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十大怪象 http://www.hnby.comcn2005-02-0106:01:00 作者: 河南报业网讯 中国现代大学创办百余年来,已有众多的大学探索了各自的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其中最为 深刻,具有不朽生命力的是蔡元培在北大倡导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梅贻琦在清华大学 提出的"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而有大师之谓也。"它已融化在百年来中国大学追 求科学真理、倡导思想自由和″研究学术,造就人才,服务国家"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国大学 永不磨灭的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江泽民同志《在北大百年校庆庆典上的讲话》中提出,今 天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 真理、为人类解决目前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 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 桥梁。"这是对新世纪中国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的具体概述,为我国大学的健康发展指明了 方向。近年来,在我国大学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出现了与上述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相悖的 一些怪象,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怪象之一:中国大学的”官本位"现象 大学是学术组织,这本来是不言自明的问题。然而我国大学的官本位现象却有愈演愈烈 之势。眭依凡教授认为,[1]所谓″官本位",即以官为本,以官的利益需要、官的价值诉求 为行为取向,惟官是重,惟官是大。突出表现在:我国的大学过于追求内部的行政等级,现 在已经出现了副部级的大学校长,不少大学里,厅级干部一走廊,处级干部一礼堂,科级干 部一操场,已非戏言。”官本位”正在演化为一种大学内部的价值取向一拜官主义。大学里的 一些学术带头人若不委以官职,就会被看作是不重视人才。大学生对学生官也是趋之若骛。 大学作为学术组织,学术权力是附着在大学内部的特有产物。然而在一些大学过于强调行政 权力尤其是行政官员的作用,一些职能部门出现了角色错位,将服务职能置换成指挥权力
中国大学十大怪象 http://www.hnby.com.cn 2005-02-01 06:01:00 作者:小少胡 河南报业网讯 中国现代大学创办百余年来,已有众多的大学探索了各自的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其中最为 深刻,具有不朽生命力的是蔡元培在北大倡导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梅贻琦在清华大学 提出的"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而有大师之谓也。 "它已融化在百年来中国大学追 求科学真理、倡导思想自由和"研究学术,造就人才,服务国家"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国大学 永不磨灭的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江泽民同志《在北大百年校庆庆典上的讲话》中提出,今 天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 真理、为人类解决目前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 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 桥梁。"这是对新世纪中国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的具体概述,为我国大学的健康发展指明了 方向。近年来,在我国大学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出现了与上述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相悖的 一些怪象,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怪象之一:中国大学的"官本位"现象 大学是学术组织,这本来是不言自明的问题。然而我国大学的官本位现象却有愈演愈烈 之势。眭依凡教授认为,[1]所谓"官本位",即以官为本,以官的利益需要、官的价值诉求 为行为取向,惟官是重,惟官是大。突出表现在:我国的大学过于追求内部的行政等级,现 在已经出现了副部级的大学校长,不少大学里,厅级干部一走廊,处级干部一礼堂,科级干 部一操场,已非戏言。"官本位"正在演化为一种大学内部的价值取向--拜官主义。大学里的 一些学术带头人若不委以官职,就会被看作是不重视人才。大学生对学生官也是趋之若骛。 大学作为学术组织,学术权力是附着在大学内部的特有产物。然而在一些大学过于强调行政 权力尤其是行政官员的作用,一些职能部门出现了角色错位,将服务职能置换成指挥权力
教授及其群体的学术权力在不少大学不仅未得到充分重视,他们的办学治校之智慧与积极性 也未充分发挥和调动。在关系学校发展的重大决策中,他们常常处于失语或半失语的状态。 我国大学的”官本位"趋势,不仅使大学的学术组织属性受到侵蚀,而且影响到学术的可持续 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怪象之二:中国大学的定位错位现象 台湾大学的老校长傅斯年说,[2]如果要我说出大陆的大学和美国、台湾的大学最根本 的不同之处,我想就在于对于大学的地位、使命、格调定位不同。大陆的大学,即使是名牌 大学,培养的是螺丝钉:美国的名校和台大,培养的是人才。大陆的大学,即使是名牌大学 比较像职业学校或技术学院;美国的名校和台大,培养的是独立研究独立思考的领袖人才。 大陆的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很像是在开店开公司:美国的名校和台大则把自己看作是学 术殿堂。比如:同济大学也是老牌名校了,尤其是以建筑系闻名:然而,电视广告里,它 下属的同济大学装潢公司”居然用同济的金字招牌拉装潢生意。上海交大也是百年名校,现 在不但有股票上市公司(当然,同济、北大、清华等大陆名校都有),而且走在它的校园里, 简直就像逛一个市场。还有,上海交大的系所分得真是细,比方说,居然还有个"机器人研 究所"。耶鲁大学整个工科就是一个系:工程系。当知识变得如此支离破碎的时候,你还指 望能培养岀有全局眼光的栋梁之材?当大学校园变得像个市场商场的时候,你还指望能熏陶 出什么优雅之士?听上海的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的谈话,永远都只围绕着”个人”问题,出国 啦,读学位啦,学英语啦,学电脑啦,工作啦……在美国和台湾,大部分的社会变革和进步 都是由学校和民间的知识分子推动的;在上海,知识分子是这样的幸福,一切事情都只需 要等着上海市政府做。知识分子读书只不过是为了赚钱、结婚、传宗接代而已。傅斯年先生 的话虽然不中听,但却道出了大学定位的模糊现象,客观的看,我国的大学在没有准确定位 的前提下,盲目求大、求全、求用,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和重视 怪象之三:中国大学的学术量化考评现象
教授及其群体的学术权力在不少大学不仅未得到充分重视,他们的办学治校之智慧与积极性 也未充分发挥和调动。在关系学校发展的重大决策中,他们常常处于失语或半失语的状态。 我国大学的"官本位"趋势,不仅使大学的学术组织属性受到侵蚀,而且影响到学术的可持续 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怪象之二:中国大学的定位错位现象 台湾大学的老校长傅斯年说,[2]如果要我说出大陆的大学和美国、台湾的大学最根本 的不同之处,我想就在于对于大学的地位、使命、格调定位不同。大陆的大学,即使是名牌 大学,培养的是螺丝钉;美国的名校和台大,培养的是人才。大陆的大学,即使是名牌大学, 比较像职业学校或技术学院;美国的名校和台大,培养的是独立研究独立思考的领袖人才。 大陆的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很像是在开店开公司;美国的名校和台大则把自己看作是学 术殿堂。比如:同济大学也是老牌名校了,尤其是以建筑系闻名; 然而,电视广告里,它 下属的"同济大学装潢公司"居然用同济的金字招牌拉装潢生意。上海交大也是百年名校,现 在不但有股票上市公司(当然,同济、北大、清华等大陆名校都有),而且走在它的校园里, 简直就像逛一个市场。还有,上海交大的系所分得真是细,比方说, 居然还有个"机器人研 究所"。耶鲁大学整个工科就是一个系:工程系。当知识变得如此支离破碎的时候,你还指 望能培养出有全局眼光的栋梁之材?当大学校园变得像个市场商场的时候,你还指望能熏陶 出什么优雅之士?听上海的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的谈话,永远都只围绕着"个人"问题,出国 啦,读学位啦,学英语啦,学电脑啦,工作啦……在美国和台湾,大部分的社会变革和进步 都是由学校和民间的知识分子推动的;在上海, 知识分子是这样的幸福,一切事情都只需 要等着上海市政府做。知识分子读书只不过是为了赚钱、结婚、传宗接代而已。傅斯年先生 的话虽然不中听,但却道出了大学定位的模糊现象,客观的看,我国的大学在没有准确定位 的前提下,盲目求大、求全、求用,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和重视。 怪象之三:中国大学的学术量化考评现象
中国大学的学术量化考评制度,主要是看所发表论文的刊物等级与论文数量、专著数量, 即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不管质量高低,只看达到此等级刊物的平均水平。这种做法不能 说舍本逐末,至少也是主次颠倒。而且,直接违反了一个简单常识:在定性正确的基础上才 有定量的精确。[3]学术量化考评制度几乎完全依据行政机构的级别来衡量学术成果。也就 是说,它把对教师学术水平的评定等同于对于学术刊物、学术奖励以及学术项目级别的评定, 同时更把对于学术刊物、学术项目、学术奖励的评定等同于对于刊物/奖励/项目的主办单位 的行政级别的评定。具体而言:它把直属中央的刊物看作是国家级刊物或所谓"威权核心刊 物”,在这样的刊物发表文章,不仅可以获得几千至几万元不等的经济奖励,还可以用作评 定职称的最有力依据:它把各种学术项目同样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分别依据不同的级别给 予数额不同的配套奖励,同样这也是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最后,它把学术奖励也依据颁奖 者的行政级别,分为国家级、省部级等,并依次给予不同的再奖励。[4]这种学术量化考评 制度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危害是把大学教师引向只追求论文/奖励/项目的取向,造 成论文/奖励/项目繁多,而没有带来学术的真正繁荣。 怪象之四:中国大学的英语与专业学习的错位现象 有调查发现,"英语”和"人才"早己在不自觉中被划上等号。由于大学生拿学位必须要过 英语四级考试,研究生、博士生的培养惟英语论,因而无形中,英语在大学教育中被推到了 至高无上的地位。对于考研者来说,英语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调查还发现,这些年很多英 语系的专科、本科毕业生,在对所报考的专业知之甚少,甚至此前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凭借 英语专业的优势考上研究生的人愈来愈多。也正因为如此,英语成了学生最努力学习的科目 相反的,专业课程被忽视了。众多的学生表示他们的英语学习时间和所有专业课的学习时间 平分秋色。这是个可怕的比例,一个学生有多少专业课要学啊!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的:"一个人如果在30岁时还没有发表科学见解,那么他一辈子就难以在科学界有所作为了 有人用反推法算出,只有在大学阶段学好现有的科学知识,注意个人能力的培养,善于调 动个人学习硏究的潜能,才有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这些脱颖而出的人才再经过几年专门深
中国大学的学术量化考评制度,主要是看所发表论文的刊物等级与论文数量、专著数量, 即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不管质量高低,只看达到此等级刊物的平均水平。这种做法不能 说舍本逐末,至少也是主次颠倒。而且,直接违反了一个简单常识:在定性正确的基础上才 有定量的精确。[3] 学术量化考评制度几乎完全依据行政机构的级别来衡量学术成果。也就 是说,它把对教师学术水平的评定等同于对于学术刊物、学术奖励以及学术项目级别的评定, 同时更把对于学术刊物、学术项目、学术奖励的评定等同于对于刊物/奖励/项目的主办单位 的行政级别的评定。具体而言:它把直属中央的刊物看作是国家级刊物或所谓"威权核心刊 物",在这样的刊物发表文章,不仅可以获得几千至几万元不等的经济奖励,还可以用作评 定职称的最有力依据;它把各种学术项目同样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分别依据不同的级别给 予数额不同的配套奖励,同样这也是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最后,它把学术奖励也依据颁奖 者的行政级别,分为国家级、省部级等,并依次给予不同的再奖励。[4]这种学术量化考评 制度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危害是把大学教师引向只追求论文/奖励/项目的取向,造 成论文/奖励/项目繁多,而没有带来学术的真正繁荣。 怪象之四:中国大学的英语与专业学习的错位现象 有调查发现,"英语"和"人才"早已在不自觉中被划上等号。由于大学生拿学位必须要过 英语四级考试,研究生、博士生的培养惟英语论,因而无形中,英语在大学教育中被推到了 至高无上的地位。对于考研者来说,英语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调查还发现,这些年很多英 语系的专科、本科毕业生,在对所报考的专业知之甚少,甚至此前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凭借 英语专业的优势考上研究生的人愈来愈多。也正因为如此,英语成了学生最努力学习的科目。 相反的,专业课程被忽视了。众多的学生表示他们的英语学习时间和所有专业课的学习时间 平分秋色。这是个可怕的比例,一个学生有多少专业课要学啊!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的:"一个人如果在 30 岁时还没有发表科学见解,那么他一辈子就难以在科学界有所作为了。 "有人用反推法算出,只有在大学阶段学好现有的科学知识,注意个人能力的培养,善于调 动个人学习研究的潜能,才有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这些脱颖而出的人才再经过几年专门深
入的研究,恰好是出科学家的最佳年龄。而中国大学生4年大学的黄金时间,就是在学英语, 由此错过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最佳时机。[5]针对英语教育出现的这些问题,有人指出 由于英语考试,浪费大量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时间,使中国现在的大学教学质量与日俱下,已 经接近世界高等教育的最低水平。"此话虽然偏激,但却揭示出我国大学对英语学习不恰当 要求的危害。其实,为考试而学习是没有意义的,英语只能作为一种学习和交流的工具 怪象之五:中国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学店化″现象 众所周知,研究生教育是一种非大众化的精英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宽厚的专业理论 基础知识、能适应专业发展要求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可如今据报道,台湾研究生过多、研究 所师资力量不足的现象日前在岛内引起广泛关注。一些专任教师过少的研究所常招收大量 在职专班″学生,目的是"捞钱",所收取的学费是本科生学费的5至6倍。舆论认为,这 问题导致台湾高等教育品质严重下滑,出现了研究所"学店化″现象。据了解,19800年至1998 年,大陆大学在校研究生数量增长了8倍,清华、北大等学校的研究生人数已占到学生总数 的一半。预计到2005年,大陆在校研究生将突破100万。连续几年超过30%的扩招,致使 许多大学的教学设施、师资、科研设备等都跟不上需求,现行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已经无法适 应社会对优质研究生学位的要求。研究生扩招直接导致了生均导师数量的减少,以前,一位 导师指导2-3名研究生,扩招后,一位导师要指导20-30名研究生,导致部分研究生几乎 处于″放羊"状态。这就是盲目扩招所酿成的苦果。以至有媒体发出了研究生教育该″研究研 究″了的呼吁!由此可以看出,研究生这一精英化教育已经面临挑战。随着就业观念的调整 和市场人才需求的增强,研究生教育必须接受市场竞争的选择。不调整人才培养机制,不挤 掉研究生教育的水分,谁也不能保证内地的研究生教育会不会走上″学店化"的末路,步台湾 研究所的后尘。[6]现在,台湾研究所”学店化"现象以残酷的现实再次提醒我们,研究生教 育的确该"研究研究"了! 怪象之六:中国大学的大学生”考证热"现象
入的研究,恰好是出科学家的最佳年龄。而中国大学生4年大学的黄金时间,就是在学英语, 由此错过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最佳时机。[5]针对英语教育出现的这些问题,有人指出:" 由于英语考试,浪费大量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时间,使中国现在的大学教学质量与日俱下,已 经接近世界高等教育的最低水平。"此话虽然偏激,但却揭示出我国大学对英语学习不恰当 要求的危害。其实,为考试而学习是没有意义的,英语只能作为一种学习和交流的工具。 怪象之五:中国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学店化"现象 众所周知,研究生教育是一种非大众化的精英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宽厚的专业理论 基础知识、能适应专业发展要求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可如今据报道,台湾研究生过多、研究 所师资力量不足的现象日前在岛内引起广泛关注。一些专任教师过少的研究所常招收大量" 在职专班"学生,目的是"捞钱",所收取的学费是本科生学费的5至6倍。舆论认为,这一 问题导致台湾高等教育品质严重下滑,出现了研究所"学店化"现象。据了解,1980 年至 1998 年,大陆大学在校研究生数量增长了8倍,清华、北大等学校的研究生人数已占到学生总数 的一半。预计到 2005 年,大陆在校研究生将突破 100 万。连续几年超过 30%的扩招,致使 许多大学的教学设施、师资、科研设备等都跟不上需求,现行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已经无法适 应社会对优质研究生学位的要求。研究生扩招直接导致了生均导师数量的减少,以前,一位 导师指导 2-3 名研究生,扩招后,一位导师要指导 20-30 名研究生,导致部分研究生几乎 处于"放羊"状态。这就是盲目扩招所酿成的苦果。以至有媒体发出了研究生教育该"研究研 究"了的呼吁!由此可以看出,研究生这一精英化教育已经面临挑战。随着就业观念的调整 和市场人才需求的增强,研究生教育必须接受市场竞争的选择。不调整人才培养机制,不挤 掉研究生教育的水分,谁也不能保证内地的研究生教育会不会走上"学店化"的末路,步台湾 研究所的后尘。[6]现在,台湾研究所"学店化"现象以残酷的现实再次提醒我们,研究生教 育的确该"研究研究"了! 怪象之六:中国大学的大学生"考证热"现象
近年来,我国大学掀起了一股″考证热",秘书证、会计证、口译证、报关证、程序员证… 大学生们纷纷忙着报考各种各样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大学生考证也受到了学校的鼓励和支 持,据媒体报道,有些大学在校内设立了各种培训班,有些大学将职业技能资格考试内容列 为选修课,让学生既能选修学分,又能参加资格考试。大学校园里的″考证热″虽然顺应了市 场经济对人才的现实能力和职业技能提出的要求,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然而,任何事 情过了头就必然会产生负面影响。现在,很多大学生将少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对付专业课, 而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获取各种证书,"考证"已成为部分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主题,大学 教育有沦为”考证教育″的趋势。实际上,"考证热”在提高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也必然使 一些大学生急功近利,忽视甚至荒废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7]大学教育的根本,在于 基础知识的灌输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学不同于技能培训机构,大学教育不等于"技能教育 更不等于”考证教育"。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大学并不是贩卖证书的机关″,这句话值 得我们深思。我国大学应该引导学生和社会以全面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大学毕业生,让”考证 热"尽快降温。 怪象之七:中国大学的学术行为失范现象 我国大学的学术行为失范已不是什么个别现象。这些失范行为在大学内部的大量发生 确实对大学知识殿堂的声誉及其庄重性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不仅一些在校的本科生、研究生 考试作弊、抄袭论文:甚至某些个别教授、博导,也有学术行为失范现象发生。而近年来, 更值得关注的是愈演愈烈的以单位、集体的名义进行的学术行为失范活动。这种学术行为失 范较突出的表现:一是某些尚未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为获得授予权以花样翻 新的手法来”打点”某些评委和一些特定人群:二是某些己经获得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出于各种 隐情,向一些特定人群(往往是政界和财界的掌权者)提供学历和学位(主要是博士学位) 此二者看似不同,但实质则一样,它们都是一种实质上的贿赂行为。而前一种贿赂行为的目 的,显然又是为了获得后一种贿赂的资本,以获取更大的利益。与那种作为个人的学术行为 失范活动相比,这种以单位、集体的名义进行的学术行为失范活动显然会造成更大的社会危
近年来,我国大学掀起了一股"考证热",秘书证、会计证、口译证、报关证、程序员证…… 大学生们纷纷忙着报考各种各样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大学生考证也受到了学校的鼓励和支 持,据媒体报道,有些大学在校内设立了各种培训班,有些大学将职业技能资格考试内容列 为选修课,让学生既能选修学分,又能参加资格考试。大学校园里的"考证热"虽然顺应了市 场经济对人才的现实能力和职业技能提出的要求,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然而,任何事 情过了头就必然会产生负面影响。现在,很多大学生将少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对付专业课, 而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获取各种证书,"考证"已成为部分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主题,大学 教育有沦为"考证教育"的趋势。实际上,"考证热"在提高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也必然使 一些大学生急功近利,忽视甚至荒废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7]大学教育的根本,在于 基础知识的灌输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大学不同于技能培训机构,大学教育不等于"技能教育", 更不等于"考证教育"。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大学并不是贩卖证书的机关",这句话值 得我们深思。我国大学应该引导学生和社会以全面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大学毕业生,让"考证 热"尽快降温。 怪象之七:中国大学的学术行为失范现象 我国大学的学术行为失范已不是什么个别现象。这些失范行为在大学内部的大量发生, 确实对大学知识殿堂的声誉及其庄重性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不仅一些在校的本科生、研究生 考试作弊、抄袭论文;甚至某些个别教授、博导,也有学术行为失范现象发生。 而近年来, 更值得关注的是愈演愈烈的以单位、集体的名义进行的学术行为失范活动。这种学术行为失 范较突出的表现:一是某些尚未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为获得授予权以花样翻 新的手法来"打点"某些评委和一些特定人群;二是某些已经获得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出于各种 隐情,向一些特定人群(往往是政界和财界的掌权者)提供学历和学位(主要是博士学位)。 此二者看似不同,但实质则一样,它们都是一种实质上的贿赂行为。而前一种贿赂行为的目 的,显然又是为了获得后一种贿赂的资本,以获取更大的利益。与那种作为个人的学术行为 失范活动相比,这种以单位、集体的名义进行的学术行为失范活动显然会造成更大的社会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