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语文导学案 第一单元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主编/徐崇峰编辑/徐崇峰赵修玉乔安红王彬 第一课时 【温故互查】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语文世界风光无限。在这里,我们寻(m) 春天的踪迹,感受色彩斑斓的大自 然;走进戏曲天地,品味民族文化悠长的(yin) 恒的( 力:共话千古风流人物,激发心中的仰(m 之情 【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其人及其主要作品 2、掌握积累本文的重点词语,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3、理解文章的内容、情感和结构 4、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导学过程】 初步感知:大声朗读课文,用“”标出不会读、不理解和易出错的字词。用“ 标出不理解的句子。用“ ”标出你认为很重要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填空:鲁迅,原名 伟大的 和 。他的散文集 是 散文诗集是 ,短篇小说集是和他的杂文 集有 2.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菜畦()桑椹()_蟋蟀 斑蝥()攒成()油蛉( 渊博( 3.根据拼音写汉字。 bi()谷hou( )咙宿ru( 白jia 确z6o0( i )像书shu( )赏 4.解释下列词语。 确凿 鼎沸 方正: 宿儒: 消释 蝉蜕: 5.本文回忆了童年时代哪两个地方的生活片段?中间哪一段起到过度作用?本文采用第几人 称的写法?以什么为线索组织安排材料? (做完后,小组内互改交流,争取当堂掌握。)
1 七年级(上)语文导学案 第一单元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主编/徐崇峰 编辑/徐崇峰 赵修玉 乔安红 王彬 第一课时 【温故互查】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语文世界风光无限。在这里,我们寻(mì) 春天的踪迹,感受色彩斑斓的大自 然;走进戏曲天地,品味民族文化悠长的(yùn) 味;追寻人类起源,体会古代神话永 恒的(mèi) 力;共话千古风流人物,激发心中的仰(mù) 之情…… 【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其人及其主要作品。 2、掌握积累本文的重点词语,探讨文中的疑难词语和问题,培养探究的习惯。 3、理解文章的内容、情感和结构。 4、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导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大声朗读课文,用“ ”标出不会读、不理解和易出错的字词。用“ ” 标出不理解的句子。用“ ”标出你认为很重要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1.填空:鲁迅,原名 ,字 ,伟大的 、 和 。他的散文集 是 ,散文诗集是 ,短篇小说集是 和 。他的杂文 集有 等。 2.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菜畦( ) 桑椹( ) 蟋蟀( ) 脑髓( ) 斑蝥( ) 攒成( ) 油蛉( ) 渊博( ) 3.根据拼音写汉字。 bǐ( )谷 hóu( )咙 宿 rú( ) 白 jiá( ) 确 záo( ) xiù( )像 书 shú( ) jiàn( )赏 4.解释下列词语。 确凿: 鼎沸: 方正: 宿儒: 消释: 蝉蜕: 5.本文回忆了童年时代哪两个地方的生活片段?中间哪一段起到过度作用?本文采用第几人 称的写法?以什么为线索组织安排材料? (做完后,小组内互改交流,争取当堂掌握。)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默读第一部分,思考: 1.第一自然段那个词语是这一部分的中心词语?怎么理解“似乎”和“确凿”两个词语连在 起用? 2.作者写百草园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找出相应的词语 3.在写百草园的景色中,哪一段写得最精彩?你能给同学们分析一下吗? 4.美女蛇的故事发生在百草园吗?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呢? 5.在写冬天的百草园,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把捕鸟的一段背下来,记住捕鸟的一系列 动词。 6.当“我”不得不离开百草园,而去私塾读书时,我怎么想的?这一段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 表达了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同学们先自主学习,不会的,合作交流。一组之内对好答案,全班交流。) 【达标测评】 1.鲁迅,原名 浙江绍兴人,伟大的 其作品有小说 散文集,散文诗集 杂文集有 2.指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2)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 3.下列句子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 A.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若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B.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C.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只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D.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老师。 4.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2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默读第一部分,思考: 1. 第一自然段那个词语是这一部分的中心词语?怎么理解“似乎”和“确凿”两个词语连在 一起用? 2. 作者写百草园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找出相应的词语。 3. 在写百草园的景色中,哪一段写得最精彩?你能给同学们分析一下吗? 4. 美女蛇的故事发生在百草园吗?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呢? 5. 在写冬天的百草园,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把捕鸟的一段背下来,记住捕鸟的一系列 动词。 6. 当“我”不得不离开百草园,而去私塾读书时,我怎么想的?这一段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 表达了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同学们先自主学习,不会的,合作交流。一组之内对好答案,全班交流。) 【达标测评】 1.鲁迅,原名 ,浙江绍兴人,伟大的 、 和 。其作品有小说 集 、 、 ,散文集 ,散文诗集 ,杂文集有 、 、 等。 2. 指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 ) (2)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 ( ) 3.下列句子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 ) A.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若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B.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C.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只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D.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老师。 4.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秕谷,棒上一条长绳, 人远远地 看鸟雀们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罩住了。 5.阅读课文选段,思考下列问题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 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2)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3)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4)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到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都二脊梁,便会拍的一声 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5)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 肿的根。(6)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于是我常常拔它起来,牵 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7)如果不怕刺, 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请在选文中分别找出描写蝉、黄蜂、叫天子(云雀)、油蛉、蟋蟀的动作的词语: (2)下列句子运用了拟人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 B.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C.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D.有人说,何首乌根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 也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形 (3)选文中的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表达( A.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 B.百草园里物产丰富 C.泥墙根一带乐趣最多 d.拔何首乌,摘覆盆子,不畏艰辛 (4)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造句 【中考链接】 (2011年浙江省台州市)名著阅读 他虽疾恶如仇,却从无武松鸳鸯楼连杀十五人的血腥,也没有李逵两把板斧砍到片百姓 的凶残;他对人间苦难有深切的体悟,如在桃花村痛打小霸王周通后,劝周同放弃成亲,为的 是让刘太公老有所养,不要“教老人家失所”;梁山上见着林冲便动问“阿嫂信息” 文中的“他”指的是 请你简要地写出原著中有关他的另外两件事: 【拓展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乡间的庙会
3 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 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 人远远地 ,看鸟雀们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罩住了。 5.阅读课文选段,思考下列问题。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 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2)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3)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4)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到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都二脊梁,便会拍的一声, 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5)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 肿的根。(6)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于是我常常拔它起来,牵 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7)如果不怕刺, 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请在选文中分别找出描写蝉、黄蜂、叫天子(云雀)、油蛉、蟋蟀的动作的词语: 。 (2)下列句子运用了拟人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 远。 B.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C.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D.有人说,何首乌根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 也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形。 (3)选文中的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表达( ) A.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 B.百草园里物产丰富。 C.泥墙根一带乐趣最多。 d.拔何首乌,摘覆盆子,不畏艰辛。 (4)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造句。 【中考链接】 (2011 年浙江省台州市)名著阅读 他虽疾恶如仇,却从无武松鸳鸯楼连杀十五人的血腥,也没有李逵两把板斧砍到一片百姓 的凶残;他对人间苦难有深切的体悟,如在桃花村痛打小霸王周通后,劝周同放弃成亲,为的 是让刘太公老有所养,不要“教老人家失所”;梁山上见着林冲便动问“阿嫂信息”…… 文中的“他”指的是 ,请你简要地写出原著中有关他的另外两件事: 。 【拓展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乡间的庙会
在华北的农村,有一种传统的习俗,每个村子每年都有定时的庙会。相邻的村子不会同时 举行,在相对的农闲季节,它们各有自己的节日 毎逢庙会时节,村里张灯结彩,空地上用苇席搭起了戏台,台口用彩绸装饰,大红大绿的 别有一番凊趣。五十年代的乡戏还没有电灯,几只比马灯大许多的汽灯挂在戏台上,把乡里平 淡的日子都照亮了。 庙会般是三两天,每家都有亲戚从四面八方的村里赶来,他们套了牛车或牵了毛驴儿 穿上节日里的衣裳,篮子里的饽饽是点了红点的。这种走亲戚,人们称它为“上庙”。穿了新 装的孩子们把村子装点得鲜活了起来。商家和小贩们也赶来了,为乡村夫人节日增加了另一种 氛围。庙会上有卖艺的,有买衣服和布匹的,还有买居家用品和各种农具的。我记忆最深的是 吹糖人,还有卖芝麻糖和甘蔗的。庙会要比人们重视的春节、八月十五等传统节日更具交往型 和商业性 在乡村的那几年,我和大人们赶过几次庙会。一早起来就等着来接的车子。在乡间的土路 上,木轮的大车上铺了苇席和棉被,女人和孩子们摇晃在上面,听着木轴发出的吱呀声和车把 式悦耳德吆喝声。车把式们抱了结着红缨子的鞭子,有的跟车走在路上,有的坐在车辕上。 拉车的牲口也在脑门上结了红璎珞。人们相互答应着,这是一年一度的乡村里的节日,它点缀 着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 五岁那年,家乡的庙会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终生难忘的两件事一是自己买了一本书;另 件事是第一次看了“鬼戏
4 在华北的农村,有一种传统的习俗,每个村子每年都有定时的庙会。相邻的村子不会同时 举行,在相对的农闲季节,它们各有自己的节日。 每逢庙会时节,村里张灯结彩,空地上用苇席搭起了戏台,台口用彩绸装饰,大红大绿的 别有一番情趣。五十年代的乡戏还没有电灯,几只比马灯大许多的汽灯挂在戏台上,把乡里平 淡的日子都照亮了。 庙会一般是三两天,每家都有亲戚从四面八方的村里赶来,他们套了牛车或牵了毛驴儿, 穿上节日里的衣裳,篮子里的饽饽是点了红点的。这种走亲戚,人们称它为“上庙”。穿了新 装的孩子们把村子装点得鲜活了起来。商家和小贩们也赶来了,为乡村夫人节日增加了另一种 氛围。庙会上有卖艺的,有买衣服和布匹的,还有买居家用品和各种农具的。我记忆最深的是 吹糖人,还有卖芝麻糖和甘蔗的。庙会要比人们重视的春节、八月十五等传统节日更具交往型 和商业性。 在乡村的那几年,我和大人们赶过几次庙会。一早起来就等着来接的车子。在乡间的土路 上,木轮的大车上铺了苇席和棉被,女人和孩子们摇晃在上面,听着木轴发出的吱呀声和车把 式悦耳德 吆喝声。车把式们抱了结着红缨子的鞭子,有的跟车走在路上,有的坐在车辕上。 拉车的牲口也在脑门上结了红璎珞。人们相互答应着,这是一年一度的乡村里的节日,它点缀 着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 五岁那年,家乡的庙会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终生难忘的两件事:一是自己买了一本书;另 一件事是第一次看了“鬼戏
那是一本薄薄的小人书,一毛二分钱。书中讲的是战国时期的故事,书名叫《一鼓作气》。 我被封面上的战车和战旗吸引天天拿着从庙会上买的木刀木枪编撰着从戏台上看来的故事。 那是我的第一本书,我把它保存了许多年 庙会上最吸引人的要数唱戏了,河北梆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伴奏声划过夜空,老远就能听 见。无论春夏秋冬,台下总是熙煕攘攘挤满了人。孩子们为了看得清楚,很早就用条凳占了位 子。开场锣鼓响过三遍,戏才真正开始了。往往开头总是—两段折子戏,然后才是正戏最吸 引孩子的不是戏的内容,而是那些奇异的戏剧服饰,武将的靠背旗和长长的雉鸡翎,花旦的凤 冠,还有丑角的花脸。许多戏的内容都已经忘光了,惟有一场“鬼戏”至今还深深地印在脑海 。那戏的名字叫《狮孑楼》,讲的是《水浒传》中的故事。戏台上的汽灯都调得很暗,台上 用酒点上了几簇鬼火那蓝色的火焰后面不时地武大郎青色的脸。我至今还记得因为恐怖我紧 紧抓住了大人的手,那几簇蓝色的火焰跳动得几乎让灵魂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不知为什么,在乡村的记忆中,我总有一股无名的哀伤,即使在那高亢的戏剧的唱腔中 我也能听到它的存在。它幽幽地飘荡在大地上,或许,这就是华北原野上的“燕赵悲歌”,它 神秘地在人们心中无尽地盘桓,已有几干年。 本文写的是乡间庙会,简要说出全文围绕“庙会”行文的思路。(每个空须有“庙会” 字 2.第4自然段对“路上”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试举一例赏析。 3.从文中看,庙会用哪些内容点缀了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你怎样理解作者今天对庙会的认 (拓展延伸部分可以放到课下,让学生当作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温故互查】
5 那是一本薄薄的小人书,一毛二分钱。书中讲的是战国时期的故事,书名叫《一鼓作气》。 我被封面上的战车和战旗吸引,天天拿着从庙会上买的木刀木枪,编撰着从戏台上看来的故事。 那是我的第一本书,我把它保存了许多年。 庙会上最吸引人的要数唱戏了,河北梆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伴奏声划过夜空,老远就能听 见。无论春夏秋冬,台下总是熙熙攘攘挤满了人。孩子们为了看得清楚,很早就用条凳占了位 子。开场锣鼓响过三遍,戏才真正开始了。往往开头总是一两段折子戏,然后才是正戏。最吸 引孩子的不是戏的内容,而是那些奇异的戏剧服饰,武将的靠背旗和长长的雉鸡翎,花旦的凤 冠,还有丑角的花脸。许多戏的内容都已经忘光了,惟有一场“鬼戏”至今还深深地印在脑海 中。那戏的名字叫《狮子楼》,讲的是《水浒传》中的故事。戏台上的汽灯都调得很暗,台上 用酒点上了几簇鬼火那蓝色的火焰后面不时地武大郎青色的脸。我至今还记得,因为恐怖我紧 紧抓住了大人的 手,那几簇蓝色的火焰跳动得几乎让灵魂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不知为什么,在乡村的记忆中,我总有一股无名的哀伤,即使在那高亢的戏剧的唱腔中, 我也能听到它的存在。它幽幽地飘荡在大地上,或许,这就是华北原野上的“燕赵悲歌”,它 神秘地在人们心中无尽地盘桓,已有几千年。 1. 本文写的是乡间庙会,简要说出全文围绕“庙会”行文的思路。(每个空须有“庙会”二 字) ------- ------- 2. 第 4 自然段对“路上”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试举一例赏析。 3.从文中看,庙会用哪些内容点缀了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你怎样理解作者今天对庙会的认 识? (拓展延伸部分可以放到课下,让学生当作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温故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