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传授目标:练习写命题作文,用精炼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2.能力培养目标:论证观点的方法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 话题内容:我最崇敬的名人 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郭达、蔡明、赵丽蓉合演的小品《追星族》 、看法:你怎样看小品中的女儿和父亲呢? 三、交流:可以说说你心中的那颗星吗? 四、怎样看中学生的追星现象: 1、你认为追星有利还是有弊?为什么? 2、你为什么追星? 五、总结 (1)同学们大都追一些歌星和影视明星 (2)有部分同学不顾父母的反对仍然追星。 (3)同学们追星的目的一般是消遺、跟随潮流、聊天有话题等等。 我发现追星的性质其实也并不会怎么恶劣,只不过部分同学没有掌握好这个度, 并且没有好好地与长辈交流沟通,而引起了父母的不理解,但只要克服这些不足 这些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另外,我们还应该明确追星的目的,不可以盲目地随 潮流,在这股热浪中冲昏了头,迷失了方向,给自己带来不利的影响。 中学生追星的理由有如下几点 1)慕拜心理。中学生们所追的星,男的大多英俊潇洒、风流倜傥,扮演的也 多是些义胆冲天、侠骨柔肠的铮铮铁汉;女的则羞花闭月、沉鱼落雁,扮演的也 多是些娇媚可人、善良温柔的亭亭玉女;球星也都英姿勃勃、气质逼人,在赛场
教学目标: 1. 知识传授目标:练习写命题作文,用精炼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2.能力培养目标:论证观点的方法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 课时:二 话题内容:我最崇敬的名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郭达、蔡明、赵丽蓉合演的小品《追星族》 二、看法:你怎样看小品中的女儿和父亲呢? 三、交流:可以说说你心中的那颗星吗? 四、怎样看中学生的追星现象: 1、你认为追星有利还是有弊?为什么? 2、你为什么追星? 五、总结: (1)同学们大都追一些歌星和影视明星。 (2)有部分同学不顾父母的反对仍然追星。 (3)同学们追星的目的一般是消遣、跟随潮流、聊天有话题等等。 我发现追星的性质其实也并不会怎么恶劣,只不过部分同学没有掌握好这个度, 并且没有好好地与长辈交流沟通,而引起了父母的不理解,但只要克服这些不足, 这些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另外,我们还应该明确追星的目的,不可以盲目地随 潮流,在这股热浪中冲昏了头,迷失了方向,给自己带来不利的影响。 中学生追星的理由有如下几点: (1)慕拜心理。中学生们所追的星,男的大多英俊潇洒、风流倜傥,扮演的也 多是些义胆冲天、侠骨柔肠的铮铮铁汉;女的则羞花闭月、沉鱼落雁,扮演的也 多是些娇媚可人、善良温柔的亭亭玉女;球星也都英姿勃勃、气质逼人,在赛场
上更有翻云覆雨、左右全局之势。这些难免让正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羡慕、 迷恋、崇拜甚至疯狂。 (2)从众心理。在中学生中,追星现象很普遍,势力也很大,以致本来没多大 心情追星的同学,为了不被看做“落伍”,不被视为“异端”,也自觉不自觉地 入了流。 (3)时尚心理。“追星”,在不少中学生看来,就是件时髦的事,至于有没有 道理、有没有价值,何必管它那么多?只要有“星”可“追”就足够了。 通过上述分析,你应该能明白,追星对中学生来说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和行为 表现,但要把握好分寸 1.不盲目追星。你所崇拜的应该是真正值得你崇拜的,该不是徒有其表,更应 该有高尚的人品和超凡的气度:该不仅仅吸引你的目光,更应该能震撼你的心灵 2.不疯狂追星。不要滥花时间和钱在追星上。因为,星的光环不应该罩在你的 身上,追星也就没有什么可夸耀的,更不应该成了你生活的全部。 3.摒弃狭隘心态。同学们所祟拜的偶像有同有异,不能因为偶像的不同,就对 别的同学持排斥甚至敌对的态度。 4.善于从自己所崇拜的偶像身上吸取积极的人生经验。 总之,不要在追星中失去你自己,因为你最终只能成为你自己。 六、老师说追星 我们主张热爱明星、学习明星、争当明星,反对盲目崇拜明星、依恋明星、丧失 自我。热爱而学习,以明星为榜样,激励自己,与明星同行,既是社会之需,也 是个人之求,亦是明星之所愿,如此才有利于社会和人的进步。把明星视为偶像, 盲目崇拜、依恋,从而丧失了自我,则是错误的。明星者,人也,有其长,也有 其短,有其超人的天赋、智慧和技能,也有其不如常人之处,不必迷信,无须崇 拜 我们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反对片面追求,伏地 生存。对于演艺界、体育界的真正的明星,做出独特贡献的人物,如冼星海、聂 耳、郭兰英、李宁等等,应当尊敬,更应当学习。对于科技界、教育界、实业界 以及军界和政界的人民之星,如钱学森、李四光、陶行知、粟裕等等,也应该尊 重和学习。而只知道演艺界的明星,不知道科技界的明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只知道场面的热烈,不懂得艺术的品味,则是一种悲哀。所谓伏地生存,指的就 是这种长期生活在艺术低层的精神状态。青年就是未来,未来是由成长构成的, 没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成长,就没有未来。多少民族从历史上消失了,又有 多少民族正处于灭亡的边缘,他们缺少的正是与时俱进的文化而不是歌舞! 七:星光灿烂
上更有翻云覆雨、左右全局之势。这些难免让正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羡慕、 迷恋、崇拜甚至疯狂。 (2)从众心理。在中学生中,追星现象很普遍,势力也很大,以致本来没多大 心情追星的同学,为了不被看做“落伍”,不被视为“异端”,也自觉不自觉地 入了流。 (3)时尚心理。“追星”,在不少中学生看来,就是件时髦的事,至于有没有 道理、有没有价值,何必管它那么多?只要有“星”可“追”就足够了。 通过上述分析,你应该能明白,追星对中学生来说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和行为 表现,但要把握好分寸: 1.不盲目追星。你所崇拜的应该是真正值得你崇拜的,该不是徒有其表,更应 该有高尚的人品和超凡的气度;该不仅仅吸引你的目光,更应该能震撼你的心灵。 2.不疯狂追星。不要滥花时间和钱在追星上。因为,星的光环不应该罩在你的 身上,追星也就没有什么可夸耀的,更不应该成了你生活的全部。 3.摒弃狭隘心态。同学们所祟拜的偶像有同有异,不能因为偶像的不同,就对 别的同学持排斥甚至敌对的态度。 4.善于从自己所崇拜的偶像身上吸取积极的人生经验。 总之,不要在追星中失去你自己,因为你最终只能成为你自己。 六、老师说追星 我们主张热爱明星、学习明星、争当明星,反对盲目崇拜明星、依恋明星、丧失 自我。热爱而学习,以明星为榜样,激励自己,与明星同行,既是社会之需,也 是个人之求,亦是明星之所愿,如此才有利于社会和人的进步。把明星视为偶像, 盲目崇拜、依恋,从而丧失了自我,则是错误的。明星者,人也,有其长,也有 其短,有其超人的天赋、智慧和技能,也有其不如常人之处,不必迷信,无须崇 拜。 我们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反对片面追求,伏地 生存。对于演艺界、体育界的真正的明星,做出独特贡献的人物,如冼星海、聂 耳、郭兰英、李宁等等,应当尊敬,更应当学习。对于科技界、教育界、实业界 以及军界和政界的人民之星,如钱学森、李四光、陶行知、粟裕等等,也应该尊 重和学习。而只知道演艺界的明星,不知道科技界的明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只知道场面的热烈,不懂得艺术的品味,则是一种悲哀。所谓伏地生存,指的就 是这种长期生活在艺术低层的精神状态。青年就是未来,未来是由成长构成的, 没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成长,就没有未来。多少民族从历史上消失了,又有 多少民族正处于灭亡的边缘,他们缺少的正是与时俱进的文化而不是歌舞! 七:星光灿烂
大无大有周恩来 梁衡 周恩来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多年,但是他的身影却时时在我们身边,至今,许多人 仍是一提总理双泪流,一谈国事就念总理。陆放翁诗:“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 梅前一放翁。”是什么办法化作总理身千亿,人人面前有总理呢?难道世界上真 的有什么灵魂的永恒?伟人之魂竟是可以这样地充盈天地、浸润万物吗?就像老僧 悟禅,就如朱子格物,自从1976年1月国丧以来,我就常穷思默想这个费解的 难题。二十多年了,终于有一天我悟出了一个理:总理这时时处处的“有”,原 来是因为他那许许多多的“无”,那些最不该,最让人想不到、受不了的“无” 啊 总理的惊人之无有六 是死不留灰。周恩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死后不留骨灰的人。总理去世的 时候,正是中国政治风云变幻的日子,林彪集团被粉碎不久,“四人帮”集团正 自鸣得意,中国上空乌云压城,百姓肚里愁肠千结。1976年新年刚过,一个寒 冷的早晨突然广播里传出了哀乐。人们噙着泪水,对着电视一遍遍地看着那个简 陋的遗体告别仪式,突然江青那副可憎的面孔出现了,她居然不脱帽鞠躬,许多 人在电视机旁都发出了怒吼:“江青脱掉帽子!”过了几天,报上又公布了总理 遗体到八宝山火化的消息,并且遵总理遗嘱不留骨灰。许多人都不相信这个事实, 定是江青这个臭婆娘又在搞什么阴谋。直到多少年后,我们才清楚,这确实是 总理遗愿。一月十五日下午追悼会结束后,邓颖超就把家属召集到一起,说总理 在十几年前就与她约定死后不留骨灰。灰人大地,可以肥田。当晚,邓颖超找来 总理生前党小组的几个成员帮忙,一架农用飞机在清冷的夜色中起飞,飞临天津 这个总理少年时代生活和最早投身革命的地方,又沿着渤海湾飞临黄河入海口, 将那一捧银白的灰粉撒入海空,也许就是这一撒,总理的魂魄就永远充满人间, 贯通天地。但人们还是不能接受这一事实。多少年后还是有人疑问,难道总理的 骨灰就真的一点也没有留下吗?中国人和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习惯修墓土葬,这 对生者来说,可以寄托哀思,对死者来说则希望还能长留人间。多少年来,越有 权的人就越下力气去做这件事。中国的十三陵,印度的泰姬陵,埃及的金字塔, 还有一些埋葬神父的大教堂,我都看过。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又以解放全人类 为己任,当然不会为自己的身后事去费许多神。所以一解放,毛泽东就带头签名 火葬,以节约耕地,但彻底如周恩来这样连骨灰都不留的却还是第一人。你看 座八宝山上,不就是存灰为记吗?历史上有多少名人,死后即使无尸,人们也要 为他修一个衣冠冢。老舍先生的追悼会上,骨灰盒里放的是一副眼镜,一支钢笔。 纪念死者总得有个纪念物,有个引子啊。没有灰,当然也谈不上埋灰之处,也就 没有碑和墓,欲哭无泪,欲祭无碑,魂兮何在,无限相思寄何处?中外文学史上 有许多名篇都是碑文、墓志和在名人墓前的凭吊之作,有许多还发挥出炽热的情 和永恒的理。如韩愈为柳宗元写的墓志痛呼:“士穷乃见节义”,如杜甫在诸葛 亮祠中所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都成了千古名言。明代张 溥著名的《五人墓碑记》“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简直就是一篇正义对邪恶 的宣言。就是空前伟大如马克思这样的人,死后也有一块墓地,恩格斯在他墓前 的演说也选人马恩文选,成了国际共运的重要文献。马克思的形象也因这篇文章 更加辉煌。为伟人修墓立碑已成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百姓的习惯。你看明山秀
大无大有周恩来 梁衡 周恩来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多年,但是他的身影却时时在我们身边,至今,许多人 仍是一提总理双泪流,一谈国事就念总理。陆放翁诗:“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 梅前一放翁。”是什么办法化作总理身千亿,人人面前有总理呢?难道世界上真 的有什么灵魂的永恒?伟人之魂竟是可以这样地充盈天地、浸润万物吗?就像老僧 悟禅,就如朱子格物,自从 1976 年 1 月国丧以来,我就常穷思默想这个费解的 难题。二十多年了,终于有一天我悟出了一个理:总理这时时处处的“有”,原 来是因为他那许许多多的“无”,那些最不该,最让人想不到、受不了的“无” 啊。 总理的惊人之无有六。 一是死不留灰。周恩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死后不留骨灰的人。总理去世的 时候,正是中国政治风云变幻的日子,林彪集团被粉碎不久,“四人帮”集团正 自鸣得意,中国上空乌云压城,百姓肚里愁肠千结。1976 年新年刚过,一个寒 冷的早晨突然广播里传出了哀乐。人们噙着泪水,对着电视一遍遍地看着那个简 陋的遗体告别仪式,突然江青那副可憎的面孔出现了,她居然不脱帽鞠躬,许多 人在电视机旁都发出了怒吼:“江青脱掉帽子!”过了几天,报上又公布了总理 遗体到八宝山火化的消息,并且遵总理遗嘱不留骨灰。许多人都不相信这个事实, 一定是江青这个臭婆娘又在搞什么阴谋。直到多少年后,我们才清楚,这确实是 总理遗愿。一月十五日下午追悼会结束后,邓颖超就把家属召集到一起,说总理 在十几年前就与她约定死后不留骨灰。灰人大地,可以肥田。当晚,邓颖超找来 总理生前党小组的几个成员帮忙,一架农用飞机在清冷的夜色中起飞,飞临天津 这个总理少年时代生活和最早投身革命的地方,又沿着渤海湾飞临黄河入海口, 将那一捧银白的灰粉撒入海空,也许就是这一撒,总理的魂魄就永远充满人间, 贯通天地。但人们还是不能接受这一事实。多少年后还是有人疑问,难道总理的 骨灰就真的一点也没有留下吗?中国人和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习惯修墓土葬,这 对生者来说,可以寄托哀思,对死者来说则希望还能长留人间。多少年来,越有 权的人就越下力气去做这件事。中国的十三陵,印度的泰姬陵,埃及的金字塔, 还有一些埋葬神父的大教堂,我都看过。共产党人是无神论者,又以解放全人类 为己任,当然不会为自己的身后事去费许多神。所以一解放,毛泽东就带头签名 火葬,以节约耕地,但彻底如周恩来这样连骨灰都不留的却还是第一人。你看一 座八宝山上,不就是存灰为记吗?历史上有多少名人,死后即使无尸,人们也要 为他修一个衣冠冢。老舍先生的追悼会上,骨灰盒里放的是一副眼镜,一支钢笔。 纪念死者总得有个纪念物,有个引子啊。没有灰,当然也谈不上埋灰之处,也就 没有碑和墓,欲哭无泪,欲祭无碑,魂兮何在,无限相思寄何处?中外文学史上 有许多名篇都是碑文、墓志和在名人墓前的凭吊之作,有许多还发挥出炽热的情 和永恒的理。如韩愈为柳宗元写的墓志痛呼:“士穷乃见节义”,如杜甫在诸葛 亮祠中所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都成了千古名言。明代张 溥著名的《五人墓碑记》“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简直就是一篇正义对邪恶 的宣言。就是空前伟大如马克思这样的人,死后也有一块墓地,恩格斯在他墓前 的演说也选人马恩文选,成了国际共运的重要文献。马克思的形象也因这篇文章 更加辉煌。为伟人修墓立碑已成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百姓的习惯。你看明山秀
水间,市井乡村里,还有那些州县府志的字里行间,有多少知名的、不知名的古 人墓、碑、庙、祠、铭、志。怎么偏偏轮到总理,这个前代所有的名人加起来都 不足抵其人格伟大的人,就连一个我们可以为之扼腕、叹息、流泪的地方也没有 呢?于是人们难免生出一丝丝的猜测,有的说是总理英明,见“四人帮”猖狂, 政局反复,不愿身后有伍子胥鞭尸之事:有的说是总理节俭,不愿为自己的身后 事再破费国家钱财。但我想,他主要的就是要求一个干净。生时鞠躬尽瘁,死后 不留麻烦。他是一个只讲奉献,献完转身就走的人,不求什么纪念的回报和香火 的馈饷。也许隐隐还有另一层意思。以他共产主义者的无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 “忠君”,他更不愿在身后出现什么“僭越”式的悼念,或因此又生出一些政治 上的尴尬。果然,地球上第一个为周恩来修纪念碑的,并不是在中国,而是在日 本。第一个纪念馆也不是建在北京,而是在他的家乡。日本的纪念碑是一块天然 的石头,上面刻着他留学日本时的那首《雨中岚山》。1994年我去日本时曾专 门到樱花丛中去寻找过这块诗碑。我双手抚石,西望长安,不觉泪水涟涟。回天 无力,斯人长逝已是天大的遗憾,而在国内又无墓可寻,叫人又是一种怎样的惆 怅?一个曾叫世界天翻地覆的英雄,一个为民族留下了一个共和国的总理,却连 点骨灰也没有留下,这强烈的反差,让人一想,心里就有如坠落千丈似的空茫。 总理的二无是生而无后。中国人习惯续家谱,重出身,爱攀名人之后也重名人之 后。刘备明明是个编席卖履的小贩,却攀了个皇族之后,被尊为皇叔,诸葛亮和 关、张、赵、马、黄等一批文臣武将,就捧着这块招牌,居然三分天下。一般人 有后无后还是个人和家族的事,名人无后却成了国人的遗憾。不孝有三,无后为 大。纪念古人也有三:故居、墓地、后人,后人为大。虽然后人不能尽续其先人 的功德才智,但对世人来说,有一条血缘的根传下来,总比无声的遗物更惹人怀 旧。人们尊其后,说到底还是尊其本人。这是一种纪念,一种传扬。对越是功高 德重为民族作出牺牲的逝者,人们就越尊重他们的后代,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表达 对他们的感激,赎回生者的遗憾。总理并不脱俗,也不寡情。我在他的绍兴祖居, 亲眼见过抗战时期他和邓颖超回乡动员抗日时,恭恭敬敬地续写在家谱上的名 字。他在白区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搜求烈士遗孤,安排抚养。他常说:不这样 我怎么对得起他们的父母?他在延安时亲自安排将瞿秋白、蔡和森、苏兆征、张 太雷、赵世炎、王若飞等烈士子女送到苏联好生教育、看护,并亲自到苏联与斯 大林谈判,达成了一个谁也想不到的协议:这批子弟在苏联只求学,不上前线( 苏联国际儿童院中其他国家的子弟,有二十一名牺牲在战争前线)。这恐怕是当 时世界上两个最大的人物达成的一个最小的协议。总理何等苦心,他是要为烈士 存孤续后啊。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日民间友好往来,日本著名女运动员松崎 君代,多次受到总理接见。当总理知道她婚后无子时,便关切地留她在京治病, 并说有了孩子可要告诉一声啊。1976年总理去世,她悲呼道:“周先生,我们 已经有了孩子,但还没有来得及告诉您!”确实子孙的繁衍是人类最实际的需要, 是人最基本的情感。但是天何不公,轮到总理却偏偏无后,这怎么能不使人遗憾 呢?是残酷的地下斗争和战争夺去了邓颖超同志腹中的婴儿,以后又摧残了她的 健康。但是以总理之权、之位、之才和他的倾倒多少女性的风采,何愁不能再建 家室,传宗接代呢?这在解放初党的中高级干部中不乏其人,并几乎成风。但总 理没有。他以倾国之权而坚守平民之德。后来有一个厚脸皮的女人写过一本书, 称她自己就是总理的私生女,这当然经不起档案资料的核验。举国一阵哗然之后, 如风吹黄叶落,复又秋阳红。但人们在愤怒之余心里仍然隐隐存着一丝的惆怅
水间,市井乡村里,还有那些州县府志的字里行间,有多少知名的、不知名的古 人墓、碑、庙、祠、铭、志。怎么偏偏轮到总理,这个前代所有的名人加起来都 不足抵其人格伟大的人,就连一个我们可以为之扼腕、叹息、流泪的地方也没有 呢?于是人们难免生出一丝丝的猜测,有的说是总理英明,见“四人帮”猖狂, 政局反复,不愿身后有伍子胥鞭尸之事;有的说是总理节俭,不愿为自己的身后 事再破费国家钱财。但我想,他主要的就是要求一个干净。生时鞠躬尽瘁,死后 不留麻烦。他是一个只讲奉献,献完转身就走的人,不求什么纪念的回报和香火 的馈饷。也许隐隐还有另一层意思。以他共产主义者的无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 “忠君”,他更不愿在身后出现什么“僭越”式的悼念,或因此又生出一些政治 上的尴尬。果然,地球上第一个为周恩来修纪念碑的,并不是在中国,而是在日 本。第一个纪念馆也不是建在北京,而是在他的家乡。日本的纪念碑是一块天然 的石头,上面刻着他留学日本时的那首《雨中岚山》。1994 年我去日本时曾专 门到樱花丛中去寻找过这块诗碑。我双手抚石,西望长安,不觉泪水涟涟。回天 无力,斯人长逝已是天大的遗憾,而在国内又无墓可寻,叫人又是一种怎样的惆 怅?一个曾叫世界天翻地覆的英雄,一个为民族留下了一个共和国的总理,却连 一点骨灰也没有留下,这强烈的反差,让人一想,心里就有如坠落千丈似的空茫。 总理的二无是生而无后。中国人习惯续家谱,重出身,爱攀名人之后也重名人之 后。刘备明明是个编席卖履的小贩,却攀了个皇族之后,被尊为皇叔,诸葛亮和 关、张、赵、马、黄等一批文臣武将,就捧着这块招牌,居然三分天下。一般人 有后无后还是个人和家族的事,名人无后却成了国人的遗憾。不孝有三,无后为 大。纪念古人也有三:故居、墓地、后人,后人为大。虽然后人不能尽续其先人 的功德才智,但对世人来说,有一条血缘的根传下来,总比无声的遗物更惹人怀 旧。人们尊其后,说到底还是尊其本人。这是一种纪念,一种传扬。对越是功高 德重为民族作出牺牲的逝者,人们就越尊重他们的后代,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表达 对他们的感激,赎回生者的遗憾。总理并不脱俗,也不寡情。我在他的绍兴祖居, 亲眼见过抗战时期他和邓颖超回乡动员抗日时,恭恭敬敬地续写在家谱上的名 字。他在白区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搜求烈士遗孤,安排抚养。他常说:不这样 我怎么对得起他们的父母?他在延安时亲自安排将瞿秋白、蔡和森、苏兆征、张 太雷、赵世炎、王若飞等烈士子女送到苏联好生教育、看护,并亲自到苏联与斯 大林谈判,达成了一个谁也想不到的协议:这批子弟在苏联只求学,不上前线(而 苏联国际儿童院中其他国家的子弟,有二十一名牺牲在战争前线)。这恐怕是当 时世界上两个最大的人物达成的一个最小的协议。总理何等苦心,他是要为烈士 存孤续后啊。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日民间友好往来,日本著名女运动员松崎 君代,多次受到总理接见。当总理知道她婚后无子时,便关切地留她在京治病, 并说有了孩子可要告诉一声啊。1976 年总理去世,她悲呼道:“周先生,我们 已经有了孩子,但还没有来得及告诉您!”确实子孙的繁衍是人类最实际的需要, 是人最基本的情感。但是天何不公,轮到总理却偏偏无后,这怎么能不使人遗憾 呢?是残酷的地下斗争和战争夺去了邓颖超同志腹中的婴儿,以后又摧残了她的 健康。但是以总理之权、之位、之才和他的倾倒多少女性的风采,何愁不能再建 家室,传宗接代呢?这在解放初党的中高级干部中不乏其人,并几乎成风。但总 理没有。他以倾国之权而坚守平民之德。后来有一个厚脸皮的女人写过一本书, 称她自己就是总理的私生女,这当然经不起档案资料的核验。举国一阵哗然之后, 如风吹黄叶落,复又秋阳红。但人们在愤怒之余心里仍然隐隐存着一丝的惆怅
特别是眼见和总理同代人的子女,或又子女的子女,不少都官居高位名显于世, 不禁又要黯然神伤。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是求全求美的,如总理这样的伟人该是英 雄美人、父英子雄、家运绵长的啊。然而,这一切都没有。这怎么能不在国人心 中凿下一个空洞呢?人们的习惯思维如列车疾驶,负着浓浓的希望,却一下子冲 出轨道,跌入了一个无底的深渊。 总理的三无是官而不显。千百年来,官和权是连在一起的。在某些人看来,官就 是显赫的地位,就是特殊的享受,就是人上人,就是福中福。官和民成了一个对 立的概念,也有了一种对立的形象。但周恩来作为一国总理则只求不显。在外交 公务场合他是官,而在生活中,在内心深处,他是一个最低标准甚至不够标准的 平民。他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平民宰相,是世界上最平民化的总理。一次他出 国访问,内衣破了送到我驻外使馆去缝洗。大使夫人抱着这一团衣服时,泪水盈 眶,她怒指着工作人员道:“原来你们就这样照顾总理啊!这是一个大国总理的 衣服吗?”总理的衬衣多处打过补丁,领子和袖口己换过几次,一件毛巾睡衣本 来白底蓝格,但早已磨得像一件纱衣。后来我见过这件睡衣,瞪大眼睛也找不出 原来的纹路。这样寒酸的行头,当然不敢示人,更不敢示外国人。所以总理出国 总带一只特殊的箱子,不管住多高级的宾馆,每天起床,先由我方人员将这套行 头收入箱内锁好,才许宾馆服务生进去整理房间。人家一直以为这是一个最高机 密的文件箱呢。这专用箱里锁着一个平民的灵魂。而当总理在国内办公时就不必 这样遮挡“家丑”了,他一坐到桌旁,就套上一副蓝布袖套,那样子就像一个坐 在包装台前的女工。许多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文件和震惊世界的声明,都是在 这蓝袖套下写出的啊。只有总理的贴身人员才知道他的生活实在太不像个总理。 总理一入城就在中南海西花厅办公,一直住了二十五年。这是座老平房,又湿又 暗,工作人员多次请示总理,总理都不准维修。终于有一次,工作人员趁总理外 出时将房子小修了一下,于是《周恩来年谱》便有了这一段记载:1960年3月6 日,总理回京,发现房已维修,当晚即离去暂住钓鱼台,要求将房内的旧家具(含 旧窗帘)全部换回来,否则就不回去住。工作人员只得从命。一次,总理在杭州 出差,临上飞机时地方上送了一筐南方的时鲜蔬菜,到京时被他发现,就严厉批 评了工作人员,并命令折价寄钱去。一次,总理在洛阳视察,见到一册碑帖,问 秘书身上带钱没有,见没带钱,就摇摇头走了。总理从小随伯父求学,伯父的坟 迁移,他不能回去,先派弟弟去,临行前又改派侄儿去,为的是尽量不惊动地方 国总理啊,他理天下事,管天下财,住一室,食一蔬,用一物,办一事算得了 什么?多少年来,在人们的脑子里,做官就是显耀。你看,封建社会的官帽,不 是乌纱便是红顶,官员出行,或鸣锣开道,或静街回避,不就是要一个“显”字? 这种显耀或为显示权力,或为显示财富,总之是要显出高人一等。古人一考上进 士,就要鸣锣报喜,一考上状元就要骑马披红走街,一当上官就要回乡到父老面 前转一圈。所谓衣锦还乡,为的就是显一显。刘邦做了皇帝后,曾痛痛快快地回 乡显示过一回,元散曲名篇《高祖还乡》即挖苦此事。你看那排场:“红漆了叉 银铮了斧,甜瓜苦瓜黄金镀,明晃晃马镫枪尖上挑,白雪雪鹅毛扇上铺。这几个 乔人物,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的衣服。”西晋时有个石崇官做到 个荆州刺史,也就是地委书记吧,就敢于同皇帝司马昭的小舅子王恺斗富。他平 时生活,“丝竹尽当时之精,庖膳穷水陆之珍”。招待客人,以锦围步幛五十里, 以蜡烧柴做饭,王恺自叹不如。现在这种显弄之举更有新招,比座位,比上镜头 比好房,比好车,比架子。一次一位县级小官到我办公室,身披呢子大衣,刚握
特别是眼见和总理同代人的子女,或又子女的子女,不少都官居高位名显于世, 不禁又要黯然神伤。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是求全求美的,如总理这样的伟人该是英 雄美人、父英子雄、家运绵长的啊。然而,这一切都没有。这怎么能不在国人心 中凿下一个空洞呢?人们的习惯思维如列车疾驶,负着浓浓的希望,却一下子冲 出轨道,跌入了一个无底的深渊。 总理的三无是官而不显。千百年来,官和权是连在一起的。在某些人看来,官就 是显赫的地位,就是特殊的享受,就是人上人,就是福中福。官和民成了一个对 立的概念,也有了一种对立的形象。但周恩来作为一国总理则只求不显。在外交、 公务场合他是官,而在生活中,在内心深处,他是一个最低标准甚至不够标准的 平民。他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平民宰相,是世界上最平民化的总理。一次他出 国访问,内衣破了送到我驻外使馆去缝洗。大使夫人抱着这一团衣服时,泪水盈 眶,她怒指着工作人员道:“原来你们就这样照顾总理啊!这是一个大国总理的 衣服吗?”总理的衬衣多处打过补丁,领子和袖口已换过几次,一件毛巾睡衣本 来白底蓝格,但早已磨得像一件纱衣。后来我见过这件睡衣,瞪大眼睛也找不出 原来的纹路。这样寒酸的行头,当然不敢示人,更不敢示外国人。所以总理出国 总带一只特殊的箱子,不管住多高级的宾馆,每天起床,先由我方人员将这套行 头收入箱内锁好,才许宾馆服务生进去整理房间。人家一直以为这是一个最高机 密的文件箱呢。这专用箱里锁着一个平民的灵魂。而当总理在国内办公时就不必 这样遮挡“家丑”了,他一坐到桌旁,就套上一副蓝布袖套,那样子就像一个坐 在包装台前的女工。许多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文件和震惊世界的声明,都是在 这蓝袖套下写出的啊。只有总理的贴身人员才知道他的生活实在太不像个总理。 总理一入城就在中南海西花厅办公,一直住了二十五年。这是座老平房,又湿又 暗,工作人员多次请示总理,总理都不准维修。终于有一次,工作人员趁总理外 出时将房子小修了一下,于是《周恩来年谱》便有了这一段记载:1960 年 3 月 6 日,总理回京,发现房已维修,当晚即离去暂住钓鱼台,要求将房内的旧家具(含 旧窗帘)全部换回来,否则就不回去住。工作人员只得从命。一次,总理在杭州 出差,临上飞机时地方上送了一筐南方的时鲜蔬菜,到京时被他发现,就严厉批 评了工作人员,并命令折价寄钱去。一次,总理在洛阳视察,见到一册碑帖,问 秘书身上带钱没有,见没带钱,就摇摇头走了。总理从小随伯父求学,伯父的坟 迁移,他不能回去,先派弟弟去,临行前又改派侄儿去,为的是尽量不惊动地方。 一国总理啊,他理天下事,管天下财,住一室,食一蔬,用一物,办一事算得了 什么?多少年来,在人们的脑子里,做官就是显耀。你看,封建社会的官帽,不 是乌纱便是红顶,官员出行,或鸣锣开道,或静街回避,不就是要一个“显”字? 这种显耀或为显示权力,或为显示财富,总之是要显出高人一等。古人一考上进 士,就要鸣锣报喜,一考上状元就要骑马披红走街,一当上官就要回乡到父老面 前转一圈。所谓衣锦还乡,为的就是显一显。刘邦做了皇帝后,曾痛痛快快地回 乡显示过一回,元散曲名篇《高祖还乡》即挖苦此事。你看那排场:“红漆了叉, 银铮了斧,甜瓜苦瓜黄金镀,明晃晃马镫枪尖上挑,白雪雪鹅毛扇上铺。这几个 乔人物,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的衣服。”西晋时有个石崇官做到 个荆州刺史,也就是地委书记吧,就敢于同皇帝司马昭的小舅子王恺斗富。他平 时生活,“丝竹尽当时之精,庖膳穷水陆之珍”。招待客人,以锦围步幛五十里, 以蜡烧柴做饭,王恺自叹不如。现在这种显弄之举更有新招,比座位,比上镜头, 比好房,比好车,比架子。一次一位县级小官到我办公室,身披呢子大衣,刚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