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到另一个学校难道就能搞好吗?再搞不好又怎办?还能再调换!转学是要得到大家的谅 解和同情的,你的理由是不会得到任何人的谅解和同情的。而且我认为你现在的问题也不是 转学可以解决的,所以你最好不要请求转学。转学对组织对你自己都很麻烦,都要造成损失 的 在你的来信中还表现了一种悲观的情绪,表现了一种错误的悲观的人生观。这是很不 好的。青年人不应该有这种情绪。生一点病,是会好的,不应该影响情绪。你所表现的这种 情绪,必须力求转变,必须对一切抱乐观的态度,否则,对于你是危险的 你在国内的时候,不多谈话,暴露你的思想问题也不多,因此,我也无法在思想上帮 助你。你到苏联以后,却写了不少的信给我,因而也就暴露了你不少的思想问题,这就很好 就使我有可能针对你的这些思想问题来帮助你一下,所以我写了好几封长信给你,并把这些 信转给了大使馆,使组织也有可能来帮助你。对你的这种帮助表现为对你的错误思想的批评, 而你是不大欢迎这种批评的,以为这种批评是说你的短,或者说是在“骂”你。这是不对的 不能把诚恳地恰如其分地指出你某种错误的批评,同“骂人”混淆起来?骂人是对人的一种 恶意的攻击,也不怎样讲究实事求是这种毛病,我倒常见你犯过。同志式的善意的批评,则 是对人的一种最好的帮助,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刹于行。就是讲的这种批评,这 是必须欢迎,而不应当拒绝的。接受这种批评,改正错误,也并不丧失什么“面子”,相反 凡是自爱的有自尊心的人,都应当欢迎这种批评。不要把正当的自尊心同保存一种虚假面子 混淆起来,以为接受同志们的批评,改正错误,就丧失了自尊心 你说你已经习惯于接受这种批评,这很好。每一个人都应该习惯于虚心接受同志们的 批评,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闻过则喜”的态度,是很好的。但不要厚着面皮,表示一种 沉默的拒绝态度或者丧失自己正当的自尊心 在你去苏联与我们告别的时候,我仍旧提出这点要你牢记:不要骄傲,不要看不起人, 要尊重大家的意见,要肯为大家的事情吃一点亏,而且我还引用了鲁迅的名言“横眉冷对千 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不知这些话,你是否记得。你一贯的错误,就是你在劳动人民面 前,在同志们面前,不肯“俯首甘为孺子牛”。现在根据你的来信看,你这个毛病不仅未改, 而且有了发展。现在你应该向你的组织声明,承认错误,请求同志们批评,虚心接受大家的 意见,使相互之间的关系正常起来。就是说,在你的同志们面前你要“俯首甘为孺子牛 当你同你的同学们、你的组织关系搞不好,而且真理又不完全在你这方面时,我是不会支持 你的,我只能相信和支持你的组织方面。你必须改正你的错误,否则坚持下去,还会犯更大 的错误。 你总以为你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大家都对不起你,你却没有对不起别人,你 没有替别人着想,却要别人替你着想,你不肯为别人有所牺牲,却要别人为你有所牺牲你不 去理别人,却要别人来理你,这是一种什么态度呢?同志之间,这不是团结和合作的态度, 而是同组织、同集体对立的态度,就是把自己个人放在同集体对立的地位,就是一种个人主 义。而个人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思想,只有集体主义才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你必须抛弃个 人主义,接受集体主义。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问题上都要首先考虑集体的利益,把集体的 利益摆在前面,把个人愿望、个人利益摆在服从的地位:当个人愿望和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 发生矛盾时,应该敢于为了集体的利益而牺牲个人的利益。你应该下决心成为这样一种人, 决心改造自己,加强这方面的锻炼经常注意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一有错误立即改正,否则
不好,到另一个学校难道就能搞好吗?再搞不好又怎办?还能再调换!转学是要得到大家的谅 解和同情的,你的理由是不会得到任何人的谅解和同情的。而且我认为你现在的问题也不是 转学可以解决的,所以你最好不要请求转学。转学对组织对你自己都很麻烦,都要造成损失 的。 在你的来信中还表现了一种悲观的情绪,表现了一种错误的悲观的人生观。这是很不 好的。青年人不应该有这种情绪。生一点病,是会好的,不应该影响情绪。你所表现的这种 情绪,必须力求转变,必须对一切抱乐观的态度,否则,对于你是危险的。 你在国内的时候,不多谈话,暴露你的思想问题也不多,因此,我也无法在思想上帮 助你。你到苏联以后,却写了不少的信给我,因而也就暴露了你不少的思想问题,这就很好, 就使我有可能针对你的这些思想问题来帮助你一下,所以我写了好几封长信给你,并把这些 信转给了大使馆,使组织也有可能来帮助你。对你的这种帮助表现为对你的错误思想的批评, 而你是不大欢迎这种批评的,以为这种批评是说你的短,或者说是在“骂”你。这是不对的。 不能把诚恳地恰如其分地指出你某种错误的批评,同“骂人”混淆起来?骂人是对人的一种 恶意的攻击,也不怎样讲究实事求是这种毛病,我倒常见你犯过。同志式的善意的批评,则 是对人的一种最好的帮助,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刹于行。就是讲的这种批评,这 是必须欢迎,而不应当拒绝的。接受这种批评,改正错误,也并不丧失什么“面子”,相反, 凡是自爱的有自尊心的人,都应当欢迎这种批评。不要把正当的自尊心同保存一种虚假面子 混淆起来,以为接受同志们的批评,改正错误,就丧失了自尊心。 你说你已经习惯于接受这种批评,这很好。每一个人都应该习惯于虚心接受同志们的 批评,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闻过则喜”的态度,是很好的。但不要厚着面皮,表示一种 沉默的拒绝态度或者丧失自己正当的自尊心。 在你去苏联与我们告别的时候,我仍旧提出这点要你牢记:不要骄傲,不要看不起人, 要尊重大家的意见,要肯为大家的事情吃一点亏,而且我还引用了鲁迅的名言“横眉冷对千 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不知这些话,你是否记得。你一贯的错误,就是你在劳动人民面 前,在同志们面前,不肯“俯首甘为孺子牛”。现在根据你的来信看,你这个毛病不仅未改, 而且有了发展。现在你应该向你的组织声明,承认错误,请求同志们批评,虚心接受大家的 意见,使相互之间的关系正常起来。就是说,在你的同志们面前你要“俯首甘为孺子牛”。 当你同你的同学们、你的组织关系搞不好,而且真理又不完全在你这方面时,我是不会支持 你的,我只能相信和支持你的组织方面。你必须改正你的错误,否则坚持下去,还会犯更大 的错误。 你总以为你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大家都对不起你,你却没有对不起别人,你 没有替别人着想,却要别人替你着想,你不肯为别人有所牺牲,却要别人为你有所牺牲你不 去理别人,却要别人来理你,这是一种什么态度呢?同志之间,这不是团结和合作的态度, 而是同组织、同集体对立的态度,就是把自己个人放在同集体对立的地位,就是一种个人主 义。而个人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思想,只有集体主义才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你必须抛弃个 人主义,接受集体主义。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问题上都要首先考虑集体的利益,把集体的 利益摆在前面,把个人愿望、个人利益摆在服从的地位;当个人愿望和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 发生矛盾时,应该敢于为了集体的利益而牺牲个人的利益。你应该下决心成为这样一种人, 决心改造自己,加强这方面的锻炼经常注意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一有错误立即改正,否则, 你
将不会成为一个真正对人民有用的人。 〖注〗这是刘少奇同志写给刘允若的家信摘录。刘允若是少奇同志第二个儿子,于50 年代赴苏联上大学。他感到所学的专业与自己的兴趣不一致:后来又与同学的关系搞得不融 洽,闹着要转学。刘少奇同志知道后,先后写三封长信批评规劝他。在组织教育下,在刘少 奇同志帮助下,刘允若转变了认识,愉快地服从了党的安排,仍攻读原专业,而且发奋用功, 直到1960年调回国内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刘允若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而死。 本文摘自1980年4月24日《光明日报》《少奇同志教子记》 5为了父母,我要顶天立地 四岁时,一场车祸使我的命运充满坎坷,但我庆幸这种改变,它使我有机会领悟人生 更大的蕴涵……当我拄拐杖的腋下生出厚厚的茧疤时,男儿的韧性弥补了心灵的脆弱 护安乡就是这样一个穷乡,除了地少,缺水和山多这两项也属“有名”。出门就爬坡 运输全靠肩挑背驮,上学的娃娃们,直径不过几里的山路,得走两三个小时,清晨和鸡较劲 谁起得早。熊运育就是这样走过来的,11里山路,一天一个来回,并且一走就是整整8年。 “养儿不念书,不如养头猪”,父亲看着儿子的身体,知道“残疾人成家立业难,就 是倾家荡产也要供孩子念书”。可幼小的熊运育却坐在家门口直抹眼泪。学校在镇上,十几 里山路,正常孩子也要走3个多小时,何况对一个只剩一条腿的年仅6岁的孩子啊!开头两 个月,全家人轮流接送他。父亲常外岀打工,母亲要侍弄家里几亩薄地,生活艰难啊。看着 父亲憔悴的面容,看着母亲和姐姐日夜操劳的身影,熊运育跪下来哭着求父亲:“你们别送 我上学了,以后我一个人走 从此,每天清早鸡还未叫头一遍,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就多了一个瘦小的身影。从上小 学到初中,风雨无阻。至于路上摔倒过多少次,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 次,母亲在家门口的山坡上等儿子回来吃饭,天快黑了还不见人影。母亲一路小跑 喊着去寻他,赶了两三里地才看见他一瘸一拐地背着书包往回走。原来,路过一道山梁时, 由于心急,他从小坡上摔了下去。人躺在沟底,拐杖却扔在了山坡上。他撑起身子,爬啊爬 啊往山上坡上挪动……回到家,伤口仍在流血。他没有哭,母亲却抱住儿子的断腿整整哭了 夜 我自感慰藉的一点,就是我的坚毅也是出于家庭的贫困,在我看来,贫困是一种财富, 这或许带有些逆境中崛起的味道。 走进熊运育的家,才知道什么叫“穷”。屋里除了两张床、一个柜子、几把自制的木 凳子,一无所有。搭着茅草、光线暗淡的木屋还是曾祖父传下来的
将不会成为一个真正对人民有用的人。 〖注〗这是刘少奇同志写给刘允若的家信摘录。刘允若是少奇同志第二个儿子,于 50 年代赴苏联上大学。他感到所学的专业与自己的兴趣不一致;后来又与同学的关系搞得不融 洽,闹着要转学。刘少奇同志知道后,先后写三封长信批评规劝他。在组织教育下,在刘少 奇同志帮助下,刘允若转变了认识,愉快地服从了党的安排,仍攻读原专业,而且发奋用功, 直到 1960 年调回国内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刘允若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而死。 本文摘自 1980 年 4 月 24 日《光明日报》《少奇同志教子记》 5.为了父母,我要顶天立地 四岁时,一场车祸使我的命运充满坎坷,但我庆幸这种改变,它使我有机会领悟人生 更大的蕴涵……当我拄拐杖的腋下生出厚厚的茧疤时,男儿的韧性弥补了心灵的脆弱。 护安乡就是这样一个穷乡,除了地少,缺水和山多这两项也属“有名”。出门就爬坡, 运输全靠肩挑背驮,上学的娃娃们,直径不过几里的山路,得走两三个小时,清晨和鸡较劲 谁起得早。熊运育就是这样走过来的,1l 里山路,一天一个来回,并且一走就是整整 8 年。 “养儿不念书,不如养头猪”,父亲看着儿子的身体,知道“残疾人成家立业难,就 是倾家荡产也要供孩子念书”。可幼小的熊运育却坐在家门口直抹眼泪。学校在镇上,十几 里山路,正常孩子也要走 3 个多小时,何况对一个只剩一条腿的年仅 6 岁的孩子啊!开头两 个月,全家人轮流接送他。父亲常外出打工,母亲要侍弄家里几亩薄地,生活艰难啊。看着 父亲憔悴的面容,看着母亲和姐姐日夜操劳的身影,熊运育跪下来哭着求父亲:“你们别送 我上学了,以后我一个人走……”。 从此,每天清早鸡还未叫头一遍,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就多了一个瘦小的身影。从上小 学到初中,风雨无阻。至于路上摔倒过多少次,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 一次,母亲在家门口的山坡上等儿子回来吃饭,天快黑了还不见人影。母亲一路小跑 喊着去寻他,赶了两三里地才看见他一瘸一拐地背着书包往回走。原来,路过一道山梁时, 由于心急,他从小坡上摔了下去。人躺在沟底,拐杖却扔在了山坡上。他撑起身子,爬啊爬 啊往山上坡上挪动……回到家,伤口仍在流血。他没有哭,母亲却抱住儿子的断腿整整哭了 一夜。 我自感慰藉的一点,就是我的坚毅也是出于家庭的贫困,在我看来,贫困是一种财富, 这或许带有些逆境中崛起的味道。 走进熊运育的家,才知道什么叫“穷”。屋里除了两张床、一个柜子、几把自制的木 凳子,一无所有。搭着茅草、光线暗淡的木屋还是曾祖父传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