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之仪知非帝旨,拒血弗从。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血友糜鹿 D.乃代之仪署而行之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颜之仪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①当时嘉其忠烈,咸称叹之②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 ③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④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 ⑤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⑥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 A。①③⑥B。②③⑥C。②④⑤D。①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之仪幼年颖悟,长大后,喜欢写词赋,曾经给梁元帝进献了一篇《神州颂》,文辞典 雅富丽,梁元帝亲自回书称赞他的才能。 B.颜之仪曾被选为太子侍读,可后来太子征讨吐谷浑时,在军中有不轨行为,其他人都因 不能纠正辅助而受到责罚,只有颜之仪因为屡次劝谏而获赏。 C.宣帝去世后,刘防、郑译等人伪造遗诏,让隋文帝接替宣帝做皇帝,颜之仪知道不是宣 帝的旨意,拒绝相从 D。隋文帝做了皇帝后,将他征回京师,加封了他爵位,认为颜之仪是一位能“见危授命, 临大节而不可夺”的人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后刑政乖僻,昏纵日甚,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5分) (2)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5分)
C. 之仪知非帝旨,拒而 弗从。 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D. 乃代之仪署而行之。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颜之仪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①当时嘉其忠烈,咸称叹之 ②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 ③及帝杀王轨,之仪固谏 ④之仪知非帝旨,拒而弗从 ⑤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 ⑥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 A。①③⑥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之仪幼年颖悟,长大后,喜欢写词赋,曾经给梁元帝进献了一篇《神州颂》,文辞典 雅富丽,梁元帝亲自回书称赞他的才能。 B.颜之仪曾被选为太子侍读,可后来太子征讨吐谷浑时,在军中有不轨行为,其他人都因 不能纠正辅助而受到责罚,只有颜之仪因为屡次劝谏而获赏。 C.宣帝去世后,刘防、郑译等人伪造遗诏,让隋文帝接替宣帝做皇帝,颜之仪知道不是宣 帝的旨意,拒绝相从。 D。隋文帝做了皇帝后,将他征回京师,加封了他爵位,认为颜之仪是一位能“见危授命, 临大节而不可夺”的人。 第Ⅱ卷 (共 114 分) 四、(24 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帝后刑政乖僻,昏纵日甚,之仪犯颜骤谏,虽不见纳,终亦不止。(5 分) (2)见危授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古人所难,何以加卿。(5 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却屡遭当国者的排挤、压制和 (1)如何理解“百种千般巧”的“巧”?请作简要分析。(4分) (2)上阕写“道是天公不借花”,下阕写“道是天公果惜花”,欲抑先扬,具有“味外之旨”,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子曰:“,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 照《醉花阴》) (2)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_。(《诗经关雎》)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3)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4)故木受绳则直,。(荀子《劝学》)清水出芙蓉, (李 白《忆旧游》) 五、(12分) 16.将下列语句依次填人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却屡遭当国者的排挤、压制和 迫害。 (1)如何理解“百种千般巧”的“巧”?请作简要分析。(4 分) (2)上阕写“道是天公不惜花”,下阕写“道是天公果惜花”,欲抑先扬,具有“味外之旨”,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个小题)(6 分) (1)子曰:“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 照《醉花阴》) (2)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____。(《诗经·关雎》)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3)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 。 (屈原《离骚》) 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4)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 。 (荀子《劝学》) 清水出芙蓉,____________ (李 白《忆旧游》) 五、(12 分) 16.将下列语句依次填人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