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耶。答曰。大善权经云。菩萨欲不由胎生一顷成佛。恐彼小心劣解众生疑是 变化不肯受教。若生贫贱设易出家。人谓避饥寒故。是以示入胎诞胁生帝王 家。种种顺俗而后出家。 于是,还羁襁褓,示类婴儿。 涅槃经云。如来身者即是法身。非是血肉筋骨所成。随顺世间众生法故。 示为婴儿。释名曰。前曰婴提之。婴前以乳养之。故曰婴儿。 为占相也,悲怅于阿私陀仙: 梵云阿私陀。华言无比。是西域长寿仙人。有人伦之鉴。本行经云。净饭 王诏阿私陀仙相太子。其仙悲啼哽咽。王问其故。仙曰。太子具三十二相.八 十种好。分明显著。非是转轮圣王。决定出家成佛。转大法轮。安乐一切众 生。我今自慨年耆。不见法化。失其大利。故悲怅尔。 往效祠(应为“郊”,郊祠: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 神衹)也,惊起于大自在庙。 瑞应经云。净饭王严驾抱太子谒大自在天神庙时。诸神像悉起礼拜太子 足。父王惊叹曰。我子于天神中更尊胜。宜字天中天。此即佛第二小字也。 或为童子, 华严经云。现居童子地(菩萨阶位。佛教称菩萨为童子,地:修行次第、 阶位。)。欲示现通达世间一切事业故。 或学声闻。 天竺大论有五明。一声明。二工巧明。三医方明。四因明。五内明。其声 明论释诂训。天竺聪明者方教之。太子周学五明。此举其一。则四从之。 为讲武也,箭塔箭井犹存; 太子师羼提提婆(太子的老师叫羼提提婆,汉语翻译为忍天。提婆:梵语 deva,音译提婆,意译为天(神))此云忍天学武(句意:太子跟老师羼提提 婆学习武艺)。本行经云。太子年十五。与诸释种斗射。一箭穿透七金鼓。又
胁耶。答曰。大善权经云。菩萨欲不由胎生一顷成佛。恐彼小心劣解众生疑是 变化不肯受教。若生贫贱设易出家。人谓避饥寒故。是以示入胎诞胁生帝王 家。种种顺俗而后出家。 于是,还羁襁褓,示类婴儿。 涅槃经云。如来身者即是法身。非是血肉筋骨所成。随顺世间众生法故。 示为婴儿。释名曰。 前曰婴提之。婴前以乳养之。故曰婴儿。 为占相也,悲怅于阿私陀仙; 梵云阿私陀。华言无比。是西域长寿仙人。有人伦之鉴。本行经云。净饭 王诏阿私陀仙相太子。其仙悲啼哽咽。王问其故。仙曰。太子具三十二相.八 十种好。分明显著。非是转轮圣王。决定出家成佛。转大法轮。安乐一切众 生。我今自慨年耆。不见法化。失其大利。故悲怅尔。 往效祠(应为“郊” ,郊祠: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 神祇)也,惊起于大自在庙。 瑞应经云。净饭王严驾抱太子谒大自在天神庙时。诸神像悉起礼拜太子 足。父王惊叹曰。我子于天神中更尊胜。宜字天中天。此即佛第二小字也。 或为童子, 华严经云。现居童子地(菩萨阶位。佛教称菩萨为童子,地:修行次第、 阶位。)。欲示现通达世间一切事业故。 或学声闻。 天竺大论有五明。一声明。二工巧明。三医方明。四因明。五内明。其声 明论释诂训。天竺聪明者方教之。太子周学五明。此举其一。则四从之。 为讲武也,箭塔箭井犹存; 太子师羼提提婆(太子的老师叫羼提提婆,汉语翻译为忍天。提婆:梵语 deva,音译提婆,意译为天(神))此云忍天学武(句意:太子跟老师羼提提 婆学习武艺)。本行经云。太子年十五。与诸释种斗射。一箭穿透七金鼓。又
一箭彻一铁猪。其箭透出着地入土。幽泉迸涌。时天帝释取其箭归忉利天上建 塔盛贮供养。此天上四塔之始一也。其泉涌处。人名为箭井。唐三藏西域记 云。箭井在迦毗罗城东南三十里。其水味甘如醴。病者饮之即愈。民 于今利之。 为桷力(即角力,较量、比力气)也,象迹象坑仍 在。 经云。太子与弟难陀.调达出园捔力已。调达前行。见一大象当门。以手 搏之而毙。次难陀出见象。当途引手拽之道傍。后太子出见。用左手提起。右 手托而掷之。象堕城外。地为之陷。故呼为象坑。 受欲乐于十岁, 色声香味触此之五尘。欲界生者无不贪着为乐。故名欲乐。本行经云。太 子在宫。具足五欲。娱乐自在。十年不曾外出。故云受乐十岁。 现游观于四门。 此第三四门游观之相。为出家之张本也。 乐沙门身,厌老病死。 沙门者。出家弟子之通称也。本行经云。太子宫中乐极思游园苑。王来严 净街衢。庄严园观。选一智臣为侍。备于顾问。初出东门。净居天人化一老人 框羸(极度虚弱)倚杖。太子见问侍臣曰此何人耶。答曰此老人也。问何名老 人。答昔曾少壮。以寒暑迭迁。血气衰变。人生世间无免老者。次出南门。天 化一病人。太子问。侍臣答。此病人也。夫人嗜欲不节。饮食过度。四大不 调。转变成疾。众痛迫恼。存亡无期。人生无有免者。次出西门。天化一死 人。太子问。侍臣答曰。此死人也。以寿数向尽。精魄已去。四大各离。六根 无觉。父母妻子情深爱重。无能留者。世人无贵贱无贤愚皆不免死。太子由是 情思不悦。回驾归宫。或问曰。经云。王来严净街衢。瓦砾草什(厂@(土/ 且):此处或为“芥”或“苴”字]不容遗余。安有病死之人敢当法驾之前耶。 答。本行经云。净居天人挟缘而化。惟太子侍臣见之。乃至侍臣应答皆天力使 之然也。问曰。天何人哉。而强化斯事。答皆菩萨夙世同行善友知识。以诚誓 所持故。常随左右作诸变相。俾太子在乐生厌。不忘出家也。太子次出北门。 天化一沙门。持锡掌钵徐行驾前。太子问曰汝何人耶。答我佛弟子沙门也。问
一箭彻一铁猪。其箭透出着地入土。幽泉迸涌。时天帝释取其箭归忉利天上建 塔盛贮供养。此天上四塔之始一也。其泉涌处。人名为箭井。唐三藏西域记 云。箭井在迦毗罗城东南三十里。其水味甘如醴。病者饮之即愈。民 于今利之。 为捔力(即角力,较量、比力气)也,象迹象坑仍 在。 经云。太子与弟难陀.调达出园捔力已。调达前行。见一大象当门。以手 搏之而毙。次难陀出见象。当途引手拽之道傍。后太子出见。用左手提起。右 手托而掷之。象堕城外。地为之陷。故呼为象坑。 受欲乐于十岁, 色声香味触此之五尘。欲界生者无不贪着为乐。故名欲乐。本行经云。太 子在宫。具足五欲。娱乐自在。十年不曾外出。故云受乐十岁。 现游观于四门。 此第三四门游观之相。为出家之张本也。 乐沙门身,厌老病死。 沙门者。出家弟子之通称也。本行经云。太子宫中乐极思游园苑。王来严 净街衢。庄严园观。选一智臣为侍。备于顾问。初出东门。净居天人化一老人 尪羸(极度虚弱)倚杖。太子见问侍臣曰此何人耶。答曰此老人也。问何名老 人。答昔曾少壮。以寒暑迭迁。血气衰变。人生世间无免老者。次出南门。天 化一病人。太子问。侍臣答。此病人也。夫人嗜欲不节。饮食过度。四大不 调。转变成疾。众痛迫恼。存亡无期。人生无有免者。次出西门。天化一死 人。太子问。侍臣答曰。此死人也。以寿数向尽。精魄已去。四大各离。六根 无觉。父母妻子情深爱重。无能留者。世人无贵贱无贤愚皆不免死。太子由是 情思不悦。回驾归宫。或问曰。经云。王来严净街衢。瓦砾草[卄/(厂@(土/ 且)):此处或为“芥”或“苴”字]不容遗余。安有病死之人敢当法驾之前耶。 答。本行经云。净居天人挟缘而化。惟太子侍臣见之。乃至侍臣应答皆天力使 之然也。问曰。天何人哉。而强化斯事。答皆菩萨夙世同行善友知识。以诚誓 所持故。常随左右作诸变相。俾太子在乐生厌。不忘出家也。太子次出北门。 天化一沙门。持锡掌钵徐行驾前。太子问曰汝何人耶。答我佛弟子沙门也。问
何名沙门。答曰。三界兮扰扰六。趣兮昏昏。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言讫 腾空而去。太子瞻仰而喜曰。惟此为快哉。当修学。于是还宫。 于是,澡瓶天子以惊觉,彰伎女之丑容; 太子因四门历观诸相。忻厌之意愈一日。由是父王益其伎乐以悦之。每至 夜分有净居天人名澡瓶。住在空中发言惊策(当为“警策”)。复使乐器皆出五 欲非乐世间无常涅槃寂静速须出离之声。乃至令众伎女熟睡。衣裳披露不净流 溢。太子历见倍增厌离。夫如来于净法界大悲心中现斯影事。岂实爱欲乐而待 空言赖警策而生厌离。若然则与凡夫何别耶。盖欲教化世间而示同世间之业 也。大方等无相经云。若言如来实生王宫乃至八相成佛。则是谤如来(这里是 什么意思?是在对某一种对如来成佛的说法进行反驳吗?答:释迦如来无限久 远之前已经成佛(所谓:久远实成),今来此世间为教化、饶益众生而以化身 “示现”成佛,这譬如演戏,不能把戏剧中演员等同于所饰演的实际人物本 身)。 净居天人以捧持,跃车匿而严驾。 此第四逾城出家相也。至此据大乘宗说。太子已年二十九岁。车匿者。太 子御人也。本行经云。太子屡以出家心白父王。父王语曰。汝当作转轮圣王。 七宝千子。统四天下。如何以剃发染衣为乐耶。太子对曰。期成正觉。统御大 千(统治三千大千世界(佛土))。摄化众生(教化众生)。令出长夜。岂以 七宝四天下为好耶。父王但加侍卫。增伎乐。晓夜惑之。一夜净居天人于空中 告太子曰。行矣。时也。乃召车匿马王键陟至。太子上马。四夜叉承马足。 天人持盖。梵王居左。帝释侍右。天王从卫。(这四位是谁?答:天人,本指 六道中天与人两道,有时也指天上的人,即诸天(即所谓三界28天所有的 “神”,既然有形象,当去除无色界天。持伞盖的天人不需知其何谁,泛指。梵 王,原印度教三大主神之梵天,后为佛教护法神,也称大梵、大梵天王,为色 界之初禅天天主:帝释天:欲界第二层天忉利天(即三十三天)天主,也为佛 教护法神:天王,诸天天主都可称天王,如前面的大梵天王、帝释天;这里指 欲界第一层天的四大天王。)使国官诸门自然间辟。守御者都不觉知。乘虚而 行至雪山苦行林中。诘旦已行八百里。华严经云。最后身菩萨。法尔如是。欲 令着家众生舍离家法。为现自在不属它故。宣扬出家功德胜故。是以示现出 家。 逾春城于八夜, 当二月八日夜半时逾城出家。按论衡云。周昭王四十二年壬申之岁也
何名沙门。答曰。三界兮扰扰六。趣兮昏昏。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言讫 腾空而去。太子瞻仰而喜曰。惟此为快哉。当修学。于是还宫。 于是,澡瓶天子以惊觉,彰伎女之丑容; 太子因四门历观诸相。忻厌之意愈一日。由是父王益其伎乐以悦之。每至 夜分有净居天人名澡瓶。住在空中发言惊䇿(当为“警策”)。复使乐器皆出五 欲非乐世间无常涅槃寂静速须出离之声。乃至令众伎女熟睡。衣裳披露不净流 溢。太子历见倍增厌离。夫如来于净法界大悲心中现斯影事。岂实爱欲乐而待 空言赖警䇿而生厌离。若然则与凡夫何别耶。盖欲教化世间而示同世间之业 也。大方等无相经云。若言如来实生王宫乃至八相成佛。则是谤如来(这里是 什么意思?是在对某一种对如来成佛的说法进行反驳吗?答:释迦如来无限久 远之前已经成佛(所谓:久远实成),今来此世间为教化、饶益众生而以化身 “示现”成佛,这譬如演戏,不能把戏剧中演员等同于所饰演的实际人物本 身)。净居天人以捧持,跃车匿而严驾。 此第四逾城出家相也。至此据大乘宗说。太子已年二十九岁。车匿者。太 子御人也。本行经云。太子屡以出家心白父王。父王语曰。汝当作转轮圣王。 七宝千子。统四天下。如何以剃发染衣为乐耶。太子对曰。期成正觉。统御大 千(统治三千大千世界(佛土))。摄化众生(教化众生)。令出长夜。岂以 七宝四天下为好耶。父王但加侍卫。增伎乐。晓夜惑之。一夜净居天人于空中 告太子曰。行矣。时也。乃召车匿 马王犍陟至。太子上马。四夜叉承马足。 天人持盖。梵王居左。帝释侍右。天王从卫。(这四位是谁?答:天人,本指 六道中天与人两道,有时也指天上的人,即诸天(即所谓三界 28 天所有的 “神”,既然有形象,当去除无色界天。持伞盖的天人不需知其何谁,泛指。梵 王,原印度教三大主神之梵天,后为佛教护法神,也称大梵、大梵天王,为色 界之初禅天天主;帝释天:欲界第二层天忉利天(即三十三天)天主,也为佛 教护法神;天王,诸天天主都可称天王,如前面的大梵天王、帝释天;这里指 欲界第一层天的四大天王。)使国官诸门自然间辟。守御者都不觉知。乘虚而 行至雪山苦行林中。诘旦已行八百里。华严经云。最后身菩萨。法尔如是。欲 令着家众生舍离家法。为现自在不属它故。宣扬出家功德胜故。是以示现出 家。 逾春城于八夜, 当二月八日夜半时逾城出家。按论衡云。周昭王四十二年壬申之岁也
栖雪岭于六年。 言六年者。是太子在雪山示修苦行究竟之数。 人辞怆恋王之心, 人谓御人车匿也。本起经云。太子至山。语车匿曰。所难作事。汝与键陟 已能作之。可但还国。车匿悲啼闷绝曰言。如何教我独还宫中。 马舐落连珠之泪。 马王键陟闻太子言已。屈膝舐太子足。泪下不绝。 挥宝刀而落绀发,塔(起)天宫。 本行经云。太子自以宝装佩刀。左手握绀青之发而发愿云。我今落此发。 誓与众生断除烦恼及与习障。寻即截下掷向空中。天帝释接往忉利天建塔安贮 供养。此天上四塔之二也。 将衮服以贸皮衣,形参山鹿。 本行经云。太子自顾衣裳。非出家者所服。时净居天人化作猎人披袈裟 衣。太子见乃脱珍服换得披着。喜曰。我今始为出家人也。如经云。天人化作 猎人披袈裟者梵语。此云坏色。盖非五方正色。此惟佛法出家者所服。然西域 猎人多窃此衣着入山者。山中多师子。见此色衣谓是沙门即不害之。彼天欲太 子问此衣。即为赞叹衣之功德故。又经云。换鹿皮衣。又车匿白太子言。如何 舍彼妙衣。皆与诸麋鹿同处耶。 扣林仙之所得,了世定之非真。 此第五雪山修道相也。林仙者。谓苦行林中外道也。所得者。外道所修之 定。谓心带异计。忻上厌下。而修虽得生天。乃是世间有为有漏。故云世定。 假令修得非想非非想定。寿八万劫。限满仍前堕落欲界。或生三恶道酬偿夙业 (因为过去世所作的恶业而出生在三恶道(地狱、鬼、畜生三道))。金刚经 颂云。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即世定也。本行经云。太子至雪山苦行林中 问诸仙曰。汝勤苦修行。当求何果。仙曰求生诸天。太子不悦。舍而前行。至 阿蓝迦兰并郁头蓝弗二大仙处。问四空处定。作是思惟(这句有点没看懂
栖雪岭于六年。 言六年者。是太子在雪山示修苦行究竟之数。 人辞怆恋王之心, 人谓御人车匿也。本起经云。太子至山。语车匿曰。所难作事。汝与揵陟 已能作之。可但还国。车匿悲啼闷绝曰言。如何教我独还宫中。 马䑛落连珠之泪。 马王犍陟闻太子言已。屈膝䑛太子足。泪下不绝。 挥宝刀而落绀发,塔(起)天宫。 本行经云。太子自以宝装佩刀。左手握绀青之发而发愿云。我今落此发。 誓与众生断除烦恼及与习障。寻即截下掷向空中。天帝释接往忉利天建塔安贮 供养。此天上四塔之二也。 将衮服以贸皮衣,形参山鹿。 本行经云。太子自顾衣裳。非出家者所服。时净居天人化作猎人披袈裟 衣。太子见乃脱珍服换得披着。喜曰。我今始为出家人也。如经云。天人化作 猎人披袈裟者梵语。此云坏色。盖非五方正色。此惟佛法出家者所服。然西域 猎人多窃此衣着入山者。山中多师子。见此色衣谓是沙门即不害之。彼天欲太 子问此衣。即为赞叹衣之功德故。又经云。换鹿皮衣。又车匿白太子言。如何 舍彼妙衣。皆与诸麋鹿同处耶。 扣林仙之所得,了世定之非真。 此第五雪山修道相也。林仙者。谓苦行林中外道也。所得者。外道所修之 定。谓心带异计。忻上厌下。而修虽得生天。乃是世间有为有漏。故云世定。 假令修得非想非非想定。寿八万劫。限满仍前堕落欲界。或生三恶道酬偿夙业 (因为过去世所作的恶业而出生在三恶道(地狱、鬼、畜生三道))。金刚经 颂云。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即世定也。本行经云。太子至雪山苦行林中 问诸仙曰。汝勤苦修行。当求何果。仙曰求生诸天。太子不悦。舍而前行。至 阿蓝迦兰并郁头蓝弗二大仙处。问四空处定。作是思惟(这句有点没看懂
答:这里指无色界四天对应的四禅定,也称四无色定: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 处定、无所有出定、非想非非想处定。)。俱非究竟解脱之法。亦舍而去。 食麦食麻,降苦降乐。 本行经云。太子至伽耶山尼连河侧思惟观察。一切众生根缘。六年后方可 度之。乃示修苦行。日惟食一麻一麦以此自试。是降乐也。后悟此非真修。乃 受美食洗浴香涂。是降苦也。 且瑶琴奏曲,必自中而曲成; 此释成降苦乐意也。如佛在日。有大富长者子名亿耳。投佛出家。为求道 故日夕精勤苦行。乃至足破血流久无所证。将欲反道。佛知之问曰。汝在家日 能弹琴耶。答能。佛问弦太急太缓时如何。答声不成曲。又问弦得中时如何。 答曲韵方成。佛言。我法中出家求道者亦如是。太急则疲倦。太缓则懈怠。得 中则其道成矣。亿耳奉教。不月证阿罗汉果。 佛果圆因,亦假中而果满。 此句合前喻也。梵云佛陀。此云觉。谓自觉觉陀觉行圆满。今略称佛也。 果即二空大涅槃也。因谓六度万行也。谓求佛圆果。非太急太缓可成。惟处中 方成矣。 由是,择其处也过龙窟。 处谓菩提场也。在阎浮提地方之中。三世诸佛皆向此处成道。故须择也。 本行经云。菩萨往菩提场。彼路有一龙王名迦茶。其龙长寿。曾见往古三佛成 道瑞相。乃以眷属具香华音乐幡盖迎菩萨供养。又至文鳞盲龙在处。水边坐。 放光照水。龙目暂开。亦备香华音乐出水迎奉供养。龙有七头。以身绕佛三币 (错别字,应为“匝”)。昂头覆菩萨顶。 浴其身也入连河。 经云。菩萨入尼连河浴时。有诸天持种种华香散河中。浴讫时有树神按树 枝低手。引菩萨出水登岸。 示其食也,受难陀之乳糜;
答:这里指无色界四天对应的四禅定,也称四无色定: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 处定、无所有出定、非想非非想处定。)。俱非究竟解脱之法。亦舍而去。 食麦食麻,降苦降乐。 本行经云。太子至伽耶山尼连河侧思惟观察。一切众生根缘。六年后方可 度之。乃示修苦行。日惟食一麻一麦以此自试。是降乐也。后悟此非真修。乃 受美食洗浴香涂。是降苦也。 且瑶琴奏曲,必自中而曲成; 此释成降苦乐意也。如佛在日。有大富长者子名亿耳。投佛出家。为求道 故日夕精勤苦行。乃至足破血流久无所证。将欲反道。佛知之问曰。汝在家日 能弹琴耶。答能。佛问弦太急太缓时如何。答声不成曲。又问弦得中时如何。 答曲韵方成。佛言。我法中出家求道者亦如是。太急则疲倦。太缓则懈怠。得 中则其道成矣。亿耳奉教。不月证阿罗汉果。 佛果圆因,亦假中而果满。 此句合前喻也。梵云佛陀。此云觉。谓自觉觉陀觉行圆满。今略称佛也。 果即二空大涅槃也。因谓六度万行也。谓求佛圆果。非太急太缓可成。惟处中 方成矣。由是,择其处也过龙窟。 处谓菩提场也。在阎浮提地方之中。三世诸佛皆向此处成道。故须择也。 本行经云。菩萨往菩提场。彼路有一龙王名迦茶。其龙长寿。曾见往古三佛成 道瑞相。乃以眷属具香华音乐幡盖迎菩萨供养。又至文鳞盲龙在处。水边坐。 放光照水。龙目暂开。亦备香华音乐出水迎奉供养。龙有七头。以身绕佛三币 (错别字,应为“匝”)。昂头覆菩萨顶。 浴其身也入连河。 经云。菩萨入尼连河浴时。有诸天持种种华香散河中。浴讫时有树神按树 枝低手。引菩萨出水登岸。 示其食也,受难陀之乳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