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变性物质 (1)、异种物质:对于动物来说,各种病原体,异种蛋白质等: (2)、同种异体物质:血型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 (3)隐蔽物质:眼球晶体蛋白、精子蛋白、甲状腺蛋白等,分化较晚,在胚胎 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机体对其不形成免疫耐受(不认识是自己的),若因外伤、 手术等原因误入血液时,也能引起免疫应答: (4)自身变性物质:因物理、化学或感染等因素影响,自身组织结构发生变化。 如肿瘤细胞,吸附药物的血细胞等。 2、抗原物质与机体的亲缘关系越远,其免疫原性越强。 二、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物理状态 1、一般是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2、一般蛋白质是良好的免疫原,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对免疫原性有很大影响: 如含有较多的带苯环的芳香族氨基酸,免疫原性强;如苯丙氨酸,酪氨酸。 3、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性抗原。常将免疫原性弱的物质吸附在某些大颗粒的表 面,可增强免疫原性。 三、复杂的分子结构和立体构象(完整性) 1、本身具有复杂的分子结构和立体构象。 2、要保证抗原在接触免疫细胞时有复杂的分子结构和立体构象。 如明胶分子量也在10万以上,但分子结构简单,免疫原性弱。吃蛋白质食物, 在消化道内被降解为小分子的肽类或氨基酸,吸收如血液。 第三节抗原决定簇 一、抗原决定簇(基)(antigenic determinant) 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称抗原决定簇(图)。 位于抗原分子的表面,又称抗原表位。 蛋白质分子抗原的每个表位由5-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最多不超过8个):多糖 抗原5-6个单糖残基:核酸抗原5-8个核苷酸残基组成。 6
抗原决定簇的性质、数目和空间构象决定着抗原的特异性。如抗间位氨基苯磺酸 抗体,对间位氨基苯磺酸起剧烈反应,但对邻位和对位却起中等或弱反应,而对氨 基苯砷酸和苯甲酸起弱反应或不反应。 二、抗原价(antigenic valence) 1、抗原分子的抗原表位的数目为抗原的抗原价。 2、单价抗原:半抗原,一个抗原表位。 3、多价抗原:完全抗原,多个抗原决定簇 第四节半抗原与载体 一、半抗原不完全抗原,无免疫原性。 二、载体与半抗原连接的大分子蛋白载体。 三、半抗原-载体效应 要想制备抗半抗原的抗体,需要载体,且载体要相同,要经过多次免疫。 如用免疫学方法检测激素、药物、小分子物质等。 第五节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 一、共同抗原(common antigen) 共同抗原:带有共同决定簇的抗原称为一。 类属抗原:存在于同一种属或近缘种属间的共同抗原,称为~。 异嗜性抗原:指不同种屈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交叉反应:由共同抗原决定簇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可以和所有带有此决定簇 的共同抗原起反应,这种反应称为一。 自然界中抗原有许许多多,而每一种抗原又有多种抗原决定簇, 甲菌含有、b、c抗原决定簇一→兔疫动物一→血清中存在A、B、C三种抗体 乙菌含有c、d、e抗原决定簇一→兔疫动物一→血清中存在C、D、E三种抗体 甲菌与乙菌血清可发生较弱的交叉反应
甲菌(a、b、c抗原决定簇)乙菌(c、d、e抗原决定簇) 甲菌血清(A、B、C抗体) ++ 乙菌血清(C、D、E抗体) + + 二、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 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决定簇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第六节抗原的类型 一、根据抗原的性质分类 1、完全抗原: 2、不完全抗原: 二、根据有关亲缘关系分类 1、异种抗原:与被免疫动物无任何亲缘关系的抗原,多数抗原属之:如各种疫 苗、各类微生物、异种动物蛋白质等。 2、同种异型抗原:来自同种的基因型不同的个体的抗原物质,如血型抗原,组 织相容性抗原。 3、自身抗原:外来物质与自身细胞结合,自身组织细胞改变,隐蔽的自身抗原 的释放。 4、异嗜性抗原:是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间 的共同抗原。 溶血性链球菌与肾小球基底膜及心肌组织有共同抗原一异嗜性抗原 肾小球肾炎,心肌炎一一自身兔疫性疾病。 三、根据对胸腺(T细胞)的依赖性分类 I、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刺激B细胞分化成 抗体产生细胞的过程中,需要辅助性T细胞的协助。多数抗原属于此类
2、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不需要T细胞 协助就能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 四、根据来源分类 1、外源性抗原:包括微生物、疫苗、异种血清、异体组织等,通过感染、注射 移植等多种途径进入体内。 2、内源性抗原:自身细胞内合成的新抗原,如感染胞内菌、病毒、原虫的细胞或 肿瘤细胞等。 五、根据抗原的化学性质分类 1、蛋白质抗原:大部分抗原属之,异种蛋白;如细菌的鞭毛,外毒素,病毒蛋 白等 2、脂多糖抗原:革兰氏阴性菌的0抗原: 3、糖蛋白:血型抗原: 4、核酸抗原:天然的DNA和RNA均无免疫原性,但当DNA和RNA结合形成杂交 体时,即能激发动物产生抗杂交体抗体。 五、根据参与的免疫反应 1、凝集原凝集反应 2、沉淀原沉淀反应 3、补体结合抗原补体结合反应 4、中和抗原中和反应 5、变应原变态反应 6、血凝素抗原血凝抑制反应 7、保护性抗原使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 第七节重要的天然抗原 一、微生物抗原 l、细菌抗原(bacterial antigen) 9
(1)、菌体抗原(somatic antigen),0抗原,为脂多糖; (2)、鞭毛抗原(f1 lagellar antigen),H抗原,为蛋白质 (3)、荚膜抗原(capsular antigen),K抗原或Vi抗原(伤寒杆南),一般为 多被。 2、病毒抗原(viral antigen): (1)、囊膜抗原:如血凝素,神经氨酸酶:一般为糖蛋白成分。 1997年,香港,H5N1,1999,大陆、香港,H9N2,基因变异和重组。 (2)、衣壳抗原:蛋白质抗原(多肽) 3、毒素抗原:某些细菌可以产生内毒素或外毒素,具有抗原性。 4、寄生虫抗原: 原虫、蠕虫虫体及其虫卵具有抗原组成,但免疫原性一般较弱。 保护性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有免疫保护作用的抗体。微生物有多种抗原,如口 蹄疫病毒有VP1、VP2、VP3、VP4,有抗原性,但仅VP1是保护性抗原。 二、高等生物的抗原 1、血型抗原: 2、动物血清与组织浸液:免疫血清进行预防或治疗时,应注意过敏反应。 3、酶类物质: 4、激素:有良好的抗原性,可以免疫动物制备抗体,用免疫学方法进行检测其 含量。 第八节佐剂 一、佐剂的概念 佐剂(adjuvant):当其与抗原一起注射或预先注射入机体时,可增强机体对抗 原的免疫应答,发挥其辅佐的作用。属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增强免疫细胞对抗原 的应答。 二、佐剂的类型 1、不溶性铝胶盐类佐剂(无机化合物佐剂):氢氧化铝胶,明矾等 与抗原混合注射可显著提高抗体滴度,这是由于液体的蛋白质与此类佐剂混合后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