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用书上的哪几话可以概括这一点(驿路梨花处处开) (三)三写梨花 21、齐读最后一段 22、“处处开”的仅是梨花吗? 引导学生理解:处处开的不仅仅是梨花,而是助人为乐的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处处开”就是 雷锋精神处处得到了发扬光大,加深了主题。 23、由此可见,题目中的驿路梨花至少有三种含义? ①自然界中的梨花②梨花姑娘③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六、小结全文 文章以梨花为线索,以物喻人的形式,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曲折情节中,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 好客,乐于助人的纯朴民风,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 七、再读“梨花描写句”或做一想象作文:梨花姑娘回娘家路过小茅屋 板书设计 驿路梨花 彭荆风 多美 (花) r“我”和老余[修茸]设悬 多好 梨花 小茅屋族老人[照 (人) 人)十哈尼小姑娘[照管] 再悬 1梨花姑娘[照料] 神) 解放军叔叔[建造] 最苦与最乐 教学目的:
20、用书上的哪几话可以概括这一点(驿路梨花处处开) (三)三写梨花 21、齐读最后一段 22、“处处开”的仅是梨花吗? 引导学生理解:处处开的不仅仅是梨花,而是助人为乐的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处处开”就是 雷锋精神处处得到了发扬光大,加深了主题。 23、由此可见,题目中的驿路梨花至少有三种含义? ①自然界中的梨花 ②梨花姑娘 ③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六、小结全文 文章以梨花为线索,以物喻人的形式,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曲折情节中,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 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纯朴民风,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 七、再读“梨花描写句”或做一想象作文:梨花姑娘回娘家路过小茅屋。 板书设计: 驿路梨花 彭荆风 多 美 (花) ┌“我”和 老余[修茸]设悬 多 好───梨花── 小茅屋 │ 族老人[照 管] ↓ (人) (主 人) ┤ 哈尼小姑娘[照管] 再悬 遍 开 │ 梨花姑娘[照料] ↓ (精 神) └ 解放军叔叔[建造] 最苦与最乐 教学目的:
1、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难点: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 最苦,什么最乐。(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 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一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 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作者简介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 年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 “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 校”“变科举”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年参与戊 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 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 师。著有《饮冰室全集》。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文风:流畅、犀利、凝炼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读后学生再分段落读。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指导学生感 受文章语言的亲切自然 1、学生朗读课文 2、注音契约(q1)揽(lan)悲天悯人(min) 3、、解释词语 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出 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四、师生讨论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 第一步:先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填写以下空格,填写后互相交流订正 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 而不能 第二步:根答案再次讨论,理清课文结构,从而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难点: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 最苦,什么最乐。(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 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 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作者简介: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 年中举人。1891 年至 1894 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1895 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 “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 校”“变科举”等。1897 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 年参与戊 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 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 师。著有《饮冰室全集》。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文风:流畅、犀利、凝炼。 三、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读后学生再分段落读。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指导学生感 受文章语言的亲切自然。 1、学生朗读课文 2、注音 契约(qì) 揽(lǎn) 悲天悯人(mǐn) 3、、解释词语 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出 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 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四、师生讨论课文内容, 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 第一步:先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填写以下空格,填写后互相交流订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根答案再次讨论,理清课文结构,从而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