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苓管理实践:廉洁奉公知人善任 郑致光 张伯苓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教育家。他在青年时期,目睹清政府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列强 对中国的欺凌,立志兴办教育,用爱国精神和科学知识教育青年,以达到抵御外侮,振兴 中华的目的。他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历尽艰辛,刻苦奋斗,颠扑躅蹶,矢志不渝。他 从传授“新学”的家馆开始,一步一步办起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 庆南开中学,为国家培育了众多杰出的人才 家世生平 张伯苓,名寿春,宇伯苓。1876年4月5日生于天津。其祖父张虔,为国学生,因屡 试不第,致疯狂病逝,年仅三十八岁。其父张云藻,为独生子,且兼继承五门,不以科举功 名为重,酷爱音乐,醉心骑射,访求名师,弹拉吹打,无一不精,尤擅长琵琶,天津人称之 为“琵琶张”。 张伯苓六岁时入私塾读书。白天在义学里念《三字经》、《千字文》,放学回家后,其父 再辅以教导和讲解,督促甚严。在这种义学中使张伯苓接触了更多的贫家子弟。 1891年,张伯苓考入北洋水师学堂。 北洋水师学堂是洋务代表人物、北洋大臣李鸿章为培植北洋海军人才而建立的。学堂总 办是船政大臣吴虞成,总教习是近代启蒙思想家、主张变法维新的严复。教习多半是留英学 生。用的是洋文,念的是洋书。总之,到这里来上学,叫做上洋学。清政府为吸引学生,不 但学费全免,还管吃管住,这对家境日趋贫困的张伯苓确有很大的吸引力。 张伯苓在水师学堂如饥似渴地学习近代科学知识,大开眼界。他是航海驾驶班最好的学 生,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严复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 按《北洋海军章程》规定:“驾驶班学生在学堂习完四年毕业,派上练船学习船艺一年, 送原学堂再习三月,然后拨人枪炮练船,再学三月。考核及格,派归兵船差遣补用。” 1894年,张伯苓等十八名同学完成堂课,被派往北洋水师舰队实习。时值朝鲜东学党 之变,清政府出兵平乱,日本也趁机出兵寻衅,遂引起中日甲午战争。战争既起,清政府的 海陆军被击溃,于是急调北洋水师增援。张伯苓随北洋水师舰队参加了这一历史性战役。9 月17日,日本海军中将伊东佑享率领联合舰队袭击北洋水师,在波涛汹涌的黄海海面上发 生了一场大海战。双方激战五个多小时,互有损伤。张伯苓又随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海军基 地。1895年1月,日本组成山东作战军,海陆两路夹击威海卫,丁汝昌等将士在腹背受敌 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战斗。2月12日敌军占据刘公岛,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张伯苓随北洋 水师舰队开始参战时,第一艘兵船才出海,就被日舰击沉。张伯苓含泪饮恨与众人返师归来。 这是张伯苓的爱国热忱受到的第一次沉重的打击 1897年,承甲午败绩,国事日颓,英、德、法、俄、日等帝国主义列强,纷纷染指, 妄图瓜分中国。日本强迫清政府订立关于结束中日甲午战争的马关条约。俄、法、德三国以 迫使日本交还辽东半岛有功向中国索取报酬,德国租占胶州湾,俄国强租旅顺、大连,法国 租占了广州湾,而英国强租九龙与威海卫。帝国主义强盗的协议既成,清廷乃派大员乘通济 舰去山东,办理接收和转让手续,张伯苓随舰前往。船到威海卫的头一天,降下日本的太阳 旗,升起中国的青龙旗。第二天,又降下中国的青龙旗,升起英国的米字旗。张伯苓目睹这 场“国帜三易”的接收和转让仪式,亲自尝受了这一丧权辱国的场面,气愤填膺,五内俱裂 他从威海卫归来之后,认为海军报国无望,决定退役。 甲午之战是中国大失败的开始。海军军舰全军覆没,这次大失败的教训,激励了张伯苓 的志气,坚定了他一生的爱国热忱。当时科举虽还未废,而要求变法维新以求富强,已成 为一般有志青年的愿望。张伯苓决心创办新式教育。适值天津名绅严范孙倡办新学,1898
张伯苓管理实践:廉洁奉公 知人善任 郑致光 张伯苓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教育家。他在青年时期,目睹清政府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列强 对中国的欺凌,立志兴办教育,用爱国精神和科学知识教育青年,以达到抵御外侮,振兴 中华的目的。他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历尽艰辛,刻苦奋斗,颠扑躅蹶,矢志不渝。他 从传授“新学”的家馆开始,一步一步办起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 庆南开中学,为国家培育了众多杰出的人才。 一、家世生平 张伯苓,名寿春,宇伯苓。1876 年 4 月 5 日生于天津。其祖父张虔,为国学生,因屡 试不第,致疯狂病逝,年仅三十八岁。其父张云藻,为独生子,且兼继承五门,不以科举功 名为重,酷爱音乐,醉心骑射,访求名师,弹拉吹打,无一不精,尤擅长琵琶,天津人称之 为“琵琶张”。 张伯苓六岁时入私塾读书。白天在义学里念《三字经》、《千字文》,放学回家后,其父 再辅以教导和讲解,督促甚严。在这种义学中使张伯苓接触了更多的贫家子弟。 1891 年,张伯苓考入北洋水师学堂。 北洋水师学堂是洋务代表人物、北洋大臣李鸿章为培植北洋海军人才而建立的。学堂总 办是船政大臣吴虞成,总教习是近代启蒙思想家、主张变法维新的严复。教习多半是留英学 生。用的是洋文,念的是洋书。总之,到这里来上学,叫做上洋学。清政府为吸引学生,不 但学费全免,还管吃管住,这对家境日趋贫困的张伯苓确有很大的吸引力。 张伯苓在水师学堂如饥似渴地学习近代科学知识,大开眼界。他是航海驾驶班最好的学 生,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严复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 按《北洋海军章程》规定:“驾驶班学生在学堂习完四年毕业,派上练船学习船艺一年, 送原学堂再习三月,然后拨人枪炮练船,再学三月。考核及格,派归兵船差遣补用。” 1894 年,张伯苓等十八名同学完成堂课,被派往北洋水师舰队实习。时值朝鲜东学党 之变,清政府出兵平乱,日本也趁机出兵寻衅,遂引起中日甲午战争。战争既起,清政府的 海陆军被击溃,于是急调北洋水师增援。张伯苓随北洋水师舰队参加了这一历史性战役。9 月 17 日,日本海军中将伊东佑享率领联合舰队袭击北洋水师,在波涛汹涌的黄海海面上发 生了一场大海战。双方激战五个多小时,互有损伤。张伯苓又随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海军基 地。1895 年 1 月,日本组成山东作战军,海陆两路夹击威海卫,丁汝昌等将士在腹背受敌 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战斗。2 月 12 日敌军占据刘公岛,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张伯苓随北洋 水师舰队开始参战时,第一艘兵船才出海,就被日舰击沉。张伯苓含泪饮恨与众人返师归来。 这是张伯苓的爱国热忱受到的第一次沉重的打击。 1897 年,承甲午败绩,国事日颓,英、德、法、俄、日等帝国主义列强,纷纷染指, 妄图瓜分中国。日本强迫清政府订立关于结束中日甲午战争的马关条约。俄、法、德三国以 迫使日本交还辽东半岛有功向中国索取报酬,德国租占胶州湾,俄国强租旅顺、大连,法国 租占了广州湾,而英国强租九龙与威海卫。帝国主义强盗的协议既成,清廷乃派大员乘通济 舰去山东,办理接收和转让手续,张伯苓随舰前往。船到威海卫的头一天,降下日本的太阳 旗,升起中国的青龙旗。第二天,又降下中国的青龙旗,升起英国的米字旗。张伯苓目睹这 场“国帜三易”的接收和转让仪式,亲自尝受了这一丧权辱国的场面,气愤填膺,五内俱裂。 他从威海卫归来之后,认为海军报国无望,决定退役。 甲午之战是中国大失败的开始。海军军舰全军覆没,这次大失败的教训,激励了张伯苓 的志气,坚定了他一生的爱国热忱。当时科举虽还未废, 而要求变法维新以求富强,已成 为一般有志青年的愿望。张伯苓决心创办新式教育。适值天津名绅严范孙倡办新学,1898
年乃延聘张伯苓主持严氏家塾。张伯苓结识严范孙,对其后来南开一系列事业的创立与发展 影响很大。 张伯苓在严馆执教时期除教授学生学习英文、数学和理化外,并提倡体育。那时没有体 育设施,就在院子里放两张木椅,上面架一个鸡毛掸子的长竹杆,作为跳高的横杆,让学生 把长辫子盘在头上,撩起长袍的衣襟,学跳高。这在当时却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罕见之举 1901年,即义和团运动的次年,天津邑绅王奎章也聘请张伯苓教其于侄,是谓“王馆 张伯苓在严、王两馆,循环往复,诲人不倦。两馆教法大体相同,只是附读学生逐年增 多,设备及教法都还不完备 1903年,张伯苓有感于日本蕞尔小邦,居然胜中国,挫强俄,一跃跻身于世界列强, 必有所以致此之道,不可不往一观。在严修、王奎章的大力支持下,张伯苓乘暑假航海东渡, 亲眼看到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盛况,领略了日本对教育的重视及办学规模和教育方法,深受启 发 1904年5月,张伯苓和严修二渡扶桑,经过四个月的细心考察后回国,决定成立中学 遂将严、王两馆合并,成立“私立中学堂”。从此他结束了家塾先生的生涯,成为学堂的学监, 开始一展他的宏愿 张伯苓自1904年创办南开中学以来,到1917年学生已满千人,中学基础日臻巩固,教 育设施逐渐完善。每看到各届毕业生依依不舍地离开学校,他觉得应该向大多数学生提供继 续升学的机会。社会的需要,使他认识到:“普通教育仅为国民教育之初步,创办高等学校 乃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大计”。于是他决心赴美学习和考察 918年,适逢严修与范静生也赴美,张伯苓乃与严、范遍游美国各地,考察了许多私 立大学的组织和实施。12月,张伯苓与严修游美归国。不久便积极筹募经费,并获徐世昌、 黎元洪等人及天津士绅之助,开始筹划创办南开大学。1919年春,在中学南端空地建大 教室,当年秋季落成。 1919年9月5、6日,举行大学新生人学考试,25日正式上课。 南开大学创办伊始就建立了理科。那时北京、上海开创许多私立大学,都是只办文、法、 史、地、国学等文、法科,教师抱的是线装书去上课,而张伯苓专请留美多年的凌冰博士为 大学部主任,除开设文科外,还设理科和商科,后来改称文、理、商三个学院。这在当时也 是十分难得的。 南开大学的兴办和发展,对张伯苓来说,并不意味着兴办教育的终结。建立一个完整的 南开教育体系,才是他兴办教育的宏伟大略。 张伯苓于1923年建立了南开女中。接着在1928年,张伯苓又兴致勃勃地在女生校舍对 面建筑小学校舍,设立了小学部。 为开展学术研究和造就高层次人才,张伯苓在兴建和完善女中和小学之后,又分别于 1927年和1932年创办了南开经济研究所和应用化学研究所,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南开教 育体系。 张伯苓既以办学为救国的手段,故早就不以在天津创办学校为满足。1931年以后,日 本军阀在华北屡生事端,他看到两国终不免一战,而天津定首当其冲。及至1935年,华北 局势日益危急。张伯苓深为忧虑。1935年,他亲赴重庆考察后,决心在重庆建立南开中学 1936年夏,校舍落成,定名“南渝中学”。并于当年九月开学。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国共两党建立起抗日统一战线。1938年,国民党政府在全国人民 要求团结抗日的压力下,在汉口成立了国民党参政会。蒋介石为了装璜门面,拉拢在南方有 定声望的张一麟和在北方颇有影响的张伯苓担任参政会的副议长 1948年国民党政府改组,约请张伯苓出任考试院院长 1948年7月,张伯苓到南京后,目睹国民党政府,政治黑暗腐败,心情很不愉快。年
年乃延聘张伯苓主持严氏家塾。张伯苓结识严范孙,对其后来南开一系列事业的创立与发展 影响很大。 张伯苓在严馆执教时期除教授学生学习英文、数学和理化外,并提倡体育。那时没有体 育设施,就在院子里放两张木椅,上面架一个鸡毛掸子的长竹杆,作为跳高的横杆,让学生 把长辫子盘在头上,撩起长袍的衣襟,学跳高。这在当时却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罕见之举。 1901 年,即义和团运动的次年,天津邑绅王奎章也聘请张伯苓教其于侄,是谓“王馆”。 张伯苓在严、王两馆,循环往复,诲人不倦。两馆教法大体相同,只是附读学生逐年增 多,设备及教法都还不完备。 1903 年,张伯苓有感于日本蕞尔小邦,居然胜中国,挫强俄,一跃跻身于世界列强, 必有所以致此之道,不可不往一观。在严修、王奎章的大力支持下,张伯苓乘暑假航海东渡, 亲眼看到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盛况,领略了日本对教育的重视及办学规模和教育方法,深受启 发。 1904 年 5 月,张伯苓和严修二渡扶桑,经过四个月的细心考察后回国,决定成立中学。 遂将严、王两馆合并,成立“私立中学堂”。从此他结束了家塾先生的生涯,成为学堂的学监, 开始一展他的宏愿。 张伯苓自 1904 年创办南开中学以来,到 1917 年学生已满千人,中学基础日臻巩固,教 育设施逐渐完善。每看到各届毕业生依依不舍地离开学校,他觉得应该向大多数学生提供继 续升学的机会。社会的需要,使他认识到:“普通教育仅为国民教育之初步,创办高等学校 乃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大计”。于是他决心赴美学习和考察。 1918 年,适逢严修与范静生也赴美,张伯苓乃与严、范遍游美国各地,考察了许多私 立大学的组织和实施。12 月,张伯苓与严修游美归国。不久便积极筹募经费,并获徐世昌、 黎元洪等人及天津士绅之助,开始筹划创办南开大学。1919 年春,在中学南端空地建大学 教室,当年秋季落成。 1919 年 9 月 5、6 日,举行大学新生人学考试,25 日正式上课。 南开大学创办伊始就建立了理科。那时北京、上海开创许多私立大学,都是只办文、法、 史、地、国学等文、法科,教师抱的是线装书去上课,而张伯苓专请留美多年的凌冰博士为 大学部主任,除开设文科外,还设理科和商科,后来改称文、理、商三个学院。这在当时也 是十分难得的。 南开大学的兴办和发展,对张伯苓来说,并不意味着兴办教育的终结。建立一个完整的 南开教育体系,才是他兴办教育的宏伟大略。 张伯苓于 1923 年建立了南开女中。接着在 1928 年,张伯苓又兴致勃勃地在女生校舍对 面建筑小学校舍,设立了小学部。 为开展学术研究和造就高层次人才,张伯苓在兴建和完善女中和小学之后,又分别于 1927 年和 1932 年创办了南开经济研究所和应用化学研究所,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南开教 育体系。 张伯苓既以办学为救国的手段,故早就不以在天津创办学校为满足。1931 年以后,日 本军阀在华北屡生事端,他看到两国终不免一战,而天津定首当其冲。及至 1935 年,华北 局势日益危急。张伯苓深为忧虑。1935 年,他亲赴重庆考察后,决心在重庆建立南开中学。 1936 年夏,校舍落成,定名“南渝中学”。并于当年九月开学。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国共两党建立起抗日统一战线。 1938 年,国民党政府在全国人民 要求团结抗日的压力下,在汉口成立了国民党参政会。蒋介石为了装璜门面,拉拢在南方有 一定声望的张一麟和在北方颇有影响的张伯苓担任参政会的副议长。 1948 年国民党政府改组,约请张伯苓出任考试院院长。 1948 年 7 月,张伯苓到南京后,目睹国民党政府,政治黑暗腐败,心情很不愉快。年
末,他以“体弱需静养”为借口,离开了南京考试院,回到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的老寓所,终 日深居简出 解放前夕,蒋介石三番两次到沙坪坝津南村,要求他离开重庆,去台湾或去美国,后来 蒋氏又派蒋经国和张群来劝行,他都婉言谢绝了。1949年,他毅然留在重庆迎接解放。解 放后,他衷心地称赞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及其内外政策。1951年2月23日因病谢世,享年76 岁。在他的遗嘱中,对国家民族无限光明前景充满信心,勉励“友好、同学”,“拥护人民政 府”,“务共努力”,“以建设富强康乐之新中国 张伯苓作为在他生活时代的知识分子的一个代表,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在其晚年,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但是,张伯苓毕竟是一位与时俱进的爱国教育家。他从 生办学,饱经沧桑的切身经历中,逐步看清了中国的前途,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以国家 民族利益为重,表现出一个真正教育家的高风亮节。张怕苓的一生,是进步的爱国的一生 他创业南开,功在国家,为发展我国近代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育人才,检验教育工作的得失成败,说到底,要看是否培养出一批“出 类拔萃,智慧超群”的人才队伍 张伯苓创办南开系列学校,担任校长四十余年。在南开园这块民主与科学的土壤中培养 了不少杰出的人才,从举世钦敬的革命伟人到蜚声中外的科学巨子,从读书万卷的文苑大师 到为国争光的体坛虎将,他们都是从南开园破土而出,茁壮成长。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的 文化教育事业是有一定影响的。 张伯苓的人才教育信条是兼顾德、智、体三个方面,且德育、智育、体育观都有其独到 的见解。 (一)张伯苓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视“德育为万事之本”。他认为,“教育范围绝不 可限于书本教育、智育教育,而应特别着手于人格教育、道德教育”。在他看来,德育包含 着极其深刻的内容,积极的人生观、事业心、意志、社会公德、正直、善良、无私等多种素 质,都是衡量一个人品格的重要尺度。他的德育之首乃是爱国主义教育。他认为,最大的公 德就是爱国,学生要成为有用之才,必须“有爱国之心兼有爱国之力。 张伯苓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1905年日俄迫使清政府签订“中日东三省事宜条约”, 独霸东北权益。为了调查日本的侵略活动,1927年4月张伯苓曾亲赴东北考察,并成立东 北研究会,把揭露日本侵略东北的罪行作为一个主要课题。“九·一八”事变后,张伯苓出于 爱国义愤,根据东三省丰富的自然资源、经济、人文地理状况编写了一本教材《东三省地理》, 作为高年级的必修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是张伯苓的独创,是对帝国主义的挑战! 此外,他还经常以亲身经历向学生讲述清政府的腐败,民族危机的严重,举行各种“国耻 纪念活动,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他对学生的人格教育要求很严格。他认为:“研究学问,固然要紧,而熏陶人格,尤其 是根本。”他把人格的培养归纳为五个方面:(1)立志,(2)敦品,(3)勤勉,(4)虚心,(5)诚意。 他亲自抓这方面的教育工作。每逢周三的“修身课”,总是邀请校外专家名流,或者自己对学 生作深入浅出、引人人胜的讲授,宣传为人作事和处世治学之道。他曾不厌其烦地带着一把 筷子登上讲台,向同学们做一根筷子一折就断,一把筷子百折不断的演示,说明“分则弱 合则强”的道理。从而强调团结可以拯救危难中的中华民族之真谛。他的这些爱国主义教育, 言简意赅,在许多年轻人的灵魂深处,星火般地撒下救国图强的种子 为了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张伯苓专门在校门的一侧,设立一面整容镜。镜子上刻着严 修书写的:“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 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使学生出人校门有所儆戒 为了禁止学生吸烟,他曾带头折断自己的烟杆,并当众销毁所存的吕宋烟,终其一生不 再吸烟。他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博得广大师生的尊敬,这种榜样的作用在德育过程中
末,他以“体弱需静养”为借口,离开了南京考试院,回到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的老寓所,终 日深居简出。 解放前夕,蒋介石三番两次到沙坪坝津南村,要求他离开重庆,去台湾或去美国,后来 蒋氏又派蒋经国和张群来劝行,他都婉言谢绝了。1949 年,他毅然留在重庆迎接解放。解 放后,他衷心地称赞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及其内外政策。1951 年 2 月 23 日因病谢世,享年 76 岁。在他的遗嘱中,对国家民族无限光明前景充满信心,勉励“友好、同学”,“拥护人民政 府”,“务共努力”,“以建设富强康乐之新中国”。 张伯苓作为在他生活时代的知识分子的一个代表,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在其晚年,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但是,张伯苓毕竟是一位与时俱进的爱国教育家。他从一 生办学,饱经沧桑的切身经历中,逐步看清了中国的前途,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以国家 民族利益为重,表现出一个真正教育家的高风亮节。张怕苓的一生,是进步的爱国的一生。 他创业南开,功在国家,为发展我国近代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育人才,检验教育工作的得失成败,说到底,要看是否培养出一批“出 类拔萃,智慧超群”的人才队伍。 张伯苓创办南开系列学校,担任校长四十余年。在南开园这块民主与科学的土壤中培养 了不少杰出的人才,从举世钦敬的革命伟人到蜚声中外的科学巨子,从读书万卷的文苑大师 到为国争光的体坛虎将,他们都是从南开园破土而出,茁壮成长。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的 文化教育事业是有一定影响的。 张伯苓的人才教育信条是兼顾德、智、体三个方面,且德育、智育、体育观都有其独到 的见解。 (一)张伯苓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视“德育为万事之本”。他认为,“教育范围绝不 可限于书本教育、智育教育,而应特别着手于人格教育、道德教育”。在他看来,德育包含 着极其深刻的内容,积极的人生观、事业心、意志、社会公德、正直、善良、无私等多种素 质,都是衡量一个人品格的重要尺度。他的德育之首乃是爱国主义教育。他认为,最大的公 德就是爱国,学生要成为有用之才,必须“有爱国之心兼有爱国之力。” 张伯苓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1905 年日俄迫使清政府签订“中日东三省事宜条约”, 独霸东北权益。为了调查日本的侵略活动,1927 年 4 月张伯苓曾亲赴东北考察,并成立东 北研究会,把揭露日本侵略东北的罪行作为一个主要课题。“九·一八”事变后,张伯苓出于 爱国义愤,根据东三省丰富的自然资源、经济、人文地理状况编写了一本教材《东三省地理》, 作为高年级的必修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是张伯苓的独创,是对帝国主义的挑战! 此外,他还经常以亲身经历向学生讲述清政府的腐败,民族危机的严重,举行各种“国耻” 纪念活动,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他对学生的人格教育要求很严格。他认为:“研究学问,固然要紧,而熏陶人格,尤其 是根本。”他把人格的培养归纳为五个方面:(1)立志,(2)敦品,(3)勤勉,(4)虚心,(5)诚意。 他亲自抓这方面的教育工作。每逢周三的“修身课”,总是邀请校外专家名流,或者自己对学 生作深入浅出、引人人胜的讲授,宣传为人作事和处世治学之道。他曾不厌其烦地带着一把 筷子登上讲台,向同学们做一根筷子一折就断,一把筷子百折不断的演示,说明“分则弱, 合则强”的道理。从而强调团结可以拯救危难中的中华民族之真谛。他的这些爱国主义教育, 言简意赅,在许多年轻人的灵魂深处,星火般地撒下救国图强的种子。 为了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张伯苓专门在校门的一侧,设立一面整容镜。镜子上刻着严 修书写的:“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 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使学生出人校门有所儆戒。 为了禁止学生吸烟,他曾带头折断自己的烟杆,并当众销毁所存的吕宋烟,终其一生不 再吸烟。他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博得广大师生的尊敬,这种榜样的作用在德育过程中
是必不可少的。 (二)张伯苓一向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他是大胆的革新者,早在1904年教家馆时,就 敢于冲破封建教育束缚。他不宣传封建教义的四书五经,而致力于提倡科学,宣传西方文化, 开设“算术”。“自然科学”、“英语”、“体育”等课程。 注重教学质量是其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南开一向以教学严格认真著称,强调基础 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不论是中学或大学都是由最好的教师开基础课。重视实验操作,学 生从中学就受到严格的科学训练。 他认为人才应具备德、识、才、学诸多品质。一个人的才干、见识、智谋和胆略应该是 多方面的。智育不能单纯地被看作是传授知识,不能把德、智、体看作是德、知、体。他对 智力教育的看法就在于他不以书本教育为满足不赞成读书死记硬背,而认为教育不能与社会 脱节,求学应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他认为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只是增加知识的份量和难度, 要扩大知识面,活跃思维,为受教育者创造多种活动的条件。他说:“吾国学生之最大缺点 即平日除获得书本知识外,鲜谙社会真正的状况,故一旦出校执业,常觉与社会隔开,诸事 束手。”这是颇有远见的。基于这种认识,他常常要求学生多接触社会实际,深人社会调查 访问,进行社会考察,提倡学以致用。为了使学生了解社会情况,1926年他还特地开设“社 会视察”课,定为高中必修课。每周由教师引导学生到天津及各地参观工厂、商业、司法 教育、交通、救济、新闻、卫生等机关,并通过座谈讨论,写出考察报告。张伯苓先生认为 这才是念活书,对学生大有益处。1928年的《南开大学发展方案》还提出了“土货化”方案 即“以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为学术背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突出强调结合中国实 际,研究中国国情,主张结合课堂学的知识,组织学生参观、实习。例如,在讲到社会保险 时,去参观社会保险公司的业务:讲到电学时,去参观发电厂:讲到采矿时,参观开滦煤矿 马家沟矿井等 他还积极主张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各种社团,以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如:成立各种学术研究会、讲演会、出版刊物、成立剧团、体育队等。他认为从这里得来的 学问,不比书本上的少。很多学生确是通过各项社会活动,对许多现实问题,如:劳工、物 价、住宅、工商机构、行政组织等问题获得基本概念,认清事物本质,受到社会启蒙,进而 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由此可见,张伯苓办教育不只是向学生输送知识,而着眼于培养学生解 决问题的本领,立足于把学校当成培养社会需要实干、能干的人才来办的。 (三)发展体育,增强国民的体质是张伯苓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曾多次谈到:教 育的目的是救国,即以教育来改造中国,但中心是“改造她的道德,改造她的知识,改造她 的体魄 张伯苓认为国民体质衰弱、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低,是因为国人不重视体育。1929年 他在美国考察教育时,看到本校矿科的毕业学生,原来在校读书时身体还是很强壮的,但后 来在美国福特汽车厂做工,身体和工作效率都比不上外国人。当时,他就认为这不仅是某 个人身体不健壮的问题,而是国民体弱一代一代相传下来的结果。他说,过去一提国家强盛 就联想到军队的多寡、军火武器的优劣。其实,国家的强弱,至关重要的是人的体质。他根 据多年的观察,认为“在德、智、体三育之中,我国人最差的是体育”,“强国必先强种,强 种必先强身”,主张“强我种族,体育为先”。因此,他对学生的体育锻炼,倾注了极大的心 血。他大声疾呼:“南开学生的体质,决不能象现在一般人那样虚弱,要健壮起来”。1946 年冬,张伯苓由美返国,对发展体育事业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他认为:“教育如果没有体 育,教育就不完全”、“不懂得体育的人,不宜当校长”。① 为了强身,张伯革十分注意体育教育的普及,在学校的各年级均设体育课,每周两小时。 由于各项体育运动的普及和发展,校内涌现出不少优秀的运动选手和实力雄厚的运动代 表队。他们多次在天津、北京、华北及全国各地甚至远东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张伯苓本人
是必不可少的。 (二)张伯苓一向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他是大胆的革新者,早在 1904 年教家馆时,就 敢于冲破封建教育束缚。他不宣传封建教义的四书五经,而致力于提倡科学,宣传西方文化, 开设“算术”。“自然科学”、“英语”、“体育”等课程。 注重教学质量是其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南开一向以教学严格认真著称,强调基础 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不论是中学或大学都是由最好的教师开基础课。重视实验操作,学 生从中学就受到严格的科学训练。 他认为人才应具备德、识、才、学诸多品质。一个人的才干、见识、智谋和胆略应该是 多方面的。智育不能单纯地被看作是传授知识,不能把德、智、体看作是德、知、体。他对 智力教育的看法就在于他不以书本教育为满足不赞成读书死记硬背,而认为教育不能与社会 脱节,求学应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他认为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只是增加知识的份量和难度, 要扩大知识面,活跃思维,为受教育者创造多种活动的条件。他说:“吾国学生之最大缺点, 即平日除获得书本知识外,鲜谙社会真正的状况,故一旦出校执业,常觉与社会隔开,诸事 束手。”这是颇有远见的。基于这种认识,他常常要求学生多接触社会实际,深人社会调查 访问,进行社会考察,提倡学以致用。为了使学生了解社会情况,1926 年他还特地开设“社 会视察”课,定为高中必修课。每周由教师引导学生到天津及各地参观工厂、商业、司法、 教育、交通、救济、新闻、卫生等机关,并通过座谈讨论,写出考察报告。张伯苓先生认为 这才是念活书,对学生大有益处。1928 年的《南开大学发展方案》还提出了“土货化”方案, 即“以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为学术背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突出强调结合中国实 际,研究中国国情,主张结合课堂学的知识,组织学生参观、实习。例如,在讲到社会保险 时,去参观社会保险公司的业务;讲到电学时,去参观发电厂;讲到采矿时,参观开滦煤矿 马家沟矿井等。 他还积极主张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各种社团,以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如:成立各种学术研究会、讲演会、出版刊物、成立剧团、体育队等。他认为从这里得来的 学问,不比书本上的少。很多学生确是通过各项社会活动,对许多现实问题,如:劳工、物 价、住宅、工商机构、行政组织等问题获得基本概念,认清事物本质,受到社会启蒙,进而 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由此可见,张伯苓办教育不只是向学生输送知识,而着眼于培养学生解 决问题的本领,立足于把学校当成培养社会需要实干、能干的人才来办的。 (三)发展体育,增强国民的体质是张伯苓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曾多次谈到:教 育的目的是救国,即以教育来改造中国,但中心是“改造她的道德,改造她的知识,改造她 的体魄。” 张伯苓认为国民体质衰弱、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低,是因为国人不重视体育。1929 年, 他在美国考察教育时,看到本校矿科的毕业学生,原来在校读书时身体还是很强壮的,但后 来在美国福特汽车厂做工,身体和工作效率都比不上外国人。当时,他就认为这不仅是某一 个人身体不健壮的问题,而是国民体弱一代一代相传下来的结果。他说,过去一提国家强盛, 就联想到军队的多寡、军火武器的优劣。其实,国家的强弱,至关重要的是人的体质。他根 据多年的观察,认为“在德、智、体三育之中,我国人最差的是体育”,“强国必先强种,强 种必先强身”,主张“强我种族,体育为先”。因此,他对学生的体育锻炼,倾注了极大的心 血。他大声疾呼:“南开学生的体质,决不能象现在一般人那样虚弱,要健壮起来”。1946 年冬,张伯苓由美返国,对发展体育事业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他认为:“教育如果没有体 育,教育就不完全”、“不懂得体育的人,不宜当校长”。① 为了强身,张伯革十分注意体育教育的普及,在学校的各年级均设体育课,每周两小时。 由于各项体育运动的普及和发展,校内涌现出不少优秀的运动选手和实力雄厚的运动代 表队。他们多次在天津、北京、华北及全国各地甚至远东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张伯苓本人
就酷爱足球运动,他有时亲自带领学生踢足球或参加比赛。1935年以南开队主力队员和著 名的北宁队组成的中北足球队,在参加“爱罗鼎杯”比赛中,连续挫败在天津的英国队、俄国 队和世界队等,获得冠军,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战胜洋人而夺标的足球队。张伯苓高兴 地宴请了全体队员,席间,他激动地说:西洋人嘲笑我们是“一盘散沙”,做事是“五分钟热 度”,事实是最好的反证。足球比赛是一种团结合作性很强的运动,全队必须团结一致,顽 强奋战,才能有取胜的希望,我们以此来克服“一盘散沙”,不失为一副良剂。足球比赛的时 间长,紧张而激烈,必须具备坚韧不拔的精神,如以此作为服务于社会的准绳,就不会被人 嘲笑我们是“五分钟热度”了 张伯苓一生提倡体育不遗余力。他始终把学生的健康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这个 思想的确立,不仅仅是出于为改变当时广大青少年由于享受不到真正的体育权利,健康状况 极为低下的局面,更是基于他对体育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材的教育中的重要性的深刻认识 从张伯苓的办学思想及他对德、智、体三育的躬行实践来看,他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全 面发展的能为社会出力、做事的实干家,而不是崇尚书本,出校执业束手无策的书呆子。我 们社会主义教育要培养的是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全面发展的人, 在这一共同的教育宗旨上,研究张伯苓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是不无稗益的。 张伯苓在学校管理方面的真知灼见及其卓越的贡献是闻名中外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一)艰苦创业廉洁奉公 在旧中国,南开作为私立学校,办学的困难是可以想象的。它不同于国立学校,也不 同于教会学校,一切经费来源 都有赖于私人捐赠。从经费筹 措、校址选择、校舍兴建、设 备购置,无一不经过张伯苓的 精心筹划,特别是在军阀混战, 政局动荡的时代,办学经费竭 厥,处境十分困难。特别是在 筹办大学时,屡遭挫折,学校 有时因经费无着,不得不暂时 停课。张伯革惨淡经营,本着 与人为善。爱人以德的精神 周旋于军、政、官、商各界人 士之间,使南开不但维持下来 并且逐年都有发展。尽管他在 筹措经费上时遭碰壁,但从不 灰心。曾自喻“不倒翁”,谓“非 不倒也;倒后能复起也”。他还 时常说:“人生当如拉马车之 马,左右两眼被蒙着,只许往 前走,而前面又是走不完的 路!四十多年以来,我好象一块石头,在崎岖不平的路上向前滚,不敢作片刻停。南开 在最困难的时候,八里台笼罩在愁云惨雾中,甚至每个小树好象在向我哭,我也还咬紧牙关 未停一步。一块石头只须不断地滚至少沾不上苔霉,我深信石头愈滚愈圆,路也愈走愈宽的。 ②这番话反映了他自强不息的精神,也形象地描述出他内心的矛盾和苦恼。 张伯苓一生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凡属公款、公物一丝不取。南开的经费完全公开,每
就酷爱足球运动,他有时亲自带领学生踢足球或参加比赛。1935 年以南开队主力队员和著 名的北宁队组成的中北足球队,在参加“爱罗鼎杯”比赛中,连续挫败在天津的英国队、俄国 队和世界队等,获得冠军,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战胜洋人而夺标的足球队。张伯苓高兴 地宴请了全体队员,席间,他激动地说:西洋人嘲笑我们是“一盘散沙”,做事是“五分钟热 度”,事实是最好的反证。足球比赛是一种团结合作性很强的运动,全队必须团结一致,顽 强奋战,才能有取胜的希望,我们以此来克服“一盘散沙”,不失为一副良剂。足球比赛的时 间长,紧张而激烈,必须具备坚韧不拔的精神,如以此作为服务于社会的准绳,就不会被人 嘲笑我们是“五分钟热度”了。 张伯苓一生提倡体育不遗余力。他始终把学生的健康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这个 思想的确立,不仅仅是出于为改变当时广大青少年由于享受不到真正的体育权利,健康状况 极为低下的局面,更是基于他对体育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材的教育中的重要性的深刻认识。 从张伯苓的办学思想及他对德、智、体三育的躬行实践来看,他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全 面发展的能为社会出力、做事的实干家,而不是崇尚书本,出校执业束手无策的书呆子。我 们社会主义教育要培养的是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全面发展的人, 在这一共同的教育宗旨上,研究张伯苓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是不无稗益的。 张伯苓在学校管理方面的真知灼见及其卓越的贡献是闻名中外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一)艰苦创业 廉洁奉公 在旧中国,南开作为私立学校,办学的困难是可以想象的。它不同于国立学校,也不 同于教会学校,一切经费来源 都有赖于私人捐赠。从经费筹 措、校址选择、校舍兴建、设 备购置,无一不经过张伯苓的 精心筹划,特别是在军阀混战, 政局动荡的时代,办学经费竭 厥,处境十分困难。特别是在 筹办大学时,屡遭挫折,学校 有时因经费无着,不得不暂时 停课。张伯革惨淡经营,本着 与人为善。爱人以德的精神, 周旋于军、政、官、商各界人 士之间,使南开不但维持下来, 并且逐年都有发展。尽管他在 筹措经费上时遭碰壁,但从不 灰心。曾自喻“不倒翁”,谓“非 不倒也;倒后能复起也”。他还 时常说:“人生当如拉马车之 马,左右两眼被蒙着,只许往 前走,而前面又是走不完的 路!……四十多年以来,我好象一块石头,在崎岖不平的路上向前滚,不敢作片刻停。南开 在最困难的时候,八里台笼罩在愁云惨雾中,甚至每个小树好象在向我哭,我也还咬紧牙关 未停一步。一块石头只须不断地滚至少沾不上苔霉,我深信石头愈滚愈圆,路也愈走愈宽的。” ②这番话反映了他自强不息的精神,也形象地描述出他内心的矛盾和苦恼。 张伯苓一生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凡属公款、公物一丝不取。南开的经费完全公开,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