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易卜生与《玩偶之家》 【教学目标】 1.通过易卜生与《玩偶之家》的教学,引导学生正视现代社会中家庭及女性 问题的重要性,强化尊重人、尊重女性的社会意识,倡导女性自尊、自爱、自信、 自强。 2.了解“戏剧事件”对推动人物性格的冲突和发展的意义。 3.以该戏的结尾为例,认识近代戏剧和社会生活的紧密关系,以及由此带来 的戏剧形式和表现手法上的革新。 教学设想 易卜生是西方现实主义转向现代主义的最重要的戏剧家之一,对他做 些全面的介绍还是必要的。在介绍易卜生时,应该突出以下三点:第一,他在浪 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三种戏剧思潮中都具有重要意义;第二,他拉近了 戏剧与生活的关系,首创了“社会问题剧”,显示了戏剧对生活的干预作用:第 三,他在现代戏剧的革新上有重要的贡献。 二、《玩偶之家》选段的赏析是本单元的重点。《玩偶之家》被称为“现代 妇女的解放宣言”,因此,不能不讲它的社会意义。可以考虑突出两点:第 娜拉对于男权社会的叛逆。在《玩偶之家》以前,写妇女争取解放,大都局限于 反对封建婚姻,争取同自己理想的男子结合:《玩偶之家》突出了男女平权的问 题,塑造了敢于反抗男权社会的独立自尊的女性形象;第二,娜拉的出走引发了 关于女性在当今社会如何获得自由解放的一系列问题,至今还能够引发人们的争 论和思考。 三、本单元艺术技巧的学习着重领会“事件”在戏剧中的作用。也是希望通 过这个侧面认识戏剧区别于小说、散文、诗歌的重要特征。 赏析举隅 关于《玩偶之家》的思想内涵,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解读 这部戏从首演到现在,所引起的最强烈的震撼在于,它尖锐地提出了现代家 庭中妇女的权利问题,即它对于女性在家庭中的“奴隶”状态的质疑。关于这个 问题,所选资料中胡适的文章有很好的说明,可以参考。在西方,从古希腊的悲 剧《美狄亚》开始,就关注女性在婚姻中的平等和自由问题。截止到易卜生以前 艺术家所关注的婚姻中的悲剧因素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一是由于父母的权力造 成男女婚姻选择上的不自由;二是由于封建门第观念造成婚后的不和谐乃至衍生 悲剧;三是法律和习俗要求妻子必须保持忠贞,而丈夫可以寻花问柳的这一社会 不公正。易卜生提出的问题却超越了这三条,他极其尖锐地揭露了在人们司空见
第五单元 易卜生与《玩偶之家》 【教学目标】 1.通过易卜生与《玩偶之家》的教学,引导学生正视现代社会中家庭及女性 问题的重要性,强化尊重人、尊重女性的社会意识,倡导女性自尊、自爱、自信、 自强。 2.了解“戏剧事件”对推动人物性格的冲突和发展的意义。 3.以该戏的结尾为例,认识近代戏剧和社会生活的紧密关系,以及由此带来 的戏剧形式和表现手法上的革新。 教学设想 一、易卜生是西方现实主义转向现代主义的最重要的戏剧家之一,对他做一 些全面的介绍还是必要的。在介绍易卜生时,应该突出以下三点:第一,他在浪 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三种戏剧思潮中都具有重要意义;第二,他拉近了 戏剧与生活的关系,首创了“社会问题剧”,显示了戏剧对生活的干预作用;第 三,他在现代戏剧的革新上有重要的贡献。 二、《玩偶之家》选段的赏析是本单元的重点。《玩偶之家》被称为“现代 妇女的解放宣言”,因此,不能不讲它的社会意义。可以考虑突出两点:第一, 娜拉对于男权社会的叛逆。在《玩偶之家》以前,写妇女争取解放,大都局限于 反对封建婚姻,争取同自己理想的男子结合;《玩偶之家》突出了男女平权的问 题,塑造了敢于反抗男权社会的独立自尊的女性形象;第二,娜拉的出走引发了 关于女性在当今社会如何获得自由解放的一系列问题,至今还能够引发人们的争 论和思考。 三、本单元艺术技巧的学习着重领会“事件”在戏剧中的作用。也是希望通 过这个侧面认识戏剧区别于小说、散文、诗歌的重要特征。 赏析举隅 一、关于《玩偶之家》的思想内涵,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解读。 这部戏从首演到现在,所引起的最强烈的震撼在于,它尖锐地提出了现代家 庭中妇女的权利问题,即它对于女性在家庭中的“奴隶”状态的质疑。关于这个 问题,所选资料中胡适的文章有很好的说明,可以参考。在西方,从古希腊的悲 剧《美狄亚》开始,就关注女性在婚姻中的平等和自由问题。截止到易卜生以前, 艺术家所关注的婚姻中的悲剧因素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一是由于父母的权力造 成男女婚姻选择上的不自由;二是由于封建门第观念造成婚后的不和谐乃至衍生 悲剧;三是法律和习俗要求妻子必须保持忠贞,而丈夫可以寻花问柳的这一社会 不公正。易卜生提出的问题却超越了这三条,他极其尖锐地揭露了在人们司空见
惯的日常生活里现代妇女的奴隶处境,可谓振聋发聩。因此,人们认为,易卜生 的《玩偶之家》是“现代妇女的解放宣言”。现在应该提第五单元易卜生与《玩 偶之家》第五单元易卜生与《玩偶之家》出的问题是:这个社会命题在当代有没 有过时?据说,该剧近年在美国演出时,海尔茂、娜拉的有些台词常引起观众的 哄笑,觉得太过时、太滑稽了;还有的观众质疑娜拉抛开三个孩子出走是否道德。 还有,如果灾祸降临时海尔茂采取“我是男子汉大丈夫”慨然担当的态度,是否 就万事大吉了?在中国,男人要求女人顺从是以男子在危难时对女子的保护作为 交换的。如果有了这个前提,男权主义是否就变成了好东西?这些问题令我们深 思。中国有的剧院上演时曾将海尔茂改成中国人,娜拉嫁到了中国,结尾是娜拉 离开中国返回挪威。这一改动将原剧本的女权与男权社会的冲突转换为中西文化 的冲突,这样做是否妥当值得讨论,但剧本也提出了中国的男权主义是否比西方 更甚的问题。在当代西方社会,还出现丈夫抛弃妻子、儿女、不负赡养责任的“海 尔茂出走”的问题,而且越来越突出。其结果是“娜拉”(妻子)生活艰难、孩 子得不到父亲的爱和指导,这实际上是男权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形态,也很值得讨 论 《玩偶之家》还有一层意思,就是通过主人公娜拉的亲身经历,揭示出浪漫 主义的爱情观念已经死亡。前面讲过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牡丹亭》分别显示 了中国和西方的浪漫主义爱情观念。这一观念可以用黑格尔的下列话语描绘: 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就只在我身上活着,我也就只在对方身上活着;双方 在这个充实的统一体里才实现各自的自为存在,双方都把各自的整个灵魂和世界 纳入到这个同一里。 也就是说,作为恋爱的双方自己都活在对方的身体里和对方的精神世界里, 如果失去了对方,不说是最大的不幸也得说是一个很大的不幸。剧中的娜拉也是 这种爱情观念的笃信者。由这种信念出发,娜拉认为,在海尔茂遇到生命危险时 自己应该全力以赴不惜生命,同样,在自己遇到危难的时刻海尔茂也会挺身而出, 慨然把责任承担起来,就像自己对待他那样。但是,事实无情地击碎了这种梦想 ——她自己所醉心那种“奇迹”并没有出现,海尔茂一连串的怒骂,不仅使娜拉 从所谓“爱情”的幻象中苏醒过来,而且从根本上动摇了那种曾令她舍身、使她 快乐的生活观念,她不再相信“奇迹”。这个社会中,包括自己的家庭中自己所 倾心的那种爱情已经没有位置。所谓奇迹,也只是一种不可能发生的幻象。意识 到这一点,对于娜拉而言,几乎是致命的,这是精神支柱的崩塌。娜拉没有去自 杀,但是她的灵魂中赖以支撑的精神支柱却已死亡。当娜拉准备离开海尔茂时, 再次提到“奇迹”:海尔茂问:“娜拉,难道我永远只是一个陌生人?”娜拉答 道:“托伐,那就要等奇迹中的奇迹发生了。”海尔茂问:“什么叫奇迹中的奇 迹?”娜拉说:“那就是说,咱们俩都得改变到——哦,托伐,我现在不相信世 界上有奇迹了。”海尔茂在娜拉已经走出门后依然念叨着“奇迹中的奇迹… 但是海尔茂显然不懂也无法领会这种浪漫的观念,但是他没有意识到,正是他所 代表的中产阶级的社会观念消灭了这种“奇迹”。《玩偶之家》结局,看起来是 娜拉的胜利,其实,是海尔茂的胜利。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把所有精神、情感都
惯的日常生活里现代妇女的奴隶处境,可谓振聋发聩。因此,人们认为,易卜生 的《玩偶之家》是“现代妇女的解放宣言”。现在应该提第五单元易卜生与《玩 偶之家》第五单元易卜生与《玩偶之家》出的问题是:这个社会命题在当代有没 有过时?据说,该剧近年在美国演出时,海尔茂、娜拉的有些台词常引起观众的 哄笑,觉得太过时、太滑稽了;还有的观众质疑娜拉抛开三个孩子出走是否道德。 还有,如果灾祸降临时海尔茂采取“我是男子汉大丈夫”慨然担当的态度,是否 就万事大吉了?在中国,男人要求女人顺从是以男子在危难时对女子的保护作为 交换的。如果有了这个前提,男权主义是否就变成了好东西?这些问题令我们深 思。中国有的剧院上演时曾将海尔茂改成中国人,娜拉嫁到了中国,结尾是娜拉 离开中国返回挪威。这一改动将原剧本的女权与男权社会的冲突转换为中西文化 的冲突,这样做是否妥当值得讨论,但剧本也提出了中国的男权主义是否比西方 更甚的问题。在当代西方社会,还出现丈夫抛弃妻子、儿女、不负赡养责任的“海 尔茂出走”的问题,而且越来越突出。其结果是“娜拉”(妻子)生活艰难、孩 子得不到父亲的爱和指导,这实际上是男权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形态,也很值得讨 论。 《玩偶之家》还有一层意思,就是通过主人公娜拉的亲身经历,揭示出浪漫 主义的爱情观念已经死亡。前面讲过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牡丹亭》分别显示 了中国和西方的浪漫主义爱情观念。这一观念可以用黑格尔的下列话语描绘: “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就只在我身上活着,我也就只在对方身上活着;双方 在这个充实的统一体里才实现各自的自为存在,双方都把各自的整个灵魂和世界 纳入到这个同一里。” 也就是说,作为恋爱的双方自己都活在对方的身体里和对方的精神世界里, 如果失去了对方,不说是最大的不幸也得说是一个很大的不幸。剧中的娜拉也是 这种爱情观念的笃信者。由这种信念出发,娜拉认为,在海尔茂遇到生命危险时, 自己应该全力以赴不惜生命,同样,在自己遇到危难的时刻海尔茂也会挺身而出, 慨然把责任承担起来,就像自己对待他那样。但是,事实无情地击碎了这种梦想 ──她自己所醉心那种“奇迹”并没有出现,海尔茂一连串的怒骂,不仅使娜拉 从所谓“爱情”的幻象中苏醒过来,而且从根本上动摇了那种曾令她舍身、使她 快乐的生活观念,她不再相信“奇迹”。这个社会中,包括自己的家庭中自己所 倾心的那种爱情已经没有位置。所谓奇迹,也只是一种不可能发生的幻象。意识 到这一点,对于娜拉而言,几乎是致命的,这是精神支柱的崩塌。娜拉没有去自 杀,但是她的灵魂中赖以支撑的精神支柱却已死亡。当娜拉准备离开海尔茂时, 再次提到“奇迹”:海尔茂问:“娜拉,难道我永远只是一个陌生人?”娜拉答 道:“托伐,那就要等奇迹中的奇迹发生了。”海尔茂问:“什么叫奇迹中的奇 迹?”娜拉说:“那就是说,咱们俩都得改变到──哦,托伐,我现在不相信世 界上有奇迹了。”海尔茂在娜拉已经走出门后依然念叨着“奇迹中的奇迹……” 但是海尔茂显然不懂也无法领会这种浪漫的观念,但是他没有意识到,正是他所 代表的中产阶级的社会观念消灭了这种“奇迹”。《玩偶之家》结局,看起来是 娜拉的胜利,其实,是海尔茂的胜利。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把所有精神、情感都
加以物化,在这种情况下,黑格尔所描绘的那种浪漫主义爱情观念的死亡是不可 避免的。 有人认为,浪漫主义的爱情观念是一剂“毒药”,它妨碍人们理性地处理男 人和女人的关系,容易给感情带来伤害,因此,它的“死亡”是好事。这个问题 值得讨论。浪漫主义的爱情观念实际上是人的理性和性欲之间的“中介物”,它 方面把性欲提升为一种美的情感,另一方面使得理性带上感情的柔性色彩。浪 漫主义爱情观念的消亡,使得人们在处理男女之间的“爱情”时,只剩下实用理 性和性欲这样两极。这种状况是好还是不好?是人类的进步还是倒退?是很值得 深思的。 、易卜生的戏剧是西方戏剧史上,继莎士比亚、莫里哀之后的又一座艺术 高峰。他对戏剧艺术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戏剧是一种剧场艺术,它要求在一个相 当的时间(譬如两小时左右)内,把剧场的观众牢牢地吸引住,让他们兴味盎然 地从事欣赏活动。因此,易卜生以前的戏剧,大多以一个观众并不熟悉的、充满 传奇或激变的故事为戏剧的核心。易卜生则把当时社会的“日常生活”搬上了舞 台。《玩偶之家》剧本的开头描述故事发生的时空环境时写道:“一间屋子,布 置得很舒服很雅致,但并不奢华。后面右边,一扇门通到门庭。左边一扇门通到 海尔茂书房。两扇门中间有一架钢琴。左边中央有一扇门,靠前一点,有一扇窗。 靠窗有一张圆桌,几把扶手椅和一只小沙发。右墙里靠后,又有一扇门,靠墙往 前一点,一只磁火炉,火炉前面有一对扶手椅和一张摇椅。侧门和火炉中间有 张小桌子。墙上挂着许多版画。一只什锦架上摆着瓷器和小古玩。一只小书橱里 放满了精装书籍。地上铺着地毯。炉子生着火。”这段描述,看起来很平常,但 在易卜生时代的戏剧创作上有着革命性的意义。在以往的戏剧中,故事发生的时 空环境往往与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距离甚远。《玩偶之家》的大幕一开启,观众 看到的不是王宫,不是奇山异水,而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康之家”。幕启时 娜拉买圣诞树、吃甜食,以及海尔茂对娜拉“乱花钱”的责备都令观众感到似曾 见过。接下来出现的客人如林丹太太、阮克医生等也不带任何传奇色彩,是许多 家庭都可以看到的平常人物。英国著名作家肖伯纳在论及莎士比亚与易卜生的区 别时说:“在易卜生开始写剧本的时候,剧作者的技术已经收缩为只是布局设景 的技术。他们的理论是,布局越新奇,戏剧越好。易卜生的看法恰好相反,他认 为布局越家常平凡,戏剧越有趣味。莎士比亚把我们自己搬上舞台,可是没把我 们的处境搬上舞台。例如,我们的叔叔轻易不谋杀我们的父亲,也不能跟我们的 母亲合法结婚:如果不遇见女巫,我们的国王并不经常被人刺死而由刺客继承王 位;我们立券借钱时也不会预测割肉还账。易卜生补做了莎士比亚没做的事。易 卜生不但把我们搬上舞台,并且把在我们自己处境中的我们搬上舞台。剧中人的 遭遇就是我们的遭遇。”也就是说,易卜生在设置戏剧的情境时,力求接近人们 的日常生活,让看戏的人感到熟悉亲切,容易同剧中人认同。这是易卜生在设置 戏剧情境时与他的前辈之不同,也是他对现实主义戏剧的重要贡献。 、易卜生的戏剧情境虽然平凡,并不意味着戏剧没有波澜起伏和戏剧冲突。 如果没有柯洛克斯泰以公布娜拉伪造签证的事相要挟这个突发事件,娜拉的家庭 可能永远不会爆发冲突,这个家庭就会平静地存在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说,突发 的“事件”在戏剧性的构成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点上,易卜生同他的前辈(如 莎士比亚、莫里哀)没有本质上的不同。而同契诃夫以及一些现代主义戏剧家有
加以物化,在这种情况下,黑格尔所描绘的那种浪漫主义爱情观念的死亡是不可 避免的。 有人认为,浪漫主义的爱情观念是一剂“毒药”,它妨碍人们理性地处理男 人和女人的关系,容易给感情带来伤害,因此,它的“死亡”是好事。这个问题 值得讨论。浪漫主义的爱情观念实际上是人的理性和性欲之间的“中介物”,它 一方面把性欲提升为一种美的情感,另一方面使得理性带上感情的柔性色彩。浪 漫主义爱情观念的消亡,使得人们在处理男女之间的“爱情”时,只剩下实用理 性和性欲这样两极。这种状况是好还是不好?是人类的进步还是倒退?是很值得 深思的。 二、易卜生的戏剧是西方戏剧史上,继莎士比亚、莫里哀之后的又一座艺术 高峰。他对戏剧艺术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戏剧是一种剧场艺术,它要求在一个相 当的时间(譬如两小时左右)内,把剧场的观众牢牢地吸引住,让他们兴味盎然 地从事欣赏活动。因此,易卜生以前的戏剧,大多以一个观众并不熟悉的、充满 传奇或激变的故事为戏剧的核心。易卜生则把当时社会的“日常生活”搬上了舞 台。《玩偶之家》剧本的开头描述故事发生的时空环境时写道:“一间屋子,布 置得很舒服很雅致,但并不奢华。后面右边,一扇门通到门庭。左边一扇门通到 海尔茂书房。两扇门中间有一架钢琴。左边中央有一扇门,靠前一点,有一扇窗。 靠窗有一张圆桌,几把扶手椅和一只小沙发。右墙里靠后,又有一扇门,靠墙往 前一点,一只磁火炉,火炉前面有一对扶手椅和一张摇椅。侧门和火炉中间有一 张小桌子。墙上挂着许多版画。一只什锦架上摆着瓷器和小古玩。一只小书橱里 放满了精装书籍。地上铺着地毯。炉子生着火。”这段描述,看起来很平常,但 在易卜生时代的戏剧创作上有着革命性的意义。在以往的戏剧中,故事发生的时 空环境往往与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距离甚远。《玩偶之家》的大幕一开启,观众 看到的不是王宫,不是奇山异水,而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康之家”。幕启时 娜拉买圣诞树、吃甜食,以及海尔茂对娜拉“乱花钱”的责备都令观众感到似曾 见过。接下来出现的客人如林丹太太、阮克医生等也不带任何传奇色彩,是许多 家庭都可以看到的平常人物。英国著名作家肖伯纳在论及莎士比亚与易卜生的区 别时说:“在易卜生开始写剧本的时候,剧作者的技术已经收缩为只是布局设景 的技术。他们的理论是,布局越新奇,戏剧越好。易卜生的看法恰好相反,他认 为布局越家常平凡,戏剧越有趣味。莎士比亚把我们自己搬上舞台,可是没把我 们的处境搬上舞台。例如,我们的叔叔轻易不谋杀我们的父亲,也不能跟我们的 母亲合法结婚;如果不遇见女巫,我们的国王并不经常被人刺死而由刺客继承王 位;我们立券借钱时也不会预测割肉还账。易卜生补做了莎士比亚没做的事。易 卜生不但把我们搬上舞台,并且把在我们自己处境中的我们搬上舞台。剧中人的 遭遇就是我们的遭遇。”也就是说,易卜生在设置戏剧的情境时,力求接近人们 的日常生活,让看戏的人感到熟悉亲切,容易同剧中人认同。这是易卜生在设置 戏剧情境时与他的前辈之不同,也是他对现实主义戏剧的重要贡献。 三、易卜生的戏剧情境虽然平凡,并不意味着戏剧没有波澜起伏和戏剧冲突。 如果没有柯洛克斯泰以公布娜拉伪造签证的事相要挟这个突发事件,娜拉的家庭 可能永远不会爆发冲突,这个家庭就会平静地存在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说,突发 的“事件”在戏剧性的构成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点上,易卜生同他的前辈(如 莎士比亚、莫里哀)没有本质上的不同。而同契诃夫以及一些现代主义戏剧家有
区别。关于戏剧事件如何推进人物性格冲突的展开和发展,教材中已经做了较为 详细的分析。在讲授中应该说明,不是随便什么事件都可以构成推动戏剧进展的 因素,只有那些能够引发“性格和意志冲突”的事件才具有戏剧意义。 探究与实践参考答案 剧中的“娜拉”为什么出走?对此,你怎么看?同学之间讨论一下 对于娜拉何以出走,学生可以根据剧本很容易地作出解答。但对这一行动的 看法很可能见仁见智,如果围绕现实生活中诸如“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之类的观 念讨论,可能更会将问题引向深入。 二、剧中人物海尔茂与娜拉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他们之间冲突的焦点是什 么?自选角度,写一篇戏剧短评。 答案略。 、本剧结尾的戏剧动作是一声门响。此处的门仅仅是一扇门吗?其中蕴涵 怎样的深意?谈谈你的理解。 可以考虑从两个方面研究该戏结尾的意义:一是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关门 响”的实际意义和象征性意义以及由此引发出来的“娜拉走后怎样”的思考 二是戏剧学的角度,可以把该戏结尾同其他一些戏的结尾对比研究,看看戏剧结 尾一共有几种模式,《玩偶之家》的结尾的特殊意义在何处。 四、鲁迅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娜拉走后怎样》,谈到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 出走的娜拉只有两条出路:堕落或是回来。如果放在现代社会,她出走后会怎样? 试着以剧本的形式为她设计一个结局,同学们之间比较,看谁设计得更合理更巧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诸多妇女“出走”的形象,诸如胡适《终身大事》 中的田亚梅、鲁迅《伤逝》中的子君、茅盾《虹》中的梅女士、叶圣陶《倪焕之》 中的金佩璋、杨沫《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等等。可以结合她们出走后的不同
区别。关于戏剧事件如何推进人物性格冲突的展开和发展,教材中已经做了较为 详细的分析。在讲授中应该说明,不是随便什么事件都可以构成推动戏剧进展的 因素,只有那些能够引发“性格和意志冲突”的事件才具有戏剧意义。 探究与实践参考答案 一、剧中的“娜拉”为什么出走?对此,你怎么看?同学之间讨论一下。 对于娜拉何以出走,学生可以根据剧本很容易地作出解答。但对这一行动的 看法很可能见仁见智,如果围绕现实生活中诸如“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之类的观 念讨论,可能更会将问题引向深入。 二、剧中人物海尔茂与娜拉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他们之间冲突的焦点是什 么?自选角度,写一篇戏剧短评。 答案略。 三、本剧结尾的戏剧动作是一声门响。此处的门仅仅是一扇门吗?其中蕴涵 怎样的深意?谈谈你的理解。 可以考虑从两个方面研究该戏结尾的意义:一是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关门 一响”的实际意义和象征性意义以及由此引发出来的“娜拉走后怎样”的思考; 二是戏剧学的角度,可以把该戏结尾同其他一些戏的结尾对比研究,看看戏剧结 尾一共有几种模式,《玩偶之家》的结尾的特殊意义在何处。 四、鲁迅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娜拉走后怎样》,谈到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 出走的娜拉只有两条出路:堕落或是回来。如果放在现代社会,她出走后会怎样? 试着以剧本的形式为她设计一个结局,同学们之间比较,看谁设计得更合理更巧 妙。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诸多妇女“出走”的形象,诸如胡适《终身大事》 中的田亚梅、鲁迅《伤逝》中的子君、茅盾《虹》中的梅女士、叶圣陶《倪焕之》 中的金佩璋、杨沫《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等等。可以结合她们出走后的不同
命运来研究“娜拉走后怎样”这一课题,然后再结合当代生活设计“出走的命运” 的剧本提纲,可能思路会更为开阔。 参考资料 、易卜生主义(胡适) 我们且看易卜生写近世的社会,说的是一些什么样的老实话。第一,先说家 庭 易卜生所写的家庭,是极不堪的。家庭里面,有四种大恶德:一是自私自利 二是倚赖性、奴隶性:三是假道德,装腔做戏;四是懦怯没有胆子。做丈夫的便 是自私自利的代表。他要快乐,要安逸,还要体面,所以他要娶一个妻子。正如 《娜拉》戏中的海尔茂,他觉得同他妻子有爱情是很好玩的。他叫他妻子做“小 宝贝”“小鸟儿”“小松鼠儿”“我的最亲爱的”等等肉麻名字。他给他妻子 点儿钱去买糖吃,买粉搽,买好衣服穿。他要他妻子穿得好看,打扮的标致。做 妻子的完全是一个奴隶。她丈夫喜欢什么,她也该喜欢什么:她自己是不许有什 么选择的。她的责任在于使丈夫欢喜。她自己不用有思想,她丈夫会替她思想。 她自己不过是她丈夫的玩意儿,很像叫化子的猴子专替他变把戏引人开心的。(所 以《娜拉》又名《玩偶之家》)丈夫要妻子守节,妻子却不能要丈夫守节,正如 《群鬼》( Ghosts)戏里的阿尔文夫人受不过丈夫的气,跑到一个朋友家去;那 位朋友是个牧师,狠教训了她一顿,说她不守妇道。但是阿尔文夫人的丈夫专在 外面偷妇人,甚至淫乱他妻子的婢女;人家都毫不介意,那位牧师朋友也觉得这 是男人常有的事,不足为奇!妻子对丈夫,什么都可以牺牲,丈夫对妻子,是不 犯着牺牲什么的。《娜拉》戏内的娜拉因为要救她丈夫的生命,所以冒她父亲的 名字,签了借据去借钱。后来事体闹穿了,她丈夫不但不肯替娜拉分担冒名的干 系,还要痛骂她带累他自己的名誉。后来和平了结了,没有危险了,她丈夫又装 出大度的样子,说不追究她的错处了。他得意扬扬地说道:“一个男人赦了他妻 子的过犯是很畅快的事!”(《娜拉》三幕) 这种极不堪的情形,何以居然忍耐得住呢?第一,因为人都要顾面子,不得 不装腔做戏,做假道德遮着面孔。第二,因为大多数人都是没有胆子的懦夫。因 为要顾面子,故不肯闹翻:因为没有胆子,故不敢闹翻。那《娜拉》戏里的娜拉 忽然看破家庭是一座做猴子戏的戏台,她自己是台上的猴子。她有胆子,又不肯 再装假面子,所以告别了掌班的,跳下了戏台,去干她自己的生活。那《群鬼》 戏里的阿尔文夫人没有娜拉的胆子,又要顾面子,所以被他的牧师朋友一劝,就 劝回头了,还是回家去尽她的“天职”,守她的“妇道”。她丈夫仍旧做那种淫 荡的行为。阿尔文夫人只好牺牲自己的人格,尽力把他羁縻在家。后来生下一个 儿子,他母亲恐怕他在家学了他父亲的坏榜样,所以到了七岁便把他送到巴黎去。 她一面要哄她丈夫在家,一面要在外边替她丈夫修名誉,一面要骗她儿子说他父 亲是怎样一个正人君子。这种情形,过了十九个足年,她丈夫才死。死后,他妻
命运来研究“娜拉走后怎样”这一课题,然后再结合当代生活设计“出走的命运” 的剧本提纲,可能思路会更为开阔。 参考资料 一、易卜生主义(胡适) 我们且看易卜生写近世的社会,说的是一些什么样的老实话。第一,先说家 庭。 易卜生所写的家庭,是极不堪的。家庭里面,有四种大恶德:一是自私自利; 二是倚赖性、奴隶性;三是假道德,装腔做戏;四是懦怯没有胆子。做丈夫的便 是自私自利的代表。他要快乐,要安逸,还要体面,所以他要娶一个妻子。正如 《娜拉》戏中的海尔茂,他觉得同他妻子有爱情是很好玩的。他叫他妻子做“小 宝贝”“小鸟儿”“小松鼠儿”“我的最亲爱的”等等肉麻名字。他给他妻子一 点儿钱去买糖吃,买粉搽,买好衣服穿。他要他妻子穿得好看,打扮的标致。做 妻子的完全是一个奴隶。她丈夫喜欢什么,她也该喜欢什么:她自己是不许有什 么选择的。她的责任在于使丈夫欢喜。她自己不用有思想,她丈夫会替她思想。 她自己不过是她丈夫的玩意儿,很像叫化子的猴子专替他变把戏引人开心的。(所 以《娜拉》又名《玩偶之家》)丈夫要妻子守节,妻子却不能要丈夫守节,正如 《群鬼》(Ghosts)戏里的阿尔文夫人受不过丈夫的气,跑到一个朋友家去;那 位朋友是个牧师,狠教训了她一顿,说她不守妇道。但是阿尔文夫人的丈夫专在 外面偷妇人,甚至淫乱他妻子的婢女;人家都毫不介意,那位牧师朋友也觉得这 是男人常有的事,不足为奇!妻子对丈夫,什么都可以牺牲,丈夫对妻子,是不 犯着牺牲什么的。《娜拉》戏内的娜拉因为要救她丈夫的生命,所以冒她父亲的 名字,签了借据去借钱。后来事体闹穿了,她丈夫不但不肯替娜拉分担冒名的干 系,还要痛骂她带累他自己的名誉。后来和平了结了,没有危险了,她丈夫又装 出大度的样子,说不追究她的错处了。他得意扬扬地说道:“一个男人赦了他妻 子的过犯是很畅快的事!”(《娜拉》三幕) 这种极不堪的情形,何以居然忍耐得住呢?第一,因为人都要顾面子,不得 不装腔做戏,做假道德遮着面孔。第二,因为大多数人都是没有胆子的懦夫。因 为要顾面子,故不肯闹翻;因为没有胆子,故不敢闹翻。那《娜拉》戏里的娜拉 忽然看破家庭是一座做猴子戏的戏台,她自己是台上的猴子。她有胆子,又不肯 再装假面子,所以告别了掌班的,跳下了戏台,去干她自己的生活。那《群鬼》 戏里的阿尔文夫人没有娜拉的胆子,又要顾面子,所以被他的牧师朋友一劝,就 劝回头了,还是回家去尽她的“天职”,守她的“妇道”。她丈夫仍旧做那种淫 荡的行为。阿尔文夫人只好牺牲自己的人格,尽力把他羁縻在家。后来生下一个 儿子,他母亲恐怕他在家学了他父亲的坏榜样,所以到了七岁便把他送到巴黎去。 她一面要哄她丈夫在家,一面要在外边替她丈夫修名誉,一面要骗她儿子说他父 亲是怎样一个正人君子。这种情形,过了十九个足年,她丈夫才死。死后,他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