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槃经云。如来之身已于无量阿僧祇劫不受饮食。为诸声闻说。先受二牧 牛女乳糜故。本行经云。菩萨将往道树时。有天人告善生林主二女。一名难 陀。华言喜。二名婆罗。华言力。曰汝可最初施食。于是二女以乳烹糜。其釜 上现种种瑞相。乃用钵盛奉献。菩萨食已。将其钵掷向尼连河中。天帝释收归 天上建塔安置供养。此四塔之三也。 示其座也,受吉祥之茆草。 天竺坐法必敷草为藉。时天帝释化为刈茆(同“茅)人(帝释天化身为在 附近割草的童子)。菩萨问其名。答名吉祥。乃受其茆。茆色青绿柔软。光滑 若孔雀顶。 以最后之胜体, 补处菩萨只此一身。更不受后有。故云最后胜体。 诣菩提之道场。 梵云菩提。华言道。谓佛在彼成道。故曰道场。西域记云。在摩竭国尼连 河西南十里。有树名菩提。本行集经云。菩萨将至彼处。色界诸天先以天缯幡 盖悬于树上。用为标帜。 圆解脱之深因, 解脱者障惑俱遣。纵任无碍。尘累不能拘。世趣不能摄。能令修短改度巨 细相容。即是所证之圣果也。言深因者。谓三祇中所修一切行愿并二空根本 智。此时功满。故云圆也。 登金刚之宝座。 俱舍论云。此座下连金轮。故云金刚座。三世诸佛皆于此座成道。古今有 此土僧亲至礼拜供养。 一百四十功德,不共二乘
涅槃经云。如来之身已于无量阿僧祇劫不受饮食。为诸声闻说。先受二牧 牛女乳糜故。本行经云。菩萨将往道树时。有天人告善生林主二女。一名难 陀。华言喜。二名婆罗。华言力。曰汝可最初施食。于是二女以乳烹糜。其釜 上现种种瑞相。乃用钵盛奉献。菩萨食已。将其钵掷向尼连河中。天帝释收归 天上建塔安置供养。此四塔之三也。 示其座也,受吉祥之茆草。 天竺坐法必敷草为藉。时天帝释化为刈茆(同“茅”)人(帝释天化身为在 附近割草的童子)。菩萨问其名。答名吉祥。乃受其茆。茆色青绿柔软。光滑 若孔雀顶。 以最后之胜体, 补处菩萨只此一身。更不受后有。故云最后胜体。 诣菩提之道场。 梵云菩提。华言道。谓佛在彼成道。故曰道场。西域记云。在摩竭国尼连 河西南十里。有树名菩提。本行集经云。菩萨将至彼处。色界诸天先以天缯幡 盖悬于树上。用为标帜。 圆解脱之深因, 解脱者障惑俱遣。纵任无碍。尘累不能拘。世趣不能摄。能令修短改度巨 细相容。即是所证之圣果也。言深因者。谓三祇中所修一切行愿并二空根本 智。此时功满。故云圆也。 登金刚之宝座。 俱舍论云。此座下连金轮。故云金刚座。三世诸佛皆于此座成道。古今有 此土僧亲至礼拜供养。 一百四十功德,不共二乘
依法相宗。佛不共功德有一百四十。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 所畏.三念住.三不护.四一切清净.大慈大悲.无忘失,一切种妙智。惟佛 果具足。故云不共。 八万四千法门,高超十地。 为世之则谓之法。众圣所由谓之门。以众生尘劳有八万四千。故法门之数 亦尔。盖病以药对待也。言十地者。一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慧 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瑜伽 论云(答:《瑜伽师地论》这部书讲论到。瑜伽论:《瑜伽师地论》,翻译为 汉语有100卷的著名瑜伽行派论书。)。永断最极微细烦恼及所知障。无著无 碍。于一切种所知境界现正等觉。故名佛地。在十地之上。故云高超也。 由是,魔军威慑于慈刀,悉怖旅(错别字,应为 “旋”)归。 此第六菩提树下降魔成道相也。如来至此三十五。瑜伽论云。魔有四种。 一天魔。二死魔。三烦恼魔。四五阴魔。今言魔军。即天魔也。理实四魔俱 降。从显立谈。故云天魔。本行集经云。菩萨初坐道場。即放眉间一光。名降 魔。直照魔王宫殿。令失常也。一时震动。魔将兵众现种种可畏形状。各执器 仗欲害菩萨。是时菩萨入慈心三昧。一切刃首皆生莲华。由是魔众惊慑溃散。 媚女败毒于定心,媸羸变质。 魔有四女(很奇怪的一件事,我在博物馆看到的所有《降魔图》,无论是 文物还是现代人的画,都是画的三个魔女,这里的“四”是否有争议?答:一般认为 有三个,长名悦彼。中名喜心。小名多媚。代表三种欲望:爱欲、乐欲、贪欲。但《佛本行集经》等也 谓有四个,不详细节。也许是四魔化身: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端正无伦。共来 菩萨前呈诸姿态。欲坏梵行。时菩萨以慈心力。四女皆变为老丑羸弱之状。羞 愧而退。 于是,坚牢地神踊跃而作礼, 观佛三昧经云。! 弹王(?查无此名相,也未见 有此说法,“弹”之或为错别字。该经原文
依法相宗。佛不共功德有一百四十。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 所畏.三念住.三不护.四一切清净.大慈大悲.无忘失.一切种妙智。惟佛 果具足。故云不共。 八万四千法门,高超十地。 为世之则谓之法。众圣所由谓之门。以众生尘劳有八万四千。故法门之数 亦尔。盖病以药对待也。言十地者。一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 慧 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瑜伽 论云(答:《瑜伽师地论》这部书讲论到。瑜伽论:《瑜伽师地论》,翻译为 汉语有 100 卷的著名瑜伽行派论书。)。永断最极微细烦恼及所知障。无著无 碍。于一切种所知境界现正等觉。故名佛地。在十地之上。故云高超也。 由是,魔军威慑于慈刀,悉怖旅(错别字,应为 “旋”)归。 此第六菩提树下降魔成道相也。如来至此三十五。瑜伽论云。魔有四种。 一天魔。二死魔。三烦恼魔。四五阴魔。今言魔军。即天魔也。理实四魔俱 降。从显立谈。故云天魔。本行集经云。菩萨初坐道埸。即放眉间一光。名降 魔。直照魔王宫殿。令失常也。一时震动。魔将兵众现种种可畏形状。各执器 仗欲害菩萨。是时菩萨入慈心三昧。一切刃首皆生莲华。由是魔众惊慑溃散。 媚女败毒于定心,媸羸变质。 魔有四女(很奇怪的一件事,我在博物馆看到的所有《降魔图》,无论是 文物还是现代人的画,都是画的三个魔女,这里的“四”是否有争议?答:一般认为 有三个,长名悦彼。中名喜心。小名多媚。代表三种欲望:爱欲、乐欲、贪欲。但《佛本行集经》等也 谓有四个,不详细节。也许是四魔化身: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端正无伦。共来 菩萨前呈诸姿态。欲坏梵行。时菩萨以慈心力。四女皆变为老丑羸弱之状。羞 愧而退。于是,坚牢地神踊跃而作礼, 观佛三昧经云。弹王(?查无此名相,也未见 有此说法, “弹”之或为错别字。该经原文
是“有王问佛) 问佛。汝之功德谁为证明。佛即垂无畏手指地。 切大地六种震动(大地有六中震动,如佛、菩萨出生、成道、涅槃等,或如 佛、菩萨、高僧讲经说法感天动地,以示吉祥等。《大涅经)卷三:佛言:“阿难,大地震动,有八 因缘:一者、大地依于水住,又此大水依风轮住,又此风轮依虚空住,空中有时猛风大起,吹彼风轮,风轮既动,彼水亦动,彼水既动,大地乃 动:二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有修神通始成就者,欲自试验故大地动:三者、荐萨在兜率天,将欲来下,降神母胎,故大地动:四 者、菩萨初生,从右胁出,故大地动:五者、菩萨舍于王宫,出家学道,成一切种智,故大地动:六者、如来成道,始为人天转妙法轮,故大地 动:七者、如来含寿,以神通力住命而住,故大地动:八者、如来般涅聚时,故大地动。阿难,当知地动因缘,有此八事。)。时坚牢 地神涌出唱言。我是证明。 虚空天子展转而报知。 菩萨成佛已。地神报空神。空神报天神。乃至上天展转相报。 类莲华而出水,赫焕无方; 涅槃经云。如来出世清净无染。犹如莲华。 若桂月以悬空,光明洞彻。 涅槃经云。如来出世犹如秋月十五夜。清净圆满无云翳。一切众生无不瞻 仰。 经七日,受提谓之麨蜜,警以少小之言: 七日者。如来成道已来日数也。提谓者。北竺二商人也。麨蜜者。天竺常 食也。本行经云。佛成道七日。有树神告二商人。一名提谓。一名波利云。汝 可备供养如来。于是各献麨蜜。佛受之。为说布施因果。故云少小之言。 垂一音,授贾客之戒归,赐与人天之福。 佛声无漏故云一音。贾客即提谓也。戒谓五戒。归谓三归。持戒果报。死 生天上。次生人间。故云赐与人天之福。夫诸佛教化常法。有其七要。先发人 心。一说布施。二说持戒。三说生天果报。四说果报乐味。五说果报过患。六 教离世间。七难涅槃功德。今方成道。投机观根。且说归戒尔。 既成佛己,观所化缘。 观察何者堪先度脱
是“有王问佛”)问佛。汝之功德谁为证明。佛即垂无畏手指地。 一切大地六种震动(大地有六中震动,如佛、菩萨出生、成道、涅槃等,或如 佛、菩萨、高僧讲经说法感天动地,以示吉祥等。《大涅槃经》卷三:佛言:“阿难,大地震动,有八 因缘:一者、大地依于水住,又此大水依风轮住,又此风轮依虚空住,空中有时猛风大起,吹彼风轮,风轮既动,彼水亦动,彼水既动,大地乃 动;二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有修神通始成就者,欲自试验故大地动;三者、菩萨在兜率天,将欲来下,降神母胎,故大地动;四 者、菩萨初生,从右胁出,故大地动;五者、菩萨舍于王宫,出家学道,成一切种智,故大地动;六者、如来成道,始为人天转妙法轮,故大地 动;七者、如来舍寿,以神通力住命而住,故大地动;八者、如来般涅槃时,故大地动。阿难,当知地动因缘,有此八事。 )。时坚牢 地神涌出唱言。我是证明。 虚空天子展转而报知。 菩萨成佛已。地神报空神。空神报天神。乃至上天展转相报。 类莲华而出水,赫焕无方; 涅槃经云。如来出世清净无染。犹如莲华。 若桂月以悬空,光明洞彻。 涅槃经云。如来出世犹如秋月十五夜。清净圆满无云翳。一切众生无不瞻 仰。经七日,受提谓之麨蜜,警以少小之言; 七日者。如来成道已来日数也。提谓者。北竺二商人也。麨蜜者。天竺常 食也。本行经云。佛成道七日。有树神告二商人。一名提谓。一名波利云。汝 可备供养如来。于是各献麨蜜。佛受之。为说布施因果。故云少小之言。 垂一音,授贾客之戒归,赐与人天之福。 佛声无漏故云一音。贾客即提谓也。戒谓五戒。归谓三归。持戒果报。死 生天上。次生人间。故云赐与人天之福。夫诸佛教化常法。有其七要。先发人 心。一说布施。二说持戒。三说生天果报。四说果报乐味。五说果报过患。六 教离世间。七难涅槃功德。今方成道。投机观根。且说归戒尔。 既成佛已,观所化缘。 观察何者堪先度脱
悲二仙而不遇雷音, 二仙谓阿蓝迦兰并郁头蓝弗也。念此二外道垢薄根利(垢:烦恼。这句话 意思是:这两个外道心地清净,颇有根器,可以度脱之)。欲先度之。彼死七 日。嗟其不遇正法。华严经云。震实法雷音。雷音者。如来具五种声之一也。 喜五人而堪从法化。 五人者。一憍陈如。二踬提离。三婆沙波。四阿奢轮。五摩诃南。佛次观 此五人在鹿野苑。根缘仅仅熟可以度(这五个人机缘成熟了,可以度之出家为 僧:这是指佛陀觉悟成佛后的初转法轮,最初度脱出家并教诲五个弟子)。 然以尘根昧劣,圣智渊深。 切烦恼能坌污净心目之为尘。是生死之本。故名根也。唯佛一切种妙 智。于三世一切法照见无不自在。故曰圣智。 顺其法则法不应根,顺其根则根不达法。 如来化仪法有权实。众生所欲根有大小。大根者授以小法。若内秽食于宝 器。小根者说与大乘。犹使蚊负于高山。苟不观根。则人法俱失。 莫不为爱河之长溺,缘痴乐之所盲。 顺正理论云。爱者三界贪也。随所乐境转。能汩没有情。喻之河也。众生 不能自出。经无数时。故云长溺。痴者谓三界无明也。使不见正道。谓之盲 夫。一切众生皆具正眼。与佛无异。但由无明妄想覆蔽。不见正道。故法华经 云。众生诸根钝。着乐痴所盲(众生愚钝,染著欲乐而不能警醒自拔)。 苟不利于当闻,仍假言而入灭。 此方便张本也。法华经云。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坠于 三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 于是,忉利帝释云驱于三十三天
悲二仙而不遇雷音, 二仙谓阿蓝迦兰并郁头蓝弗也。念此二外道垢薄根利(垢:烦恼。这句话 意思是:这两个外道心地清净,颇有根器,可以度脱之)。欲先度之。彼死七 日。嗟其不遇正法。华严经云。震实法雷音。雷音者。如来具五种声之一也。 喜五人而堪从法化。 五人者。一憍陈如。二䟦提离。三婆沙波。四阿奢轮。五摩诃南。佛次观 此五人在鹿野苑。根缘仅仅熟可以度(这五个人机缘成熟了,可以度之出家为 僧:这是指佛陀觉悟成佛后的初转法轮,最初度脱出家并教诲五个弟子)。 然以尘根昧劣,圣智渊深。 一切烦恼能坌污净心目之为尘。是生死之本。故名根也。唯佛一切种妙 智。于三世一切法照见无不自在。故曰圣智。 顺其法则法不应根,顺其根则根不达法。 如来化仪法有权实。众生所欲根有大小。大根者授以小法。若内秽食于宝 器。小根者说与大乘。犹使蚊负于高山。苟不观根。则人法俱失。 莫不为爱河之长溺,缘痴乐之所盲。 顺正理论云。爱者三界贪也。随所乐境转。能汩没有情。喻之河也。众生 不能自出。经无数时。故云长溺。痴者谓三界无明也。使不见正道。谓之盲 夫。一切众生皆具正眼。与佛无异。但由无明妄想覆蔽。不见正道。故法华经 云。众生诸根钝。着乐痴所盲(众生愚钝,染著欲乐而不能警醒自拔)。 苟不利于当闻,仍假言而入灭。 此方便张本也。法华经云。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坠于 三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 于是,忉利帝释云驱于三十三天
梵云多罗夜登陵舍。讹略云忉利(讹略:音译的错误和省略。这句话是: 不正确的译法称之为“忉利”)。华言三十三天。谓妙高山顶有四朵。每朵有八 天。中间帝释所居善现宫善法堂。共成三十三也。帝释者即彼天王。梵云释迦 提婆(上声)那因。秦言能主。总师三十三天王也。 堪忍界王雾拥于一十八梵。 梵语娑婆。或云索诃萨诃。华言堪忍。即大千界之都名也。自誓三昧经 云。谓此土人刚强难忍。故云堪忍也。界王即大梵天王。是娑婆世主也。言一 十八梵者。谓初禅有三天。谓梵众.梵补.大梵。二禅有三天。谓少光.无量 光.光音。三禅有三天。谓少净.无量净.遍净。四禅有九天。谓福生.福 爱.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共有一十八天也。禅之 与梵皆清净义。云驱雾拥者。来见佛时众多如是也。 头面作礼致敬精专,请转法轮随宜说。 头面着地。五轮具足。是佛法中上品礼。盖敬之至也。观请者五法中一 也。具自他二利。故诸佛凡有所说。皆名转法轮也。梵王帝释皆观请人也。随 宜说者。方便之义也。 如来寻念,善逝通规。顺古佛之嘉谟,应群机之鄙 欲。 如来者即释迦也。善逝自过去佛也。谓成等正觉。己出生死长夜。具一切 种智二利功德。善事已毕。故云善逝。通规嘉谟(通规:通则,过去古佛一贯 做法;嘉谟:嘉谋,好主意)。皆佛方便善巧也。鄙欲者。乐小之心也。法华 经云。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 于时,十方佛现同兴赞美之词, 如来思惟方便之时。十方诸佛皆现前赞云。善哉释迦文。第一之导师。可 用方便。随宜说法。 一法乘分共创尘劳之域。 此方便门开也。涅槃经云。一乘之法。随宜说三。生死烦恼界中。谓之尘 劳域
梵云多罗夜登陵舍。讹略云忉利(讹略:音译的错误和省略。这句话是: 不正确的译法称之为“忉利”)。华言三十三天。谓妙高山顶有四朵。每朵有八 天。中间帝释所居善现宫善法堂。共成三十三也。帝释者即彼天王。梵云释迦 提婆(上声)那因。秦言能主。总师三十三天王也。 堪忍界王雾拥于一十八梵。 梵语娑婆。或云索诃萨诃。华言堪忍。即大千界之都名也。自誓三昧经 云。谓此土人刚强难忍。故云堪忍也。界王即大梵天王。是娑婆世主也。言一 十八梵者。谓初禅有三天。谓梵众.梵补.大梵。二禅有三天。谓少光.无量 光.光音。三禅有三天。谓少净.无量净.遍净。四禅有九天。谓福生.福 爱.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共有一十八天也。禅之 与梵皆清净义。云驱雾拥者。来见佛时众多如是也。 头面作礼致敬精专,请转法轮随宜说。 头面着地。五轮具足。是佛法中上品礼。盖敬之至也。观请者五法中一 也。具自他二利。故诸佛凡有所说。皆名转法轮也。梵王帝释皆观请人也。随 宜说者。方便之义也。 如来寻念,善逝通规。顺古佛之嘉谟,应群机之鄙 欲。 如来者即释迦也。善逝自过去佛也。谓成等正觉。已出生死长夜。具一切 种智二利功德。善事已毕。故云善逝。通规嘉谟(通规:通则,过去古佛一贯 做法;嘉谟:嘉谋,好主意)。皆佛方便善巧也。鄙欲者。乐小之心也。法华 经云。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 于时,十方佛现同兴赞美之词, 如来思惟方便之时。十方诸佛皆现前赞云。善哉释迦文。第一之导师。可 用方便。随宜说法。 一法乘分共创尘劳之域。 此方便门开也。涅槃经云。一乘之法。随宜说三。生死烦恼界中。谓之尘 劳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