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结构: 皮质:浅皮质区:有许多淋巴小结,其中央为生发中心: 深皮质区:副皮质区。 髓质:髓索:B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 髓实:巨噬细胞 2、T、B细胞的分布 T细胞:主要分布在副皮质区一一胸腺依赖区 B细胞:主要分布于生发中心、皮质浅层和髓索一一非胸腺依赖区 3、免疫功能: 具有过滤和清除异物的作用: 是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淋巴结内有淋巴循环及血液循环双重系统。经淋巴结内的淋巴循环,将体表或 内脏的病原体及异物引流至局部淋巴结,淋巴液在淋巴窦内流动缓慢,使其中的巨 噬细胞有足够时间吞噬清除病原体及异物,再将“清洁”的淋巴液由输出淋巴管输 出,从而在淋巴结内完成过滤作用。 巨噬细胞将病原体处理,将抗原信息传达给T、B细胞,使其分化、增殖;效应 T细胞、抗体可经血液循环到病原微生物所在部位。 淋巴管连接外周免疫器官,形成遍布全身的淋巴管网络,其分布与血管几乎完 全平行。淋巴管网络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回收经毛细血管网络渗如组织的体液和营养 物质,并使淋巴细胞在体内的循环成为可能。人体每天从淋巴网络回收的淋巴液达 2-3升。淋巴液通过引流淋巴管进入初级和次级淋巴结之后汇入主淋巴管,经胸导管 进入左锁骨下静脉和血液循环。 机体局部感染常会引起引流淋巴结的肿胀,其部分原因是淋巴结中的抗原特异 性T和B细胞的迅速扩增。此外,T细胞被活化后所分泌的各种淋巴因子会造成髓窦 中巨噬细胞的聚集和体液的直溜,导致淋巴结的进一步肿胀。外来抗原被彻底清除 之后,活化T和B细胞因失去了抗原的持续刺激而凋亡,淋巴结方得以恢复。 (二)、脾脏(spleen) 1、结构 白髓:脾小体:由密集的淋巴细胞组成,其中心为生发中心: 中央动脉:贯穿于白髓的小动脉
红髓:脾索:B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 脾窦:血细胞。 位于白髓的周围,脾内有血液循环,但无淋巴循环。 2、T、B细胞的分布 T细胞:中央动脉周围 B细胞:生发中心,脾索: 脾中T细胞约占35%,B细胞约占55%,约10%为巨噬细胞。 2、免疫功能 (1)滤过血液作用:净化血液 90%的循环血液经过脾脏,脾索及脾窦中的巨噬细胞能有效直接清除病原体及衰 老的红细胞,而起重要的“过滤作用”。 (2)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 当被血流来的抗原刺激后,T、B细胞经克隆扩增,数目明显增加(脾体积相应 地扩大),产生致敏T细胞和浆细胞,建立细胞和体液免疫。 是体内产生抗体的主要器官(骨髓也是产生抗体的主要器官)。 (3)滞留淋巴细胞的作用:当抗原进入时,循环中的淋巴细胞被滞留。 (4)产生吞噬细胞增强激素:小分子肽类(4个氨基酸组成),具有增强吞噬细 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 (三)、其它淋巴组织 1、哈德氏腺:位于眼窝中腹部,眼球后部:是贪类特有。 雏鸡滴眼免疫,不受母源抗体的干扰。 2、扁桃体:见于鸡,鹅、鸭有两对淋巴结(颈胸和腰淋巴结) 3、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下层的许多淋巴小结和弥散淋巴组织,如肠道 黏膜集合淋巴结,这些淋巴组织均含有丰富的T细胞、B细胞及巨噬细胞(B细胞比 T细胞多),参与局部的黏膜免疫作用。 抗体是由外周淋巴组织产生的,主要有:骨髓,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弥散淋 巴组织
第二节免疫细胞 l、免疫细胞(immunocyte):所有直接或间接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 凡是参与机体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 免疫细胞的种类多,各司其职,巧妙配合,相互制约,为清除机体的异物共同发 挥作用。 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K细胞,NK细胞: 辅佐细胞(抗原递呈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 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 2、免疫活性细胞(immunocompetent cell,ICC):受抗原刺激后能分化增殖, 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 3、辅佐细胞(accessory,A cells):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起重要的辅佐作用。 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具有捕获和处理抗原以及 能把抗原递呈给免疫活性细胞的功能。 一、淋巴细胞 在体内分布广、数量多,除中枢神经系统外,所有组织均存在。人体内淋巴细 胞的总数与脑细胞或者肝细胞数量相当。以脾脏和淋巴结等外周免疫器官为“驻扎 营地”,在血液和淋巴系统之间不断循环。人占白细胞总数的25-35%,1.45-3.6X 10°/L。 (一)、T细胞 1、T细胞的来源与分化 10-30d 血流 造血干细胞一→淋巴干细胞一→前体(祖)T细胞一→胸腺一一→T细胞一→外 抗原 记忆细胞(长寿》 周免疫器官的胸腺依赖区定居(T细胞)一→淋巴母细胞一→效应T细胞(致敏淋巴 细胞)一执行细胞免疫 (短寿,4-6天存活)辅助B细胞
在T及B细胞克降扩增后,有一部分细胞分化为记忆细胞(memory cells),它 们不直接执行效应功能,而是在再次遇相同抗原后,迅速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 细胞,执行高效而持久的特异免疫功能。 2、T细胞的分布 (1)、外周免疫器官的胸腺依赖区定居: (2)、经血液→组织→淋巴→血液过程在体内循环。 大多数T细胞参加再循环 3、T细胞的表面标志 表面标志:淋巴细胞表面存在着大量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分子,即为 表面受体:是指免疫细胞表面存在的能与相应配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分子结构, 如TCR,红细胞受体等。 表面抗原(分化抗原,CD抗原):是指在淋巴细胞表面上能被特异性抗体所识别 的表面分子。 由于表面抗原是在淋巴细胞分化过程中产生的,故又称为分化抗原。国际免疫学 会议决定以分化群(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来统一命名淋巴细胞表面抗原。 T细胞抗原受体(T cell antigen receptor,TCR):是存在于T细胞表面具 有识别和结合特异性抗原的分子结构。 (1)、TCR是T细胞识别抗原的物质基础: (2)不能识别和结合单独存在的抗原片断或决定簇。 抗原提呈细胞(APC)处理 抗原 抗原片断或决定簇(抗原肽,蛋白质性抗原降解为多肽)一与 APC的MHC结合→与T细胞表面的TCR-CD3结合→T细胞接受抗原信息→活化、 增殖 (3)与CD3形成复合体 CD2:即红细胞(E受体),是存在于一些动物和人的T细胞表面的一种糖蛋白分 子,在体外可与异种动物红细胞结合。 据此可建立一个试验一一E花环试验,用于检测外周血中T细胞的比例和数目(B 细胞无),不能反映细胞免疫状态。 凡一个淋巴细胞结合3个或以上红细胞者为一个E-花环,检查200个淋巴细胞
(1)、常用绵羊红细胞或豚鼠红细胞:马淋巴细胞与豚鼠红细胞结合较好,而驴 则是绵羊红细胞。 (2)、鸡的T细胞不用E花环试验检测 CD3: (I)、仅存在于T细胞表面,与TCR结合形成TCR-CD3复合分子(T细胞特有 的标志): (2)、CD3可转导TCR的信号:将抗原信息传递到T细胞内,启动细胞内的活化 过程。 CD4和CD8: (1)、是T细胞重要的表面标志,存在于不同T细胞亚群: (2)、CD4可与MHC的Ⅱ类分子结合,CD8与MHC的I类分子结合。 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4、T细胞亚群与功能 按CD抗原的不同: CD4'T细胞:辅助性T细胞:抑制性T细胞:诱导性T细胞 CD8°T细胞:杀伤性或细胞毒性T细胞:迟发型超敏反应性T细胞。 按免疫功能的不同: 辅助性T细胞:抑制性T细胞;诱导性T细胞: 杀伤性或细胞毒性T细胞:迟发型超敏反应性T细胞。 (1)、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T,Th): 辅助B细胞分化和分泌抗体: 协助其它T细胞(TS,TC,)的分化成熟: 分泌淋巴因子及白细胞介素(IFN-Y,IL-2,IL-12等,是单核巨噬细 胞及NK细胞的活化因子)。 是免疫应答的“指挥官”,主要通过膜表面分子和所分泌的细胞因子与其它 细胞交换信息、发号施令(如辅助B细胞和巨噬细胞活化)。 (2)、抑制性T细胞(suppressor T cell,Ts): 抑制B细胞产生抗体:调节体液免疫和细胞兔疫。 (3)、诱导性T细胞(inducer T cell,T:):诱导Tm和Ts细胞的成熟 (4)、杀伤性或细胞毒性T细胞(killer T cell,Tg:cytotoxic T cell,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