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湖居听书》导案 (3)小说的分类有哪些? 【掌习目标】 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欣赏对演唱艺术的形象化的描绘,品味形象、贴切、清新细腻的语言 (4)小说有哪些命题方式? 3、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4、了解古代说书艺人的精湛表演艺术,认识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 【学习重难点】 白朗读课文,龄下列加线字注音 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羯(ji白)鼓铮( zh e ng)遵(j)发周匝(za) 2、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hub)然花坞(w自)偌(rub)大看(kan)座 【习导学】 白结合语境,解释句中加点调 知识链接 1、偌大的个戏台,空空洞洞,别无他物。(这么大,那么大。多见于早期白话) 2、但党得那人气味倒还沉静。(比啥性格和志趣) 苏丹徒人,原名孟鹏,字铁云,清末(近代)小说家,发表 小说家,发表3、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果。(比喻声音清脆和宛转) 《老残游记》时署名“洪都百炼生”。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通数学、 水利等,学4、满园子的人都星气凝神,不敢少动。(抑止,忍住)(shdo稍微) 识博杂,精于考古。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因为设平粜局赈济饥民被逮摘,流放新疆,后【合作氯兇】 病死迪化 请同学们浏览全文,说说本文写了几处音乐表演?重点写谁的表演? 2、熟识《老残游记》 《明湖居听书》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老残游记》共二十回,署名2、本文主人公是谁?(白妞 洪都百炼生。小说中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3、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其“言论见”,超工晚清支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第二部分(2)描写说书前书场的况 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在客观上有助于人们认识整个封第三部分(6-8):着力描绘白妞高超的说书技艺 建官僚集团的阶级本质,有其进步的一面,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场是落后的,甚至是反第四部分(9):以观众的议论来点明白姐说书的艺术魅力 动的。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4、白妞出场前,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在书中明显的表现,由此可见,《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戏院的盛况——琴师的弹琴一一墨妍的演唱——观众的评论, 3、你知遒晚清四大谴责小说(鲁迅概括)?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书场的盛况 刘鄂《老残游记》 ①介绍说书场之大:有几百张桌子,却是座无虚席 李伯元《官场现形记》 ②听书人之多:来晚的人从袖子里送看座的几十钱“得一条凳在人縫里”坐下,再晚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只好从“夹縫”里坐下。(作用:可见其拥挤之状,凸现了白妞说书艺术对听众的吸引。) 曾朴《孽海花》 ③听书人到场时间的详细描述:以老残看来,十二点的书,九点吃饭,十点到书场已是 4、识记小说文体(见上学期小说单元笔记) 很早,却只见书场已人满为患,十点半连“抚院”等官员也已到了,十一点正是人山人 1)概念: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海拥挤不堪。(作用:表现了听书人的焦急渴盼的心情。) 反映杜会生活的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1介绍听书人的身份:听书人有官员、生意人、读书人和普通市民。(作用:这一笔平中 (2)小说三要素有哪些? 见奇,白妞的说书吸引了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前来听书,足见其说书艺术的无比魅力 人物、环境和情节 也可见白妞的说书雅俗共赏,既可下里巴人,也可阳春白雪,) 6、为什么要描写戏院盛况?(或描写戏院盛况的作用是什么?) ①说明济南已掀起了一股白妞热(为了欣赏白妞演唱,人们不惜提早几个小时赶到戏院
1 《明湖居听书》导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欣赏对演唱艺术的形象化的描绘,品味形象、贴切、清新细腻的语言。 3、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4、了解古代说书艺人的精湛表演艺术,认识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品味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方法。 【预习导学】 ㈠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刘鹗(1857-1909),江苏丹徒人,原名孟鹏,字铁云,清末(近代)小说家,发表 《老残游记》时署名“洪都百炼生”。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通数学、医术、水利等,学 识博杂,精于考古。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因为设平粜局赈济饥民被逮捕,流放新疆,后 病死迪化。 2、熟识《老残游记》 《明湖居听书》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老残游记》共二十回,署名 洪都百炼生。小说中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 病。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叙其“言论见闻”,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 黑暗统治下,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 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在客观上有助于人们认识整个封 建官僚集团的阶级本质,有其进步的一面。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场是落后的,甚至是反 动的。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 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在书中明显的表现,由此可见,《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3、你知道晚清四大谴责小说(鲁迅概括)? 刘鄂《老残游记》 李伯元《官场现形记》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曾朴《孽海花》 4、识记小说文体(见上学期小说单元笔记) ⑴概念: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 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⑵小说三要素有哪些? 人物、环境和情节 ⑶小说的分类有哪些? ⑷小说有哪些命题方式? ㈡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羯(jié)鼓 铮铮(zhēng)遽(jù)发 周匝(zā) 霍(huò)然 花坞(wù)偌(ruò)大 看(kàn)座 作(zuò)揖 ㈢结合语境,解释句中加点词。 1、偌大的个戏台,空空洞洞,别无他物。(这么大,那么大。多见于早期白话) 2、但觉得那人气味倒还沉静。(比喻性格和志趣) 3、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比喻声音清脆和宛转) 4、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抑止,忍住)(shǎo 稍微) 【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浏览全文,说说本文写了几处音乐表演?重点写谁的表演? 2、 本文主人公是谁?(白妞) 3、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描写说书前书场的盛况。 第二部分(3-5):描写琴师、黑妞的精彩表演和人们的反应。 第三部分(6-8):着力描绘白妞高超的说书技艺。 第四部分(9):以观众的议论来点明白妞说书的艺术魅力。 4、 白妞出场前,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戏院的盛况——琴师的弹琴——黑妞的演唱—— 观众的评论。 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书场的盛况? ①介绍说书场之大:有几百张桌子,却是座无虚席。 ②听书人之多:来晚的人从袖子里送看座的几十钱“得一条凳在人缝里”坐下,再晚者 只好从“夹缝”里坐下。(作用:可见其拥挤之状,凸现了白妞说书艺术对听众的吸引。) ③听书人到场时间的详细描述:以老残看来,十二点的书,九点吃饭,十点到书场已是 很早,却只见书场已人满为患,十点半连“抚院”等官员也已到了,十一点正是人山人 海拥挤不堪。(作用:表现了听书人的焦急渴盼的心情。) ④介绍听书人的身份:听书人有官员、生意人、读书人和普通市民。(作用:这一笔平中 见奇,白妞的说书吸引了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前来听书,足见其说书艺术的无比魅力, 也可见白妞的说书雅俗共赏,既可下里巴人,也可阳春白雪。) 6、为什么要描写戏院盛况?(或描写戏院盛况的作用是什么?) ①说明济南已掀起了一股白妞热(为了欣赏白妞演唱,人们不惜提早几个小时赶到戏院
不吃饭),烘托了白妞说书魅力无穷,为白妞出场渲染了浓烈气氛。 ①演唱的开始:声音初不甚大。②演唱的发展:漸漸地越长越搞 ②来的各方面人,说明白妞演唱艺术雅俗共赏,对各阶层人物都有吸引力 ③演唱的起伏(或旋律的跌宕):陡然一落 ③戏院嘈杂场面的描写,为白妞出场肃静埋下伏笔 ④演唱的高潮:忽又扬起 7、白妞出场前,作者描写了戏园子里怎样的环境?这样描写环境有什么作 ⑤演唱的结束:人弦俱寂 (1)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来听说书的)观众多②观众身份复杂③观众到场的时间早 7、多角度生动设喻是本文艺术特色之一,试分析以下语句的表达效果 (2)说明白妞说书艺术雅俗共赏,从侧面烘托白妞艺术造诣之高 ①五脏六腑里 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第7段) 8、作者在完成环境的精心设置后,着力描写白妞演唱艺术,主要是侧面描写 通过比喻,把人们的感觉器官与听觉器官沟通起来,从而表现了音乐给人带来的甜润 9、作者是怎样侧面烘托白妞说书技艺高超的 ②一条飞蛇在黄山……周匝数遍。(第8段) 通过写戏院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观众的评论来侧面烘托白妞说书技艺高描写王小玉“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形象地表现出白姐的歌声高亢、挺拔、曲折 超,为白妞的出场蓄势 轻快的特点 10、作者又是怎样正面表现白妞说书技艺高超的? ③像那放东洋烟火 纵横散乱。(第 从白妞出场、白妞说书(或白妞演唱)和观众反应(听众的感受)三个方面进行正面描既着眼于行,又着眼于色,表现了声音的飞扬和美妙 写,表现白妞演唱技术高超绝妙 ④如新莺出谷,乳燕归果。(第4段) 11、文中两次写观众的评价,说说这两次评价的角度有什么不同?它们又有怎样共同的描写黑姐说书的清脆和宛转。 作用? ⑤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第8段) (1)第一次是从比较白妞和黑妞技艺高低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二次是从听书后的感受和描写弦子与演唱合鸣清脆、热烈 收获的角度来评价的 【课堂测评】 (2)两次评价,都从侧面烘托了白妞说书技艺的绝妙 1、指出下列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仔细品味,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12、写琴师的弹奏,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有何作用 ①那双眼晴,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1)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先写相貌,写小调,再写绝妙的轮指。(理解:首先出场的是 运用博嗆,描写她的眼晴,突出其清激纯净、非常明亮、有美丽的光泽、黑白分明 个悲陋的琴师,听众的失望从闹哄之中可见一斑。而琴师的几声调弦却也引来了几多圆润灵动等特点,从而凸现她神采照人、富于青春美等气质 掌声——琴师技术非同一般,而琴师只是一个配角,) 秋水:清澈明净 2)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设下伏笔 寒星:非常明亮 13、作者写黑妞从_外魏和演唱两方面来写,目的在于什么 宝珠:有美丽的光泽 把黑妞的演唱写到叹为观止的地步,为写白妞设伏笔 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黑白分明,圆润灵动 14、结合文中对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观众的评论的描写,说说各个侧面描写的表②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 达作用 听得见响 ①琴师绝妙的轮指,引起台下不绝于耳的叫好声,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埋下伏笔 运用夸张,表现出听书人此时激动而渴盼的心情,渲染出白妞演唱艺术的魅力。 ②黑妞的演唱,已到了叹为观止的地步,好像巳词尽意穷,无可复加,为写白妞设伏笔。③几囀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 ③这时结合观众的评论,说明“他的调门都是白妞教的”“他的好处人说的出,白妞的好象… 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从侧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艺的运用通感,使一发即逝的说唱化为形象可感的画面,使读者在阅读中通过联想品味到 白妞说唱艺术的高超,从而得到音乐美的享受。 15、作者是如何来写白妞的出场的? 2、王小玉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但她身上却有一种非凡的神韵气质。她的气质主要表 先写外貌,紧接着写出场时的动作和动作所产生的结果。(注:紧接着写梨花简的几声可 当,鼓槌子的两下轻点,两眼一顾一盼,来写她出场时的动作和动作所产生的结果。) 现在什么地方?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手法凸现她的气质的?。 16、描写白妞说书是文章重点内容,作者首先用声音的高低、缓急,把演唱分为哪五个(1)眼睛 部分? (2)通邇过博嗆,描写她的眼睛,从而凸现她神采照人、富于青春美等气质
2 不吃饭),烘托了白妞说书魅力无穷,为白妞出场渲染了浓烈气氛。 ②来的各方面人,说明白妞演唱艺术雅俗共赏,对各阶层人物都有吸引力。 ③戏院嘈杂场面的描写,为白妞出场肃静埋下伏笔。 7、 白妞出场前,作者描写了戏园子里怎样的环境?这样描写环境有什么作用? ⑴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来听说书的)观众多②观众身份复杂③观众到场的时间早 ⑵说明白妞说书艺术雅俗共赏,从侧面烘托白妞艺术造诣之高。 8、作者在完成环境的精心设置后,着力描写白妞演唱艺术,主要是侧面描写 和正面描写。 9、作者是怎样侧面烘托白妞说书技艺高超的? 通过写戏院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观众的评论来侧面烘托白妞说书技艺高 超,为白妞的出场蓄势。 10、作者又是怎样正面表现白妞说书技艺高超的? 从白妞出场、白妞说书(或白妞演唱)和观众反应(听众的感受)三个方面进行正面描 写,表现白妞演唱技术高超绝妙。 11、文中两次写观众的评价,说说这两次评价的角度有什么不同?它们又有怎样共同的 作用? ⑴第一次是从比较白妞和黑妞技艺高低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二次是从听书后的感受和 收获的角度来评价的。 ⑵两次评价,都从侧面烘托了白妞说书技艺的绝妙。 12、写琴师的弹奏,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有何作用? ⑴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先写相貌,写小调,再写绝妙的轮指。(理解:首先出场的是 一个悲陋的琴师,听众的失望从闹哄之中可见一斑。而琴师的几声调弦却也引来了几多 掌声——琴师技术非同一般,而琴师只是一个配角。) ⑵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设下伏笔。 13、作者写黑妞从 外貌和演唱两方面来写,目的在于什么? 把黑妞的演唱写到叹为观止的地步,为写白妞设伏笔。 14、结合文中对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观众的评论的描写,说说各个侧面描写的表 达作用。 ①琴师绝妙的轮指,引起台下不绝于耳的叫好声,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埋下伏笔。 ②黑妞的演唱,已到了叹为观止的地步,好像已词尽意穷,无可复加,为写白妞设伏笔。 ③这时结合观众的评论,说明“他的调门都是白妞教的”“他的好处人说的出,白妞的好 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从侧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艺的 绝妙。 15、作者是如何来写白妞的出场的? 先写外貌,紧接着写出场时的动作和动作所产生的结果。(注:紧接着写梨花简的几声叮 当,鼓槌子的两下轻点,两眼一顾一盼,来写她出场时的动作和动作所产生的结果。) 16、描写白妞说书是文章重点内容,作者首先用声音的高低、缓急,把演唱分为哪五个 部分? ①演唱的开始:声音初不甚大。②演唱的发展:渐渐地越长越搞。 ③演唱的起伏(或旋律的跌宕):陡然一落。 ④演唱的高潮:忽又扬起。 ⑤演唱的结束:人弦俱寂。 17、多角度生动设喻是本文艺术特色之一,试分析以下语句的表达效果。 ①五脏六腑里,……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第 7 段) 通过比喻,把人们的感觉器官与听觉器官沟通起来,从而表现了音乐给人带来的甜润、 舒畅的美感。 ②一条飞蛇在黄山……周匝数遍。(第 8 段) 描写王小玉“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形象地表现出白妞的歌声高亢、挺拔、曲折、 轻快的特点。 ③像那放东洋烟火,……纵横散乱。(第 8 段) 既着眼于行,又着眼于色,表现了声音的飞扬和美妙。 ④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第 4 段) 描写黑妞说书的清脆和宛转。 ⑤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第 8 段) 描写弦子与演唱合鸣清脆、热烈。 【课堂测评】 1、指出下列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仔细品味,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①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运用博喻,描写她的眼睛,突出其清澈纯净、非常明亮、有美丽的光泽、黑白分明、 圆润灵动等特点,从而凸现她神采照人、富于青春美等气质。 秋水:清澈明净 寒星:非常明亮 宝珠:有美丽的光泽 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黑白分明,圆润灵动 ②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 听得见响! 运用夸张,表现出听书人此时激动而渴盼的心情,渲染出白妞演唱艺术的魅力。 ③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 象…… 运用通感,使一发即逝的说唱化为形象可感的画面,使读者在阅读中通过联想品味到 白妞说唱艺术的高超,从而得到音乐美的享受。 2、王小玉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但她身上却有一种非凡的神韵气质。她的气质主要表 现在什么地方?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手法凸现她的气质的?„ ⑴眼睛。 ⑵通过博喻,描写她的眼睛,从而凸现她神采照人、富于青春美等气质
3、作者是如何描绘起初那不大的声音带给人的奇妙感觉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用:来听说书的观众之多,观众身份之复杂,到场的时间之早,从侧面烘托了白 (1)作者用两个比喻描绘听后产生的“说不出的妙境”:“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妞说书的吸引力 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2)琴师的精彩弹奏 (2)两个比會,生动地写出了音乐带给人的甜润舒畅的美感,表现了白妞说书技艺的高超 例:只是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 【补充内容】本文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头,在那里弹似的。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第106页,第3段) 作用:既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埋下伏笔,也是对白妞技艺的衬托 1、音乐描写生动精彩(白妞说书实际上是一种演唱,演唱的音乐诉之于人的听觉,难以用语言(3)黑妞的出色演唱 先描写黑妞的演唱“百变不穷”,使听众“以 白药 把话说到极处:然后引出观 作者准确地把握了白妞演唱的节奏。五个阶段,完整地表现了演唱的全过程,便于读者从整体众的评论:“他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 得差多远吧!他的好处人说得 上体会白妞说书的全局 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 处人学不到。”确凿有力又十分 ①演唱的开始:声音初不甚大 自然地位白妞说书作了烘托和铺垫。(第107页,第5段) ②演唱的发展:漸渐地越长越搞 (4)观众的评论 ③演唱的起伏(或旋律的跌岩):陡然一落。 除了上面提到的观众对黑妞和白妞的对比评论外,在白妞说书结束之后,文中专门 ④演唱的高潮:忽又扬起 安排了一段梦湘先生等人对白妞说书的盛赞。“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三月不知肉味 ⑤演唱的结束:人弦俱寂。 “于我心有戚戚焉”“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既有文雅的引用,又有通俗的大众语 (2)多角度生动设喻 言,把听过白妞说书以后的陶醉感形容得贴切而生动,极为有力地从侧面烘托了白妞演 ①有的从感觉设喻,通过描写感受来表现音乐。(通感) 唱技术的绝妙。 例如:五脏六腑里,……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第108页,第7段) 3、多角度描写人物(结合文后练习四 通过比嗆,把人们的感觉器官与听觉器官沟通起来,从而表现了音乐给人带来的甜润、 王小玉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但她身上有一种非凡的神韵气质,主要通过博喻 舒畅的美感 描写她的眼睛,从而凸现她的气质。 有的从视觉设喻,通过描写人们听音乐时仿佛眼之所见来表现音乐。(通感) 秋水:清澈明净 例1:写视觉形状的,用“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描写“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 寒星:非常明亮 儿”。(第108页,第7段,第4行) 宝珠:有美丽的光泽 例2:用“恍如傲来峰西面 愈险愈奇”描写演唱“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 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黑白分明,圆润灵动 (第108页,第7段) 4、《明湖居听书》的艺术价值在何处? 例3:用“一条飞蛇在黄山……周匝数遍”描写王小玉“极力聘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形 白妞的说书实为“唱书”演唱的音乐旋律诉诸人的听觉,直接聆听方能有最佳感受。 象地表现出白妞的歌声高亢、挺拔、曲折、轻快的特点。(第8段) 文中对王小玉演唱音乐的描写,大量运用比嗆、通感,将诉诸人们听党的音乐诉诸人们 例4:写视觉色彩的,说声音低细下来之后“忽又扬起”,“像那放东洋烟火,一个子弹的视觉、味觉、感党,或者借用人们熟识的声音来描写人们未曾听到的声音,让读者借 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花,纵横散乱”,既着眼于形,又着眼于色,表现了声音的飞助生活经验和艺术想象去品味、领悟,去进行艺术再创造,从而获得音乐美感;并且大 扬和美妙。(第8段) 量运用侧面描写,去对比、铺垫、烘托,去增强艺术感染力,为我们提供了运用语言文 有的从听觉设喻,选用生活中常见的容易体会的声音作比,来描绘那些没有听过的、字描写音乐表演极其效果的典范 不容易体会的、难以描述的演唱。(比喻) 5、白妞说书的艺术魅力在何处? 例1: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口今描写黑妞说书的清脆和宛转。(第4段) 白妞说书,形式其实很简单:半张桌子,一面板鼓,一副梨花简; 弦子伴奏; 例2: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匚◆描写弦子与演唱合鸣清胞、热烈。(第8段) 个演员表演,或敲或打或说或唱,以唱为主。这种说书形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2、侧面描写角度多样化 受到了社会各界无数观众的广泛欢迎。(这说明了“说书”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巨大的生 为了突出白妞的演唱艺术,作者不仅从正面作了精彩的描写(包括对人物衣着、相命力和艺术魅力,也体现出历代民间艺术家们在创造、发展中国传统艺术方面的艰辛努 举止和音乐的描写),而且作了大量的多角度的侧面描写。 力和取得的卓越成就。这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和科技条件下,借鉴西方艺术的同时,去 (1)戏院盛况的描写 反思、挖据、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
3 3、作者是如何描绘起初那不大的声音带给人的奇妙感觉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⑴作者用两个比喻描绘听后产生的“说不出的妙境”:“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 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⑵两个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音乐带给人的甜润舒畅的美感,表现了白妞说书技艺的高超。 【补充内容】本文的艺术特色有哪些? 1、音乐描写生动精彩(白妞说书实际上是一种演唱,演唱的音乐诉之于人的听觉,难以用语言 描绘。) ⑴作者准确地把握了白妞演唱的节奏。五个阶段,完整地表现了演唱的全过程,便于读者从整体 上体会白妞说书的全局。 ①演唱的开始:声音初不甚大。 ②演唱的发展:渐渐地越长越搞。 ③演唱的起伏(或旋律的跌宕):陡然一落。 ④演唱的高潮:忽又扬起。 ⑤演唱的结束:人弦俱寂。 ⑵多角度生动设喻 ①有的从感觉设喻,通过描写感受来表现音乐。(通感) 例如:五脏六腑里,……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第 108 页,第 7 段) 通过比喻,把人们的感觉器官与听觉器官沟通起来,从而表现了音乐给人带来的甜润、 舒畅的美感。 ②有的从视觉设喻,通过描写人们听音乐时仿佛眼之所见来表现音乐。(通感) 例 1:写视觉形状的,用“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描写“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 儿”。(第 108 页,第 7 段,第 4 行) 例 2:用“恍如傲来峰西面,……愈险愈奇”描写演唱“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 (第 108 页,第 7 段) 例 3:用“一条飞蛇在黄山……周匝数遍”描写王小玉“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形 象地表现出白妞的歌声高亢、挺拔、曲折、轻快的特点。(第 8 段) 例 4:写视觉色彩的,说声音低细下来之后“忽又扬起”,“像那放东洋烟火,一个子弹 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花,纵横散乱”,既着眼于形,又着眼于色,表现了声音的飞 扬和美妙。(第 8 段) ③有的从听觉设喻,选用生活中常见的容易体会的声音作比,来描绘那些没有听过的、 不容易体会的、难以描述的演唱。(比喻) 例 1: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 描写黑妞说书的清脆和宛转。(第 4 段) 例 2: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 描写弦子与演唱合鸣清脆、热烈。(第 8 段) 2、侧面描写角度多样化 为了突出白妞的演唱艺术,作者不仅从正面作了精彩的描写(包括对人物衣着、相 貌、举止和音乐的描写),而且作了大量的多角度的侧面描写。 ⑴戏院盛况的描写 作用:来听说书的观众之多,观众身份之复杂,到场的时间之早,从侧面烘托了白 妞说书的吸引力。 ⑵琴师的精彩弹奏 例:只是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 头,在那里弹似的。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第 106 页,第 3 段) 作用:既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埋下伏笔,也是对白妞技艺的衬托。 ⑶黑妞的出色演唱 先描写黑妞的演唱“百变不穷”,使听众“以为观之”,把话说到极处;然后引出观 众的评论:“他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吧!他的好处人说得 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确凿有力又十分 自然地位白妞说书作了烘托和铺垫。(第 107 页,第 5 段) ⑷观众的评论 除了上面提到的观众对黑妞和白妞的对比评论外,在白妞说书结束之后,文中专门 安排了一段梦湘先生等人对白妞说书的盛赞。“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三月不知肉味” “于我心有戚戚焉”“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既有文雅的引用,又有通俗的大众语 言,把听过白妞说书以后的陶醉感形容得贴切而生动,极为有力地从侧面烘托了白妞演 唱技术的绝妙。 3、多角度描写人物(结合文后练习四) 王小玉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但她身上有一种非凡的神韵气质,主要通过博喻, 描写她的眼睛,从而凸现她的气质。 秋水:清澈明净 寒星:非常明亮 宝珠:有美丽的光泽 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黑白分明,圆润灵动 4、《明湖居听书》的艺术价值在何处? 白妞的说书实为“唱书”。演唱的音乐旋律诉诸人的听觉,直接聆听方能有最佳感受。 文中对王小玉演唱音乐的描写,大量运用比喻、通感,将诉诸人们听觉的音乐诉诸人们 的视觉、味觉、感觉,或者借用人们熟识的声音来描写人们未曾听到的声音,让读者借 助生活经验和艺术想象去品味、领悟,去进行艺术再创造,从而获得音乐美感;并且大 量运用侧面描写,去对比、铺垫、烘托,去增强艺术感染力,为我们提供了运用语言文 字描写音乐表演极其效果的典范。 5、白妞说书的艺术魅力在何处? 白妞说书,形式其实很简单:半张桌子,一面板鼓,一副梨花简;一只三弦子伴奏; 一个演员表演,或敲或打或说或唱,以唱为主。这种说书形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受到了社会各界无数观众的广泛欢迎。(这说明了“说书”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巨大的生 命力和艺术魅力,也体现出历代民间艺术家们在创造、发展中国传统艺术方面的艰辛努 力和取得的卓越成就。这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和科技条件下,借鉴西方艺术的同时,去 反思、挖掘、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
国际的,) (3)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 《沁园春长沙》导案 (4)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洁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人民解放 【学习目标】 军占领南京》)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雪》) 2、抓住关键词语,梳理思路。 6)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和柳亚子先生》) 3、品味意象,感知诗歌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7)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 4、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博大胸襟,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8)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到韶山》) 【学习重点】 (9)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 1、品味意象,感知诗歌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0赤橙黄绿青蓝業,谁持彩练当空舞。(《菩萨蛮·大柏地》) 2、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博大胸襟,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0D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学习重点】 4、学习有关文学知识: 品味意象,感知诗歌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 【学习课时】2课时 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 2)词牌:又称词调。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特定词体格式的标题。词牌 决定词的格式,与词的内容无关。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 【预习导学】 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3)词的分类: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4)词的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 1、学习写作背景 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 《沁园春长沙》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 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巳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5)“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 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汉书》),有人咏其事,词脾“沁园春”,由此得名。“长沙”是题目 点。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 积累基础知识 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1、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 沁(q1n)园春橘(j0)子漫(man)江百舸(g)争流怅寥廊( ch a ng) 2、走进作者: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2、多音字 岁月稠(chdu)峥嵘( zh e ng r6ng)方道(qia)浪遏(e)飞舟万户侯(hdu) 1976年9月9日逝世。中国人民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 (zeng)曾祖父 (j1n)干劲 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 Azhong)中肯 (ceng)曾经 j1ng)劲敌 人,书法家,其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他已公开发行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fk6g)空洞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选》《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选》等 kan)看守 du6)揣度 3、积累毛泽东名句: 【合作探究】 (1)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全词写作思路 (2)雄关漫遒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委山关》) 2、词中哪些语句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和特定环境?(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州
4 国际的。) 《沁园春 长沙》导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 2、抓住关键词语,梳理思路。 3、品味意象,感知诗歌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4、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博大胸襟,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学习重点】 1、品味意象,感知诗歌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博大胸襟,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学习重点】 品味意象,感知诗歌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学习课时】2 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一、知识链接 1、学习写作背景: 《沁园春 长沙》作于 1925 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 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 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 点。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 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2、走进作者: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 12 月 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 年 9 月 9 日逝世。中国人民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 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 人,书法家。其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他已公开发行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 《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选》《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选》等。 3、积累毛泽东名句: ⑴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清平乐•会昌》) ⑵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忆秦娥•娄山关》) ⑶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清平乐•六盘山》) 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人民解放 军占领南京》) ⑸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沁园春•雪》) ⑹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和柳亚子先生》) ⑺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 ⑻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到韶山》) ⑼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浪淘沙•北戴河》) ⑽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菩萨蛮•大柏地》) ⑾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 4、学习有关文学知识: 1)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 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 2)词牌:又称词调。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特定词体格式的标题。词牌 决定词的格式,与词的内容无关。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 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3)词的分类: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 字以内)、中调(59—90 字)、长调(91 字以上)。 4)词的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 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 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 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5)“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 汉书》)。有人咏其事,词牌“沁园春”,由此得名。 “长沙”是题目。 二、积累基础知识: 1、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 沁(qìn )园春 橘(jú)子 漫(màn )江 百舸(gě)争流 怅寥廓(chàng ) 岁月稠(chóu) 峥嵘(zhēng róng )方遒(qiú)浪遏(è)飞舟 万户侯(hóu) 2、多音字 (zhōng)中流 (zēng)曾祖父 (jìn )干劲 (zhòng)中肯 (céng)曾经 (jìng )劲敌 (kōng)空洞 (kàn)看望 (dù)年度 (kòng)空白 (kān)看守 (duó)揣度 【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全词写作思路。 2、词中哪些语句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和特定环境?(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州
(3)激扬·激昂(激扬)士气群情(激昂) 理解:①“独立”既是抒情的主体,又因有了人的活动,使深秋已有寒意的北去的大江(4)意气…义气(意气)风发讲究(义气) 顿生活力。 (5)独立·独力(独力)经营经济(独立 深秋有寒意 解析:(1)“寥廓”和“辽阔”都是形容词。“寥廖”的意思是高远空旷,侧重于立体的 范围。如:视野寥廊、寥廓的天空。 ②寒秋 “辽阔”的意思是辽远广阔、宽广空旷,侧重于指平面的范围。如:辽阔的土地、辽阔 处境险恶 的山川、幅员辽阔 3、哪些动词具有贯穿全文线索的作用? (2)“峥嵘”和“狰狞”都是形容词。“峥嵘”的意思是:①高峻。如:山势峥嵘。②比 立、看、怅、问、忆、记 啥才气、品格等趯出寻常,不平凡。如:头角峥嵘、峥嵘岁月。 理解:①“立”“看”c出江山的壮丽和万类的自由自在,(明写) (3)“激扬”可作动词,也可作形容词,意思是:①激浊扬清。如:激扬文字。②激动 ②“怅”“问”“忆”“记”写国内外反动派的飞扬跋扈和广大人民的深重灾难。由此昂扬。如:煮扬地欢呼。③激励,使振作起来。如:激扬士气。“激昂”则只可作形容词 回忆起曾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激起革命者的历史责任感 意思是:(情绪、语调等)激动昂扬。如:群情激昂 4、这首词描述了几悟画面?试给几悟图画加小标题 (4)“意气”指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例如:意气风发、意气相投,“义气”指由于 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讲究义气 5、词的上阕写了什么?下阕写了什么?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 5)“独立”指①不依靠别人②单独地站立。如经济独立、独立寒秋,“独力”侧重于靠 (1)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面对充满生机之景提出谁主沉浮自己的力量完成某项任务等,如独力经营 的问题。 3、朗读背诵 (2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他们以【课后作业】 天下为己任,肩荷着历史的重任,主宰着民族的命运,指点着祖国的江山,豪情满怀 1、根据词语的意思写出词语 壮志凌云。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1)高远空旷。文中指字宙的广阔。(寥鄘) 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2)旷远迷茫。(苍茫) (3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阕含蓄情感的直接再现、升华。全词借(3)比愉起落或盛衰消长,文中指盛衰 景抒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 (4)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激浊扬清) 6、词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结构上起_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不平凡,不平常。(峥嵘) 【课堂测评】 (6)风采才华正盛。(风华正茂) 1、根据拼音写汉字。 2、下列诗句节拍划分正确的一项是(D) mdn(漫)山遍野轻歌man(曼)舞无比ch6u(惆)怅未雨chu(绸)缪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沁)人心牌j白(碣)石j1(偈)子 B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過)止wan藤(蔓)分m1(泌)物 bi(泌)阳县 C一桥飞/架南北,天塹变/通途 2、辨词填空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1)寥廓·辽阔(寥廓)的天空(辽阔)的山川 注:(A看/万山/红遍,B、今日/得/宽馀,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2)峥嵘·狰狞(峥嵘)岁月面目(狰狞) 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分析正确的一项( A“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5 头。) 理解:①“独立”既是抒情的主体,又因有了人的活动,使深秋已有寒意的北去的大江 顿生活力。 深秋有寒意 ②寒秋 处境险恶 3、哪些动词具有贯穿全文线索的作用? 立、看、怅、问、忆、记。 理解:①“立”“看” 写出江山的壮丽和万类的自由自在。(明写) ②“怅”“问”“忆”“记” 写出国内外反动派的飞扬跋扈和广大人民的深重灾难。由此 回忆起曾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激起革命者的历史责任感。 4、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试给几幅图画加小标题。 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5、词的上阕写了什么?下阕写了什么?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 ⑴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面对充满生机之景提出谁主沉浮 的问题。 ⑵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他们以 天下为己任,肩荷着历史的重任,主宰着民族的命运,指点着祖国的江山,豪情满怀, 壮志凌云。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 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⑶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阕含蓄情感的直接再现、升华。 全词借 景抒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 6、词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结构上起_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课堂测评】 1、根据拼音写汉字。 màn(漫)山遍野 轻歌 màn(曼)舞 无比 chóu(惆)怅 未雨 chóu(绸)缪 一 chóu (筹)莫展 qìn(沁)人心脾 jié(碣)石 jì(偈)子 è(遏)止 wàn 藤(蔓) 分 mì(泌)物 bì(泌)阳县 2、辨词填空。 (1)寥廓•辽阔 (寥廓)的天空 (辽阔)的山川 (2)峥嵘•狰狞 (峥嵘)岁月 面目(狰狞) (3)激扬•激昂 (激扬)士气 群情(激昂) (4)意气•义气 (意气)风发 讲究(义气) (5)独立•独力 (独力)经营 经济(独立) 解析:(1)“寥廓”和“辽阔”都是形容词。“寥廓”的意思是高远空旷,侧重于立体的 范围。如:视野寥廓、寥廓的天空。 “辽阔”的意思是辽远广阔、宽广空旷,侧重于指平面的范围。如:辽阔的土地、辽阔 的山川、幅员辽阔。 (2)“峥嵘”和“狰狞”都是形容词。“峥嵘”的意思是:①高峻。如:山势峥嵘。②比 喻才气、品格等超出寻常,不平凡。如:头角峥嵘、峥嵘岁月。 (3)“激扬”可作动词,也可作形容词,意思是:①激浊扬清。如:激扬文字。②激动 昂扬。如:激扬地欢呼。③激励,使振作起来。如:激扬士气。“激昂”则只可作形容词, 意思是:(情绪、语调等)激动昂扬。如:群情激昂。 (4)“意气”指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例如:意气风发、意气相投。“义气”指由于 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讲究义气。 (5)“独立”指①不依靠别人②单独地站立。如经济独立、独立寒秋。“独力”侧重于靠 自己的力量完成某项任务等。如独力经营。 3、朗读背诵。 【课后作业】 1、根据词语的意思写出词语。 (1)高远空旷。文中指宇宙的广阔。 (寥廓) (2)旷远迷茫。 (苍茫) (3)比喻起落或盛衰消长。文中指盛衰。 (沉浮) (4)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激浊扬清) (5)不平凡,不平常。 (峥嵘) (6)风采才华正盛。 (风华正茂) 2、下列诗句节拍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D ) A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B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C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D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注:(A 看/万山/红遍,B、今日/得/宽馀,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3、对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分析正确的一项( B ) A“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