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又称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 杀伤受病毒感染的细胞、肿瘤细胞等靶细胞:杀伤作用具有高度特异性:杀 伤能力强。在杀伤靶细胞过程中自身不受损伤,可反复杀伤多个靶细胞。 (5)迟发型超敏反应性T细胞(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 T cell, T,Tm):分泌多种淋巴因子,引起炎症反应。 (二)、B细胞 1、B细胞的来源与分化 2、B细胞的分布: (1)、外周免疫器官的非胸腺依赖区定居 (2)、骨髓(其中的淋巴细胞主要是B细胞),血液(少数),粘膜组织 3、B细胞的表面标志 B细胞抗原受体(BCR)(膜免疫球蛋白,membrane immunoglobulin,mIg): (1)、是B细胞识别和结合抗原的物质基础: (2)每个B细胞表面约有10一103个SmIg: (3)、SmIg与抗原结合,可导致B细胞分化、增殖,转变成产生抗体的浆细胞 Fc受体(Fc receptor,FcR),CDW32抗原,CD23抗原 (1)、是存在于B细胞表面可与IgFc片断结合的受体: (2)、是B细胞成熟的标志之一: (3)、EA花环试验:常用于B细胞的检测:红细胞一抗体一B细胞 补体受体(complement receptor,CR),CD35、CD21抗原 (1)、是B细胞表面存在的能与C3b和C3d发生结合的受体: (2)EAC花环试验:用于检测B细胞,是鉴定B细胞的一种方法(T细胞无) EAC:红细胞(erythrocyte)一抗体(antibody)一补体 4、B细胞亚群:分群不如T细胞明确,依照CD5的表达与否,分为B1、B2两个 亚群 (1)、B1亚群:B1细胞表面表达CD5,接受抗原信息时不需要T细胞协助: (2)、B2亚群:接受抗原信息时需要T细胞协助。 5、B细胞的功能: (1)、产生抗体: (2)、抗原提呈:提呈可溶性抗原(昆虫毒素,蛇毒):
(3)、分泌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等,参与免疫调节、炎症反应及造血功能。 T细胞及B细胞的分布(%):书 (三)、K细胞(杀伤细胞,ki11 er cel1,简称K细胞) 直接来源于骨髓,形态上难以与淋巴细胞区别 1、K细胞主要存在于腹腔渗出液、血液和脾脏中: 2、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必须通过特异性抗体介导,故将K细胞的杀伤作 用称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作用,antibody dependent cell mediated cytotoxicity): 3、K细胞表面具有IgG的FC受体和补体受体: 靶细胞一一抗体一一K细胞:靶细胞一一抗体一一K细胞一一补体 靶细胞: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异体细胞移植物,寄生虫等。 4、K细胞的功能:参与抗肿瘤免疫、抗病毒感染及移植排斥反应。 (四)、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简称NK细胞) 1、主要存在于外周血和脾脏中:也有ADCC作用 2、能直接杀伤粑细胞,以自身产生的淋巴毒素,表面有识别靶细胞受体的结构: 3、杀伤活性比Tc细胞和K细胞弱,但作用快; 被认为是免疫监视的第一道防线,故在机体的肿瘤免疫中其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干扰素及白细胞介素-2具有加强K细胞活性的作用: 5、NK细胞的作用 (1)、抗肿瘤作用:杀伤作用不需抗原刺激,不需要补体的协助,反应迅速,作 用明显: (2)、抗病毒作用:直接杀伤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3)、免疫调节作用:可产生IL-2、IFN、IL-1、等多种细胞因子,具有免疫调 节作用。 二、辅佐细胞 (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 1、组成:主要由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器宫中的巨噬细胞组成。 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占血细胞总数的1%-3%,在血流中仅存留几小时至数十小 时,然后穿过血管内皮细胞移行至全身组织器官,发育为巨噬细胞,执行“清道夫” 12
的功能一一清除死亡细胞碎片和异物抗原。 分布于全身结缔组织及毛细血管周围的基底膜,在肺、肝、脾窦、髓窦及肾小球 处尤为丰富。 单核细胞,人占白细胞总数的6-10%,0.4-1.0X10°/L。 2、有IgG的F℃受体、补体C3b受体和多种细胞因子受体,利于其发挥吞噬作用: 3、免疫功能 (1)吞噬作用:巨噬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作用,可吞噬和杀灭病原微生物,清除 异物和处理衰老死亡的细胞: 英文由“macro(巨大)”和phage(吞噬)缩合而成,表达其体积大、吞噬力强 的特点。 (2)、细胞毒作用:杀伤靶细胞 靶细胞一Ig一巨噬细胞:靶细胞一Ig一补体一巨噬细胞:吞噬和杀伤作用更强 (3)、抗原递呈作用: 抗原一巨噬细胞吞噬→胞内酶降解一小肽片断(抗原决定簇)→递呈给T、B细 胞 巨噬细胞首先通过吞噬、摄取、处理、浓集抗原,然后将抗原递呈给免疫活性细 胞。 (4)、合成和分泌免疫活性因子:L-1,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前列腺素等。 (二)、树突状细胞人占白细胞总数的0.1-2%,细胞总数不详 1、分布于淋巴结、脾脏和结缔组织中: 朗罕氏细胞(也树突状细胞)是存在于皮肤中。 2、少数有Fc受体和补体C3b受体 3、无吞噬能力,可递呈抗原。 (三、B细胞是重要的抗原递呈细胞,靠BC℉结合抗原,给Th细胞。 三、粒细胞(granulocyte)胞浆中含有颗粒的白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的胞浆与甲基蓝及伊红均能结合,呈淡藕荷色:可用中性染料染色。 嗜酸性粒细胞与伊红结合,呈红色:含有很多用酸性染料染色的大颗粒。 嗜碱性粒细胞与甲基蓝结合,呈蓝色;有用碱性染料染色的胞浆颗粒。 淋巴细胞:在淋巴组织内形成的:
单核细胞,是大的、有单一的细胞核和十分丰富的含暗淡颗粒的细胞浆,能运动, 来源于脾脏和骨髓内的网状内皮细胞,有吞噬能力。 1、嗜中性粒细胞: (1)、血液中的主要吞噬细胞,具有高度的移动性(随血流移动及到炎症部位) 和吞噬功能: 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2/3,能够在趋化介质的作用下穿出血管壁、迅速抵达发生 感染的组织部位。寿命短(但生成快),仅有几天,堪称兔疫系统的“敢死队”。人 占白细胞总数的60-70%,2.4-7.4X10/L。 (2)、细胞表面有IgG的Fc受体和补体C3b受体: 抗原一一【g一一嗜中性粒细胞:抗原一一1g一一补体一一嗜中性粒细胞: (3)、可促进炎症反应,参与抗感染免疫。在防御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2、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吞噬杀菌能力,并有抗寄生虫感染的作用:人的数量是 0.1-1%,0.01-0.06X10°/L。 3、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有IgE的下C受体,可引起过敏反应。人的数量是 1-3%,0.04-0.12X10°/L。 肥大细胞主要分布在皮肤、粘膜下组织和血管壁周围,是微生物进入机体所必经 的“咽喉要道”。肥大细胞含有大量的胞浆颗粒,识别微生物之后通过释放颗粒炎症 因子给免疫细胞发出紧急信号,募集白细胞到炎症部位参加“战斗”。 红细胞和血小板: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特别是在清除血液循环中的免疫复合物 起重要作用。 免疫系统的第三部分组成是免疫分子,包括抗体、补体、细胞因子等
第三章抗原(4学时) 第一节抗原的概念 一、抗原与抗原性 1、抗原(antigen,Ag):凡是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性T细胞,并能与之 结合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称为抗原。 是指能与TCR/BCR或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 2、抗原性(antigenicity):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的抗原有抗原性 (1)、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T细胞的特性(能力): (2)、反应原性:指抗原能与相应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反应的特性(能力): 猪瘟疫苗(抗原)一一注入猪体内一一发生免疫应答一→产生抗猪瘟抗体一一免 疫原性 猪瘟疫苗+抗猪瘟抗体一一体外可以发生琼扩反应一一反应原性 猪瘟疫苗即具有免疫原性,又有反应原性,说明猪瘟疫苗具有抗原性。 二、完全抗原与半抗原 1、完全抗原:即具有免疫原性又有反应原性的物质称为安全抗原。 如病原微生物,疫苗,异种蛋白质等。 2、半抗原:只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或称为不安全抗原 只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而单独不能诱导机体产生抗体。分子量比较小,多糖、 类脂、脂多糖、某些药物(复合半Ag):抗生素、酒石酸、苯甲酸(简单Ag)。 使半抗原变成完全抗原的物质称载体,通常用大分子蛋白质作载体。 3、免疫原(immunogen):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称免疫原。 4、免疫耐受:抗原诱导相应的淋巴细胞克隆对该抗原表现出特异性无应答状态, 耐受原。 第二节构成抗原的条件 一、异物性(foreigness)又称异质性或异源性 1、异物性是抗原的核心,一般是指异种物质、同种异体物质、自身隐蔽物质及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