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3)水域中的微生物(4)空气中的微生物(5)异常环境中的微生物4.2微生物与生 物环境间的相互关系(1)共生(2)互生(3)寄生(4)拮抗43微生物在自然物质循环中 的作用(1)炭素循环(2)氮素循环(3)磷素循环(4)微生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活动对 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危害44合成有机化合物和重金属对微生物的生态效应(1)去垢剂(2) 塑料(3)农药(4)重金属 第五章环境微生物检测(1学时) 5.1水质指示微生物一大肠菌群(1)目的和原理(2)方法(3)在环境微生物检测中应 用52生物传感器技术(1)生物传感器定义与分类(2)生物传感器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3) 生物传感器应用于环境检测实例 第六章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6学时) 6I微生物降解转化物质的巨大潜力6.2微生物降解动力学(1)指数速度模型(2)双 曲线速度模型(3)有机化合物降解过程与降解反应速度方程的拟合性63人工合成有机物 的微生物降解(1)去垢剂(2)塑料(3)农药64煤的微生物脱硫与降解(1)煤的微生物 脱硫(2)煤炭生物液化6.5影响微生物降解转化作用的因素(1)微生物活性(2)化合物 结构(3)温度(4)酸碱度(5)营养(6)氧`(7)有机底物或金属的浓度(8)适应驯化 66治理污染基因工程菌(1)治理污染基因工程菌构建的基本过程(2)转化细胞的筛选与 鉴定(3)目的基因的表达(4)连续发酵与追踪考察 第七章有机污染微生物治理的一般原理和技术(4学时) 7.I概述(1)好氧处理(2)厌氧处理(3)兼性处理7.2有机废水的微生物处理(1) 活性污泥法(2)生物膜法(3)稳定塘法(4)厌氧处理法(5)光合细菌法73固体废弃物 的微生物处理(1)堆肥(2)卫生填埋(3)厌氧发酵74大气污染的微生物处理(1)微生 物吸收法(2)微生物洗涤法(3)微生物过滤法 第八章几种重点污染行业废水的微生物处理工艺(6学时 8.1造纸废水的处理(1)亚硫酸盐纸浆废液生产酒精(2)生物—物理化学法处理制浆黑液 (3)碱法草浆中段废水生物处理82染料及印染废水的处理(1)厌氧好氧工艺处理染料工 业废水(2)用高效染料脱色菌和PⅥA降解菌混合培养液处理卬染废水(3)水解好氧工艺 处理染色废水84重金属废水的微生物处理(1)微生物治理电镀废水技术(2)硫酸盐生物 还原法处理含锌废水。 实验(4学时 1.检测水环境(城市生活污水)中的微生物(1学时) 2.应用厌氧和好氧技术处理工业废水(主要为微生物的培养、驯化和识别)(3学时 三、教材和参考书目 《环境微生物工程》,马文漪,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废水处理工艺手册》,杨文良,内部资料 《高浓度有机废水厌氧处理技术》,申立贤,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6 生物(3)水域中的微生物(4)空气中的微生物(5)异常环境中的微生物 4.2 微生物与生 物环境间的相互关系(1)共生(2)互生(3)寄生(4)拮抗 4.3 微生物在自然物质循环中 的作用(1)炭素循环(2)氮素循环(3)磷素循环(4)微生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活动对 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危害 4.4 合成有机化合物和重金属对微生物的生态效应(1)去垢剂(2) 塑料(3)农药(4)重金属。 第五章 环境微生物检测(1 学时) 5.1 水质指示微生物—大肠菌群(1)目的和原理(2)方法(3)在环境微生物检测中应 用 5.2 生物传感器技术(1)生物传感器定义与分类(2)生物传感器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3) 生物传感器应用于环境检测实例 第六章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6 学时) 6.1 微生物降解转化物质的巨大潜力 6.2 微生物降解动力学(1)指数速度模型(2)双 曲线速度模型(3)有机化合物降解过程与降解反应速度方程的拟合性 6.3 人工合成有机物 的微生物降解(1)去垢剂(2)塑料(3)农药 6.4 煤的微生物脱硫与降解(1)煤的微生物 脱硫(2)煤炭生物液化 6.5 影响微生物降解转化作用的因素(1)微生物活性(2)化合物 结构(3)温度(4)酸碱度(5)营养(6)氧`(7)有机底物或金属的浓度(8)适应驯化 6.6 治理污染基因工程菌(1)治理污染基因工程菌构建的基本过程(2)转化细胞的筛选与 鉴定(3)目的基因的表达(4)连续发酵与追踪考察 第七章 有机污染微生物治理的一般原理和技术(4 学时) 7.1 概述(1)好氧处理(2)厌氧处理(3)兼性处理 7.2 有机废水的微生物处理(1) 活性污泥法(2)生物膜法(3)稳定塘法(4)厌氧处理法(5)光合细菌法 7.3 固体废弃物 的微生物处理(1)堆肥(2)卫生填埋(3)厌氧发酵 7.4 大气污染的微生物处理(1)微生 物吸收法(2)微生物洗涤法(3)微生物过滤法 第八章 几种重点污染行业废水的微生物处理工艺(6 学时) 8.1 造纸废水的处理(1)亚硫酸盐纸浆废液生产酒精(2)生物—物理化学法处理制浆黑液 (3)碱法草浆中段废水生物处理 8.2 染料及印染废水的处理(1)厌氧好氧工艺处理染料工 业废水(2)用高效染料脱色菌和 PVA 降解菌混合培养液处理印染废水(3)水解好氧工艺 处理染色废水 8.4 重金属废水的微生物处理(1)微生物治理电镀废水技术(2)硫酸盐生物 还原法处理含锌废水。 实 验(4 学时) 1.检测水环境(城市生活污水)中的微生物(1 学时) 2.应用厌氧和好氧技术处理工业废水(主要为微生物的培养、驯化和识别)(3 学时) 三、教材和参考书目 《环境微生物工程》 , 马文漪,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废水处理工艺手册》, 杨文良,内部资料 《高浓度有机废水厌氧处理技术》,申立贤,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303课程性质:必修课内总学时:36实验学时:6课内上 机学时:0设计学时:0课外上机学时:10总学分:4适用专业:环境工 程前修课程:物理化学、无机化学 课程负责人:孙体昌编写人:汪莉 课程性质和教学任务 本课程为必修课。 主要讲授概论、燃烧与大气污染、大气扩散、除尘技术基础、除尘装置、吸 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吸附法净化气态污染物、催化转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等内 容。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大气污染控制的原理、方法并能进行有关的设计及计 算 二、课程内容、要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概论(1学时) §1-1大气污染和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的概念及大气污染物的组成§1-2大气 污染及控制(1)国内、外污染概况(2)几种大气污染物的控制概况§1-3大气 污染的综合防治措施§1-4大气环境标准(1)大气环境标准的种类和作用(2)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3)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4)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本章 采取讲授的形式,使学生对大气环境标准、大气污染及控制状况有一个概括的了 解。 第二章燃烧与大气污染(4学时) §2-1燃料的性质主要讲述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燃料及非常规燃料的性质§ 2-2燃料燃烧过程(1)影响燃烧过程的主要因素α)燃料燃烧过程的理论空气 量(3)燃烧产生的污染物(4)热化学关系§2-3烟气体积及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1)烟气体积计算(2)污染物排放量计算§2-4燃烧过程硫氧化物的形成与控 制(1)燃烧中硫的氧化机理(2)SO2与SO3之间的转化(3)硫氧化物的形成 控制§2-5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形成与控制(1)NO和NO2形成的热力学(2 燃烧过程中NO形成的动力学(3)由含氮燃料形成的Nok(4)低No的燃烧技 术§2-6燃烧过程中颗粒污染物的形成主要讲述碳粒子及燃煤粉尘的形成§ 2-7燃烧过程中其它污染物的形成主要讲述有机污染物及CO的形成本章采取 讲授的方式,要求学生掌握燃料的性质、燃料燃烧过程及燃烧过程中SO2、CO、 NOx的形成与控制等内容 第三章大气扩散(4学时) §3-1大气层结构及气象要素(1)大气层结构(2)气象要素§3-2大气边界层 的温度场(1)气温直减率(2)气温的垂直分布(3)大气的静力稳定度及其判 据(4)烟流形成与大气稳定度的关系(5)逆温§3-3大气的运动和风(1)引 起大气运动的作用力(2)大气边界层中风随高度的变化(3)近地层中的风速廓 线模式(4)地方性风场§3-4湍流扩散的基本理论(1)湍流概念(2)湍流扩 散理论简介(3)点源扩散的髙斯模式§3-5污染物浓度的估算方法(1)烟气抬 升高度的计算(2)帕斯奎尔扩散曲线法(3)稳定度分类法及扩散参数的选择(4)
7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303 课程性质:必修 课内总学时:36 实验学时:6 课内上 机学时:0 设计学时:0 课外上机学时:10 总学分:4 适用专业:环境工 程 前修课程:物理化学、无机化学 课程负责人:孙体昌 编写人:汪莉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任务 本课程为必修课。 主要讲授概论、燃烧与大气污染、大气扩散、除尘技术基础、除尘装置、吸 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吸附法净化气态污染物、催化转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等内 容。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大气污染控制的原理、方法并能进行有关的设计及计 算。 二、课程内容、要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 概论(1 学时) §1-1 大气污染和大气污染物 大气污染的概念及大气污染物的组成 §1-2 大气 污染及控制(1)国内、外污染概况(2)几种大气污染物的控制概况 §1-3 大气 污染的综合防治措施 §1-4 大气环境标准(1)大气环境标准的种类和作用(2)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3)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4)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本章 采取讲授的形式,使学生对大气环境标准、大气污染及控制状况有一个概括的了 解。 第二章 燃烧与大气污染(4 学时) §2-1 燃料的性质 主要讲述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燃料及非常规燃料的性质 § 2-2 燃料燃烧过程(1)影响燃烧过程的主要因素(2)燃料燃烧过程的理论空气 量(3)燃烧产生的污染物(4)热化学关系 §2-3 烟气体积及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1)烟气体积计算(2)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2-4 燃烧过程硫氧化物的形成与控 制(1)燃烧中硫的氧化机理(2)SO2 与 SO3 之间的转化(3)硫氧化物的形成 控制 §2-5 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形成与控制(1)NO 和 NO2 形成的热力学(2) 燃烧过程中 NO 形成的动力学(3)由含氮燃料形成的 Nox(4)低 Nox 的燃烧技 术 §2-6 燃烧过程中颗粒污染物的形成 主要讲述碳粒子及燃煤粉尘的形成 § 2-7燃烧过程中其它污染物的形成 主要讲述有机污染物及CO的形成 本章采取 讲授的方式,要求学生掌握燃料的性质、燃料燃烧过程及燃烧过程中 SO2、CO、 NOx 的形成与控制等内容。 第三章 大气扩散(4 学时) §3-1 大气层结构及气象要素(1)大气层结构(2)气象要素 §3-2 大气边界层 的温度场(1)气温直减率(2)气温的垂直分布(3)大气的静力稳定度及其判 据(4)烟流形成与大气稳定度的关系(5)逆温 §3-3 大气的运动和风(1)引 起大气运动的作用力(2)大气边界层中风随高度的变化(3)近地层中的风速廓 线模式(4)地方性风场 §3-4 湍流扩散的基本理论(1)湍流概念(2)湍流扩 散理论简介(3)点源扩散的高斯模式 §3-5 污染物浓度的估算方法(1)烟气抬 升高度的计算(2)帕斯奎尔扩散曲线法(3)稳定度分类法及扩散参数的选择(4)
污染物浓度与采样时间的关系§3-6非点源污染物浓度的估算模式(1)线源扩 散模式(2)面源扩散模式§3-7烟囱髙度的设计(1)烟囱高度的计算(2)烟 囱设计中的几个问题本章采取讲授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掌握影响大气扩散的 因素、湍流扩散的基本理论、污染物浓度的扩散方法及烟囱髙度的设计等内容。 第四章除尘技术基础(2学时) §4-1粉尘的粒径及粒径分布(1)单一颗粒的粒径(2)粒径分布(3)平均粒径 (4)粒径分布函数§4-2粉尘的物理性质包括粉尘的密度、比表面积、粉尘的 湿润性、粉尘的荷电性及导电性、粉尘的粘附性、粉尘的安息角、粉尘的爆炸性 §4-3净化装置的性能(1)净化装置技术性能的表示方法(2)净化效率的表示 方法§4-4颗粒捕集理论的基础包括流体阻力、阻力导致的减速运动、重力沉 降、离心沉降、静电沉降、惯性沉降、扩散沉降本章采取讲授的教学方法,要 求学生掌握粉尘的物理性质、粉尘分散度、净化装置的性能及颗粒捕集基础理论 等内容。 第五章除尘装置(5学时) §5-1机械式除尘器主要讲述重力沉降室、惯性除尘器及旋风除尘器的原理、结 构及应用 §5-2电除尘器(1)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2)电除尘器的结构(3)粉尘的比电 阻(4)电除尘器的选择和设计§5-3湿式除尘器(1)湿式除尘器的除尘机(2) 旋风洗涤器(3)文丘里除尘器§5-4过滤式除尘器(1)袋式除尘器的工作原理 (2)袋式除尘器的压力损失(3)袋式除尘器的的滤料及清灰(4)袋式除尘器 的选择、设计和应用(5)颗粒层除尘器§5-5除尘器的选择与发展(1)除尘器 的合理选择(2)除尘设备的发展※本章安排2学时实验旋风除尘器性能测定。 通过讲授和实验,要求学生掌握机械式除尘器、静电除尘器、过滤式除尘器和湿 式除尘器的结构、除尘原理、性能及适用范围等知识 第六章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5学时) §6-1吸收过程的气液平衡(1)气体在液体中的平衡关系(2)化学吸收中的气 液平衡关系 §6-2伴有化学反应的吸收动力学(1)双膜理论(2)化学吸收过程的传质速率 (3)各类化学吸收的速率方程§6-3吸收设备(1)吸收设备的类型与特点(2) 化学吸收时填料塔髙度的计算§6-4吸收法净化低浓度SO2烟气(1)石灰/石灰 石法烟气脱硫(2)其它吸收剂脱硫§6-5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1)吸收法净 化含NO废气(2)吸收法净化含氟废气※本章安排2学时实验碱液吸收气体 中二氧化硫。本章采取讲授和实验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掌握吸收的基本理论、 吸收设备及常用的SO2、NOx的吸收净化方法等内容。 第七章吸附法净化气态污染物(5学时) §7-1吸附过程与吸附剂主要讲述吸附过程、吸附剂和影响气体吸附的因素§ 72吸附理论主要讲述吸附平衡、吸附速率和吸附剂的解吸§7-3吸附法净化 有机蒸汽(1)有机溶剂蒸发量(2)多组分吸附(3)吸附时水蒸汽的消耗量(4) 干燥时空气及热的消耗量§7-4吸附法净化其它气态污染物(1)低浓度SOz的 吸附净化(2)含氟化氢废气的吸附净化(3)吸附脱除臭味※本章安排2学时 实验活性炭吸附气体中二氧化硫。本章采取讲授和实验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 了解吸附剂、吸附理论及几种气体的吸附净化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第八章催化转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4学时) §8-1概述§8-2催化剂和催化作用(1)催化剂的定义和组成(2)催化剂的性
8 污染物浓度与采样时间的关系 §3-6 非点源污染物浓度的估算模式(1)线源扩 散模式(2)面源扩散模式 §3-7 烟囱高度的设计(1)烟囱高度的计算(2)烟 囱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本章采取讲授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掌握影响大气扩散的 因素、湍流扩散的基本理论、污染物浓度的扩散方法及烟囱高度的设计等内容。 第四章 除尘技术基础(2 学时) §4-1 粉尘的粒径及粒径分布(1)单一颗粒的粒径(2)粒径分布(3)平均粒径 (4)粒径分布函数 §4-2 粉尘的物理性质 包括粉尘的密度、比表面积、粉尘的 湿润性、粉尘的荷电性及导电性、粉尘的粘附性、粉尘的安息角、粉尘的爆炸性 §4-3 净化装置的性能(1)净化装置技术性能的表示方法(2)净化效率的表示 方法 §4-4 颗粒捕集理论的基础 包括流体阻力、阻力导致的减速运动、重力沉 降、离心沉降、静电沉降、惯性沉降、扩散沉降 本章采取讲授的教学方法,要 求学生掌握粉尘的物理性质、粉尘分散度、净化装置的性能及颗粒捕集基础理论 等内容。 第五章 除尘装置(5 学时) §5-1 机械式除尘器 主要讲述重力沉降室、惯性除尘器及旋风除尘器的原理、结 构及应用 §5-2 电除尘器(1)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2)电除尘器的结构(3)粉尘的比电 阻(4)电除尘器的选择和设计 §5-3 湿式除尘器(1)湿式除尘器的除尘机(2) 旋风洗涤器(3)文丘里除尘器 §5-4 过滤式除尘器(1)袋式除尘器的工作原理 (2)袋式除尘器的压力损失(3)袋式除尘器的的滤料及清灰(4)袋式除尘器 的选择、设计和应用(5)颗粒层除尘器 §5-5 除尘器的选择与发展(1)除尘器 的合理选择(2)除尘设备的发展 ※本章安排 2 学时实验 旋风除尘器性能测定。 通过讲授和实验,要求学生掌握机械式除尘器、静电除尘器、过滤式除尘器和湿 式除尘器的结构、除尘原理、性能及适用范围等知识。 第六章 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5 学时) §6-1 吸收过程的气液平衡(1)气体在液体中的平衡关系(2)化学吸收中的气 液平衡关系 §6-2 伴有化学反应的吸收动力学(1)双膜理论(2)化学吸收过程的传质速率 (3)各类化学吸收的速率方程 §6-3 吸收设备(1)吸收设备的类型与特点(2) 化学吸收时填料塔高度的计算 §6-4 吸收法净化低浓度 SO2 烟气(1)石灰/石灰 石法烟气脱硫(2)其它吸收剂脱硫 §6-5 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1)吸收法净 化含 NOx 废气(2)吸收法净化含氟.废气 ※本章安排 2 学时实验 碱液吸收气体 中二氧化硫。本章采取讲授和实验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掌握吸收的基本理论、 吸收设备及常用的 SO2、NOx 的吸收净化方法等内容。 第七章 吸附法净化气态污染物(5 学时) §7-1 吸附过程与吸附剂 主要讲述吸附过程、吸附剂和影响气体吸附的因素 § 7-2 吸附理论 主要讲述吸附平衡、吸附速率和吸附剂的解吸 §7-3 吸附法净化 有机蒸汽(1)有机溶剂蒸发量(2)多组分吸附(3)吸附时水蒸汽的消耗量(4) 干燥时空气及热的消耗量 §7-4 吸附法净化其它气态污染物(1)低浓度 SO2 的 吸附净化(2)含氟化氢废气的吸附净化(3)吸附脱除臭味 ※本章安排 2 学时 实验 活性炭吸附气体中二氧化硫。本章采取讲授和实验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 了解吸附剂、吸附理论及几种气体的吸附净化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第八章 催化转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4 学时) §8-1 概述 §8-2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1)催化剂的定义和组成(2)催化剂的性
能(3)催化作用及其特征§8-3催化作用原理(1)催化作用的本质(2)催化 理论§8-4气态污染物的催化净化工艺(1)催化转化法净化SO2气体(2)催 化还原法净化No气体(3)催化燃烧法净化有机蒸汽及脱臭(4)汽车尾气的催 化转化本章采取讲授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催化剂、催化作用、催化作用 原理及Nox、SO2气体的催化净化工艺等知识。 实验(6学时) 1.旋风除尘器性能测定(2学时)2碱液吸收气体中二氧化硫(2学时)3活 性炭吸附气体中二氧化硫(2学时) 三、教材和参考书目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郝吉明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
9 能(3)催化作用及其特征 §8-3 催化作用原理(1)催化作用的本质(2)催化 理论 §8-4 气态污染物的催化净化工艺(1)催化转化法净化 SO2 气体(2)催 化还原法净化 Nox 气体(3)催化燃烧法净化有机蒸汽及脱臭(4)汽车尾气的催 化转化 本章采取讲授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催化剂、催化作用、催化作用 原理及 Nox、SO2 气体的催化净化工艺等知识。 实验(6 学时) 1..旋风除尘器性能测定(2 学时) 2 碱液吸收气体中二氧化硫(2 学时) 3 活 性炭吸附气体中二氧化硫(2 学时) 三、教材和参考书目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郝吉明等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 年 5 月
《水污染控制工程》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305课程性质:必修课课内总学时:36实验学时:6课内 上机学时:0设计学时:0课外上机学时:10总学分:4适用专业:环境工 程前修课程:物理化学、无机化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课程负责人:孙体昌编写人:孙体昌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教学的目的是使 学生了解水处理,特别是污水中各种污染物去除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处理方法。 基本掌握不同种类污水的处理工艺及常用的设备和设施,为毕业后从事环境工程 方面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 也可以做为其它专业的选修课。 二、课程内容、要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各种废水处理方法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工艺过程及常用设 备。由于学时的限制,教学的重点是各种水处理方法的工艺过程及特点,常用的 设备及实际应用的情况。要求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以下内容:1.掌握 废水中常见的污染物的种类、危害及表示方法;2.掌握各种废水处理方法的基 本原理、工艺过程、各种方法的特点及适用的范围、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能够根据具体废水的性质选择可能的处理方法;3.了解城市废水的特点和常用 处理方法及常见工业废水的常用处理方法;4.了解废水处理工艺及技术现状及 发展方向。 本课程采用课题讲授和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利用课内学时,自 学主要利用课外学时,对重要的内容及较难掌握的内容采用重点讲授的方式及作 业来完成,对较易掌握的内容采用自学、答疑和作业的方式完成。每一章后都有 一定量的作业是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加深对课堂所需内容的理解。由于本门课程还 担负着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英语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时要给出部分专业词汇 要求学生课后阅读有关的英文教材,利用答疑的时间对专业英语进行答疑和辅 导,争取有部分作业用英语完成,以培养英语的应用能力。本课程所用的教学手 段为投影仪。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如下 第一章绪论(1学时) 1.1我国的水资源及其污染概况:介绍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污染状况及与水污染有关的 法律法规简介。1.2水在自然界的循环:介绍水在自然界的自然循环和人为因素对水循环的 影响。1.3废水的来源及其中污染物的分类:介绍污染环境的主要废水的来源,污水中主要 污染物的分类及在不同污水中的分布。1.4废水处理技术的分类:从不同的角度废水处理技 术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介绍常用的分类方法。1.5废水处理的程度:介绍废水的一级处理 二级处理及三级处理的概念及应用的范围 第二章废水的预处理(2学时) 2.1调节:2.1.1调节的目的:2.1.2调节的方式:2.1.3调节池体积的确定:2.1.4废水浓 度的调节2.1.4调节池的位置。2.2格栅及筛滤:2.2.1格栅;2.2.2筛网;2.2.3筛余物的 处理。2.3中和:2.3.1概述;2.3.2酸碱中和过程:2.3.3酸性废水的处理
10 《水污染控制工程》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305 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内总学时:36 实验学时:6 课内 上机学时:0 设计学时:0 课外上机学时:10 总学分:4 适用专业:环境工 程 前修课程:物理化学、无机化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课程负责人:孙体昌 编写人:孙体昌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教学的目的是使 学生了解水处理,特别是污水中各种污染物去除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处理方法。 基本掌握不同种类污水的处理工艺及常用的设备和设施,为毕业后从事环境工程 方面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 也可以做为其它专业的选修课。 二、课程内容、要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各种废水处理方法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工艺过程及常用设 备。由于学时的限制,教学的重点是各种水处理方法的工艺过程及特点,常用的 设备及实际应用的情况。要求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以下内容:1. 掌握 废水中常见的污染物的种类、危害及表示方法;2. 掌握各种废水处理方法的基 本原理、工艺过程、各种方法的特点及适用的范围、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能够根据具体废水的性质选择可能的处理方法;3. 了解城市废水的特点和常用 处理方法及常见工业废水的常用处理方法;4. 了解废水处理工艺及技术现状及 发展方向。 本课程采用课题讲授和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利用课内学时,自 学主要利用课外学时,对重要的内容及较难掌握的内容采用重点讲授的方式及作 业来完成,对较易掌握的内容采用自学、答疑和作业的方式完成。每一章后都有 一定量的作业是学生通过完成作业加深对课堂所需内容的理解。由于本门课程还 担负着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英语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时要给出部分专业词汇, 要求学生课后阅读有关的英文教材,利用答疑的时间对专业英语进行答疑和辅 导,争取有部分作业用英语完成,以培养英语的应用能力。本课程所用的教学手 段为投影仪。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如下: 第一章绪论(1 学时) 1.1 我国的水资源及其污染概况:介绍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污染状况及与水污染有关的 法律法规简介。1.2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介绍水在自然界的自然循环和人为因素对水循环的 影响。1.3 废水的来源及其中污染物的分类:介绍污染环境的主要废水的来源,污水中主要 污染物的分类及在不同污水中的分布。1.4 废水处理技术的分类:从不同的角度废水处理技 术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介绍常用的分类方法。1.5 废水处理的程度:介绍废水的一级处理、 二级处理及三级处理的概念及应用的范围。 第二章 废水的预处理(2 学时) 2.1 调节:2.1.1 调节的目的;2.1.2 调节的方式;2.1.3 调节池体积的确定;2.1.4 废水浓 度的调节 2.1.4 调节池的位置。2.2 格栅及筛滤:2.2.1 格栅;2.2.2 筛网;2.2.3 筛余物的 处理。2.3 中和:2.3.1 概述;2.3.2 酸碱中和过程;2.3.3 酸性废水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