8.8排空消声器的工程 应用8.9千涉型消声器本章安排2学时实验,测试消声器性能。本章通过讲授 及实验的方法,要求学生掌握阻性消声器、抗性消声器、阻抗复合式消声器的消 声原理 第九章阻振与阻尼(3学时) 9.1振动对人体的影响9.2振动原理9.3隔振材料与减振器9.4隔振设计与计算 9.5振动的阻尼本章通过讲授方法,要求学生掌握振动原理,隔振和阻尼措施。 实验(4学时) 1风机噪声的测量(1学时)2隔声实验(1学时)3.消声器性能的测试(2学 时) 三、教材和参考书目 《环境噪声控制工程》,郑长聚等编,髙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5月
17 第七章 隔声(3 学时) 7.1 声波透过单层匀质构件的传播 7.2 双层隔墙 7.3 轻质复合结构 7.4 门窗和孔 隙对墙体隔声的影响 7.5 分隔墙的噪声降低量 7.6 声屏障 7.7 隔声罩 7.8 楼板撞 击声的隔离 本章通过讲授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单层匀质构件、双层隔墙、轻质 复合结构等构件对空气传声的隔声的一般原理。 第八章 消声器(3 学时) 8.1消声器的评价与设计程序8.2阻性消声器8.3抗性消声器8.4共振消声器8.5 阻抗复合式消声器 8.6 微孔板消声器 8.7 放空排气消声器 8.8 排空消声器的工程 应用 8.9 干涉型消声器 本章安排 2 学时实验,测试消声器性能。本章通过讲授 及实验的方法,要求学生掌握阻性消声器、抗性消声器、阻抗复合式消声器的消 声原理。 第九章 阻振与阻尼(3 学时) 9.1 振动对人体的影响 9.2 振动原理 9.3 隔振材料与减振器 9.4 隔振设计与计算 9.5 振动的阻尼 本章通过讲授方法,要求学生掌握振动原理,隔振和阻尼措施。 实验(4 学时) 1 风机噪声的测量(1 学时) 2 隔声实验(1 学时)3.消声器性能的测试(2 学 时) 三、教材和参考书目 《环境噪声控制工程》, 郑长聚等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 年 5 月
《环境工程研究与设计》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307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内总学时:36实验学时:0设计学时:0课内上机学时:6课外上机学时: 20总学分:4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前修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 控制工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等 课程负责人:孙体昌编写人:王化军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之一,是在学习完环境工程专业基础 课及专业课之后进行的、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门综合实践性课程。课 程的任务是: 1、了解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的一般原理及方法 2、掌握环境工程硏究、设计原始资料取得和筛选的原则,正确使用原始资 3、熟练掌握环境工程领域试验硏究的程序和方法,正确使用试验仪器和设 备,正确运用分析检测手段和试验结果的评价方法; 4、熟练掌握环境工程设计中的流程与设备选择和计算方法、主要设备及设 施的配置原则、厂区配置原则、施工设计原则,了解环境工程设计中的技术经济 分析方法,熟练运用CAD技术 5、通过后续的课程设计(污水处理厂的试验与设计),进一步熟悉掌握环境 工程研究与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二、课程的内容、要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时分配 1、课程要求 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及主要专业课是学习本课程的基础。通过本课程 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工程领域的试验研究方法和工程设计方法,能够开展 简单的试验研究和工程设计工作 2、课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3、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录像机和计算机实验教学。必要的教学手 段为录像机、投影仪等 4、课程的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第一节环境工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设计的概念,环境工程设计的目的、要求。 第二节环境工程设计的内容和步骤一般工程设计的内容和步骤,可行性研究, 工程设计任务书,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技术设计。第三节环境工程设计的 展望:环境工程新的工艺方法、工艺流程、工艺设备的使用、以及新的设计方法 对环境工程设计的影响。 第二章环境工程设计用的原始资料(2学时) 第一节原始资料的种类及内容:试验资料,设计任务书,工程地质资料,交通 水、电、能源等资料。第二节规范资料与国家排放标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规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等
18 《环境工程研究与设计》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307 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内总学时:36 实验学时:0 设计学时:0 课内上机学时:6 课外上机学时: 20 总学分:4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 前修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 控制工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等 课程负责人:孙体昌 编写人:王化军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之一,是在学习完环境工程专业基础 课及专业课之后进行的、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门综合实践性课程。课 程的任务是: 1、了解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的一般原理及方法; 2、掌握环境工程研究、设计原始资料取得和筛选的原则,正确使用原始资 料; 3、熟练掌握环境工程领域试验研究的程序和方法,正确使用试验仪器和设 备,正确运用分析检测手段和试验结果的评价方法; 4、熟练掌握环境工程设计中的流程与设备选择和计算方法、主要设备及设 施的配置原则、厂区配置原则、施工设计原则,了解环境工程设计中的技术经济 分析方法,熟练运用 CAD 技术; 5、通过后续的课程设计(污水处理厂的试验与设计),进一步熟悉掌握环境 工程研究与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二、课程的内容、要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时分配 1、课程要求 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及主要专业课是学习本课程的基础。通过本课程 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工程领域的试验研究方法和工程设计方法,能够开展 简单的试验研究和工程设计工作。 2、课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3、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录像机和计算机实验教学。必要的教学手 段为录像机、投影仪等。 4、课程的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2 学时) 第一节 环境工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设计的概念,环境工程设计的目的、要求。 第二节 环境工程设计的内容和步骤一般工程设计的内容和步骤,可行性研究, 工程设计任务书,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技术设计。第三节 环境工程设计的 展望:环境工程新的工艺方法、工艺流程、工艺设备的使用、以及新的设计方法 对环境工程设计的影响。 第二章 环境工程设计用的原始资料(2 学时) 第一节 原始资料的种类及内容:试验资料,设计任务书,工程地质资料,交通、 水、电、能源等资料。第二节 规范资料与国家排放标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规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等
第三章工艺流程的设计和计算(6学时 第一节水处理工艺流程的设计和计算:一、吸收分离工艺流程的设计和计算 吸附分离工艺流程的设计和计算。三萃取分离工艺流程的设计和计算。四 离子交换工艺流程的设计和计算。五、脱水流程的设计和计算。六、浮选工艺流 程的设计和计算、七、生物处理流程的设计和计算、八、其它污水处理工程的设 计和计算。第二节固体废弃物处理工艺流程的设计和计算:一、破碎筛分流程 的设计和计算。二、磨矿分级流程的设计和计算。三、选分工艺流程的设计和计 算:重选、磁选、电选、浮选、焙烧、浸出等工艺流程。四、其它固体废弃物处 理工艺流程的设计和计算。第三节废气治理工艺流程的设计和计算:一、除尘 工艺流程的设计和计算。二、烟气吸收(吸附)工艺流程的设计和计算。三、其 它废气治理工艺流程的设计和计算。 第四章主要设备和设施的选择和计算(8学时) 第一节设备选择的一般原则及方法:设备选择原则要求与几种计算方法简介 第二节吸附、吸收设备的选择和计算:吸收器、吸收塔、固定床吸附、流化床 吸附等设备。第三节分离设备的选择和计算:一、重选、磁选、电选、浮选设 备的选择和计算。二、萃取槽与浸出槽的选择和计算。三、浓缩机、过滤机、烘 干杋等脱水设备的选择和计算。四、离子交换柱的设计和计算。第四节破碎筛 分与磨矿分级设备的选择和计算:破碎机、筛分机、磨矿机、分级机及水力旋流 器。第五节除尘设备的选择和计算:旋风除尘器、泡沬除尘器、脉冲袋滤器、 静电除尘器。第六节主要设施的设计和计算:一、沉淀池的设计和计算。二、 消化池、曝气池的设计和计算。三、生物塘的设计和计算。 第五章辅助设备的选择和计算(1学时) 第一节泵与风机:水泵、砂泵、鼓风机、空气压缩机。第二节给料机与胶带 输送机。第三节起重设备 第六章厂址选择与设备配置(4学时) 第一节厂址选择的基本原则。第二节车间设备配置:一、吸收、吸附设备的 配置。二、分离设备的配置。三、破碎筛分与磨矿分级设备的配置。四、脱水设 备的配置。五、除尘设备的配置。第三节厂区布置。 第七章环境工程中的土建与施工(1学时) 第一节土建设计的基本原则。第二节厂房的分类及厂房的结构形式。第三节 主要设施的施工图设计:结构、材料、强度、防水、耐酸耐碱性等。 第八章工程设计中的经济问题(2学时) 第一节技术方案的经济分析。第二节基建投资费用的计算。第三节成本计 算 第九章计算机辅助设计(1学时) 第一节设计各阶段中计算机的应用。第二节使用CAD系统时的工作技术 课程设计: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2周) 内容详见课程设计指导书 教材和参考书目 [1]《环保工作者实用手册》编写组编,环保工作者实用手册,冶金工业出版 社,1984.11。 [2]周忠尚编,选矿厂设计,冶金工业出版社,1984.11。 [3]G-帕尔、W-拜茨著,张直明等译,工程设计学,机械工业出版社,192.6
19 第三章 工艺流程的设计和计算(6 学时) 第一节 水处理工艺流程的设计和计算:一、吸收分离工艺流程的设计和计算。 二、吸附分离工艺流程的设计和计算。三 萃取分离工艺流程的设计和计算。四、 离子交换工艺流程的设计和计算。五、脱水流程的设计和计算。六、浮选工艺流 程的设计和计算、七、生物处理流程的设计和计算、八、其它污水处理工程的设 计和计算。第二节 固体废弃物处理工艺流程的设计和计算:一、破碎筛分流程 的设计和计算。二、磨矿分级流程的设计和计算。三、选分工艺流程的设计和计 算:重选、磁选、电选、浮选、焙烧、浸出等工艺流程。四、其它固体废弃物处 理工艺流程的设计和计算。第三节 废气治理工艺流程的设计和计算:一、除尘 工艺流程的设计和计算。二、烟气吸收(吸附)工艺流程的设计和计算。三、其 它废气治理工艺流程的设计和计算。 第四章 主要设备和设施的选择和计算(8 学时) 第一节 设备选择的一般原则及方法:设备选择原则要求与几种计算方法简介。 第二节 吸附、吸收设备的选择和计算:吸收器、吸收塔、固定床吸附、流化床 吸附等设备。第三节 分离设备的选择和计算:一、重选、磁选、电选、浮选设 备的选择和计算。二、萃取槽与浸出槽的选择和计算。三、浓缩机、过滤机、烘 干机等脱水设备的选择和计算。四、离子交换柱的设计和计算。第四节 破碎筛 分与磨矿分级设备的选择和计算:破碎机、筛分机、磨矿机、分级机及水力旋流 器。第五节 除尘设备的选择和计算:旋风除尘器、泡沫除尘器、脉冲袋滤器、 静电除尘器。第六节 主要设施的设计和计算:一、沉淀池的设计和计算。二、 消化池、曝气池的设计和计算。三、生物塘的设计和计算。 第五章 辅助设备的选择和计算(1 学时) 第一节 泵与风机:水泵、砂泵、鼓风机、空气压缩机。第二节 给料机与胶带 输送机。第三节 起重设备 第六章 厂址选择与设备配置(4 学时) 第一节 厂址选择的基本原则。第二节 车间设备配置:一、吸收、吸附设备的 配置。二、分离设备的配置。三、破碎筛分与磨矿分级设备的配置。四、脱水设 备的配置。五、除尘设备的配置。第三节 厂区布置。 第七章 环境工程中的土建与施工(1 学时) 第一节 土建设计的基本原则。第二节 厂房的分类及厂房的结构形式。第三节 主要设施的施工图设计:结构、材料、强度、防水、耐酸耐碱性等。 第八章 工程设计中的经济问题(2 学时) 第一节 技术方案的经济分析。第二节 基建投资费用的计算。第三节 成本计 算 第九章 计算机辅助设计(1 学时) 第一节 设计各阶段中计算机的应用。第二节 使用 CAD 系统时的工作技术 课程设计: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2 周) 内容详见课程设计指导书 三、教材和参考书目 [1] 《环保工作者实用手册》编写组编,环保工作者实用手册,冶金工业出版 社,1984.11。 [2] 周忠尚编,选矿厂设计,冶金工业出版社,1984.11。 [3] G - 帕尔、W - 拜茨著,张直明等译,工程设计学,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