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教学目标 1、学习略读,能快速捕捉阅读重点 2、理清全文思路,赏析精彩语段,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3、学习叶圣陶先生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略读,快速捕捉阅读重点 2、理清全文思路,赏析精彩语段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内容 1、教学板块之一:课程导入 《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说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 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拥有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我们也提倡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展,我们又该怎么去践行这美好的道德品行呢?做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中行的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了解一下叶圣陶先生看看他的为人处世。 2、教学板块之二:整体感知 ①人物简介 叶圣陶: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 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 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 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 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 席。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 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 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张中行:原名张璇,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代 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 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睻琐话》等。是二十世 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 至人、超人”。 ②初读课文 词语注音及解释 (注音)丁卯繁碎拖延搀合沾溉草率了事商酌冗长晦涩譬 如牵涉遵嘱 锋芒修润精炼冗长晦涩譬如牵涉商酌 (解释)简明扼要著作等身 高文典册 草率了事 南腔北调不耻下 以贯之自顾不暇街谈巷议 付之一笑下里巴人 念之差 句子解释: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学习略读,能快速捕捉阅读重点 2、 理清全文思路,赏析精彩语段,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3、 学习叶圣陶先生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略读,快速捕捉阅读重点 2、理清全文思路,赏析精彩语段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内容 1、教学板块之一:课程导入 《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说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 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拥有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我们也提倡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展,我们又该怎么去践行这美好的道德品行呢?做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中行的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了解一下叶圣陶先生看看他的为人处世。 2、教学板块之二:整体感知 ① 人物简介 叶圣陶: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 年 10 月 28 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 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 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 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 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 席。1983 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 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1916 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 1918 年,发表第一 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 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张中行:原名张璇,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代 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 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 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 至人、超人”。 ② 初读课文 1、词语注音及解释 (注音)丁卯 繁碎 拖延 搀合 沾溉 草率了事 商酌 冗长 晦涩 譬 如 牵涉 遵嘱 锋芒 修润 精炼 冗长 晦涩 譬如 牵涉 商酌 (解释)简明扼要 著作等身 高文典册 草率了事 南腔北调 不耻下 问 一以贯之 自顾不暇 街谈巷议 付之一笑 下里巴人 一念之差 句子解释: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什么?选取题材是什么? 明确:叶圣陶先生去世,做文纪念 题材:一是与作者有关的,二是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3、文章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情?最主要表现了他的什么品德? 明确: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第三自然段:(工作方面)修改文章 第四自然段:(生活方面)送客 第五自然段:复信 第六自然段:会上发言 严以律己: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3、教学板块之三:精读细品 以第三自然段为例 1、齐声朗读第三自然段,概括叶圣陶先生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严谨认真、谦虚真诚、随和客气等 2、有哪些句子体现了他的这些品质,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谈谈你的看法 例如 1)有一天到叶先生的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描”这个字的解释为“依照原样摹画或重复地画”,“描”与“改”不同,“改”是直接变换更改 这一个“描”字就能体现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绝不草率了事的做事态度,同时也显示了他对作者的 (2)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 和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能够看出他在生活方面随和的品性,易于相处;但是在工作方面坚决用普通 话,对比表现了先生的这种工作认真严谨的态度。 (3)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作为一个颇有成就的大家,能够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与别人商讨课本的修润,不厌其烦,足可见他的谦 和以及一丝不苟的态度 (4)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 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语言描写,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直爽,对待工作的时候并不拘泥于情面,不厌其烦,努力工作一一待人 总结:从语言、动作这些描写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谦和诚恳的品质,可见他的宽以待人的品 4、教学板块之四:综合探究 再读课文,合作探究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这些品质?或者说本篇文章还体现了叶圣陶 先生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从哪里可以体现? 例如: 1、第二自然段一一与鲁迅郁达夫做对比比较,叶圣陶先生的特点是平实规矩,做事踏实认真。 2、第四自然段一一送别(典故) 3、第六自然段一一不当面说别人的缺点,体现了他的宽容,待人仁慈。 点拨第七八自然段 以议论和记叙的描写方式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的严以律己的品质特点。在面对“写作应该用什么样的语 言”这个问题,坚决表明自己的态度,坚持要“写话”,要用简明而有条理的话。不仅是做事,做人也 力求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什么?选取题材是什么? 明确:叶圣陶先生去世,做文纪念 题材:一是与作者有关的,二是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3、文章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情?最主要表现了他的什么品德? 明确: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第三自然段:(工作方面)修改文章 第四自然段:(生活方面)送客 第五自然段:复信 第六自然段:会上发言 严以律己: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3、教学板块之三:精读细品 以第三自然段为例 1、 齐声朗读第三自然段,概括叶圣陶先生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严谨认真、谦虚真诚、随和客气等 2、 有哪些句子体现了他的这些品质,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谈谈你的看法。 例如: (1) 有一天到叶先生的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描”这个字的解释为“依照原样摹画或重复地画”,“描”与“改”不同,“改”是直接变换更改, 这一个“描”字就能体现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绝不草率了事的做事态度,同时也显示了他对作者的 尊重。 (2) 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 话。 和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能够看出他在生活方面随和的品性,易于相处;但是在工作方面坚决用普通 话,对比表现了先生的这种工作认真严谨的态度。 (3) 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作为一个颇有成就的大家,能够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与别人商讨课本的修润,不厌其烦,足可见他的谦 和以及一丝不苟的态度。 (4) 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 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语言描写,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直爽,对待工作的时候并不拘泥于情面,不厌其烦,努力工作——待人 厚。 总结:从语言、动作这些描写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谦和诚恳的品质,可见他的宽以待人的品 质 4、教学板块之四:综合探究 再读课文,合作探究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这些品质?或者说本篇文章还体现了叶圣陶 先生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从哪里可以体现? 例如: 1、 第二自然段——与鲁迅郁达夫做对比比较,叶圣陶先生的特点是平实规矩,做事踏实认真。 2、 第四自然段——送别(典故) 3、 第六自然段——不当面说别人的缺点,体现了他的宽容,待人仁慈。 点拨第七八自然段 以议论和记叙的描写方式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的严以律己的品质特点。在面对“写作应该用什么样的语 言”这个问题,坚决表明自己的态度,坚持要“写话”,要用简明而有条理的话。不仅是做事,做人也 力求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
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从《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一文,从这些小事中洞察到叶先生的宽以待人、严以 律己的品格,也学习到了叶先生为人谦和诚恳、平易近人,做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深刻感受 了叶圣陶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作为一个大儒者的风范,希望同学们也能向这些优秀的前辈学习,学习他们 为人处事的方式并努力实践。 五、作业布置 1、尝试以“ 三事”为题写写你身边的人,要求:突出人物特点 六、板书设计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特点: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工作方面)修改文章 (生活方面)送客 复信 会上发言 严以律己: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驿路梨花 教学目的 1、仔细体会记叙中的抒情 2、掌握基本的快速阅读法 3、认真体会并掌握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技法 4、德育渗透点:学习文章中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文章的记叙顺序和写人技法 教学难点: 对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的理解 课时分配: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 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天边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 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 《驿路梨花》 、释题导思:
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从《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一文,从这些小事中洞察到叶先生的宽以待人、严以 律己的品格,也学习到了叶先生为人谦和诚恳、平易近人,做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深刻感受 了叶圣陶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作为一个大儒者的风范,希望同学们也能向这些优秀的前辈学习,学习他们 为人处事的方式并努力实践。 五、作业布置 1、尝试以“----------二三事”为题写写你身边的人,要求:突出人物特点。 六、板书设计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特点: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工作方面)修改文章 (生活方面)送客 复信 会上发言 严以律己: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驿路梨花 教学目的: 1、仔细体会记叙中的抒情 2、掌握基本的快速阅读法 3、认真体会并掌握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技法 4、德育渗透点:学习文章中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文章的记叙顺序和写人技法 教学难点: 对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的理解 课时分配: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 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天边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 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 《驿路梨花》 二、释题导思:
1、什么是驿路? 2、文章是怎样来描写驿路上的梨花? 三、快速阅读课文,用铅笔划出文章的描写梨花的句子 时间是三分钟 四、教师选点突破,对文章结构进行拉线 1、文章有几处描写了梨花?分别在哪里? 第一处:4——6自然段,(文章的开头) 第二处:27自然段,(文章的中间) 第三处:37自然段,(文章结尾) 2、这几处的描写哪些是实写的,哪些是虚写的? 第一处:实写:第二处:虚写:第三处:望梨花(实写)想梨花诗句(虚写) 五、讲析课文 (一)一写梨花 1、齐读4一6段(教板书:梨花)[由一个组的同学读,其他同学闭目体味] 2、大家在头脑里再现了月光下的梨树林之后,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用书上词答)”多么美 丽“[师板书:多美(花)] 3、在这诗一般的美妙环境中,我和老余有心思赏花吗?从哪句话可看出来?“没有”“我们有 点着急了” 4、我们为什么着急?(或我们当时所处的境况怎样? 学生在书上找的当儿,出示幻灯片1: 我们当时所处的状况:山高坡陡 林密人少或稀 5、在这种状况下,我们急需打一个地方留宿,找到没有?是什么?(师板书:小茅屋,我和老 6、这房子有人吗?谁的房子呢?(板书:设悬) 7、可是,在这所没人的房子里,我们却受到了许多优待是什么? 师作搭桥式引导:①邀请的方式是热情的:“请进” ②准备的物质是丰厚的:
1、什么是驿路? 2、文章是怎样来描写驿路上的梨花? 三、快速阅读课文,用铅笔划出文章的描写梨花的句子 时间是三分钟 四、教师选点突破,对文章结构进行拉线 1、文章有几处描写了梨花?分别在哪里? 第一处:4──6自然段,(文章的开头) 第二处:27自然段,(文章的中间) 第三处:37自然段,(文章结尾) 2、这几处的描写哪些是实写的,哪些是虚写的? 第一处:实写;第二处;虚写;第三处;望梨花(实写)想梨花诗句(虚写) 五、讲析课文 (一)一写梨花 1、齐读4─6段(教板书:梨花)[由一个组的同学读, 其他同学闭目体味] 2、大家在头脑里再现了月光下的梨树林之后,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用书上词答)”多么美 丽“[师板书:多美(花)] 3、在这诗一般的美妙环境中,我和老余有心思赏花吗?从哪句话可看出来?“没有”“我们有 点着急了” 4、我们为什么着急?(或我们当时所处的境况怎样? 学生在书上找的当儿,出示幻灯片1: 我们当时所处的状况:山高 坡陡 林密 人少或稀 5、在这种状况下,我们急需打一个地方留宿,找到没有?是什么?(师板书:小茅屋,我和老 余) 6、这房子有人吗?谁的房子呢?(板书:设悬) 7、可是,在这所没人的房子里,我们却受到了许多优待是什么? 师作搭桥式引导:①邀请的方式是热情的:“请进” ②准备的物质是丰厚的:
③安排是细心的 ④感受是温馨的: 8、由于对小屋主人感激,引起了我们对主人的猜测,此时谁来了? 板书:瑶老人 9、他是小屋主人吗?(不是)。从他的哪个神态可以看出来?(眼晴瞪得大大的)。那么谁是小 屋的主人呢?(板书:再悬) 10、从老人嘴里得知“主人”,是谁?(板书:梨花姑娘) 11、这个名字引起了我的什么联想? (二)二写梨花 12、齐读27自然段,思考:这一次仅仅是为了写梨花吗 (还写人)师讲:多好的梨花啊!赞花,更是赞人板书:多好(人) 13、作者为什么要把梨花姑娘放到梨花林里去写? 引导学生体味记叙中的抒情:写梨花的香气四谥是为了赞美梨花姑娘的纯洁美好的心灵,表达自己 的感激之情 14、受梨花姑娘的感染,我们也要化感激为行动,为小茅屋做了什么?(板书:修茸) 15、劳动中,又见到了谁?(一群哈尼小姑娘- 板书) 16、她们是这房子的主人吗?(不是,板书:又悬)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 17、由小姑娘的了讲述出了房子的来历,那么,究竟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解放军叔叔(建造)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哈呢小姑娘(照管)小 茅屋,瑶族老人受益之后,送来同样也算(照管)了小茅屋,“我”和老余(修茸)小茅屋,我们都为 小茅屋做出了贡献,因此,我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板书:(主人)并标上大括号 18、在所有的小茅屋的主人中,有两个物没有出场?他们是?但是我们却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的优 秀品质。这种不直接描写人物的品质,而是通过别人的口述、做事留下的痕迹或对别人产生的影响的方 式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称为间接描写。请大家根据屏幕上的要求从文中各找一例: 出示幻灯片2:间接描写的方式: ①通过别人的口述 ②做事留下的痕迹 19、小茅屋的主人就只有我们这些人吗? 引导学生理解:凡照料过小茅屋的,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的后来人,都属于小茅屋的主人
③安排是细心的 ④感受是温馨的: 8、由于对小屋主人感激,引起了我们对主人的猜测,此时谁来了? 板书:瑶老人 9、他是小屋主人吗?(不是)。从他的哪个神态可以看出来?(眼晴瞪得大大的)。那么谁是小 屋的主人呢?(板书:再悬) 10、从老人嘴里得知“主人”,是谁?(板书:梨花姑娘) 11、这个名字引起了我的什么联想? (二)二写梨花 12、齐读27自然段,思考:这一次仅仅是为了写梨花吗 (还写人)师讲:多好的梨花啊!赞花,更是赞人板书:多好 (人) 13、作者为什么要把梨花姑娘放到梨花林里去写? 引导学生体味记叙中的抒情:写梨花的香气四谥是为了赞美梨花姑娘的纯洁美好的心灵,表达自己 的感激之情。 14、受梨花姑娘的感染,我们也要化感激为行动,为小茅屋做了什么?(板书:修茸) 15、劳动中,又见到了谁?(一群哈尼小姑娘───板书) 16、她们是这房子的主人吗?(不是,板书:又悬)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 17、由小姑娘的了讲述出了房子的来历,那么,究竟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解放军叔叔(建造)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哈呢小姑娘(照管)小 茅屋,瑶族老人受益之后,送来同样也算(照管)了小茅屋,“我”和老余(修茸)小茅屋,我们都为 小茅屋做出了贡献,因此,我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板书:(主人)并标上大括号 18、在所有的小茅屋的主人中,有两个物没有出场?他们是?但是我们却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的优 秀品质。这种不直接描写人物的品质,而是通过别人的口述、做事留下的痕迹或对别人产生的影响的方 式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称为间接描写。请大家根据屏幕上的要求从文中各找一例: 出示幻灯片2:间接描写的方式: ①通过别人的口述 ②做事留下的痕迹 19、小茅屋的主人就只有我们这些人吗? 引导学生理解:凡照料过小茅屋的,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的后来人,都属于小茅屋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