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谷县第二中学导学案 (3)、屈平属草稿()(4)、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5)、平伐其功() 6)、王怒而疏屈平 级:高二学科:语文编写人:常之广审核人: (7)、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8)、可谓穷矣() 屈原列传 (9)、其文约() (10)、其词微() 学习目标: (11)、明道德之广崇() (12)、治乱之条贯()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4、词类活用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2)、谗谄之蔽明也 不阿的高尚品德 (3)、邪曲之害公也 (4)、蝉蜕于污秽 背诵第三段 (5)、方正之不容也 (6)、明道德之广崇 重点难点: 5、文言句式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2)方正之不容也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 (3)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4)离骚者犹离忧也 不阿的高尚品德。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6)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导学流程 (7)明道德之广崇 第一课时 6、翻译句子 相关知识回顾 (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人 尝不呼父母也 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汉代 把它们合编为《楚辞》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新知学习与探究1-3节: )基础知识整体感知 (3)、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1、字音 属草稿惨怛帝鸴靡不毕见濯淖蝉蜕滋垢浊秽泥 (二)核心问题探究:(小四号宋体) 而不滓者 1、问题一:课文第一段重点介绍了屈原哪几个方面的才能?并联 2、通假字 系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把屈原得志时的情况写的如此简约? (1)、离骚者,犹离忧也()(2)、人穷则反本() (3)、糜不毕见()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3、词语释义 (1)、娴于辞令() (2)争宠而心害其能() 问题二:研读第三自然段,指出屈原作《离骚》的原因,并分
阳谷县第二中学导学案 年级:高二 学科:语文 编写人:常之广 审核人: 屈原列传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 不阿的高尚品德。 3、背诵第三段。 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 不阿的高尚品德。 导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相关知识回顾: 屈原(约公元前 340——约前 278 年),名平,战国末期楚国人, 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汉代 把它们合编为《楚辞》。 二、新知学习与探究 1-3 节: (一)基础知识整体感知: 1、 字音 属草稿 惨怛 帝喾 靡不毕见 濯淖 蝉蜕 滋垢 浊秽 泥 而不滓者 2、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 ) (2)、人穷则反本( ) (3)、糜不毕见( )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 (5)、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 3、词语释义 (1)、娴于辞令( ) (2) 争宠而心害其能 ( ) (3)、屈平属草稿 ( ) (4)、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 ) (5)、平伐其功 ( ) (6)、王怒而疏屈平 ( ) (7)、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 ) (8)、 可谓穷矣 ( ) (9)、 其文约( ) (10)、其词微( ) (11)、明道德之广崇 ( ) (12)、治乱之条贯( ) 4、词类活用 (1)、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2)、 谗谄之蔽明也 (3)、 邪曲之害公也 (4)、 蝉蜕于污秽 (5)、 方正之不容也 (6)、明道德之广崇 5、 文言句式 (1)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2)方正之不容也 (3)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4) 离骚者,犹离忧也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6)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7) 明道德之广崇 6、 翻译句子 (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 尝不呼父母也。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3)、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二)核心问题探究:(小四号宋体) 1、问题一:课文第一段重点介绍了屈原哪几个方面的才能?并联 系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把屈原得志时的情况写的如此简约? 2、问题二:研读第三自然段,指出屈原作《离骚》的原因,并分
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离骚》的? 4、翻译下面两个句子:6分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 (三)课堂小结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B组题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 (四)迁移应用 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 A组题 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 1、下列句中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娴:熟悉。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盜,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伐:自夸 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节选自《晏子使楚》) C、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疾:疾病。(痛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D、人穷则反本 反:同“返”,追溯 ①吏二缚一人诣王 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②齐人也,坐盗 A、王怒而疏屈平(表递进)。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表并列) ③叶徒相似 诣坐徒其 B、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代词,他)以天下之(结构助词的) ④其实味不同 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C、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D、博闻强记,明于(在)治乱。箕畚运于(用)渤海之尾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晏子具有怎样的才能?(不超过10个 A、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等,但上官大夫因想争得楚王的宠 字) 幸而嫉妒屈原的才能 B、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与楚王商议国事,应酬诸侯 课下作业 深受楚王的信任 1、背诵第三段。 C、屈原草拟宪令之后,上官大夫就想夺取过来(邀功),但屈 2、笔译1-3节并预习49节 原不给。于是上官大夫就发怒并从此疏远了屈原 D、屈原作《离骚》,是因为自己的诚信被怀疑、忠实被诽谤的 怨恨引起的
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离骚》的? (三)课堂小结: (四)迁移应用: A 组题: 1、下列句中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娴:熟悉。 B、每一令出, 平伐其功。 伐:自夸。 C、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疾:疾病。(痛恨) D、人穷则反本。 反:同“返”,追溯。 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王怒而疏屈平(表递进)。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表并列) B、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代词,他) 以天下之(结构助词的) 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C、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D、博闻强记,明于(在)治乱。 箕畚运于(用)渤海之尾。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等,但上官大夫因想争得楚王的宠 幸而嫉妒屈原的才能。 B、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与楚王商议国事,应酬诸侯, 深受楚王的信任。 C、屈原草拟宪令之后,上官大夫就想夺取过来(邀功),但屈 原不给。于是上官 大夫就发怒并从此疏远了屈原。 D、屈原作《离骚》,是因为自己的诚信被怀疑、忠实被诽谤的 怨恨引起的。 4、翻译下面两个句子:6 分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 (2)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B 组题: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 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 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 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 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节选自《晏子使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①吏二缚一人诣王 诣 ___________ ②齐人也,坐盗 坐___________ ③叶徒相似 徒___________ ④其实味不同 其实_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晏子具有怎样的才能?(不超过 10 个 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下作业: 1、 背诵第三段。 2、 笔译 1-3 节并预习 4-9 节
阳谷县第二中学导学案 (1)惠王患之 (2)齐与楚从亲 级:高二学科:语文编写人:常之广审核人: (3)楚诚能绝齐 屈原列传 (4)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 学习目标: 5)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议和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6)臣请往如楚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 (7)奈何绝秦欢 不阿的高尚品德 (8)屈平既嫉之 背诵第三段 (9)人君无愚智 重点难点: (10)冀幸君之一悟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11)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 (12)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不阿的高尚品德。 4、词类活用 导学流程 (1)厚币委质事楚 第二课时 (2)亡国破家相随属 相关知识回顾 (3)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找学生背诵文本第三段。 (4)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二、新知学习与探究4-9节: (5)身客死于秦 (一)基础知识整体感知: (6)秦虎狼之国 基础知识 7)时秦昭王与楚婚 1、字音 文言句式 既绌商於既咎眷顾相随属唐昧 (1)大破楚师于丹淅 2、通假字 (2)遂绝齐 (1)屈平既绌 (3)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2)齐与楚从亲 (4)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3)亡走赵,赵不内 (5)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乃令张仪详去秦 (6)举贤以自佐 (5)使于齐顾反 6、翻译句子 (6)厚币委质事楚 (1)、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3、词语释义
阳谷县第二中学导学案 年级:高二 学科:语文 编写人:常之广 审核人: 屈原列传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 不阿的高尚品德。 3、背诵第三段。 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 不阿的高尚品德。 导学流程: 第二课时 一、相关知识回顾: 找学生背诵文本第三段。 二、新知学习与探究 4-9 节: (一)基础知识整体感知: 一、 基础知识 1、字音 既绌 商於 既咎 眷顾 相随属 唐昧 2、通假字 (1) 屈平既绌 (2)齐与楚从亲 (3)亡走赵,赵不内 (4)乃令张仪详去秦 (5)使于齐顾反 (6)厚币委质事楚 3、 词语释义 (1) 惠王患之 (2)齐与楚从亲 (3)楚诚能绝齐 (4)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 (5)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议和 (6)臣请往如楚 (7)奈何绝秦欢 (8)屈平既嫉之 (9)人君无愚智 (10)冀幸君之一悟 (11)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12)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4、词类活用 (1) 厚币委质事楚 (2) 亡国破家相随属 (3)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4)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5)身客死于秦 (6) 秦虎狼之国 ( 7)时秦昭王与楚婚 5、 文言句式 (1)大破楚师于丹淅 (2)遂绝齐 (3)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4)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5)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6)举贤以自佐 6、翻译句子 (1)、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2)、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三)课堂小结 3)、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 (四)迁移应用: 袖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 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 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 (4)、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芝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 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5)、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 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 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 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二)核心问题探究:(小四号宋体) 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3分) 1、问题一:研读4——9自然段分析该问题 A.将以下骑送迎齐使田忌将而往 本文的题目是《屈原列传》,为什么这里用大量的篇幅来写楚国 B天子且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的政治而不写屈原? C.已而之细柳军之虚所卖之 D.其将固可袭而俘也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用“/”为下文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3分)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2、问题二:阅读第九自然段,概括该段内容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 4简述汉文帝称亚夫为“真将军”的原因。(3分) 的,并指出每一个角度运用的表达方式。最后分析该段表达了屈 原和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三、课下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三段。 2、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2)、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3)、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 袖。 (4)、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5)、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二)核心问题探究:(小四号宋体) 1、问题一:研读 4——9 自然段分析该问题: 本文的题目是《屈原列传》,为什么这里用大量的篇幅来写楚国 的政治而不写屈原? 2、问题二:阅读第九自然段,概括该段内容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 的,并指出每一个角度运用的表达方式。最后分析该段表达了屈 原和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三)课堂小结: (四)迁移应用: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 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 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 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 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芝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 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 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 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3 分) A.将以下骑送迎 齐使田忌将而往 B.天子且至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已而之细柳军 之虚所卖之 D.其将固可袭而俘也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用“/”为下文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 分)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3 分)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4.简述汉文帝称亚夫为“真将军”的原因。(3 分) 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下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三段。 2、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阳谷县第二中学导学案 (5)形容枯槁() (6)不凝滞于物() 级:高二学科:语文编写人:常之广审核人: (7)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醴() 屈原列传 (8)新沐者必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 学习目标: (9)受物之汶汶者乎()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10)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 (11)适长沙() 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12)又爽然自失矣( 3、背诵第三段。 4、词类活用 重点难点: (1)短屈原于顷襄王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 (3)其后楚日以削 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4)又怪屈原以彼其材) 导学流程 (5)同死生,轻去就 第三课时 相关知识回顾 (1)是以见放 找学生背诵文本第三段并提问上节课词类活用知识点 (2)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二、新知学习与探究10-13节: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一)基础知识整体感知:(小四号宋体) 4)而自令见放为 1、字音 5)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憔()悴()啜()其酸()物之汶汶()者乎罹()难 (6)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枯槁()温蠖()汩()罗被()发渔父() 6、翻译句子 2、通假字 (1)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1)被发行吟泽畔() (2)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释义 (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王怒而迁之() (2)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 (3)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3)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 (4)颜色憔悴()
阳谷县第二中学导学案 年级:高二 学科:语文 编写人:常之广 审核人: 屈原列传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 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3、背诵第三段。 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 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导学流程: 第三课时 一、相关知识回顾: 找学生背诵文本第三段并提问上节课词类活用知识点。 二、新知学习与探究 10-13 节: (一)基础知识整体感知:(小四号宋体) 1、字音 憔( )悴( ) 啜( )其醴( ) 物之汶汶( )者乎 罹( )难 枯槁( ) 温蠖( ) 汨( )罗 被( )发 渔父( ) 2、通假字 (1)被发行吟泽畔( ) (2)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 3、 词语释义 (1)王怒而迁之( ) (2)楚有宋玉、唐勒、 景差之徒( ) (3)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 (4)颜色憔悴( ) (5) 形容枯槁( ) (6)不凝滞于物( ) (7)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醴( ) (8) 新沐者必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 ) (9) 受物之汶汶者乎( ) (10)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 (11) 适长沙( ) (12)又爽然自失矣( ) 4、词类活用 (1)短屈原于顷襄王 (2)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3)其后楚日以削 (4)又怪屈原以彼其材) (5) 同死生,轻去就 5、 文言句式 (1) 是以见放 (2) 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3)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4)而自令见放为 (5)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6) 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6、 翻译句子 (1)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3)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