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的使用价值量的增加,他完全离开总是以交换价值的增加为前 提的资本家的利润来考察这个绝对利润。这样的解释完全被他进 一步的叙述证实了。 他是这样说的: “在商品的价格中,我认为有两个东西是实际存在而又彼此完全不同的: 商品的实际价值和让渡利润。”(第244页) 可见,商品的价格包含着两个彼此完全不同的要素:第一,商 品的实际价值;第二,“让渡利润”,即让出或卖出商品时实现的利 润。 [221]因此,这个“让渡利润”是由于商品的价格高于商品的实 际价值而产生的,换句话说,是由于商品高于它的价值出卖而产生 的。这里,一方的赢利总是意味着另一方的亏损。不会造成“总基 金的增加”。利润—— 应该说是剩余价值—— 是相对的,并且归结 为“财富的天平在有关双方之间的摆动”。斯图亚特自己舍弃可以 用这种办法来说明剩余价值的看法。他的关于“财富的天平在有 关双方之间的摆动”的理论,虽然丝毫没有触及剩余价值本身的性 质和起源问题,但是对于考察剩余价值在不同阶级之间按利润、利 息、地租这些不同项目进行的分配,有重要的意义。 从下面的引文中可以看出,斯图亚特认为,单个资本家的全部 利润只限于这种“相对利润”,“让渡利润”。 他说:“实际价值”决定于“该国一个劳动者平常……在一天、一周、一月 ……平均能够完成的”劳动“量”。第二,决定于“劳动者用以满足他个人的需 要和……购置适合于他的职业的工具的生存资料和必要费用的价值;这些同 样也必须平均计算”…… 第三,决定于“材料的价值”。(第244—245页)“如 果这三项是已知的,产品的价格就确定了。 它不能低于这三项的总和,即不 能低于实际价值。凡是超过实际价值的,就是厂主的利润。这个利润将始终 12 第 一 章
成的使用价值量的增加,他完全离开总是以交换价值的增加为前 提的资本家的利润来考察这个绝对利润。这样的解释完全被他进 一步的叙述证实了。 他是这样说的: “在商品的价格中,我认为有两个东西是实际存在而又彼此完全不同的: 商品的实际价值和让渡利润。”(第244页) 可见,商品的价格包含着两个彼此完全不同的要素:第一,商 品的实际价值;第二,“让渡利润”,即让出或卖出商品时实现的利 润。 [221]因此,这个“让渡利润”是由于商品的价格高于商品的实 际价值而产生的,换句话说,是由于商品高于它的价值出卖而产生 的。这里,一方的赢利总是意味着另一方的亏损。不会造成“总基 金的增加”。利润—— 应该说是剩余价值—— 是相对的,并且归结 为“财富的天平在有关双方之间的摆动”。斯图亚特自己舍弃可以 用这种办法来说明剩余价值的看法。他的关于“财富的天平在有 关双方之间的摆动”的理论,虽然丝毫没有触及剩余价值本身的性 质和起源问题,但是对于考察剩余价值在不同阶级之间按利润、利 息、地租这些不同项目进行的分配,有重要的意义。 从下面的引文中可以看出,斯图亚特认为,单个资本家的全部 利润只限于这种“相对利润”,“让渡利润”。 他说:“实际价值”决定于“该国一个劳动者平常……在一天、一周、一月 ……平均能够完成的”劳动“量”。第二,决定于“劳动者用以满足他个人的需 要和……购置适合于他的职业的工具的生存资料和必要费用的价值;这些同 样也必须平均计算”…… 第三,决定于“材料的价值”。(第244—245页)“如 果这三项是已知的,产品的价格就确定了。 它不能低于这三项的总和,即不 能低于实际价值。凡是超过实际价值的,就是厂主的利润。这个利润将始终 12 第 一 章
同需求成比例,因此它将随情况而变动。”(同上,第245页)“由此看来,为了 促进制造业的繁荣,必须有大规模的需求…… 工业家是按照他们有把握取 得的利润,来安排自己的开支和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同上,第246页) 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出,“厂主”即单个资本家的利润,总是 “相对利润”,总是“让渡利润”,总是由于商品的价格高于商品的实 际价值,由于商品高于它的价值出卖而产生的。因此,如果一切商 品都按它的价值出卖,那就不会有任何利润了。 关于这个问题,斯图亚特写了专门的一章,他详细地研究 “利润怎样同生产费用结成一体”。(同上,第3卷第11页及以下各页) 一方面,斯图亚特抛弃了货币主义和重商主义体系的这样一 种看法,即认为商品高于它的价值出卖以及由此产生的利润,形成 剩余价值,造成财富的绝对增加;① 另一方面,他仍然维护它们的 这样一种观点,即单个资本家的利润无非是价格超过[222]价值的 这个余额——“让渡利润”,不过按照他的意见,这种利润只是相对 的,一方的赢利相当于另一方的亏损,因此,利润的运动归结为“财 富的天平在有关双方之间的摆动”。 可见,在这方面,斯图亚特是货币主义和重商主义体系的合理 的表达者。 在对资本的理解方面,他的功绩在于:他指出了生产条件作为 一定阶级的财产同劳动能力14分离的过程是怎样发生的。斯图亚 特十分注意资本的这个产生过程;诚然,他还没有把这个过程直接 詹姆斯·斯图亚特爵士 13 ① 其实,连货币主义也认为,这个利润不是在国内产生,而只是在同其他国家的 交换中产生。重商主义体系只看到,这个价值表现为货币(金和银),因此剩余 价值表现为用货币结算的贸易差额
同需求成比例,因此它将随情况而变动。”(同上,第245页)“由此看来,为了 促进制造业的繁荣,必须有大规模的需求…… 工业家是按照他们有把握取 得的利润,来安排自己的开支和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同上,第246页) 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出,“厂主”即单个资本家的利润,总是 “相对利润”,总是“让渡利润”,总是由于商品的价格高于商品的实 际价值,由于商品高于它的价值出卖而产生的。因此,如果一切商 品都按它的价值出卖,那就不会有任何利润了。 关于这个问题,斯图亚特写了专门的一章,他详细地研究 “利润怎样同生产费用结成一体”。(同上,第3卷第11页及以下各页) 一方面,斯图亚特抛弃了货币主义和重商主义体系的这样一 种看法,即认为商品高于它的价值出卖以及由此产生的利润,形成 剩余价值,造成财富的绝对增加;① 另一方面,他仍然维护它们的 这样一种观点,即单个资本家的利润无非是价格超过[222]价值的 这个余额——“让渡利润”,不过按照他的意见,这种利润只是相对 的,一方的赢利相当于另一方的亏损,因此,利润的运动归结为“财 富的天平在有关双方之间的摆动”。 可见,在这方面,斯图亚特是货币主义和重商主义体系的合理 的表达者。 在对资本的理解方面,他的功绩在于:他指出了生产条件作为 一定阶级的财产同劳动能力14分离的过程是怎样发生的。斯图亚 特十分注意资本的这个产生过程;诚然,他还没有把这个过程直接 詹姆斯·斯图亚特爵士 13 ① 其实,连货币主义也认为,这个利润不是在国内产生,而只是在同其他国家的 交换中产生。重商主义体系只看到,这个价值表现为货币(金和银),因此剩余 价值表现为用货币结算的贸易差额
理解为资本的产生过程,但是,他仍然把这个过程看成是大工业存 在的条件。斯图亚特特别在农业中考察了这个过程,并且正确地 认为,只是因为农业中发生了这个分离过程,真正的制造业才产生 出来。在亚·斯密的著作里,是以这个分离过程已经完成为前提 的。 (斯图亚特的书于1767年在伦敦[出版],杜尔哥的书[写于] 1766年,亚当·斯密的书——1775年。) 14 第 一 章
理解为资本的产生过程,但是,他仍然把这个过程看成是大工业存 在的条件。斯图亚特特别在农业中考察了这个过程,并且正确地 认为,只是因为农业中发生了这个分离过程,真正的制造业才产生 出来。在亚·斯密的著作里,是以这个分离过程已经完成为前提 的。 (斯图亚特的书于1767年在伦敦[出版],杜尔哥的书[写于] 1766年,亚当·斯密的书——1775年。) 14 第 一 章
[第 二 章] 重 农 学 派 [(1)把剩余价值的起源问题从流通领域转到 生产领域。把地租看成剩余价值的唯一形式] 重农学派的重大功绩在于,他们在资产阶级视野以内对资本 进行了分析。正是这个功绩,使他们成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真正 鼻祖。首先,他们分析了资本在劳动过程中借以存在并分解成的 各种物质组成部分。决不能责备重农学派,说他们和他们所有的 后继者一样,把资本存在的这些物质形式—— 工具、原料等等,当 作跟它们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出现时的社会条件脱离的资本来理 解,简言之,不管劳动过程的社会形式如何,只从它们是一般劳动 过程的要素这个形式来理解;从而,把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变成生 产的一种永恒的自然形式。对于他们来说,生产的资产阶级形式 必然以生产的自然形式出现。 重农学派的巨大功绩是,他们把这 些形式看成社会的生理形式,即从生产本身的自然必然性产生的, 不以意志、政策等等为转移的形式。这是物质规律;错误只在于, 他们把社会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物质规律看成同样支配着一切 社会形式的抽象规律。 除了对资本在劳动过程中借以组成的物质要素进行这种分析 15
[第 二 章] 重 农 学 派 [(1)把剩余价值的起源问题从流通领域转到 生产领域。把地租看成剩余价值的唯一形式] 重农学派的重大功绩在于,他们在资产阶级视野以内对资本 进行了分析。正是这个功绩,使他们成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真正 鼻祖。首先,他们分析了资本在劳动过程中借以存在并分解成的 各种物质组成部分。决不能责备重农学派,说他们和他们所有的 后继者一样,把资本存在的这些物质形式—— 工具、原料等等,当 作跟它们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出现时的社会条件脱离的资本来理 解,简言之,不管劳动过程的社会形式如何,只从它们是一般劳动 过程的要素这个形式来理解;从而,把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变成生 产的一种永恒的自然形式。对于他们来说,生产的资产阶级形式 必然以生产的自然形式出现。 重农学派的巨大功绩是,他们把这 些形式看成社会的生理形式,即从生产本身的自然必然性产生的, 不以意志、政策等等为转移的形式。这是物质规律;错误只在于, 他们把社会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物质规律看成同样支配着一切 社会形式的抽象规律。 除了对资本在劳动过程中借以组成的物质要素进行这种分析 15
以外,重农学派还研究了资本在流通中所采取的形式(固定资本、 流动资本,不过重农学派用的是别的术语),并且一般地确定了资 本的流通过程和再生产过程之间的联系。 这一点在论流通那一 章15再谈。 在这两个要点上,亚·斯密继承了重农学派的遗产。他的功 绩,在这方面,不过是把抽象范畴固定下来,对重农学派所分析的 差别采用了更稳定的名称。 [223]我们已经看到16,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基础,一般说来, 是劳动能力这种属于工人的商品同劳动条件这种固着于资本形式 并脱离工人而独立存在的商品相对立。劳动能力作为商品,它的 价值规定具有极重要的意义。这个价值等于把再生产劳动能力所 必需的生活资料创造出来的劳动时间,或者说,等于工人作为工人 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格。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出现劳动 能力的价值和这个劳动能力所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差额,—— 任何 别的商品都没有这个差额,因为任何别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从而它 的使用,都不能提高它的交换价值或提高从它得到的交换价值。 因此,从事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就是 把劳动能力的价值看作某种固定的东西,已知的量,而实际上它在 每一个特定的场合,也就是一个已知量。所以,最低限度的工资理 所当然地构成重农学派的学说的轴心。虽然他们还不了解价值本 身的性质,他们却能够确定最低限度的工资的概念,这是因为这个 劳动能力的价值表现为必要生活资料的价格,因而表现为一定使 用价值的总和。他们尽管没有弄清一般价值的性质,但仍然能够在 他们的研究所必需的范围内,把劳动能力的价值理解为一定的量。 其次,如果说,他们错误地把这个最低限度看作不变的量,在他们 16 第 二 章
以外,重农学派还研究了资本在流通中所采取的形式(固定资本、 流动资本,不过重农学派用的是别的术语),并且一般地确定了资 本的流通过程和再生产过程之间的联系。 这一点在论流通那一 章15再谈。 在这两个要点上,亚·斯密继承了重农学派的遗产。他的功 绩,在这方面,不过是把抽象范畴固定下来,对重农学派所分析的 差别采用了更稳定的名称。 [223]我们已经看到16,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基础,一般说来, 是劳动能力这种属于工人的商品同劳动条件这种固着于资本形式 并脱离工人而独立存在的商品相对立。劳动能力作为商品,它的 价值规定具有极重要的意义。这个价值等于把再生产劳动能力所 必需的生活资料创造出来的劳动时间,或者说,等于工人作为工人 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格。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出现劳动 能力的价值和这个劳动能力所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差额,—— 任何 别的商品都没有这个差额,因为任何别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从而它 的使用,都不能提高它的交换价值或提高从它得到的交换价值。 因此,从事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就是 把劳动能力的价值看作某种固定的东西,已知的量,而实际上它在 每一个特定的场合,也就是一个已知量。所以,最低限度的工资理 所当然地构成重农学派的学说的轴心。虽然他们还不了解价值本 身的性质,他们却能够确定最低限度的工资的概念,这是因为这个 劳动能力的价值表现为必要生活资料的价格,因而表现为一定使 用价值的总和。他们尽管没有弄清一般价值的性质,但仍然能够在 他们的研究所必需的范围内,把劳动能力的价值理解为一定的量。 其次,如果说,他们错误地把这个最低限度看作不变的量,在他们 16 第 二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